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rvey
富源煤老闆:用「煤文化」改寫「沒文化」
在煤老闆計長裡捐建全國邊遠山區最漂亮的山村小學後,煤老闆牛加德又準備捐資3700萬元建設農村民族中學
「富源煤老闆」是個新生名詞,它代表著一夜暴富,代表著一擲千金,也代表著「沒文化」。現在的「富源煤老闆」大都出生在國家初建時期,那時不要說讀書,就是填飽肚子都困難。現在用他們的話來形容當時的情況,那就是:「昨日求學路 艱難困苦辛酸事」。
隨著國家政策的轉變,「富源煤老闆」的幾多辛酸事也付諸笑談中,他們一夜之間變成了財富的象徵。有錢了,有人比買名車;有人比購豪宅;但有少數人在「比」對家鄉的貢獻,有鄉親說他們是:「真情獻故土 甘為教育捐巨資」。
在繼煤老闆計長裡捐建全國邊遠山區最漂亮的山村小學之後,煤老闆牛加德又準備捐資3700萬元建設農村民族中學,富源的「煤文化」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悄悄改寫著家鄉的「沒文化」。
牛加德:
捐3700萬建校 為村民規劃15年後的發展方向
牛加德喜歡說自己「土」。只讀過3年書的他,一口土話,或許與煤炭糾結時間過長,人也長得黑黑狀狀,笨重的悍馬車在他身邊就像農用車一樣不起眼。說實話,一眼看去,很難將他和流行時尚聯繫起來。然而,就是這個稱自己「土」的富源煤老闆,不僅準備捐資3700萬建辦現代標準流行的慶雲民族中學,還為慶雲村7000多人規劃好15年以後的發展方向,這樣的遠見卓識和「土」似乎是背道而馳。
不想讓孩子們只知道挖煤
在富源縣後所鎮邊遠的慶雲村,要建設九年一貫制的民族中學,多少讓人費解;在如今金融風暴的襲擊下,欲捐資3700萬建校,也讓人難以置信,難道是牛加德財大氣粗一時的突發奇想?對此,牛加德卻實實在在地說:「我仔細統計過,這裡還沒有出過一個名牌大學生。以前是沒錢不能讀書,現在有錢又不愛讀書。我就想看著孩子們讀到初中畢業,那時就算不能繼續上大學,也可以好好過日子,而不會只知道挖煤。毛主席不是都說『一支沒有文化的軍隊是一支愚蠢的軍隊』,他老人家可不會騙人」。
即將屹立的農村民族中學
在牛加德前期投入1700萬元後,慶雲民族中學建設已經初具雛形,70餘畝的建築工地上,教學樓、綜合樓、學生宿舍拔地而起……已能夠看出學校主體建築的氣派。學校預計今年9月開學,接下來還需要牛加德大量的投入,面對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牛加德說:「有人加入捐資或者政府能夠支持,都是好事,如果沒人支持我也會把學校按時按量蓋好,交到大家手中。我不為名不為利,學校捐出後只想做個名譽校長,和家長們在背後一起關注孩子們的學習教育,我就不信培養不出人才。」
拿出600萬養老金建校
為了緩解金融危機帶來的壓力,牛加德把600萬養老金全拿出來用於建校,這筆錢本是他要用於治療糖尿病和胰腺炎的,但他說:「工作太多,沒時間去醫院裡躺著療養,每天在家打兩針就算了。你說享福誰不會?做飛機我頭不暈,住五星級賓館腰也不會酸,但我一個泥土埋進半截身子的老頭,把錢用在下一代的身上,讓他們將來不給慶雲人丟臉,也算是做好事吧。」
我就吃了沒文化的虧
其實牛加德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一直支持著家鄉的教育事業,捐了多少次款,幫了多少人他自己已記不清了,但小時候讀書的艱辛,他卻永遠難忘:「那時,我們村沒有學校,讀書要走5裡多,家裡沒錢買鞋,我每天就光著腳在上學的路上來回跑,遺憾的是最後只讀了3年書,我就吃了沒文化的虧,還能看著孩子們繼續吃虧嗎?」
「三個一百」為15年後的發展打基礎
「現在孩子們不讀書,將來怎麼辦?專家說這裡的煤礦最多只能開採15年,15年一眨眼就過去。到時煤也沒得挖,莊稼也沒地種,難道看著鄉親們餓死?但如果有了文化就不一樣了,將來要麼在外面工作,要麼在家鄉發展林業、牧業。不多,15年村裡只要有1000個人讀書出去,就能減輕3000人的負擔。」為鄉村15年以後的發展,牛加德一方面捐巨資建蓋農村中學,一方面帶領慶雲村委會其他煤炭礦主,要求每個煤礦每年必須安排村裡100個勞動力就業;每年每礦捐款100萬元搞農村公益事業;每年每礦種經濟林100畝。這就是在後所鎮頗有名氣的「三個一百」。
計長裡:
3620萬元打造全國邊遠山區最漂亮小學
牛加德這次捐資建校的雄心壯志,有可能改寫雲南個人捐資建校的新篇章,但這也引起人們對富源縣竹源鎮禾木小學的再次關注。這個傳奇神話般的希望小學,這個全國邊遠山區最漂亮的小學,在2008年建成之時,一度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甚至有人說它過於奢華,捐資人富源煤老闆計長裡同時也被人們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農村孩子就不能享受城裡孩子的教學條件?
此時,正值學校放寒假,富源特有的溝壑大山難於掩蓋禾木小學的恢宏氣派,黑黑瘦瘦的計長裡先生卻很容易被不多的人群掩埋,不過兩者都透露出塵埃落定後的淡定和從容。「人格是平等的,教育資源的享受也是平等的,誰規定農村的孩子就不能享受城裡孩子的教學條件?」回想起當初引來的爭議,計長裡似乎有點不能釋懷。
好心遭到誤解 是種莫名的傷害
3620萬元無論對誰,都不是小數目,要無償捐獻出去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做的,但是計長裡做到了,然而他的好心卻遭到誤解,甚至有人質疑「這麼多錢怎麼不分開來蓋十所希望小學?」認為他那是爆發戶式的奢侈,是犯傻!隨著這些誤解,外界莫名其妙的電話開始發瘋似的追向他,有一天他竟然接到3000多個電話,不得已他只好把電話給報停,不想多做解釋的他減少了其他活動,盡心關注著學校的後期的發展完善。對於有著濃厚家鄉情結的計長裡來說,這種誤解當然是一種莫名的傷害。
借錢也要讓孩子們安心讀書
在計長裡的記憶中:「禾木小學40年代初就由國民政府建設,當時也是這裡最漂亮的小學。我永遠不會忘記小學四年級的一天早上,當我抱著書包跑到學校時,學校已變成一片廢墟。原來頭天晚上,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不小心把教室裡的穀草給點燃了。以後禾木小學雖然幾次建蓋,但沒過多久又成為了危房,這裡的孩子常因此被迫停學。我沒想太多,就想借錢也要蓋一所幾十年不會成危房的學校送給孩子們。只要能讓孩子們安心讀書,別人怎麼說我都無所謂。」
教師待遇在全縣無法比擬
如今在禾木小學教書,畢業於雲南師範大學的方園老師告訴記者,以前丈夫在竹園鎮工作,自己在老廠鄉教書,兩地分居不說,自己還要在校外租房子住,「到了禾木小學,每個老師都有一套80多平方米的公寓,就連學生宿舍也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甚至學生的校服也是計長裡先生免費提供,這樣的待遇在全縣任何一所小學都無法比擬,我有什麼理由不在這裡教好書。」
禾木小學可以容納竹園鎮海章村委會十個自然村一至六年級的孩子上學,現有教師33個,縣、鎮也都對這裡的師資力量有所傾斜,「以前農村教學條件差,留不住老師,老師們也不能安心教書,禾木小學解決這個難題。才一個學期,孩子們的成績就比以前提高了三個檔次,誰說農村孩子不如人?」計長裡問。
餘興學、彭家英、伍永坤、陳仕維
教學樓上不能磨滅的媒老闆
在富源這個被「煤文化」渲染得五彩繽紛的世界裡,總會讓外界人多一絲遐想。這裡的名車、豪宅,這裡的娛樂,似乎就要掩蓋了外界眼中「沒文化」的現實。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縣政府雖然每年財政收入一半以上用於支付教育事業,但依然不能徹底解決教育資源匱乏的困境,不少鄉村學校仍是危房,大多數鄉村教師仍住在危房、工棚中。據相關資料顯示,全縣學校如果按照標準化建設,還需投入30多億人民幣。
伍永坤:投資1200萬元新建的「永坤小學」
讓農村孩子也能享受學前教育
這筆龐大的數字當然不是計長裡或者牛加德幾個人就能完成的,好在這些已有一些富源煤老闆在一點點做了,雖然他們的富裕並不是排名前幾位。老廠鄉先富起來的煤老闆餘興學、彭家英、伍永坤都在自己的家鄉捐建了學校,伍永坤在老家補乃村投資1200萬元新建的「永坤小學」,連幼兒園都可以和城裡相媲美。他自豪地說:「我要讓農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學前教育,讓農村的老人可以早日從帶孩子的辛勞中解脫出來,讓這裡的鄉親家家有錢用,戶戶住新房……」曾經他為自己事業而忙碌,現在他為別人的幸福而辛勞,這個高中畢業的煤老闆笑著說:「煤炭資源其實也是大家的,我只是先搶佔到了而已,先富起來的我當然有責任帶領鄉親共同致富。」
陳仕維:絕不讓孩子們再讀不起書
在這些有責任感的煤老闆中,除了讓人感慨還多少有些讓人感動。陳仕維黑黑的臉膛壯實的身材,著裝還停留在白色休閒褲搭配黑色皮鞋的階段,這個50年代出生、土生土長的農民,經歷過別人難於想像的艱辛歲月,好在天道酬勤,2003年他開始進軍富源煤炭行業,至今他的煤礦也只是年產6萬噸的小型煤礦。
就是這位其貌不揚、在富源煤老闆中排不進前幾名的陳仕維讓採訪團一路感嘆不予。他已先後投入1000餘萬元資金幫助家鄉建設新農村,每年過年都拿出20萬元慰問困難群眾,去年又慷慨出資500萬元建設了仕維希望小學,順利解決了周邊8個自然村700餘戶群眾子女的就學難題。他說:「我小時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讀到初中畢業,但當時家裡太窮沒能實現。現在有能力改變這種現狀,我就絕不讓孩子們再受那份磨難。只要我的企業能做大做強,我都會繼續為家鄉的發展做出貢獻。」
「投資大小靠個人的實力,關鍵要有這顆心,最苦的日子都過來了,又何必把錢看得太重。」陳仕維輕描淡寫的說。他關注教育的心也逐漸擴大,從本村到本村委會再到整個鎮,捐資建校、資助大學生,獎勵鄉村教師,「有能力幫一個是一個,家鄉的建設靠我陳仕維一個怎麼行,要靠以後讀書出來的有用之才。」
*記者手記:
曾幾何時,「富源煤老闆」是富的象徵,他們是富源經濟的領跑者,也成為本地的一道獨特風景!然而,對於富源縣後所鎮的不少煤老闆而言,富起的他們並不是只顧自己享受,他們更多的是想到家鄉,想到家鄉的群眾,家鄉的孩子。他們為了讓家鄉的孩子有書讀、讀好書,不惜捐獻巨資建校,他們未雨綢繆,甚至規劃好了家鄉15年的發展方向……
這幾位富源煤老闆,沒有華麗的言語,兩鬢斑白的他們,面對採訪甚至表現出農村人特有的羞澀和質樸,他們說那是他們應該做的。他們懷著一顆敬重知識的心,展現出一個商人應有的仁德,用「煤文化」創造的豐厚物質改變家鄉父老「沒文化」的貧困現狀,這些實實在在的行動,不僅讓他們顯得尊貴,也讓心懷善心的人們感到崇拜的力量。
(雲南信息報)供稿 文/圖:本報記者 劉霞
更多關注:陝西省文盲煤老闆當縣官 「新捐官現象」惹爭議
據新華社電 陝西省府谷縣近日召開縣委常委會,決定免去高乃則、王乃榮、王萬東、劉過門這4名「煤老闆」的「縣長助理」職務。從2008年6月「悄悄任命」到如今「倉促免職」,府谷縣「煤老闆縣長助理」的任期只有8個月…[詳細]
(責任編輯:陳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