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幫扶,讓貧困戶過上幸福生活丨普安縣茶源街道...

2020-12-21 天眼新聞

我是普安縣茶源街道聯盟小學教師,為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脫貧攻堅政策,於2019年5月7日正式接受脫貧攻堅任務,幫扶普安縣茶源街道聯盟村紅寨組岑祥雲戶。  接到任務的第二天,我就和學校老師潘輝江一起到岑祥雲家走訪。我們了解到,岑祥雲家共有4口人,大兒子岑馗2006年6月在江蘇省一個加工廠務工,右手被機械所傷,導致四級殘廢,主要致貧原因是因殘。  2016年,享受易地搬遷政策,搬遷到普安縣東城區納茶小區。走進岑祥雲家的搬遷房,房間裡除了鍋、碗筷、一張桌和一間床以外,沒有看到其他的東西,十分寒酸。

楊輝入戶走訪

原來,他家雖享受了各項政策扶持,但收入還是只能養家餬口,沒有多餘的錢買家具和裝修房屋。我全面了解和掌握他家的情況後,採取了一系列的精準措施,引領岑祥雲戶自力更生脫貧致富。  岑馗的小兒子岑升欻原就讀的是私人幼兒園,未得教育資助,原因是家長不願意去找人出具證明。得知情況後,我利用課餘時間找到園長,出具證明,幫助申請,補發2018年500元教育資助。之後,每年獲得資助500元。2019年,我又為他家申請了公安部幫扶的四件套(衣櫃、桌凳、床和米缸),價值2015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2020年4月,他家向江西坡農村信用合作社特惠貸50000元,用於種植5畝茶葉。我幫助挑選品種,指導種植,科學管理。原種植的茶葉,在我的幫助管理下,去年純收入3000元,今年純收入24000元。岑祥雲之兒媳羅照鳳到浙江省務工,每月工資純收入在2000元以上。  如今的岑祥雲家,今非昔比,2020年家庭總收入40511元,人均純收入10127.75元。吃穿不愁,搬遷房收拾得乾乾淨淨,室內裝修得漂漂亮亮,家具應有盡有,住房、醫療、教育和飲水都有保障。全家人平安健康,團結和睦,過上幸福生活,奔向小康。

岑祥雲戶搬遷房一角

當有客人到他家做客時,老實忠厚、淳樸善良的岑祥雲老人總是笑眯眯地說:「感謝共產黨、感謝習主席、感謝各級黨委政府領導、感謝用心幫扶我的小楊老師!」  回顧近兩年的幫扶工作,有所付出,就有所收穫,更有所感悟。實踐證明,只要我們用心幫扶,貧困戶就能過上幸福生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義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為民服務解難題丨普安縣興中鎮辣子樹村駐村幹部...
    我叫莫爭,是普安縣教育局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下沉到深度貧困村普安縣興中鎮辣子樹村任扶貧工作隊副隊長、網格員、幫扶責任人等駐村工作職務。兩年多的駐村時間,遇到了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其中有兩戶貧困戶讓我印象最為深刻。
  • 「我的扶貧故事」要讓我的貧困戶過上幸福生活丨赫章縣雙河街道...
    我叫石勇,赫章縣雙河街道的一名扶貧幹部。我幫扶的貧困戶叫羅澤鮮,是赫章縣雙河街道田壩村村民。   「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的晚年過上幸福生活。」  一次,老羅見村主任和我來到他家,由於房間裡黑暗,他就找來一條木長凳,用身上披的圍腰搽乾淨請我們在外面坐下,村主任介紹我是新調整來幫扶他家的幹部,他表示很歡迎。在聊天的過程中我們聊得非常投入,慢慢的我就把老羅的家庭情況摸清楚了。
  • 我的扶貧故事|陳珊:智志幫扶點燃貧困戶美好生活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陳珊,2016年7月,我開始參與精準扶貧結對幫扶工作結對幫扶貧困戶4戶。2019年5月至今,駐仁懷市魯班街道同興村小康工作組,幫扶貧困戶88戶。2016年7月,我和其他同事一樣,手提資料袋,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現在回憶起來,確實有很多難以忘懷的故事。魯班街道尚禮社區洋洞組胡世華家,是我幫扶的四家貧困戶之一。記得那一天,我和村幹部一起,頭頂烈日,沿著崎嶇山路,翻山越嶺,朝著山頂上的胡世華家走去。「到了,那就是胡世華家。」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窮窩窩 過上新生活丨普安縣九峰街道雲莊村天...
    我叫陳少花,今年39歲,是黔西南州普安縣九峰街道雲莊村天田組村民,2017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家有六口人,分別是我公公、我婆婆、我兩個兒子、我的小姑子和我。2017年,我的幫扶責任人云莊村第一書記姜舟到我家走訪,由於當時我在昆明打工,姜書記向婆婆劉永瓊簡單了解家庭情況。第二天我正在上班,姜書記就給我打來電話,電話中他告訴我,昨天他下隊走訪來到我家,看到我家老房子裡,都是廚房當客廳用,客廳當廚房用,人多了連轉身的地方都沒有,他心裡很難受。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助我成長丨普安縣羅漢鎮涼水村幫扶幹部...
    2017年,剛畢業的我,參加工作後就加入到了脫貧攻堅工作中,是脫貧攻堅這一偉大事業助我從一名學生成長為一名國家幹部。我幫扶5戶貧困戶,位於普安縣羅漢鎮涼水村大山頂組,共26人。這5戶人家,人居環境、工資收入、身體健康條件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與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大家都叫我「蘿蔔書記」丨普安縣南湖街道西隴村...
    我叫樊陽升,是公安部網安局派駐普安縣南湖街道西隴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雖然來西隴村幫扶之前,我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但第一次進村時,車行駛在陡峭的山路上,我內心還是不由自主地一陣顫抖:僅有的10餘公裡進村道路轉了120多個彎道,路邊就是懸崖峭壁。車進村後,我手心冒起了虛汗,西隴的落後條件給了我一個「下馬威」。剛到西隴時,扶貧工作做什麼?怎麼做?我心裡一點底氣都沒有。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貧困戶心中的「貼心人」丨威寧自治縣...
    在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戰這場史無前例的戰役中,撰寫報告、擬寫文件、整理項目資料、「一對一」結對幫扶貧困戶,我一樣都不落下。脫貧攻堅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不但要有滿腔熱情,而且要有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更要有用情至深的愛心。扶貧路上,讓人心酸、感動、高興的事,一件件、一幕幕,讓人難以忘懷,記憶猶新。
  • 「我的扶貧故事」為貧困戶「私人定製」幫扶措施丨正安縣瑞溪鎮...
    扶貧初始,我一片茫然,貧困戶、精準扶貧、致貧原因、幫扶措施、幫扶成效、扶貧手冊、明白卡等等一系列的概念跟我所熟悉的土木工程工作相去甚遠。為了儘快的熟悉扶貧業務,準確掌握木盆寺村扶貧工作現狀,我向村支兩委諮詢自己對扶貧工作的疑難問題,用腳步丈量著木盆寺村的每一寸土地,在所幫扶對象的家中田頭,度過多少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戶的「賣貨郎」丨桐梓縣婁山關街道婁山村第...
    我叫李世興,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在桐梓縣婁山關街道婁山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接到任務後,我深知責任重大,來不得半點虛假,只有熟知扶貧政策、掌握致貧原因,才能和貧困戶商討發展計劃,幫助他們增加收入。
  • 「我的扶貧故事」「大回訪」見證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普安縣江西坡...
    駐村的日子裡,我和脫貧攻堅隊戰友們一起下隊,熬夜整理臨檢資料;山洪來臨之前逐戶排查,獨戶村民是否集中到村委會辦公室避險;逐戶檢查還有沒有未種茶,導致畝數不達標的;上門與相關企業聯繫,能否有安排貧困戶就業機會的……從聯盟村官田村民組易地扶貧搬遷普安縣東城區納茶社區安置點的孫琦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幫扶定能收穫喜悅丨赫章縣古基鎮青龍村幫扶...
    我叫鄧秀,是畢節市赫章縣古基鎮中心幼兒園的一名教師,也是古基鎮青龍村的幫扶幹部。我很榮能成為脫貧攻堅隊伍中的一員,負責幫扶青龍村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村民王磊便是其中之一。  作為一名幼兒園的老師,剛參加工作不久,每天接觸的都是小朋友,工作性質單純。
  • ​是茶園,是家園,又是景區|普安縣茶源街道產景城互動融合成就...
    ​是茶園,是家園,又是景區|普安縣茶源街道產景城互動融合成就美麗搬遷小鎮~ 2020-12-23 1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我還想他能多過些好日子丨普安縣盤水街道河邊村...
    我的幫扶對象是普安縣盤水街道河邊村下木浪組的譚化軍戶。譚化軍是一位有精神障礙的孤寡老人。自結對幫扶以來,通過我的努力,他的日子漸漸好起來,但遺憾的是,我留不住他多過些好日子。匡燦幫生病的譚化軍換上棉鞋再往裡走,裡屋的味燻得讓人出不了氣、睜不開眼。門後有一堆灰,聽寨鄰的人們說,他吃喝拉撒都在屋裡,那是他用的尿灰。老人只靠低保維持生活,每天在家基本除了吃喝拉撒,也沒有其他任何事情可幹。
  • 「我的扶貧故事」平凡人生中的「高光時刻」丨普安縣地瓜鎮魯溝村...
    我叫胡優優,是普安縣委編辦一名普通的90後工作人員。2019年4月,隨著脫貧攻堅戰役的推進,普安縣加派幹部下沉,我有幸成為普安縣地瓜鎮魯溝村駐村工作隊成員。沒有基層工作經驗的我面對如此重任,一開始有些手足無措。
  • 「我的扶貧故事」我幫扶的貧困戶脫貧了丨興義市捧乍鎮垛坎村幫扶...
    2016年,根據上級組織的安排,我到興義市捧乍鎮垛坎村,「一對一」的幫扶貧困戶羅興陸家。通過四年多的時間幫扶,他家脫貧了。羅興陸逢人便講:「我家脫貧了,我家脫貧了,我家再也不是貧困戶了!」  自從我和羅興陸家結對幫扶後,他家一家就和我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這四年來,從興義市到捧乍鎮垛坎村黑髮菁組的鄉村公路上,印刻著我走村串戶的足跡,從早到晚、從春到冬。我的幫扶走訪記錄上寫著第一次走訪羅興陸戶是2016年9月14日。
  • 「我的扶貧故事」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成長丨普安縣樓下鎮樓下社區...
    我叫楊帆,是普安縣檢察院辦公室工作人員。2017年在組織統籌安排下,我與普安縣樓下鎮樓下社區四戶困難群眾結對,正式投入到脫貧攻堅戰場中。初入脫貧攻堅戰場時,我不太會與群眾打交道,幫扶工作開展不盡如意。我深感這樣下去不利工作,便嘗試通過微信、電話等年輕人常用的交流方式,遠程與張平「攀親」。經過一段時間的「網聊」,我們逐漸拉近了距離。因父母早逝成為孤兒的張平,在電話裡開始稱我為「楊哥」。我也把他當成了小兄弟,與他談心事,給他生活提建議。後來,政府為貧困戶發展產業致富提供政策,在了解張平的意願後,我主動幫他申請。通過發展養牛,張平實現了第一次增收。
  • 「我的扶貧故事」「你是這樣的好幹部」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川洞村共289戶120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31戶565人,貧困發生率佔識別當年人口總數的46.8%,屬仰阿莎街道唯一的貧困村。廖朝元組織召開攻堅戰隊會議自劍河縣城搬遷到革東以來,能有點能力的都搬遷到清江湖畔的兩岸居住,老寨上面被遺棄的四、五十棟老木房已破爛不堪,村內環境髒、亂、差十分嚴重,居住在裡面至今尚未脫貧的30多戶貧困戶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思想觀念也非常落後,扶貧工作有些難做
  • 「我的脫貧故事」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普安縣盤水街道蓮花村...
    我叫胡元良,今年60歲,是黔西南州普安縣盤水街道蓮花村村民,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家有四口人,分別是我大哥、我老伴、我兒子和我。我大哥智力有障礙,沒有勞動力;我老伴常年多病,也基本沒有勞動力;兒子雖然在外務工,但由於沒有多少文化,掙的錢也只能養活他自己,家裡的一切開銷全靠我一個人務農撐著,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貧困戶心中的「貼心人」丨威寧自治縣...
    在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戰這場史無前例的戰役中,撰寫報告、擬寫文件、整理項目資料、「一對一」結對幫扶貧困戶,我一樣都不落下。脫貧攻堅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不但要有滿腔熱情,而且要有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更要有用情至深的愛心。扶貧路上,讓人心酸、感動、高興的事,一件件、一幕幕,讓人難以忘懷,記憶猶新。
  • 「我的扶貧故事」以情感動,用心幫扶丨興義市雄武鄉安監站站長吳洪宇
    作為興義市雄武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站的一員,我有幸參與到了這場為貧困人口謀幸福的脫貧攻堅戰爭中,共包保幫扶了5戶貧困戶,在國家扶貧大好政策的支持下,通過與貧困戶們共識、共商、共擔、幫扶部門聯動等途徑,5戶貧困戶如期實現了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