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人總是打敗日本,其實我們是勝利國,但現在我們心胸有點太狹窄了,沒有勝利國的氣派,老記著失敗的事幹嘛呀?
【按】「過去有一句話說要關心國家大事,我們現在有點太關心日本了,日本不值得中國人那麼關心。這種關心就過頭了就會造成我們有種種的想法。」日前,著名作家李長聲攜新書《瓢簞鯰閒話》在北京舉行分享會,結合旅日30年的經驗闡述自己對日本文化以及中日關係的認識。李長聲認為了解日本的難處在於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日本當成神話。其實日本就是一個鄰國,左鄰右舍關係難處是必然的。我們可以對日本感興趣,卻無需對其過分關心。比如中國人熱衷於到京都尋找所謂的「唐風」就是一個問題。以下為李長聲發言實錄:
活動現場
知日難在中國自古以來把日本視為神話
李長聲(旅日作家):了解日本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為什麼說知日難?因為我們中國人的心態有問題。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日本當成神話了,過去說海上有仙山蓬萊,搞的很神奇。到了今天,我們無論「哈日」也好,「仇日」也好,也都把日本當成神話。
過去有一句話說要關心國家大事,我們現在有點太關心日本了,日本不值得中國人那麼關心。這種關心就過頭了就會造成我們有種種的想法,總是在評判日本。日本就是旁邊的一個國家,事實上這個距離還並不近,還不如周圍東南亞那些國家離得更近。畫一條線,他還隔著海呢。我們對他的文化感興趣可以了解他的文化,對他的歷史感興趣可以了解他的歷史。至於過分的關心,我認為是沒必要。
抗日神劇的問題在於觀眾把它當真
比如說現在大家都有點反感抗日神劇,我認為抗日神劇是可以存在的。美國電影比抗日神劇還神呢。問題是我們觀眾把那個當真了。就像金庸的武俠小說一樣,我們就當個小說來看,就沒什麼大問題。問題是我們忘了那是戲說,把它當真了。現在是不是有的人有意識地拿這來教育我們學習歷史?是不是有陰謀在裡面?這樣我們一看這神劇是假的,亂七八糟的,就不相信了。如果我們放開心態,沒有把日本人和日本神話,可能就比較容易了解日本了。
如何以一個正常心態看日本呢?首先對日本不要太在意。比如很多事情,我們老誇日本。現在歐美也是,說日本街上沒有垃圾箱之類的。據我30年觀察,這是因為當年發生了歐美在垃圾箱裡面放毒的事件。過去我到日本,最敬佩日本的就是到處都有垃圾箱,人們都把垃圾扔到垃圾箱裡進行分類。放毒事件之後,日本把垃圾箱都撤掉。撤掉之後,很多地方沒有恢復,所以到處看不見垃圾箱。
真正對京都有歷史情結的是中國人而不是日本人
所以有時候看日本必須歷史地看。比如大家也說日本人對文物保護得非常好,其實他經歷過幾次大破壞。明治維新就把寺廟都毀掉了。當然也有自然災難,比如地震,還有美軍轟炸。1964年奧運會才重新建設,所以現在的日本根本就不是過去的日本。經濟起飛之後,所有的寺廟也是為了賺遊客的錢,才開始發展起來的。如果不從歷史看,我們總覺得日本古物保護真好,其實古物都是後來修的。日本本來就沒有古物,為什麼呢?他老發生火災。
如果不看歷史,我們認識日本,特別認識京都,最大的難題就是去那裡尋找唐代。我作為一個一般人,根本沒有唐代的知識,我到日本根本看不出來那廟是唐代的,而且不知道日本人怎麼又把它改造,哪裡又變成日本式的了。日本人對京都並沒有那麼多的歷史情結,真正對京都有歷史情結的恰恰是我們中國人。
中國缺乏勝利國的氣派
我覺得任何鄰居都難處,就你們的左鄰右舍也是很難處的。我認為中國和日本關係,恩恩怨怨是很正常的。比如有人說中國總是被日本人打敗,其實這個歷史知識就不對。中國只被日本人打敗過一次,就是甲午戰爭。唐朝的時候我們也把他打得落花流水。後來蒙古入侵當然失敗了,但也不是日本打敗的,那是由於颱風,他們所謂的「神風」,是神風天助。所以我們有些有關日本的知識是很莫名其妙的。中國人總是打敗日本,其實我們是勝利國,但現在我們心胸有點太狹窄了,沒有勝利國的氣派,老記著失敗的事幹嘛呀?
關注日本最初源於沈昌文先生的主張
我去日本已經將近30年了,而且去日本大概兩年之後就開始寫。1980年代以後開始中國出現了出國潮,很多人到美國、到日本,那時候沈昌文先生在《讀書》雜誌,他就希望新到國外的這一批人來寫自己出國的感受,之前都是1949年之前去外國的那些老先生在寫。我是從那時候開始寫的。
現在無論是在政治上、經濟上,還是對於馬桶蓋、電飯鍋,談日本的人都特別多。有的人誇日本把日本誇上天,罵日本的把日本按到地。我覺得我自己因為在日本待得時間比較長,看的也比較多,自認為還是能夠比較公平、公正、心平氣和地看日本。因為我那種激動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已經不是那種充滿激情,看日本什麼都新鮮,或者看日本什麼都可恨的年代了。也因為可能天生的吧,我比較不大有入世的心態,看什麼事情比較平和,不太容易激動,除了喝多了酒之外。一般來說,寫文章的時候心態是比較平時的。
《瓢簞鯰閒話》,李長聲著 海豚出版社出版
日語「瓢簞鯰」:不可能達到的目的
「瓢簞鯰閒話」這名字起得有點怪。其實每個字大家都認識,連在一塊兒就不敢念了,不知道怎麼回事。其實這是一個日語,日本就用這三個漢字,自己造出一個詞。「瓢簞鯰」是日本現存的第一幅山水畫,是日本的國寶。瓢簞是葫蘆,日本沒有瓢這個概念。所以「瓢簞鯰」就是一個人用葫蘆去按水裡的鯰魚。葫蘆圓圓的,鯰魚滑滑的,是不可能按得住的。所以就說這是一個公案,有點禪的意思,說你達不到目的。
我用這個名字的意思就說我寫文章可能也達不到自己想達到的目的。比如我認為日本好的地方,或日本不好的地方。有時甚至大家都在說日本好的時候,我現在特別想說日本的壞話。大家只看到好的一面,沒看到壞的一面。把「飄簞鯰」用在這本書上,也體現了我在研究日本文化上的一種態度和理念。我在日本生活近三十年,在面對中日關係和輿論的時候,關於日本的好與不好,有時候也覺得很難表達,所以今天的主題最好是「知日難」。(騰訊文化陳菲 編輯整理)
本文系騰訊文化「騰訊思享會」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