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電視裡循環播報著今天北關東和東北將迎來本年最大降雪的消息,有了上次因暴雨被困在新幹線的經歷,一大早便拖著箱子在東京站登上列車。到達福島縣的郡山站時雪已很大,幸好東北地區的列車設計時就考慮極端天氣,所以還是跑得歡的。
「為什麼要去福島?」
「你不怕輻射嗎?」
「那裡離核電站那麼近不安全吧?」
哪怕已過去幾年,福島第一核電站的事故陰影猶在。福島縣的觀光業一落千丈,哪怕福島縣每日公布各地輻射值自證安全,就像現在的三文魚拼了命說自己是無辜的,又有誰聽呢?
在郡山站換乘磐越西線前往會津若松,一個有著歷史傳奇的城市。歷史上,會津藩的藩主之位先後由多個家族接手,命運多舛。從地理位置來看,會津為奧羽諸藩門戶,在幕府時期可謂幕府防範奧羽諸藩的「前線」,因此藩主的安排對幕府來說尤為重要。在幕府安排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四子保科正之接任藩主後,會津的政治形勢趨向穩定。後會津藩共傳9代藩主,並歸宗「松平」氏,松平家訓十五條的第一條便是需世代忠於幕府,松平氏在會津的經營對鞏固幕府在東北的統治起到重要作用。
近代倒幕戰爭即戊辰戰爭期間,會津藩遵從藩主家訓堅定捍衛幕府,成為與以薩摩藩(大致為今鹿兒島縣)、長州藩(大致為今山口縣)為主的新政府軍對抗的中堅力量。1868年的會津戰役中,在末代藩主松平容保的指揮下,會津傾城而出對抗新政府軍,但最終還是被新政府軍擊敗。因會津藩的「頑抗」,新政府軍戰後對會津藩採取了殘酷的處理,會津藩的戰死者被認為是「賊黨」不許下葬,遺體因長時間放置遭到風吹日曬、鳥獸啄食。即使後來因瘟疫流行而允許埋葬死者,新政府軍對遺體也採取了「凌辱」的處理方式。新政府同時對會津人採取蔑視的統治,會津人被稱為「會賊」,會津被稱為「白河以北一山白文」意思是一文不值。而性格剛烈的會津人在會津被併入福島縣後,依然保有極強的區域自豪感,直至今日還對長州及後續的山口縣保持「敵視」。1986年,山口縣萩市手工業者對會津若松市提出戰爭和解及締結為友好都市的請求,荻市代表說:
「再怎麼說 120年也過去了……」
但是會津若松市方面用一句話拒絕了:
「還有另一個120年沒過完。」
會津若松站外,茫茫大雪中佇立著少年的雕像,他們被稱為白虎隊。會津戰役期間,松平容保組建了青龍、朱雀、玄武、白虎四支部隊對抗新政府軍。其中,白虎隊全部由十六七歲的少年組成。1868年10月8日,白虎隊在戰敗撤退中望見若松城滾滾黑煙而誤以為城破,20餘個少年在絕望中切腹自殺,僅有一人倖存。
白虎隊的故事被會津稱為傳奇,在當地廣為傳頌,在他們的死亡地飯盛山建立了墳墓、紀念館。上世紀30年代,義大利墨索裡尼曾贈送了一尊青銅雄鷹鑄像以示紀念,上面用義大利文刻著:「致武士道精神」,現存放於白虎隊紀念館前。以現代人的倫理來看,組織未成年人參加戰爭顯然是個悲劇,而且對抗的是新政府軍,有逆時代而行的意味,但日本旅遊的經歷讓我深深覺得,子民為忠誠所作的付出及悲壯非常契合日本的倫理觀及價值觀,真是一個很「日本」的故事。
並未被攻破的若松城在戊辰戰爭後被拆除,一直到1965年該城以鋼筋水泥結構重建。若松城又稱鶴城,在車站稍遠處,須從車站坐巴士再步行過去,一路上暴雪紛紛擾擾,雪花落地、靜謐無聲。
城堡內幾無遊客,展示了會津歷史,戊辰戰爭,會津戰役的情況及少年白虎隊的悲慘經歷,當然也不忘推銷下土特產品——會津漆器。天守下,朱紅色的鳥居在雪中萬分醒目,鶴城的剛強讓人感到肅穆。
天冷豪雪、核電站事故,會津遊客稀少,諸多料理店打烊中。跑進一家營業中的鄉土料理店,透明玻璃後的廚房裡,一個師傅正在手打蕎麥,會津蕎麥(高遠そば)是福島的鄉土料理之一。
這家鄉土料理店真是個雜燴,會津和福島的鄉土料理應有盡有。
雖然這樣冷的地方鄉土料理多為碳水或高熱量料理,但旅行魔咒「來都來了」再起,一口氣點了三道,準備將自己撐飽。
會津地方料理味噌炸豬排,味甜到不可思議。段位比較久的上海日料玩家大概會覺得眼熟,不錯,滬上炸豬排店會津丸家的招牌菜就是這道。
福島東部的地方料理浪繪炒麵,麵條採用普通麵條粗3倍的極太面,這裡還添加了咖喱,麵條很有嚼勁,粗鄙是粗鄙的,但管飽是真的管飽的。
兩道料理攤在桌上,第三道料理只得移步到別桌,但他卻是來頭最大,全日本無人不曉的——喜多方拉麵。喜多方小鎮在會津以西半小時車程,由倉儲地發展而來,小鎮每百人擁有的拉麵店為日本最多,是日本第一拉麵之地。小小喜多方拉麵有多個流派,豬骨醬油為主,魚乾為輔,麵條多為手打的中太面,口味濃鬱,熱量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