李長聲:日本不值得中國人過分關心

2020-12-26 騰訊網

[摘要]中國人總是打敗日本,其實我們是勝利國,但現在我們心胸有點太狹窄了,沒有勝利國的氣派,老記著失敗的事幹嘛呀?

【按】「過去有一句話說要關心國家大事,我們現在有點太關心日本了,日本不值得中國人那麼關心。這種關心就過頭了就會造成我們有種種的想法。」日前,著名作家李長聲攜新書《瓢簞鯰閒話》在北京舉行分享會,結合旅日30年的經驗闡述自己對日本文化以及中日關係的認識。李長聲認為了解日本的難處在於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日本當成神話。其實日本就是一個鄰國,左鄰右舍關係難處是必然的。我們可以對日本感興趣,卻無需對其過分關心。比如中國人熱衷於到京都尋找所謂的「唐風」就是一個問題。以下為李長聲發言實錄:

活動現場

知日難在中國自古以來把日本視為神話

李長聲(旅日作家):了解日本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為什麼說知日難?因為我們中國人的心態有問題。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日本當成神話了,過去說海上有仙山蓬萊,搞的很神奇。到了今天,我們無論「哈日」也好,「仇日」也好,也都把日本當成神話。

過去有一句話說要關心國家大事,我們現在有點太關心日本了,日本不值得中國人那麼關心。這種關心就過頭了就會造成我們有種種的想法,總是在評判日本。日本就是旁邊的一個國家,事實上這個距離還並不近,還不如周圍東南亞那些國家離得更近。畫一條線,他還隔著海呢。我們對他的文化感興趣可以了解他的文化,對他的歷史感興趣可以了解他的歷史。至於過分的關心,我認為是沒必要。

抗日神劇的問題在於觀眾把它當真

比如說現在大家都有點反感抗日神劇,我認為抗日神劇是可以存在的。美國電影比抗日神劇還神呢。問題是我們觀眾把那個當真了。就像金庸的武俠小說一樣,我們就當個小說來看,就沒什麼大問題。問題是我們忘了那是戲說,把它當真了。現在是不是有的人有意識地拿這來教育我們學習歷史?是不是有陰謀在裡面?這樣我們一看這神劇是假的,亂七八糟的,就不相信了。如果我們放開心態,沒有把日本人和日本神話,可能就比較容易了解日本了。

如何以一個正常心態看日本呢?首先對日本不要太在意。比如很多事情,我們老誇日本。現在歐美也是,說日本街上沒有垃圾箱之類的。據我30年觀察,這是因為當年發生了歐美在垃圾箱裡面放毒的事件。過去我到日本,最敬佩日本的就是到處都有垃圾箱,人們都把垃圾扔到垃圾箱裡進行分類。放毒事件之後,日本把垃圾箱都撤掉。撤掉之後,很多地方沒有恢復,所以到處看不見垃圾箱。

真正對京都有歷史情結的是中國人而不是日本人

所以有時候看日本必須歷史地看。比如大家也說日本人對文物保護得非常好,其實他經歷過幾次大破壞。明治維新就把寺廟都毀掉了。當然也有自然災難,比如地震,還有美軍轟炸。1964年奧運會才重新建設,所以現在的日本根本就不是過去的日本。經濟起飛之後,所有的寺廟也是為了賺遊客的錢,才開始發展起來的。如果不從歷史看,我們總覺得日本古物保護真好,其實古物都是後來修的。日本本來就沒有古物,為什麼呢?他老發生火災。

如果不看歷史,我們認識日本,特別認識京都,最大的難題就是去那裡尋找唐代。我作為一個一般人,根本沒有唐代的知識,我到日本根本看不出來那廟是唐代的,而且不知道日本人怎麼又把它改造,哪裡又變成日本式的了。日本人對京都並沒有那麼多的歷史情結,真正對京都有歷史情結的恰恰是我們中國人。

中國缺乏勝利國的氣派

我覺得任何鄰居都難處,就你們的左鄰右舍也是很難處的。我認為中國和日本關係,恩恩怨怨是很正常的。比如有人說中國總是被日本人打敗,其實這個歷史知識就不對。中國只被日本人打敗過一次,就是甲午戰爭。唐朝的時候我們也把他打得落花流水。後來蒙古入侵當然失敗了,但也不是日本打敗的,那是由於颱風,他們所謂的「神風」,是神風天助。所以我們有些有關日本的知識是很莫名其妙的。中國人總是打敗日本,其實我們是勝利國,但現在我們心胸有點太狹窄了,沒有勝利國的氣派,老記著失敗的事幹嘛呀?

關注日本最初源於沈昌文先生的主張

我去日本已經將近30年了,而且去日本大概兩年之後就開始寫。1980年代以後開始中國出現了出國潮,很多人到美國、到日本,那時候沈昌文先生在《讀書》雜誌,他就希望新到國外的這一批人來寫自己出國的感受,之前都是1949年之前去外國的那些老先生在寫。我是從那時候開始寫的。

現在無論是在政治上、經濟上,還是對於馬桶蓋、電飯鍋,談日本的人都特別多。有的人誇日本把日本誇上天,罵日本的把日本按到地。我覺得我自己因為在日本待得時間比較長,看的也比較多,自認為還是能夠比較公平、公正、心平氣和地看日本。因為我那種激動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已經不是那種充滿激情,看日本什麼都新鮮,或者看日本什麼都可恨的年代了。也因為可能天生的吧,我比較不大有入世的心態,看什麼事情比較平和,不太容易激動,除了喝多了酒之外。一般來說,寫文章的時候心態是比較平時的。

《瓢簞鯰閒話》,李長聲著 海豚出版社出版

日語「瓢簞鯰」:不可能達到的目的

「瓢簞鯰閒話」這名字起得有點怪。其實每個字大家都認識,連在一塊兒就不敢念了,不知道怎麼回事。其實這是一個日語,日本就用這三個漢字,自己造出一個詞。「瓢簞鯰」是日本現存的第一幅山水畫,是日本的國寶。瓢簞是葫蘆,日本沒有瓢這個概念。所以「瓢簞鯰」就是一個人用葫蘆去按水裡的鯰魚。葫蘆圓圓的,鯰魚滑滑的,是不可能按得住的。所以就說這是一個公案,有點禪的意思,說你達不到目的。

我用這個名字的意思就說我寫文章可能也達不到自己想達到的目的。比如我認為日本好的地方,或日本不好的地方。有時甚至大家都在說日本好的時候,我現在特別想說日本的壞話。大家只看到好的一面,沒看到壞的一面。把「飄簞鯰」用在這本書上,也體現了我在研究日本文化上的一種態度和理念。我在日本生活近三十年,在面對中日關係和輿論的時候,關於日本的好與不好,有時候也覺得很難表達,所以今天的主題最好是「知日難」。(騰訊文化陳菲 編輯整理)

本文系騰訊文化「騰訊思享會」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旅日作家李長聲「閒話」日本
    旅日作家李長聲「閒話」日本 2014-08-02 20:03:29周嫻 攝   中新網貴陽8月2日電(記者 周嫻)「中國人對日本的了解大多帶有標籤化、政治化的傾向,同時哈日又屬於非常低的層次。這些因素阻礙了中國真正了解日本。」8月2日,旅日作家李長聲先生「長聲閒話」系列新書在第24屆全國書博會上與讀者見面。李長聲表示,中日兩國的互相了解過程中都有正解和誤解。
  • 李長聲:知名旅日學者講述當今日本人如何(組圖)
    講座開始之前,李長聲在下榻的酒店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暢銷的概念因書而異  《文化廣場》:你在日本生活了20餘年,日本讀者一般都會買什麼書?在日本,一種書要賣出多少冊才能算是暢銷書?哪一類書會比較暢銷?  李長聲:日本的出版業歷來分工特別細,各類書的針對性強,面向的對象也特別明確。
  • 直播預告 | 今晚七點聽知日作家李長聲講茶道與日本文化
    [摘要]茶是從何時起、如何傳入日本?日本茶與中國茶間存在怎樣的聯繫?茶道如何影響了日本?……知日作家李長聲先生6月17日晚將在深圳大學城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分享茶道與日本文化。 李長聲 茶是從何時起、如何傳入日本?日本茶與中國茶間存在怎樣的聯繫?茶道如何影響了日本?
  • 李長聲:舊書店居酒屋裡的旅日情懷
    和旅日作家李長聲聊天,很難意識到他已年逾花甲。雖然客居日本二十多年,每次回國,他還是時常被認為「不像日本人」,這話的意思近似於褒義。無他,哪怕點綴他的彬彬有禮紳士風度的是銀髮、眼鏡、西裝,等到落座,特別是三杯酒下肚,他就迅速還原成那個一口長春話、愛憎分明、笑聲朗朗的東北漢子。
  • 旅日作家:AV在日本小繁榮 到中國成了大眾文化
    自稱逍遙派的李長聲1980年代末來到日本,「就完全逍遙了。」  他引用周作人的話形容在日本的生活:「有公民的自由,沒有公民的責任。」日本的政治家除了選舉時才滿街叫喊投他一票,平時並不要求國民關心國家大事,而是極力讓國民有一種「我辦事,你放心」的態度。這一點和國內差別很大,「中國人好像自古就愛關心國家大事,而我最討厭關心國家大事。」
  • 旅日作家:日本AV到中國成了大眾文化
    這一點和國內差別很大,「中國人好像自古就愛關心國家大事,而我最討厭關心國家大事。」他從未進入過日本體制,朋友介紹他日本出版教育研究所幫忙,不需要坐班。老闆喜歡喝酒,酒後愛罵人,他去了,同事說「你是國際友人,老闆不會罵你,你去和老闆喝酒吧」,然後就溜了。他和老闆逐漸成了忘年交。那時的日本正處於戰後經濟繁榮,公司也最景氣,「每天在酒館喝完酒都打車回去。」
  • 李長聲:亞瑟·韋利的翻譯
    原創 李長聲 讀書雜誌編者按亞瑟·韋利是英國著名翻譯家,尤善將中國、日本的文學名著,譯成英文。他的譯筆被譽為「如五彩油畫」一般,文筆優美且不失準確,更能保留相當的東方韻味,他的譯作往往被認為是「兩個天才的作品」,即原作和譯作的雙重優質。
  • 李長聲:坂上的烏雲
    李長聲:坂上的烏雲 作者:李長聲,騰訊·大家專欄作家。旅日多年,寫了幾本隨筆,被稱作知日。帶頭用筆桿子和大手筆捐錢支持戰爭的福澤諭吉把日清戰爭稱作文明日本與野蠻中國之戰,似乎一些中國人出於對滿清統治的厭惡也跟著學舌,但平心而論,當時的中國社會還是比日本文明。司馬遼太郎構思五年,執筆五年,《坂上雲》的主旨就翻侵略戰爭的案。 他主張,明治年間的戰爭是衛國戰爭。
  • 旅日作家:日本AV在中國竟成「大眾文化」
    小繁榮」,反倒在成為「大眾文化」,「中國人覺得好像滿日本都是AV,甚至把蒼井空叫蒼老師,日本人根本不知道誰是蒼井空。」  1949年生於長春的李長聲,曾任《日本文學》雜誌副主編,1988年東渡日本,一度專攻日本文化史,1990年代起為北京、上海、廣東及臺灣等地的報刊寫隨筆專欄,最近整理20餘年來關於日本的隨筆文章,出版《長聲閒話》系列選集,另有譯作《黃昏清兵衛》、《隱劍孤影抄》等。
  • 唯獨中國的宦官制不學,古代日本為何沒有太監?
    然而,我國絲毫不指望宗教的力量,竟然不沾染此一蠻風,豈不更足以自負。我們就此也必須十分感謝我國當時先覺者的思考辨別。」(見《桑原鷺藏全集·東洋史說苑》)中國人對宦官沒有好感,也就情不自禁地佩服一下日本人,雖然如今電視上宦官與和尚爭臉,皇帝並奴才爭風。宦官固然鄙陋,但是把朝廷衰亡歸罪於他們的「非人性」,似不無儒家觀念的偏見。宦官或閹人當中也不乏偉人,如司馬遷、蔡倫、鄭和。
  • 唯獨宦官制不學 古代日本為何沒有太監?
    對很多中國人而言,日本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古代日本向中國學習,所以日本文化有好多和中國相似的地方,但日本文化也有好多獨特的地方。比如,中國古代有宦官,而日本就沒有。這是為什麼呢?然而,我國絲毫不指望宗教的力量,竟然不沾染此一蠻風,豈不更足以自負。我們就此也必須十分感謝我國當時先覺者的思考辨別。」(見《桑原鷺藏全集·東洋史說苑》)   中國人對宦官沒有好感,也就情不自禁地佩服一下日本人,雖然如今電視上宦官與和尚爭臉,皇帝並奴才爭風。宦官固然鄙陋,但是把朝廷衰亡歸罪於他們的「非人性」,似不無儒家觀念的偏見。宦官或閹人當中也不乏偉人,如司馬遷、蔡倫、鄭和。
  • 中國第一知日作家李長聲:在孤獨的天地裡唯我獨尊
    旅日作家李長聲。       我與長聲相識於1982年夏末,剛入《譯林》雜誌任日本文學編輯不到一年的我去濟南參加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的一個年會,某晚在會議招待所的樓梯上遇到他,經旁邊的朋友介紹,知道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剛創刊不久的《日本文學》雜誌的編輯。我們握了手,然後去他房間聊了一陣,竟有了一見如故的感覺。
  • 日本換年號了,為什麼中國網友卻那麼「過分」地關注?
    隨著清朝的煙消雲散,多年後,日本終於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個還在使用「年號」這種中國發明的國家,它能引起中國人的關注貌似也是正常的。但好像這次平成時代的結束,卻好像引起了一場規模不小的地震,讓中國網友的關注度也隨之升高,按人數來說,關注這個的中國人甚至比日本人還要多,這看起來有些「過分」。
  • 見證日本開國的中國人:不關心美日交涉,吃不慣日本料理
    見證《神奈川條約》籤訂的中國人1854年1月,江戶灣再次出現了黑船龐大的身影。一年之前,美國海軍準將馬修·佩裡的艦隊來此要求幕府開國,幕府沒有正面回應。如今黑船再臨,艦隊規模更大,佩裡放話,如果天皇的代表不來接受國書,那麼他就要率軍登陸,親自把國書投到天皇面前。
  • 李長聲談村上春樹:閱盡人間春色的哲學家
    撰文 | 李長聲沒錯,這位號稱「29歲前沒有寫過小說,一下筆秒變治癒大師」的日本作家,就是村上春樹村上的文字極淺白,童叟無欺,但淺白的手帕底下有戲法,讀來時常就不知所云,也就是日本人愛說的,語言明了,意思不明。那麼,比喻怎樣才新鮮呢? 一說比喻,很自然地想到錢鍾書,他玩比喻於股掌之上,似乎比村上更老到。
  • 在日本賞櫻花,日本人根本不穿和服,中國人卻樂此不疲!
    一年一度的櫻花季來臨,這讓日本的旅遊業迎來高峰期,很多熱愛旅遊的中國人都紛紛踏上了去往日本的「賞櫻」之旅,而且還會有個很特別的現象,那就是日本人賞櫻花不穿和服,中國人卻樂此不疲!不過他們賞櫻花和日本人賞櫻花不同,日本人賞櫻花是次要,溝通感情是主要,而遊客只是單純看櫻花,拍幾張照片就完事了。有去日本旅遊的朋友可能會發現這麼一個現象,櫻花園裡常有不少穿著和服的人走動,多數人會以為這是本地的日本人,但事實上他們大多都是中國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 李長聲:日本異性混浴文化真相
    不要盯著女人看是混浴的不成文規矩之一。男人赤裸裸地坐在池邊,大都把浴巾搭在股間。女人怎麼進來的呢?原來她們的脫衣處在後面,有條小胡同似的水路通到這邊的浴池,脫了衣服就偷渡夜襲一般潛行了過來,不像「不動湯」那樣豁然亮相。說是混浴,有各種混法。
  • 李長聲:門外漢說京都菜
    中文導報 文學園地作者:李長聲
  • 中國人在日本最不習慣的11件事
    博主高娓娓雖然心有不甘,但還是不得不說,日本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助理還總結了中國人到日本之後最不習慣的11件事,看著挺有意思,特意發在這裡,去過日本的朋友可以對照一下,是否中槍了。一、中國:人讓車━━━日本:車讓人。 中國人過馬路,在沒有紅綠燈的人行橫道,總習慣讓車先過。
  • 日本人眼裡中國人的14個性格特徵
    雖然聽不懂中文在說什麼,但從他們高調的聲音和飛快的語速中總給人生氣了的感覺。其實他們並不是總生氣的性格。 如果很快很有氣勢地講一些日本方言,也會覺得有些嚇人吧。和日本方言一樣,中文本身的發音就很有氣勢和壓迫感。因為中文發音很多,如果不能清楚地分辨話語的強弱度會造成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