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港片裡的「茅山道士」是怎麼回事

2020-12-12 澎湃新聞

上世紀80年代,香港電影曾開創出被稱為「靈幻功夫片」的新片種,這類以靈異鬼怪與功夫喜劇為主題的電影名噪一時,賣座的《殭屍先生》、《一眉道人》等影片,讓林正英飾演的「茅山道士」形象深入人心。

不過港片中的「茅山道士」,當然只是電影語言描繪出來的藝術形象,想像成分居多。那麼老港片中頻頻出現的「茅山道士」的真實原型究竟是什麼?

電影《殭屍先生》中林正英飾演的「茅山道士」

「茅山道士」與香港民間宗教文化

香港的民間宗教文化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在正統的儒釋道三教之外,活躍著喃嘸、六壬、茅山等地方教派的從業人員。他們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宗教神職人員,而被學界稱為「民間儀式專家」,他們的儀式混合了道教、佛教與民間信仰的內容,並帶有巫術成分。

在電影裡,林正英頭戴黑色的瓦梁巾,鑲著帽正,身穿黃海青或對襟袍,正是在民間被俗稱為「喃嘸佬」的典型裝束,這種形象在當代香港廟堂中仍很常見。而影片中林正英行咒施符、劾鬼驅邪的情節,則是屬於另外一種「茅山師」的法術。

新界北部地區流傳的《道統永傳》中說:「其習或為黃冠羽士、或為告鬥星巫、或演法茅山、或為設送邪煞,此各道巫,俱尊老君為道教之主。」

他們雖然都號稱為尊奉道教的老君,但來源卻不一樣,黃冠羽士指的是道士,告鬥星巫指的是術士,而演法茅山者與設送邪煞者,指的是巫師。三者本來界限分明,但在香港複雜的民間宗教文化背景下,教派之間互有雜糅,連當地人也無意去分清他們的身份異同。電影裡的「茅山道士」實際並非道士,而是多重身份在角色組合後的產物。

「茅山道士」這個形象,打扮雖然與「喃嘸佬」相同,並借用了道士的身份標籤,但主要表現的是行茅山法的巫師,民間稱他們為「茅山師」或者「茅山師傅」。這裡說的茅山法,是民間巫法的一個流派,與正經道教的茅山上清派並不是一回事。

五代·董源描繪茅山景象的《洞天山堂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巫教中的「茅山法」

在民間,一般將茅山寫成「茆山」,或者「毛山」,他們的教派被稱為茅山教,20世紀30年代,人類學、民族學的學者在兩廣瑤山地區的調查中發現了茅山教,引起了漢學界的注意。流行於兩廣地區的茅山教,與福建的閭山教、湖南的梅山教等有很深的淵源,這些民間巫教通常被稱為「法教」,又稱作「師教」。

巫教的行法者被稱為「師公」、「端公」,即古代文獻中所說的「師巫」,福建建陽地區的師公,更是自號為「巫流弟子」。

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在區別巫術與宗教時提出,「巫術是實用的技術,所有的動作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巫術是一種準宗教現象,但巫術(或巫教)不等同宗教。巫教的師公們沒有宣揚經典與教義,而是掌握方技巫術,為尋常百姓提供超驗性的服務,在古代農業社會的社會生活中,他們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廣西橫縣茅山教師公

巫教是屬於中國傳統社會裡士大夫文化、俗文化之外的神秘文化,其長期隱沒於底層社會,甚至受到官府的打壓。《大明律》中指出「凡師巫假降邪神、書符咒水、扶鸞禱聖,自號端公、太保……一應左道亂正之術」,以法律的形式禁止茅山法等巫術。

但在明代,還出現了一部反映巫教作品的小說《海遊記》,全稱《新刻全像顯法降蛇海遊記傳》,書中試圖將巫教與三教並列,稱「自天地開闢之後,人民安業,以儒、釋、道、巫四教傳於天下」,反映巫教文化在民間社會的影響力。在《海遊記》中,閭山法與茅山法被認為是巫教中的正邪二派,書中描繪的閭山與茅山,均是神話世界之中巫法勝地,並非實際存在,當然也就不會是指道教中的茅山。

經過漢族移民的傳播,閭山、茅山、梅山等巫教也在南方少數民族間廣泛流傳,在瑤族、壯族、侗族、仡佬族、畲族等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巫教佔據了核心部分,例如畲族的《開山祖圖》上就繪有其祖先「茅山學法」的內容,這也是宋代以來少數民族漢化的重要途徑。

畲族祖圖中的「茅山學法」故事

道教茅山中的「上清道士」

而道教的茅山上清派,是指以江蘇句容茅山為中心發展起來的上清派。上清派第一代宗師是南嶽夫人魏華存,被譽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則是第九代宗師,他常居茅山,在此開設道館傳授《上清經》,使得茅山成為上清派的活動中心,茅山由此揚名。

魏華存夫人於東晉興寧二年(364),首次將《上清經》授予琅琊王司徒舍人楊羲。從興寧三年(365)開始的數年間,仙真們陸續降臨在護軍長史許謐的家中授道,一種全新的宗教思想體系,就在夜色下的神啟活動中誕生。

到了南朝,隱居先生陶弘景將茅山降授的內容收集整理成《真誥》一書,嚴謹地記錄了仙真留下的高貴華麗的語言,司馬虛(Michel Strickmann)等西方學者將之稱為「茅山的啟示錄」。

清《茅山志》中版畫「茅山圖」

那么正規的上清派道士應是一種怎樣的形象呢?

上清派是唐代道教主流,有茅山與天台山等支系。天台山道士應夷節的學道經歷可視作上清道士的人生標杆,他7歲慕道,13歲出家學道,從15歲參受正一經籙開始,至32歲進受上清經法,獲得了唐代最高的道教法位。他的一生通過學習三洞經典,取得相應法位的過程,類似今天的學位制度,而與電影中行使驅鬼技能的「茅山道士」大相逕庭。

因此,在六朝精神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茅山上清派,與民間社會盛行的巫法茅山教,二者本無關聯,由於電影的強勢影響,才讓部分觀眾陷入指鹿為馬的尷尬境地。

陳芝田《吳全節十四像並贊圖卷·上清象》(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藝術館)

古代小說筆記中的「茅山師」

此外,在歷代志怪小說與文人筆記中還記載了很多「茅山師」的故事,他們憑藉各種禁咒符術,可以治鬼驅狐,雖然寫的是幽明兩界的奇聞異事,但其中更能折射人情世態,這也許是香港靈幻功夫片創作的思想淵源。不過,古代小說中掌握茅山法的人指的就是師巫,有時候他們被稱為法師,當然不是指來自茅山的上清道士。

宋代洪邁《夷堅志》記載,有一個行茅山法的俗人,「雖非道士」,但卻被裡俗百姓稱為「譚法師」。話說在江西德興縣,有一老狐化作人形,變成黃老翁的樣貌,常去看望他在外耕田的兩個兒子,故事的結局令人唏噓,黃老翁被兩個兒子誤認作是狐妖而殺死,而最後譚法師出現,讓假冒黃老翁的狐妖現形,將其撲殺。

明代湖南人江盈科也記有一個故事,說他的家鄉有一個叫做李四的師巫,他學的茅山法多是害人之術,「試之立驗」,可以令牆破裂、令酒發酸、令繩折斷。一次,他使用巫術戲弄一個正在走路的女子,女子的裙帶突然自動褪落,後來他才看清這女子就是他女兒,自此成為笑柄。

明《道藏•正一部•上清曲素訣辭籙》中的召龍圖

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也描寫有茅山法師與狐妖的故事,與官場索賄的行徑很相似。有一戶人家遭遇狐患之後,聯繫了一位茅山師,在他準備出發驅狐的時候,遇到一位老翁,老翁自稱與狐交好,出了高額的賄金買通了這位茅山師,阻止他前往驅狐。貪婪的茅山師得錢後並未罷休,而是用「雷斧火獄」相威脅,不斷向各處的狐妖索要金銀。最後,不堪其擾的狐狸盜走了他的符印,令他癲狂自殺。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影視作品與世俗小說的影響力顯然比宗教原典大得多。因此在現實生活中,常有人根據老港片中「茅山道士」的虛擬形象,詢問真正的道士能否「抓鬼捉妖」,遇到這般提問,道士們若非啞口無言,即是啼笑皆非。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香港電影裡為什麼總是出現茅山道士,茅山道士到底是怎麼回事?
    直到現在我才知道,林正英曾經扮過茅山道士,那麼,香港電影裡面為什麼總是會出現茅山道士呢?茅山道士是否真正存在?想比大家對茅山道人的了解,都是通過林正英的電影,就因為林正英,我們才會慢慢認識茅山道士,漸漸熟悉。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殭屍片「鬼才」林正英就曾經扮演過茅山道人,電影中的林正英驅除妖魔,神通廣大,給人留下很深的影響。
  • 時空穿梭文,穿到老港片成道士,他拜師求道,練混元之氣大戰女鬼
    不知道有沒有喜歡看小說的小夥伴,今天小編不為別的了,就為了給你們推薦好書籍,小編也是一個小說愛好者,經常收藏了一些好看的書籍留存,今天我為大家推薦4本時空穿梭文,這些都是小編精心挑選出來的,本本爽文,本本精彩好看,其中《道士萬界遊記》穿到老港片成道士,他拜師求道,練混元之氣大戰女鬼
  • 《陰陽怪氣》:充滿老港片味的道士手遊,你甚至還能看到林正英
    說到道教,除了那些仙氣逼人的傳說,大家更多的,應該是想到了老港片,那時屬於一個時代的標誌。記得小時候看殭屍片,一邊被殭屍的造型嚇哭,一邊又被詼諧的表演逗樂,在兩個極端中遊走,讓人慾罷不能。可惜斯人已逝,帶著那個時代一同離我們而去。
  • 帶你了解一下茅山道士
    佔驗派鬼谷宗,樗裡宗朱仙桃,青鳥先生,蕭吉,郭璞,陶侃,陶弘景,李淳風等丹鼎派龍門拍,隨山派,南無派,遇山派,清淨派,華山派,崙山派,這都是屬於先修命在修性的。像石杏林,薛道光,陳泥丸,白紫清(玉蟾)張紫陽,為南宗五祖。
  • 歷史上的茅山道士,真的那麼厲害?他們靠什麼捉鬼?
    歷史上是真的存在茅山道士的。茅山位於現如今的江蘇省鎮江市和常州市金壇區交界處,這裡就是被道教稱為「十大洞天」的「第八洞天」。
  • 老漢蓋房子打死一條蛇,夜裡上百條蛇來復仇,茅山道士出手破解危機
    故事:老漢蓋房子打死一條蛇,夜裡上百條蛇復仇,茅山道士出手破解危機文:聊齋奇談江南村有個江老漢,老房子破敗不堪,只要一下雨就漏水,他就打算蓋新房子。說幹就幹,這天江老漢找來了建築隊。到了晚上,江老師就早早睡了,誰知睡到半夜,他的大腿忽然猛地一疼,他急忙開燈一看,床上房間裡居然爬滿了蛇,就像影片人蛇大戰一樣嚇人。江老漢嚇得趕緊跑,可是被豎條蛇纏住了,他怎麼動都動不了,最終悲劇發生了,江老漢被咬死了。第二天江老漢的兒子江大文和母親過來,一看房間江老漢的死狀嚇得尖叫連連。
  • 一張舊郵票揭開茅山道士真實模樣,他們的穿著打扮並不像「英叔」
    在人們的心目中,茅山道士的樣子應該是身穿杏黃色道袍,頭戴黑色道冠,雙手分別拿著八卦鏡和桃木劍的。人們覺得茅山道士應該如此打扮的原因,還是因為英叔塑造的銀幕形象實在是太過經典,即使英叔已經故去多年,無數影迷還是會時常懷念他,再次重溫一遍英叔留下的經典作品。
  • 中國第一福地江蘇茅山,茅山道士出沒於此,遊客稱讚求籤特別靈驗
    茅山被稱為是中國的第一福地,在江蘇鎮江的句容市內,很多想要集福氣的人,都會特地來到這片福地,祈求福氣。茅山最核心的景點就是茅山道院,而我以前一直在電視上看到的茅山道術,具體是怎麼樣的,怕是還要來到茅山道院才能真正了解到。
  • 茅山道術真的存在,我有幸見到個真正的茅山道士!
    有這樣一個道士,他是中國茅山派最後一位茅山祖印持有者,他是中國最神秘的民間道士。
  • 悠悠歲月說茅山
    悠悠歲月說茅山江蘇/張健「步步入山門,仙家鳥徑分。漁樵不到處,麋鹿自成群。石面迸出水,松頭穿破雲。道人星月下,相次禮茅君。」這首《遊茅山》詩是唐代大詩人許渾所寫,讚美了茅山的美麗風光。有人要問了,茅山在哪裡?總聽人說茅山道士能捉鬼,卻不知道茅山究竟在什麼地方。其實,茅山所處的位置是特別容易找到的,什麼原因呢?
  • 茅山道士傳下三種妙法
    眾人都不明所以,後來還是一個路過諸城的茅山道士解釋說:「礦道中怪物,當是陰魂凝聚,此等鬼物最忌陽氣,鹽與雞血狗血一般,皆有闢邪之用。」在西方的故事中,牧師經常用鹽來驅散惡靈,與茅山派的觀點如出一轍。縣令與城中一個道士頗為相熟,立刻前去請教,道士登上城樓觀看,說:「此陰兵也!」按那道士所說,那沒有頭臉的怪物是過境的陰兵,縣令詢問用什麼方法才能驅散怪物。道士說軍隊聞鼓而進,鳴金收兵!於是縣令招來士兵,讓他們用力敲鑼,整個縣城哐哐哐響了一夜。清晨,那群怪物果然消失不見了。
  • 江蘇省資訊|中國第一福地江蘇茅山,茅山道士出沒於此,遊客稱讚求籤...
    江蘇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中國第一福地江蘇茅山,茅山道士出沒於此,遊客稱讚求籤特別靈驗茅山被稱為是中國的第一福地,在江蘇鎮江的句容市內,很多想要集福氣的人茅山最核心的景點就是茅山道院,而我以前一直在電視上看到的茅山道術,具體是怎麼樣的,怕是還要來到茅山道院才能真正了解到。茅山是中國道教名山,歷史上被稱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是道教派別上清派、靈寶派、茅山派的發源地,在中國道教歷史上地位很高,如今是全國道教重點宮觀。茅山的宮觀道院在最盛時多達257處,有房屋5000餘間。進到茅山道院,人的內心就會感受到無比的平靜,這大概就是道教淨化的力量。
  • 此茅山道士被稱「山中宰相」,皇帝接到他的書信,都先焚香再觀看
    不過今天講的男一號不是梁武帝,而是一個茅山道士,這個茅山道士的名氣不比梁武帝小,他叫陶弘景。陶弘景是歷史著名的醫藥家,養生家,文學家,術數家,煉丹家,道士。陶弘景是一個博學的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頗通天文星算,對治國理政也頗精通。陶弘景生於456年,早在他30歲左右的時候跟蕭衍就已經認識了。
  • 為什麼是茅山老鵝?金壇茅山地標美食驚豔亮相!
    「不嘗茅山老鵝,就不算真正來過茅山。」經過網絡投票和專家權威評定,評選出金壇茅山的地標美食——茅山老鵝。茅山具有良好的生態和旅遊環境,自古以來就以養鵝醃製而聞名。茅山老鵝以當地草鵝為原料,在百年傳統醃製基礎上精心研製,並依託茅山道家菜研究院進行菜品研發。
  • 一秒鐘變茅山道士91wan百鍊成仙符籙之力曝光
    當代人眼中最初的道士形象,無非是港產喜劇片裡那些抓殭屍收鬼魂的武術高人兼畫符達人,大筆一揮三下五除二就將所有非我族類hold住再搞的形神俱滅,或者好心move到異時空再入輪迴。但這些畢竟是些只能用來欣賞的影視作品,若要親身體驗其中的趣味,最佳選擇無疑是穿越來RPG頁遊91wan百鍊成仙中一秒鐘變茅山道士,闖蕩三界探古洞,煉丹鑄器鬥仙魔。
  • 白蓮教與茅山派的關係揭秘(附:茅山六丁六甲壇修煉法)
    南茅山,古時稱為「句曲山」,由於靈氣大,又在茅山道士日常所吟唱的《衛靈咒》中稱讚此為「華陽境天 地肺名山 」,所以就有了「地肺山」之稱。早在秦漢時期就有不少方士在茅山修仙煉道。西漢年間,陝西鹹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來句曲山修道、煉丹、行善,福澤世人。坊間為紀念茅家三兄弟的功德,就把句曲山改為三茅山,簡稱「茅山」。
  • 知道真相的茅山道士,只能養鬼還債
    李姓夫婦有些害怕,就加快了進度,但是當最後一個箱子從磚窯裡搬出來的時候,一道雷電劈下將「泰山石敢當」劈成了兩半,而後平地生風,一道龍捲風瞬間形成朝著李姓夫婦奔去,就快要將他們捲入其中的時候,一個老道士出現了。老道士拂塵甩出,纏住李姓夫婦的手臂,一使勁就將她們拽到了自己的身邊,而後收起拂塵,從背後抽出青銅劍直指前方。
  • 江蘇茅山橫跨兩個省,遊客喜來探尋茅山穿牆術,和品嘗美味道膳
    茅山是中國道教名山,是道教清流派的發祥地,「三茅真君」建庵修道,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茅山橫跨江蘇省鎮江市文容市和常州市金壇區,南北約10公裡,東西約5公裡,面積50平方公裡,為了地理區劃,茅山被分成兩片,西面屬於鎮江市的文化,而且在東區,常州的索道。
  • 舊時茅山道士出沒地,常有遊客前來求籤解願
    茅山的核心景點是茅山道院,而我也曾在電視上看到過茅山道人,具體的那種害怕是要來到茅山道院才能真正了解的。到達茅山道源山頂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乘坐班車直接到達山頂,另一種是步行上山,到達山頂時可以看到山下廣闊的全景,登上茅山山頂,感受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
  • 電影《靈幻先生》中:茅山明熱油炸猛鬼,英叔使用拂塵滅女巫
    茅山明靠養鬼騙錢,遇到真鬼落荒而逃茅山明是一位茅山道士,可惜道術並不精湛,為了生活,只好養了兩隻鬼,一隻叫大寶,一隻叫小寶,平日裡依靠二鬼騙人錢財為生,當有人找到茅山明驅鬼,茅山明仍然故技重施,卻不曾想,這屋子裡真的鬧鬼,而且,鬼得數量還很多,茅山明與二鬼不敵,被打的落荒而逃,生怕跑慢了葬身鬼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