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大回訪」見證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普安縣江西坡...

2020-12-19 天眼新聞

我叫黃政,2018年夏,結束了二年半駐村擔任黔西南州普安縣江西坡鎮聯盟村第一書記的工作,按照組織要求,我的幫扶工作告一段落,帶著鄉親們的期許,回到了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這個大家庭。由於與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每當夜深人靜時,總感覺仍然與他們在一起坐在火堂旁拉家常,像從未離開過一樣;時常夢到與眾鄉親並肩戰貧困的場景,夢到老搭檔潘支書和仍然堅守在脫貧攻堅前線的戰友們……  2020年11月3日,我收到了集團黨群工作部就《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關於印發〈開展駐村幫扶「大回訪」工作方案〉的通知》擬召開動員會的消息時,心情特別激動。  當晚,我失眠了。  我的思緒飛回到2016年3月21日,那一日,天空中雨霧濛濛,微風徐徐。下午,我抵達普安縣聯盟村村委會駐地的大山深處,作為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派駐該村首任第一書記,鎮和村幹部們熱情相迎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  駐村的日子裡,我和脫貧攻堅隊戰友們一起下隊,熬夜整理臨檢資料;山洪來臨之前逐戶排查,獨戶村民是否集中到村委會辦公室避險;逐戶檢查還有沒有未種茶,導致畝數不達標的;上門與相關企業聯繫,能否有安排貧困戶就業機會的……

從聯盟村官田村民組易地扶貧搬遷普安縣東城區納茶社區安置點的孫琦(左)

記得當年我到官田村民小組,第一次到殘疾戶孫琦家,看到由幾根木頭支撐起來的「窩棚」,以及行動不便的夫妻倆,感覺很不是滋味。第一次到包包寨村民小組餘有國家,雖然有房子,但卻沒有門窗,餘有國坐在堂屋唉聲嘆氣,遇到颳風下雨日子怎麼過。

餘有國家安裝了門窗的房子,因為今年兒子結婚,房子外牆都進行了裝飾

此後,我經常掛念這兩戶人家,下隊的時候送些米和油,援手他們的生活。隨著普安縣東城區建設如火如荼,在我們的幾經勸說下,他家成為第一批次參加易地扶貧搬遷的脫貧戶。而餘有國家,作為我結對幫扶的對象,集團和我個人出資,為他家安裝了鋁合金窗戶和防盜門。  後來,我又動員潘支書作為領頭人,用集團和我個人及朋友籌措的資金,購買小型制茶設備,成立了制茶合作社,讓部分貧困村民從只售賣茶青到售賣高附加值的成品茶。  為方便村裡的茶神谷景區經營,我找到集團領導匯報,最後出資約十萬元,為聯盟村購買了一輛皮卡,極大地改善了村企的經營狀況。  2020年11月9日,帶著「大回訪」的工作任務,我又回到期盼已久的聯盟村,見到了已經脫貧的鄉親們的笑臉。

「大回訪」工作照

在村委會活動室我得知,聯盟村的貧困發生率從原來的8.9%下降到1.5%,而這個1.5%則是完全由政府兜底的貧困戶,如殘疾戶、大病戶等。由於時間緊,任務重,還來不及與鄉親們敘敘舊,第二天,同老搭檔潘支書一起,我又對緊鄰「抗戰公路24道拐」的胡山寨村民小組開始進行遍訪。  胡山寨村民小組共有25戶人家,除了一戶為漢族外,其他均為布依族同胞,總人囗107人,加上今年脫貧的5戶人家,該村民小組已經全部脫貧。遍訪中我了解到,全組村民家家戶戶都種植或多或少的茶葉樹,除了採摘茶青售賣給鄰近的茶廠外,通過政府的戴帽資金扶持,每家每戶每年都有正山堂茶業公司以及才華手袋廠的分紅。而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相對太少,職能部門應組織協調對口幫扶的發達地區城市,有效引導勞務輸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既解決鄉親們的飯碗問題,還能緩解幫扶城市企業的用工需求難題。  胡山寨脫貧戶韋祖明一家4口人,每年有政府戴帽資金正山堂茶葉公司2440元及才華手袋廠2000元兩次分紅,加上女主人社區務工收入3000元,以及兩名子女季節性外出務工,全家全年收入約5.3萬元,雖然達到脫貧標準,但就業面還是太窄。在與韋祖明拉家常中,他說冬季農閒時,主要是簡單的為茶園進行剪枝維護,到明年1月底,普安縣的明前茶比貴州其他地區早一個月,明前茶的茶青,每斤價格在百元以上,他非常期待明年春天的到來,憧憬著通過勤勞的雙手,擁抱一年賺錢季。  包包寨脫貧戶餘有國至今難忘,最窮的時候因要照顧妻子兒女,房子連門窗都沒有錢買,一到冬季,晚上凍得睡不著,可以說是家徒四壁;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出錢出力,為他家安裝了門和窗,又在政府的幫助下種茶賣茶青,還有政府戴帽資金分紅,讓他家終於過上幸福的好日子。

再次來到已經易地扶貧搬遷戶孫琦家,作為政府兜底保障戶,孫琦說,小孩現在上小學三年級,不用交學費,國家還提供午餐,他們按照政策要求,從聯盟村官田村民組易地扶貧搬遷到普安縣東城區納茶社區安置點,每年有戴帽資金兩次分紅及城鎮低保和殘疾補助收入,生活有了保障已脫貧。為了與貧困作鬥爭及改善家人生活,患有眼疾的他最近外出學推拿按摩手藝,在家中設了一張按摩床,通過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孫琦說,黨和政府除了無償安置新居,每月還有各種分紅、補助等收入,現在也過上了小康生活。  就像脫貧戶韋祖明說的,我期盼著春天的到來!  就像脫貧戶餘有國說的,我家過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就像脫貧戶孫琦說的,感恩黨和政府保障我衣食無憂,還住上了漂亮的新房子。作者 黃政

編輯 李劼

編審 王璐瑤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丨望謨縣石屯鎮喜獨...
    窮則變,變則通,條件已經不可改變,要改變的就是自己,我沒有多少本事,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我叫王小廖,是望謨縣石屯鎮喜獨村黨支部書記。自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以來,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如何帶領群眾脫貧成了我的心頭大事。村民找王小廖(右一)幫助解決問題我結合喜獨村黨建和脫貧攻堅工作實際,通過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基層組織戰鬥力來充分發揮村「兩委」的職能和調動群眾積極性。
  • 【扶貧故事】劉學全過上了「好日子」
    【扶貧故事】劉學全過上了「好日子」 2020-11-27 1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一切為了侗寨群眾過上好日子丨錦屏縣九勺村第一...
    我叫袁繼林,是黔東南州林業局派駐錦屏縣彥洞鄉九勺村第一書記。由於我生在農村,對農村、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與群眾有種說不出的親切感。袁繼林(右一)幫群眾插秧2018年3月,在組織的統一安排下,我來到這個偏遠村寨當起了第一書記。  為了讓群眾儘快脫貧致富,到村後我就積極投入到了扶貧工作中,奉獻自己的辛勤和汗水。
  • 「我的扶貧故事」行走在大山裡的扶貧醫生丨普定縣雞場坡鎮新寨村...
    六月,桃李滿枝頭,空氣中流淌著甜絲絲的鮮果味,我走在雞場坡鎮新寨村的鄉間小路上,眼裡儘是生機勃勃的綠色……我是普定縣人民醫院的一名普通醫生。在來到這個大山裡的小村莊之前,我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給患者看病、打針、開藥。
  • 「我的扶貧故事」和鄉親們見證石志之變|正安縣土坪鎮石志村第一...
    我叫張濟國,是縣委宣傳部的一名幹部。第一次走進石志村,是2017年8月8日到石志村任第一書記。去往石志村只有一條水泥路,只到村口,人們上山下山只能走土路,開車上山那是很難的。聽說從縣委宣傳部派來一個新書記。當時,好奇的村民們過路都要進村見上一面,述說自己的困難,把無助的目光、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說實話,初步了解村情的我,也沒多大信心。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過上了做夢都沒有想到的好日子︱普安縣青山...
    因為黨的好政策,我感覺我家的生活真是越來越好了。誰能想到幾年前,我家還是貧困戶,靠幾畝田地養活一家人,三個孩子上學,一到交學費的時候就東拼西湊。我做夢都想不到現在能過這麼好的日子,能住這麼好的房子。
  • 「我的扶貧故事」小身材大能量,「李嬢」就是來給鄉親們出力的|...
    我叫李丹,女,中共黨員,貴州平塘人,現任平舟鎮土寨村網格長。2019年初,領導跟我說:「扶貧一線需要你」。於是,我便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場精準扶貧攻堅戰中,以一個共產黨員的身份,全力以赴打好這場扶貧攻堅戰。我脫下法袍,開始了從審判桌到基層扶貧幹部的角色轉變。
  • 「我的扶貧故事」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丨黔西南貞豐縣魯貢鎮坡艾村駐...
    駐村幹部與鎮民政辦工作人員到王澤伍戶核對住房信息,為王澤伍戶申請保障性住房接觸過的朋友都會經常這樣問我:「你剛畢業就被安排到村裡,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呢,有效果嗎?」對此,我曾疑慮過,也想放棄過。如今,駐村的年頭過去了三個春秋。
  • 幫助鄉親過上好日子——記石臺縣丁香鎮身殘志堅的創業致富帶頭人...
    3月29日,在石臺縣丁香鎮創業園就業扶貧車間內,魯佳的佳佳製衣服裝廠正在加大馬力趕貨。「這是去年底接的法國訂單,5月份3000件棉襖就要交貨。」32歲的魯佳告訴記者,從2月17日復工以來,他的2個服裝加工車間,50多名工人都在滿負荷生產。
  • 老區拔窮根 發展有奔頭(總書記來過我們家)——回訪江西于都縣梓山...
    2019年5月20日至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江西考察,主持召開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我這次來江西,是來看望蘇區的父老鄉親,看看鄉親們的生活有沒有改善,老區能不能如期脫貧摘帽。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過上好日子丨安龍縣招堤街道聯合村...
    「只有共產黨才能讓我們過上了今天的好日子」,這是大家在一起擺白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4張貧困戶公示牌貼在我家門口,作為一家之主,我很慚愧,過去,我沒有把家庭搞好起來,一家人就靠種那幾畝土地吃飯,包裡經常是癟的,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瓣用。
  • 「我的扶貧故事」駐進鄉親們心坎上丨匯川區松林鎮新莊村駐村第一...
    陳名航為貧困群眾送米油等生活用品為儘快進入到工作狀態,我進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串戶到群眾家推心置腹地拉家常、摸情況。由於交通不便,村民組居住又比較分散,再加上群眾對我不熟悉,溝通難度大,儘管每日早出晚歸,有時一天下來也走訪不了幾戶。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幫扶幹部 讓我過上好日子丨息烽縣永靖鎮上...
    我叫汪雲平,今年54歲,是貴陽市息烽縣永靖鎮上紅馬村二組村民。2013年,我在一次上山放牛時不慎摔倒,導致小腿髕骨斷裂。由於沒有其他手藝,一直以務農為生,家裡的經濟條件並不寬裕,這次事故後,巨額醫藥費花光了我所有的積蓄,日子過得異常艱難。2014年,我被村裡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移民搬遷的不解之緣丨水城縣比德鎮水庫村...
    比德鎮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村寨,多數屬於不通路、不通水、地質災害多發的地區,許多農戶生產生活條件惡劣,耕種的土地坡耕度大多在30度以上,土地貧瘠收益低且安全隱患較大,真正是「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地方。被當地人稱為「殺牛坡」的水庫村黃家溝組,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 【我的脫貧故事】馬興梅:挪出窮窩窩 過上好日子
    【我的脫貧故事】馬興梅:挪出窮窩窩 過上好日子 2020-12-21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不懼山路長丨安龍縣棲鳳街道安馬村第一書記...
    安龍篤山,隨處可見奇峰峻石,對於遊客來說,跋山涉水觀賞的是好山與好水,而對於我來說,翻越崇山後收穫的是信任與感激。2017年8月,我來到深度貧困村坡老村擔任第一書記,結對幫扶10戶貧困戶。李成福是我的幫扶對象之一。他妻子是二級智力殘疾,大女兒在篤山小學讀四年級,小女兒才1歲多,一個家全靠他一個人支撐。了解情況後,我就一直尋思怎樣才能幫助這一家脫貧。
  • 榆林橫山:特色扶貧產業讓鄉親們這個冬天有點忙
    眼下正值寒冬,而在陝北榆林橫山區,特色扶貧產業讓鄉親們冬閒時節人不閒,在辛勤的勞動中過上好日子。榆林橫山區黨岔鎮是呂梁山扶貧片區、革命老區和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地區。榆林橫山區黨岔鎮北莊村支部書記陳登業:「現在正準備發往甘肅的一批貨,我這個充電器最離不開,過去我手機上一天就是三五個電話,那都是處理民事糾紛,現在每天都是二三十個,現在都是下訂單銷售大米。」
  • 記者在扶貧一線|「湖南最美扶貧人物」張湘軍:「鄉親們富了,我的...
    「湘軍啊,你是從西草坪走出去的,不能忘本,要有感恩之心,賺了錢應該回報鄉親回報家鄉。」父親語重心長地對張湘軍說。想起當年家境困難,父親四處借錢送他讀書的情景,張湘軍答應父親:「如果我當選了,一定好好地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讓張湘軍沒有想到的是,他竟然高票當選村支部書記。
  • 鐵建扶貧在路上 | 在希望的田野上——金寨圓夢橋回訪記
    小院裡還保留著四年多前習近平總書記和鄉親們圍坐一起拉家常時的桌椅擺設。人們還能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力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場景。盛愛橋是金寨的第四座圓夢橋。3年多來,大山深處的一座座「圓夢橋」見證著這一方水土的「趕路」史。
  • 大年初一,《人民日報》頭版頭條講遵義故事——好日子都是幹出來的
    《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的位置用近半個版面的篇幅,以《好日子是幹出來的(總書記來過我們家)——回訪貴州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王治強家》為題,報導了習近平總書記曾到訪過的遵義市花茂村王治強家生活的變化,並從他們越來越紅火的日子裡看到遵義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貫徹落實,和遵義人牢記囑託感恩奮進的精神,「好日子是幹出來的,貧困並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決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