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著名漢學家馬克林教授:我目睹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

2020-12-18 光明網新聞中心

  70年:世界看中國】  

  光明日報駐坎培拉記者 王傳軍

  馬克林是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國際經濟與亞洲研究學院的榮譽教授,澳大利亞聯邦人文學院院士。自20世紀60年代首次赴華任教以來,北京便成了他的第二故鄉。50多年來,馬克林潛心研究中國,領域包括中國少數民族、中國傳統戲劇、中國在西方的形象以及澳中關係等。他還積極向世界,尤其是西方國家客觀公正地介紹中國。2014年9月馬克林在人民大會堂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同年11月,到訪的習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亞議會大廈的演講中專門提到馬克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馬克林自豪地說:「50多年來,我70次赴中國考察、工作,親身經歷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70年的變化堪稱世界之最

  馬克林說,1964年至1966年,他作為一名外國專家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這兩年的經歷改變了他一生命運。自那以來,他到過中國大約70次,除北京外國語大學外,過去十多年裡他還與中國人民大學建立了密切聯繫。從某種程度上講,半個多世紀以來,他目睹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中國在經濟、社會和文化藝術等領域的巨大變化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很榮幸能夠通過《光明日報》向全世界讀者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偉大變化。我敢說,中國過去70年的變化可能比其歷史上的任何時候以及全球任何國家的變化都大。」馬克林說,這些變化無疑讓中國以及與中國有關的人受益匪淺,儘管歷史上也曾出現過波折,但總體而言,這些變化都發生在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下,穩定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和其他領域向前發展的基石。

  馬克林說,20世紀60年代中期他第一次到中國,雖然與新中國成立前相比當時經濟已有了不少改善,但整體來說當時的中國還是很貧窮落後的。「雖然那時中國人民生活上非常平等,但可以說是『共同貧窮』,而不是共同富裕。我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同事們家裡雖夠吃夠用,但很少有貴重的物品,更沒有走出過國門。改革開放之後,經濟形勢迅速改善,到80年代晚期,整體經濟發展已相當不錯,我的那些同事們生活水平已有大幅改善,很多人也開始出國學習或旅遊。過去十多年來,中國已發展得相當繁榮,周圍的很多同事也日漸富裕。農村也有很大變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脫貧計劃給農村生活帶來巨大影響,到2020年中國農村偏遠地區很可能徹底脫貧。」

  馬克林認為,中國過去70年的經濟發展成就是驚人的,這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國家能夠取得的最快經濟發展速度。它使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一躍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未來十年很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基礎設施的發展。不僅高速公路改善很大,以前不敢想像的高鐵現在卻成為眾多中國人出行必選的交通工具。20世紀90年代,我曾在貴州做少數民族研究,當時我發現村民都很窮且較難接觸到,因為當地公路交通條件較差,火車速度也很慢。然而,2018年我再次來到貴州的同一地方進行考察時,卻發現當地交通條件已驚人地得到改善。高速公路與高鐵已讓出入當地變得非常便捷,當地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他們對食品與服裝的選擇也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多。當地少數民族在仍保留著傳統服飾與文化的同時過上了現代化的生活。」

  中國婦女地位的提升速度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馬克林說,相當一部分西方評論家認為中國婦女地位日益下降,這一說法讓他頗為震驚,他半個多世紀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與這一論斷截然相反——中國婦女地位在大部分領域都在不斷改善。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廣泛流傳著「女人能頂半邊天」這句話,婦女地位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有大幅提高。「我在20世紀60年代首次到北京工作時,就對我們學校男女平等的程度感到吃驚。改革開放後,中國婦女地位又有了進一步上升。我首次在北京任教時,班裡三分之二的學生是男生,然而,現在我每次去北京講課,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是女生。我教授的是外語及社會科學,這些領域現在已基本被女生主導。」

  馬克林指出,聯合國的統計數據也證明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的婦女地位發生了巨大變化。2018年聯合國性別平等指數顯示,中國男女平等指數已超過美國(第41),位居第36。「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國婦女地位提升的速度,中國婦女已從過去的被壓迫階級躍升為中國經濟及職場的重要參與者,中國也因此從虐待婦女的落後國家發展為高度發展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復興傳統文化步伐加快,與西方文明互鑑力度加大

  馬克林稱,他對中西方的藝術始終有一種特別的興趣,55年來中國文化藝術領域的巨大變化也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各地湧現出很多新的劇院和音樂廳,不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連一些二線城市都開始建西式歌劇院。幾年前,我受邀前往重慶講課,在那裡看到一座類似雪梨歌劇院的西式歌劇院矗立於長江沿岸,而且每天晚上都用英語上演一場著名的《窈窕淑女》音樂劇。此外,中國政府對老劇院或傳統劇院的翻新也推動了古典戲劇的復興步伐。北京和平門的湖廣會館,曾是傳統戲曲表演舞臺,改革開放後,北京市政府對其改造翻新,現在每天都向海內外遊客表演傳統戲曲節目。另外一個我喜歡帶朋友去的地方是京城皇家糧倉,建於十五世紀,原本是為皇家儲藏糧食的地方,後因年久失修而破落不堪。現在經過翻修,成為中國著名傳統戲曲、崑曲《牡丹亭》的表演劇場。」

  中西方文化藝術的交流越來越深入。「世界最好的交響樂團不僅赴北京演出,還到中國的其他地方巡演,更重要的是,中國的交響樂團及音樂家的名聲也逐步響徹世界。」馬克林說,在中國可欣賞到義大利著名歌劇作曲家朱塞佩·威爾第的《茶花女》《阿依達》等,而且中國還經常與國際樂團交換編導。事實表明,中國不僅大幅加快傳統文藝的復興,還加快了與西方其他文藝之間的交流融合。「現在,在中國欣賞西洋歌劇已猶如家常便飯。我在北京時就去過很多中國和西方的音樂會,而且這些演出水平都相當高。西方媒體報導下的中國政府是反對西方文化的,但我自己的經歷卻證明了這完全是西方媒體的謊言。」

  馬克林最後表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變得更加強大與穩定,老百姓也比以往更加富有、更加自信,更有安全感。儘管還有諸如環境汙染等很多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但總體成就巨大,是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蹟,相信中國的未來一定非常光明。

  (光明日報坎培拉9月15日電)

  《光明日報》( 2019年09月16日 12版)

[ 責編:孫宗鶴 ]

相關焦點

  • 成為聖人——訪美國著名漢學家安靖如教授
    美國著名漢學家安靖如(Stephen C.Angle)安靖如(Stephen C.Angle),美國著名漢學家,1987年獲得耶魯大學東亞研究學士學位,1994年獲得密西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精通中文與日語,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尤其是現代(19、20世紀)中國思想和儒學傳統,以及當代西方道德心理學、元倫理學、語言哲學。
  • 拉脫維亞漢學家貝德高:「我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
    影像中國拉脫維亞漢學家、拉脫維亞大學孔子學院拉方院長貝德高教授是一位經歷豐富的傳奇老人。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裡,他熱愛教學,育人無數,是拉脫維亞漢語教學事業的奠基者;他潛心鑽研,編纂詞典,是漢語拉脫維亞語工具書出版的開拓者;他善思善斷,身體力行,是中拉建交的親歷者。
  • 一個俄羅斯漢學家的「中國紀行」
    我們再看看法國漢學家的著作,其中沒有這些有意思的信息,沙畹也只是在羅列泰山神碧霞元君的隨從人員時,簡單提及送子娘娘。阿列克謝耶夫記錄的這些信息,我們在中國或者日本關於民間宗教的資料中也沒有發現。它們是真正獨一無二的資料。 中國之行的旅途中,年輕的漢學家一直在思考中國文化的特點、民族的性格、歷史、儒家學說、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中國的基督教、漢語和漢字、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未來命運。
  • 翻譯、介紹、傳播中國文化,海外「漢學家」的故事
    英國漢學家麥可·狄龍—— 熱愛中國的赤誠之心本報駐英國記者 黃培昭80年前,一部由美國著名記者愛德加·斯諾撰寫的《紅星照耀中國》(又稱《西行漫記》)向西方社會推開了一扇了解中國的窗口賡續這一歷史傳統,中譯出版社「外國人寫作中國計劃」發布的新書,包括德國漢學家顧彬的《憶當年》、印度漢學家狄伯傑的《中印情緣》(中英文版)和英國學者麥可·狄龍參與撰寫的《簡明中國歷史讀本》等。用「著作等身」這四個字來形容英國著名學者麥可·狄龍,一點都不為過。狄龍給記者在郵件後面所附的他的主要著作,有長長的一大串,整頁屏幕都放不下。
  • ...漢學家伊利亞茲·斯巴修——「了解與講述當代中國故事很有意義...
    影像中國見到阿爾巴尼亞著名漢學家伊利亞茲·斯巴修是在地拉那的阿爾巴尼亞—中國文化協會,老先生謙和善談、儒雅大方。早在上世紀70年代,斯巴修先生就與中國結緣。近50年來,他始終與中國保持著密切聯繫,是中國時代發展和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翻譯的《蛙》《紅高粱家族》《中國歷史十五講》《中國經濟改革發展之路》等中國圖書在阿爾巴尼亞獲得高度評價。
  • 漢學家顧彬:中國翻譯者最大問題是中文功底不好
    德國漢學家顧彬來滬  與復旦德語系教授對談翻譯的重要意義及中國翻譯現狀  顧彬對中國當代文學總體持批評態度,他認為中國當代年輕作家外語不好和年輕翻譯者中文功底不好是兩個重要原因。  雖然不止一次在各種場合澄清過「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說法系被誤讀,但「垃圾論」仍幾乎成為德國漢學家顧彬的身份標籤。  但顧彬並沒有放棄針對中國當代文學持續發聲。
  • 捷克著名漢學家克拉爾逝世
    新華社布拉格6月23日電(記者 王義)捷克查理大學22日發布消息說,捷克著名漢學家、文學家、翻譯家奧德日赫·克拉爾(中文名王和達)21日逝世,享年87歲。  克拉爾1930年9月13日出生於布拉格,自幼喜愛文學,尤其熱衷於中國文學。1949年,他考入查理大學,主修中文,從此開啟漢學研究生涯。
  • 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圖)
    對中國的改革開放,他自然有許多深刻體會。  普魯伯說:「1992年以色列和中國建交後,我有幸作為以色列政府首批駐華官員來北京工作。我曾經兩次在中國常駐,前後在華工作7年,在日常生活中親身感受到中國改革開放給社會各方面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1992年,我和夫人帶著孩子來北京,那時北京的生活很不方便。我經常要花費好幾個小時滿大街去尋找基本的食品和生活用品。
  • 法國漢學家:中國文化的一切都令我著迷
    「中國文化的一切都令我著迷」  ——訪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前館長、漢學家雅克·吉耶斯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50餘年研究生涯,從求學到工作再到退休,從18歲到年近古稀,從巴黎到魯昂,吉耶斯從未中斷過對中國文化的熱情。  「也許我的前世就是一個中國人」  「中國文化的一切都令我著迷。」吉耶斯告訴記者,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源於漢字和書法的美感,學習中文打開了一扇門,讓他進入了中華文明這座巨大的宮殿,在其中「感到由衷的幸福和快樂」。
  • 「清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標題:「清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南方日報訊 (記者/龍躍梅)今年2月28日,是清遠建市27周年紀念日。日前,清遠觀察、清遠新聞網聯合專訪了原清遠縣最後一任縣委書記趙伯傑。   建市27周年以來,清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清遠撤縣建市這一歷史決定,他認為,清遠的發展證明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定是完全正確的。
  • 趙紅娟:小說·歷史·文學翻譯——海外漢學家白亞仁教授訪談錄
    致力於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翻譯,譯有餘華《黃昏裡的男孩》《在細雨中呼喊》《第七天》《十個詞彙裡的中國》《四月三日事件》及韓寒《這一代》等。本刊特委託浙江外國語學院浙江文化走出去研究中心趙紅娟教授採訪白亞仁教授,並撰為訪談錄,以饗讀者。
  • 日本著名漢學家小川環樹:我所見的魯迅,並不是那樣的
    小川環樹,日本學者,專注於研究中國文學,被日本京都大學院長兼博物館長評價是戰後時期研究中國文學的支柱。我國學者李慶評價他是研究中國文學的棟梁。他對魯迅的評價有他自己的看法,並且直言說:「我所見的魯迅,並不是那樣的」。
  • 保加利亞漢學家:想念中國的外賣APP
    「這是我一生中做出的最棒的決定之一,」她說道,「我愛中國,愛我的中國朋友和同事。」更不可能有人僅用隻言片語就概括整個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關於這一點,這位漢學家有她更為獨到且詳盡的看法。「遙遠」、「異域風情」、「神秘莫測」和「難以理解」是大多數歐洲人一想到中國就會想到的代名詞。如果我們談論距離,中國這個偉大的國家確實遠離歐洲和美國,但許多其他地區也一樣,而它們似乎沒有那麼未知和神秘。
  • 美國漢學家對中國古詩的朝聖
    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作家比爾·波特的新書《尋人不遇》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本書記錄了比爾·波特從2012年開始的詩歌旅程——尋訪36位他所欽佩的中國古代詩人故址。比爾·波特是美國當代著名漢學家、翻譯家、作家。一直以來他不斷地將大量的中國古代佛教典籍翻譯成英文,在歐美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他曾經以「赤松」的筆名翻譯出版《寒山詩集》、《石屋山居詩集》、《菩提達摩禪法》等英文著作。從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經常在中國大陸旅行,寫了大量介紹中國風土人文的作品。
  • 希臘學者形容西藏的變化「翻天覆地」
    中新社拉薩6月27日電 (記者 李林)雅典經濟與商業大學校長、中國希臘孔子學院共同主席葛高理·普拉塔科斯25日在拉薩形容西藏的變化是「翻天覆地」,他說,他和他的代表團「將帶著西藏人民的熱情,把一個客觀、真實的西藏如實地介紹給希臘人民、歐洲人民」。以葛高理·普拉塔科斯為團長的希臘學者記者代表團近期在藏訪問。
  • 義大利撒丁島漢學家:見證了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
    要講述這段故事,不得不提一位和中國打了近30年交道的漢學家——芭芭拉·昂尼斯。見到昂尼斯教授時,她剛忙完網絡考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中國當代史、中國國際政策等課程的教學改為線上授課,考試也以遠程形式進行。「疫情防控為漢語教學帶來了挑戰,但也促進了教學模式的創新。」寥寥數語,便直奔主題。教授樂觀開朗、熱情活潑的性格令人印象深刻。
  • 日本漢學家:中日間應該相互關注彼此的優點
    接受採訪的中央大學文學部教授飯塚容。人民網東京12月19日(木村雄太)飯塚容是日本著名的漢學家,現任日本中央大學文學部教授,他從大學時代開始翻譯中國文學,迄今已經翻譯過40多位中國作家的80多部作品,為中國文化在日本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貢獻。
  • 奧地利漢學家李夏德:一次中國行 一生中國情
    郭佳 攝中新網長春4月24日電 (記者 郭佳)年近古稀的奧地利漢學家李夏德(Richard Trappl)近日如約到訪長春,並在長春大學種下一棵象徵友誼的青松。這是他在中國種下的第5棵樹。「樹比人活得更長久,即使我不在了,這份友誼也依然在。」李夏德用流利的漢語說,以後還會種下更多象徵著兩國友誼的樹。
  • 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過去,我的家鄉非常貧窮落後,住的是木瓦房、茅草屋,吃的蒿菜飯、洋芋飯、玉米面飯,很多時候都吃不飽,平時都是吃蔬菜,有客人來時才有肉吃。吃水要到寨子中間的井邊去挑,沒有自來水。穿的衣服補丁迭補丁。沒通電,靠點煤油燈照明。記得小時候看《少林寺》、《霍元甲》的電影、電視要跑到4.5公裡外的牛場街上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