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人類體質特徵的差異,全世界大致可分為三大人種,分別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黃種人膚色較淺,鼻梁中等,頭髮黑直,主要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
白種人膚色淺,鼻梁高,頭髮細軟,有白、金、紅、棕、黑五種色調,人口分布最為廣泛,起源於白人化的北非土著,後來經過長期的演化和定居,逐步擴散到西亞南亞歐美大洋洲地區。
黑種人膚色深,鼻矮,頭髮黑而捲曲,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及歐美地區。由此可見,三大人種的外貌有著顯著的差異,那麼三大人種哪個顏值最高呢?
以我們現在的審美,可以把黑種人首先排除,畢竟我國有句俗語,叫做一白遮百醜,意思是說,只要皮膚白,就可以遮蓋臉上的所有缺點。這句俗語意味著現代中國人以白為美,那麼排除黑種人,黃種人和白種人哪個顏值更高呢?
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按我們現代的標準,似乎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因為黃種人和白種人,已經不能單純以膚色來判斷顏值。黃種人雖然名字是黃種人,但其實膚色也是以白色為主,而白種人雖然名字是白種人,但膚色卻大多偏紅色,總體來看,黃種人和白種人的膚色並沒有太大差異,那麼再來看五官。
五官的比較其實更加沒有統一的標準,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有的人喜歡大眼睛雙眼皮,也有的喜歡單眼皮,有的人喜歡高鼻梁,也有的不喜歡鼻梁太高。但按照現代部分中國人的審美,高顏值的標準,應該是大眼睛,瓜子臉,眼皮單雙應該不太重要,但鼻子要挺拔。所以一些人為了追求這種美,而去整容,把鼻梁弄得很高,就像是歐美白人那樣。
按照這種審美,白人立體的五官,無疑更有優勢,所以現實中也有部分人,認為白種人的顏值要高於黃種人。但事實上,這種審美是一個錯覺,更多是受到了近代以來,白人逐漸強勢的影響,比如好萊塢的電影裡,白人主角基本都是俊男美女,以及硬漢,形象非常正面,而黃種人在好萊塢電影中,多是配角或反面角色,基本都遭到了醜化。這些影視作品,都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審美。
因為審美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會隨著時間,和個人的認知不斷變化的。現今時代,歐美發達國家都是以白人為主,再加上一些白人影視作品的傳播,所以人們的審美很容易西化,覺得白種人顏值更高,高鼻梁更好看。但其實黃種人在骨子裡還是無法接受大部分白人長相,而是喜歡外貌更柔和,更酷似東方人的白種人形象。這就說明部分現代人的審美,已經被西方帶偏了,他們覺得自己喜歡白種人的顏值,但骨子裡喜歡的其實還是黃種人的顏值,這種人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想法。
這種現象其實是一種人類的本能,骨子裡就會覺得同文同種的人更美,所以在大部分黃種人眼中,還是黃種人顏值最高。這也是我國古人的普遍觀點。中國古人也是非常重視外貌顏值的,就比如唐朝時期,國力強盛,國都長安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國際大都市,各國使臣各色人種在長安隨處可見。當時的中國人是非常自信的,都覺得自己人顏值更高,而外國人則是容貌醜陋。
詩仙李白寫過一首詩,名叫上雲樂,詩中挖苦白種人,碧玉炅炅雙目瞳,黃金拳拳兩鬢紅,華蓋垂下睫,嵩嶽臨上唇,不睹詭譎貌,豈知造化神。意思是說,這些人黃頭髮綠眼睛,紅鬍子,高鼻梁,真是詭譎的容貌。還有玄奘到印度,記載印度人形象是,風俗剛烈,容貌鄙陋。可見唐朝人眼中,對待其他人種是不屑一顧的。其實不光唐朝,歷史上不止一部史書裡提到其他人種的描述基本都是醜,而且非常鄙夷。直到近代以來,隨著國力的衰落,西方的入侵,一些人才開始覺得白人顏值高,這在中國古人看來,肯定是難以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