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城市化三大難題

2020-12-14 大眾網濟寧站

2004年,日本東京,街頭即景。

  按:近鄰日本,按照學術界的一些定義,上世紀70年代便完成了城市化。它近一個世紀的城市化進程,對於中國來說,有許多值得借鑑的地方,比如如何消解大城市人口膨脹以及土地、資金來源等問題。

  一群住在東京多摩丘陵森林裡,有著數百歲壽命的狸貓,原本安逸的生活環境遭到人類大規模建房的破壞,狸貓們為了自保,決定重新練起古時狸貓留下的變身術,攻擊人類的卡車、恐嚇建築工人,甚至化身為人試圖與人類一決勝負。

  日本漫畫大師宮崎駿筆下的《平成狸合戰》所反映的,是日本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擴張與自然及鄉間生活的矛盾,其取材自東京附近的多摩新城計劃。

  現在的多摩新城,是日本代表性「新城(New Town)」之一,諸多大學、企業和現代化住宅落戶其中。因其富有現代化色彩並且便利先進,很多影視作品也經常在這裡取經。

  日本的城市化進程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國家。當然,在成功背後,也伴隨著汙染、資金缺乏、土地糾葛等問題。

  城市人口爆炸 

  狹小的街道,密布的電線桿,鴿子籠一樣的房屋,是人們對日本都市的一大負面印象。事實上,在日本鄉間如多摩新城一類新城,環境優美,街道寬整,人均居住面積也很大。前者大多出現在超級都市裡,這也是日本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現象,當時,過多的人口湧入城市而配套設施和規劃不足。

  作為曾經的典型農業國家,在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日本沒有太多城市的概念。在古代日本的語境裡,「城」更多指的是城堡和要塞。「町」一詞才是類似常識意義裡的城市,直到現在,日本城市裡的街區還是以「町」表示。

  「日本城市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遠的時代,但是,如果以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化來說,應該從日俄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開始,完成的時間則因人的理解而異。比如現代化住宅,下水道和自來水,交通系統、垃圾處理系統和能源供給設施等基礎設施的完備,連東京、大阪這樣的城市也花了60多年,當中也要考慮到地震、戰爭、人口急速增長等造成的破壞幹擾,導致了完成時間的延長。以東京為例,到東京奧運會舉辦的1964年之後,基本上完成了基礎設施的建設。」日本學習院大學經濟系教授石井晉接受時代周報採訪時解釋。

  從巨型城市在農業型社會的出現這點看,日本和中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在18世紀時,江戶(東京的前身)已經擁有百萬人口,和當時中國清朝的北京一樣,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座達到百萬級人口的城市。這個歷史遺產持續到現在,當很多人質疑北京已經人口太多,城市發展已到極限時,東京也有類似問題。

  「日本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在1950年-1970年之間集中爆發,以人口爆炸為例,上世紀50年代東京都範圍內人口是1300萬(佔日本人口數的15.5%),到1980年就增加到2900萬(佔日本人口的25%)。」日本北海學園大學經濟系教授淺妻裕向時代周報表示。

  即使目前日本全國的人口都在下降的時候,東京人口還在增長。這就帶來了諸多問題,以至於一直有提出建立「副首都」或者提高大阪地位的呼聲,日本熱門政治家橋下徹就以強調「大阪第一」而聞名。

  日本立教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松本康向時代周報提出:「日本主要的城市多數是在那些形成於17世紀的城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過一直要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性質的工業化開始,才有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化。但是真正急速的城市化,應該是從1955年-1975年。現在,對日本城市化來說,不應使用完成這個詞,而應該說『更新』。」

  日本城市化和高速經濟成長時期有重合,從1950年-1977年,日本城市化率從37%上升到76%,年均增長1.5個百分點。1955年城市人口比例升至56.1%,農業人口下降至41%。三大城市圈(東京、大阪和名古屋)正式成型,使日本成為城市和郊區人口佔多數的國家。1960-1970年間的城市化水平以年均2.51%的速度增長,是整個國家增長速度的兩倍多。到1970年,72.1%的日本人口居住在城市中。

  「我居住的地方是神奈川縣川崎市,和橫濱一樣都是神奈川縣內大力推行都市化的區域。主要的工業區和住宅區的開放都是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現在主要的問題是如何保護區域內的自然環境和農業,也保證產業的多樣性,城市化應該多考慮這點。」日本神奈川縣居民中來田先生向時代周報表示。

  1970年由當時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提出的日本列島改造計劃,是日本城市化進程中的關鍵事件。這個計劃包含三方面內容:工業重新布局、改造舊城市和建設「新25萬人口城市」,以及建設交通通訊網絡。城市化為其三足之一。

  和中國現在以推進城鎮化促進內需相似,日本上世紀70年代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同樣是由於當時田中角榮感覺到當時「支撐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某些因素,正在或已經消失」。列島改造計劃很多地方就是針對日本城市化的一些問題如過度的大城市病。田中希望通過推行城鎮化,讓人口和資源流向東京、大阪之外的中小城市。

  田中對實現「改造計劃」抱有很大希望,但這種樂觀態度是以經濟高速增長的可能性為前提的。不過田中最終垮臺,列島改造計劃的很多部分也是不了了之。直到今天,「一國集於東京」的這個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甚至在目前嚴重影響到了日本的地震重建,因為福島等災區的人口過度稀少和老齡化,難以重建。

  地方財源受限 

  推行城市化需要大量的國家資金投入,目前在中國已經誘發令人關注的地方債問題。在日本,這個問題同樣存在,而且也和過去幾十年的城市化推進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個問題到現在依然沒有解決,並持續發酵。

  「日本城市化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地方稅、國稅和地方債,在此之外,政府所有的金融機關的融資、民間金融機構的融資也會成為一部分來源。即使在日本,從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開始,地方債也成為重大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各地的道路建設和都市再開發需要一大筆錢,另一方面,日本經濟通縮和人口減少等導致稅收減少。」石井晉介紹。

  多位日本學者在解釋城市化進程中財政來源時都強調日本地方政府的財源受限,淺妻裕談道:「戰前日本的城市化推進中,主要由不斷擴大的城市財政來支持,也導致了地方債務問題。日本地方自治體的獨立財源非常缺乏,於是大阪市長關一(1923年)就搞了一些公營企業,用這些企業的收入來提高市民的福利,受到好評。」

  「在戰後日本城市化推進過程中,當時地方自治體的債務問題沒有像現在這麼嚴重,但是由於缺乏財政自主權,所以一般把從國家得到的資金補助優先投入一些可以增強產業基礎的項目裡,結果在高速經濟成長期,老百姓的福利反而提高得不夠。從上世紀80年代以後,日本開始發行地方債,90年代,經濟增長開始回落,再伴隨著公共負擔增大,日本地方的債務問題開始嚴重起來。」淺妻裕進一步解釋。

  「在20世紀前半段,以農村土地為基礎的稅收是工業和城市建設的主要財源。從20世紀後半段開始,由於工業化進程導致財富的增加,為城市化提供了資金來源。在日本,『地方交付稅』這部分錢,是由中央政府返還給地方政府的,也就是說,收入這部分,中央和地方政府是六四分帳,而到了支出這塊就成了四六分帳了。中央政府要把約兩成的財源再返還給地方政府,當然對比較富裕、財源很多的地方政府,就沒這個好處了。」松本康介紹,「除此之外中央政府還有很多細微的補助提供給地方政府。因此地方政府的運作,很重要一部分就在於如何從中央那裡拿錢。現在,日本中央政府的年收入差不多有5成都來自於國債,流向地方政府的錢也少了。所以日本很多地方政府幹脆就合併,這樣可以在財政上獲得更多自主,就不用依賴中央政府的資金了。」

  不管怎麼說,日本同樣一直在探索如何解決政府在承擔社會基建和福利時產生的大量債務負擔,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個問題也成為日本經濟的重要隱憂,雖然日本的負債主要是中央政府負債,和地方債概念並不完全相同,但是所反映的開源與節流的困境是相通的。

相關焦點

  • 李津逵:「和諧城市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比起歐美國家來,中國更加嚴峻的難題是什麼?特點一、遠多於歐美的人口李津逵直言,中國城市化最大的國情特點就是人口,並形象地將之比喻為民族「大搬家」。他說:「中國總人口已達13億,而美國人口是2.8億,西歐16國人口是3.8億,全球高收入國家人口總和也只有9.6億。中國人口規模超過了美國三倍、西歐四倍。
  • 一文看完日本的城市化進程,中國走到了哪個階段?
    在了解日本房產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相比國內,日本的戶型利用率更高、建築質量更好、維護更細緻,房產交易、房屋租賃市場更健全、透明,每個街區的配套設施也更完善,這些都是日本在一百多年的城市化過程中積累經驗、總結教訓的結果。
  • 日本夏天變得難熬 城市化或是罪魁禍首
    人民網東京8月3日電(趙松)自7月中旬以來,受太平洋高氣壓影響,日本東部及北部地區高溫天氣持續不斷。統計顯示日本關東甲信地區今年7月下旬平均氣溫與平年相比高出2.2度,是自1961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最高值。 據日本媒體報導,自7月份以來,僅東京都內因中暑導致死亡的人數已經達到40人。
  • 東京奧組委面臨三大難題 日本國民自信心受重創
    難題1  眾口難調的賽期  在2021年舉辦東京奧運會首先就要重新確定具體比賽日期,這就是一個眾口難調的選擇題。  3月26日,日本三大體育媒體之一的《報知體育》最先透露,東京奧運會將會延期至2021年的7月23日揭幕至8月8日舉辦,也就是說會整整延期一年舉辦(原定舉辦期為2020年7月24日至8月8日)。因為奧運會的賽程和場館使用搭配是經過嚴格計算的,比如有的場館在16天的賽期中需要承擔多個不同項目,還有賽場拆卸搭建問題,都需要從業者的配合。
  • 德川家康打壓領主大名的法令為什麼促進了日本的城市化?
    江戶幕府是日本統治最穩固的幕府政權,這與江戶幕府初代將軍德川家康制定的一系列打壓領主大名的法令密不可分。而德川家康打壓領主大名的法令卻促進了日本城市化。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幾乎沒有農村的國家:城市化率高達93.02%,且人均GDP是中國的4倍
    ,我國的城市化率在2011年12月首次突破了50%,截止到目前,我國的城市化率也達到了58.52%。但是如果提到城市化率高的國家,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會是日本,日本作為一個島國,由於地勢複雜,很多居民不得不集中居住在沿海地區,也使得日本的城市化率在2017年便已經高達93.02%,也是世界上城市化率最高的人口大國。
  • 五十年代的日本彩色照片:城市化率相當於現在的中國
    50年代是日本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二戰剛剛結束不久,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經濟迅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有比較大的提高,根本就不像是一個剛受到原子彈襲擊的戰敗國。
  • 日本住房政策三大支柱促其成唯一無貧民窟發達國家
    圖為「日本的啟示」國際研討會會議現場。中國經濟網袁志麗攝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4日訊(記者袁志麗) 中國城鄉建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淮在13日召開的「日本的啟示」國際研討會上表示:「日本是在自己的城市化過程中唯一沒有形成貧民窟的發達國家,也是迄今唯一沒有在社會中形成『無家可歸者』群體的發達國家。」
  • 中國勞工北海道敗訴 律師分析對日索賠三大難題
    昨天(23日)上午,日本北海道札幌地方法院對中國北海道勞工受害者起訴日本政府案作出判決。該法院以日本擄掠勞工的不正當行為已超過20年,中國勞工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已失效等為由,駁回了中國勞工受害者及家屬對日本政府提出的8億6千萬日元賠償的訴訟要求。
  • 墨西哥:盲目追求城市化率,城市化讓生活更糟糕
    在墨西哥,很多人將帳算在了超越階段的城市化頭上。自上世紀中葉起,墨西哥開始了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有統計數據顯示,墨西哥1950年城市化率為42.6%,而目前這一數值已接近80%,在第三世界名列前茅。然而漂亮的數據背後,墨西哥的城市化並不完美。  城市化速度與工業化進程並不協調,超越發展階段的過快城市化,導致工業部門無力吸收多餘勞動力,無法形成充分就業。
  • 拉丁美洲國家的「虛假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超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城市化英國是最早開始工業革命的國家,也是最早開始城市化的國家,隨著英國率先完成工業化,社會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最終步入發達國家行列,城市化的水平也超過90%。之後歐洲大陸的法國、德國、義大利,以及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也都開始工業化,推動城市化進程,目前城市化水平都在80%以上。
  • 杭州筧橋鎮同心社區文化公園 讓城市化腳步更「合拍」
    原標題:杭州筧橋鎮同心社區文化公園 讓城市化腳步更「合拍」   中新浙江網7月17日電(記者 趙曄嬌 實習生 周佳 通訊員 曹琳 傅佳雁)晚上7點,杭州筧橋鎮同心社區文化公園內已是人頭攢動,大伯大媽們跳著廣場舞,小朋友們滑著旱冰鞋,年輕人在燈光籃球場上揮灑著汗水,整個廣場上跳躍著快樂的音符。
  • 中國相當於發達國家哪個階段 看收入、城市化率等對比
    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深化產業結構性改革,循序漸進發展城市化,構築新的經濟增長推動力。我國當前城市化率接近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50年代的日本2016年中國城市化率達到57.35%,進程接近於1851年的英國、1930年的美國、1955年的日本和1980年的韓國。對照各國城市化發展歷史,未來五年中國城市化進程依然處於高速發展階段。
  • 抗疫之外仍有三大難題
    在確定「新」開幕日之後,東京奧運在全力抗疫之外,仍有賽事場館運維、延期費用預算以及國民經濟維穩等三大難題,需要重點解決。文 / 殷豪男2020東京奧運「延期」的後續風波還在繼續。3月24日,國際奧委會(IOC)在與東京奧組委達成共識後,於其官網發布聲明,正式東京奧運會延期舉辦。
  • 日本:城市化率越高,鄉村旅遊越熱火
    ,使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土地進城務工,截止至2016年末,城市化率為93.9%,使得日本農村出現人口減少和人口高齡化。日本素有「溫泉王國」的美稱,從北到南有2600度座溫泉,有75000多家溫泉旅館,是日本鄉村生態旅遊業開發的典範。
  • 青藏鐵路建設攻克三大世界性難題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網西寧9月7日電題:青藏鐵路建設攻克三大世界性難題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王聖志  這是人類鐵路建設史上亙古未有的穿越:它橫穿「世界屋脊」,飛架「極地」天塹,穿越960公裡4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區,跨越5072米的唐古拉山越嶺地段,「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如高原天塹橫亙在前。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的回顧
    前言 我國的城市化經歷了曲折的道路。改革開放以來加速了城市化進程,取得了城市化的巨大成績,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同時出現了不少問題。進入21世紀,我國城市化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面臨新的任務。在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我們有必要對改革開放20多年的城市化歷程作簡要的回顧,指出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偏向和問題,樹立科學發展觀,制定正確的指導方針,進一步推進城市化進程。 一、城市化的進展與成績 改革開放,改變了國家和城市的長期封閉狀態,打開了國門和城門,實現城市的全方位開放,加強城市與國際的聯繫,同時加速城市化進程,提高城市化水平,推進國家的現代化。
  • 辛巴威「後穆加貝」時代,繼任者仍面臨三大難題
    辛巴威「後穆加貝」時代,繼任者仍面臨三大難題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張楚楚 2019-09-10 19:26 來源:澎湃新聞
  • 他山之石:在德國看城市化
    19世紀下半葉,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德國經歷了巨大的城市化浪潮。20世紀20年代,柏林人口一度高達400萬。20世紀90年代,在「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成家生子,很多人搬到城市邊緣居住,造成城市人口流失。自2000年開始,德國出現「再城市化浪潮」。
  • 甘肅省城市化發展監測評價體系研究
    城市化進程也必然遵循這一客觀規律。為此,有必要將建立一套「統籌」指標對城市化發展水平進行監測。從這樣一個基本的思路出發,城市化發展評價即是為監測城市化進程的協調性提供了充分的經驗論據。縮小城鄉差距和實現城鄉一體化是城市化的終極目標和客觀要求,因此,城市化發展水平如何,不僅要看城鎮發展如何,更要從面上反映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是否擴大或是否均衡發展,這是檢驗城市化成效的重要方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步減輕和消除城鄉兩元結構差別,使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達到城鄉共享,縮小城鄉差距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