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憂疫情重創臺灣經濟,臺灣民代紛紛喊話提前發放「振興券」

2020-12-21 海峽新幹線

據臺灣媒體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島內民生經濟,有民進黨籍民代指出,現在商圈的生意大不如前,甚至出現倒閉潮,因此,建議振興抵用券要「提早發放」,也有不少其他黨籍民代認為,提早發放才能解燃眉之急。

民進黨籍民代郭國文:「因應這波開始緊接而來的倒閉潮,我是覺得「振興券」可以提早上路。」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店家沒客人都快撐不住了。就連綠營民代也跳出來發聲,要民進黨當局乾脆提早發「振興券」方案,但這樣豈不是和臺經濟部門所說的,目前以「紓困」進行,不太同調。

民進黨籍民代郭國文:「外送的方式,也有外賣的方式,也有外帶的方式,不論是外送外賣外帶也好,都是把消費方式,把它從集體化變成個體化,室內的消費方式戶外化。」

民進黨籍民代許智傑:「當然包括有一些限制,不需要太多。比如說,一定要隔一個城市一定要太多的限制。」

但就怕限制太多,使用率低。之前為了振興券要不要綁旅遊住宿消費優惠,吵得沸沸揚揚。而臺行政機構將再提出新的振興券方案,傳出以「要不要綁旅遊住宿消費優惠」分為兩類。如果綁定,每個房間發800元新臺幣抵用券,可以在餐飲、商圈、夜市和藝文消費,特別的是這回把體育賽事也納入,只有夜市受區域限制。如果不綁定,就發放折抵券,像是百貨公司將以「滿額折抵」方向進行。

國民黨籍民代陳玉珍:「我覺得「政府」的振興券應該早一點發放,但你的使用期間可以長一點。」

臺灣民眾黨籍民代邱臣遠:「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外送平臺,業者跟我們傳統商圈的餐飲業者用振興方案大家一起合作,協助這些中小型的商家,來做數位轉型。」

就怕等到疫情消散,店家早已先倒光。民代們把腦筋動到「振興券」上,催促先上路吧。

相關焦點

  • 臺灣行政機構擬斥資400億新臺幣發放振興券刺激內需
    臺灣行政機構擬斥資400億新臺幣發放振興券刺激內需 2020/5/26 15:42:33   來源:央視網
  • 臺灣特稿:花大成本發放小錢
    然而,振興券卻被民眾評為「發最少的錢,花最多的成本」,學者則指出,振興券短期刺激消費熱潮多少有效,振興經濟效果有限。年初突如其來的冠病疫情令經濟活動急凍,臺灣政府接連對企業和交通等業者進行紓困後,苦思多時要在疫情趨緩後復甦經濟。
  • 振興券救消費?島內加盟業者:恐緩不濟急
    華夏經緯網3月5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民進黨當局提出發放「振興抵用券」措施,將針對全臺餐飲、商圈、夜市及藝文等4類範疇,補助共約35萬家業者,金額大概在600到800元(新臺幣,下同)之間,希望在疫情衝擊期間,達到全臺適用、立竿見影的紓困效果。
  • 臺灣畫廊情願做小 靠振興券不如靠自己
    華夏經緯網6月4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臺灣疫情趨緩,民眾關注的焦點也從防疫、紓困,到近日宣布的振興券,雖然各界期待把新臺幣1000元變成3000元,但島內畫廊業者則認為,對視覺藝術產業的幫助普遍不大。
  • 臺灣行政機構推出23億振興抵用券 各界質疑聲浪不斷
    臺行政機構12日宣布將推出23億元新臺幣振興抵用券提振經濟。據了解,這種振興抵用券將會隨住宿發放,每房800元新臺幣,可以用在夜市、商圈、餐廳與文化活動等4個領域,不分區域、全臺通用,要等到疫情趨緩才發放。不過,根據網絡媒體的民調顯示,有六成五的民眾不會因為要使用抵用券到外縣市住宿。
  • 擔心振興券之亂? 侯友宜:難免有瑕疵 會馬上調整
    華夏經緯網7月2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振興三倍券昨日開放預購,民眾到超商預購實體券或數字綁定信用卡,官網系統一度很「卡」,媒體詢問新北市長侯友宜,會不會擔心15日發放振興券,反倒變成「振興之亂」,侯回應,過程中難免有小瑕疵,但只要馬上調整,一起帶動後疫情時代的經濟。
  • 後疫情時代,臺灣悶經濟有翻轉機會嗎?
    【兩岸快評第806期】後疫情時代,臺灣悶經濟有翻轉機會嗎?目前臺灣防疫指揮中心規定,任何入境臺灣旅客皆須居家檢疫14天,也就是來回需要檢疫28天。在臺灣經濟相當著重出口導向,兩岸貿易交流往來頻繁下,這項限制也就大大地影響商務往返意願。臺灣學者賴嶽謙指出,臺灣亟須儘快調整後疫情時期與經濟復甦配套的舉措。一旦個體經濟衝擊情況嚴重、失業率人口越來越高,引社會治安問題隱憂,對臺灣未來總體經濟影響將更為不利。
  • 疫情對臺灣經濟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對臺灣經濟與產業的影響逐步擴大,其中對不同產業與行業的影響程度有所不同,而且疫情第一階段(到2020年2月底)對臺灣製造業產業影響並不顯著,但對航空運輸等服務業影響則尤為明顯。隨著疫情的持續蔓延與發展,對臺灣產業尤其是支柱性電子科技產業的影響會逐步增大。
  • 疫情衝擊臺灣經濟,要有過苦日子的準備
    此外,各國也紛紛採取類似管制措施。 各國針對疫情所採取限制交流的措施,除了對航空、觀光等服務業造成重創外,製造業也受到不少的影響,這也就難怪身居世界經濟發展龍頭之美國的股市三大指數,在3月12日收盤時都下跌近10%,為1987年「黑色星期一」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且高於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的最大單日跌幅。
  • 臺灣發放「振興三倍券」,在臺取得居留權就可領!
    行政院長蘇貞昌2日正式宣布推出「振興三倍券」刺激經濟,傳統市場也可適用臺灣疫情緩和,接下來最重大的挑戰是如何重啟經濟。
  • 金門振興券方案外洩,縣府:「收回」方案純屬謠言
    華夏經緯網6月22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金門1+1振興券」發放尚未定案,但研議資料卻已外流,連日來引起鄉親熱烈討論,網絡還傳出縣府將「收回」原定方案。縣府今(22)日澄清純屬謠言,強調大方向已敲定,只有執行細節尚需協調,一定會依照原方案執行。
  • 全臺觀旅受重創
    基隆廟口生意大不如前,攤商紛紛休業避免繼續虧損。(吳康瑋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觀光旅遊是臺灣經濟重要命脈之一,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民眾不敢出門,從北到南各地觀光景點人潮狂降,遊客人數與去年同期相較一落千丈,臺灣經濟部門主管沈榮津針對觀光相關產業展開傾聽之旅,臺行政機構也公布「新冠肺炎紓困特別條例」,並宣示紓困先行、振興券緊接推出,但多家大型飯店、餐飲業者陸續宣布暫時歇業甚至關門,相關產業叫苦連天,直言「動作再不快一點
  • 疫情重創臺灣餐飲業 知名老店慘澹收場
    疫情重創臺灣餐飲業 知名老店慘澹收場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臺灣餐飲、觀光、交通運輸等多個產業遭受重創,不少知名餐飲老店近期甚至宣布停業,慘澹收場。多家旅行社也於近調整營業時間,通過壓縮人力成本來應對危機。
  • 蔡當局吹噓臺灣經濟「重返過往榮光」島內名醫打臉:看原文
    來源:臺海網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經濟學人》日前以「Covid-19重創全球經濟,但不包括臺灣」為題,專文解析臺灣在疫情中反而逆勢成長、重返過往榮光關鍵,引起各界熱議。但經常針貶時事的精神科醫師沈政男指出,臺灣經貿要找到活路,只有產業升級,並質疑「蔡當局又做了哪些努力?」並指今年的經濟成長不過是防疫的附加價值。沈政男今在臉書上表示,《經濟學人》說疫情摧毀各國各地的經濟,只有臺灣倖免,某綠營過氣前民代趕緊批評國民黨借民調來唱衰蔡當局,「拜託,有沒有把原文看完?還是只看媒體的部分擷取?」
  • 臺灣旅遊業者憂「自殺死的比疫情多」,怕當局「馬後炮」搞突襲
    清明連假時臺灣觀光景點湧入大批遊客,迫使臺當局防疫中心在假期中途突然對11處景點發出最高級警報。面對即將登場的五一連假,臺灣旅遊業者求自救,正研擬」防疫旅遊」,自訂防疫計劃。業者也呼籲「政府」讓振興券、酷碰券等紓困振興配套提前上路。
  • 臺灣民眾苦等三個月,振興「三倍券」竟變振興「三杯雞」
    不過蘇貞昌這套「變大術」的把戲立馬被外界形容為用民眾的血汗錢拉抬振興券績效,頗有江湖郎中賣藥的「氣口」。臺灣《聯合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說起來,紓困、刺激經濟本是好事,但一件好事在島內也能辦到許多人不開心,這真的要大大佩服民進黨當局的本事了!臺灣民眾為何會對此不開心,首先,這個「三倍券」,民眾還得先掏錢包,領取方案複雜,用途又多所限制。
  • 臺灣民代已「全軍覆沒」
    文 | 小如 審 |南絮據臺灣媒體的最新報導,本月22日,臺北地檢署公布了最近一次的官員貪汙腐敗搜查結果。臺灣民意代表集體貪汙,腐化不堪,一時間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蘇震清——貪汙腐敗的臺灣民意代表根據地檢署的調查,民意代表蘇震清此前曾經暗中操控屏東縣的縣長選舉,向臺灣太平洋流通公司的前負責人李恒隆索要賄賂2000多萬新臺幣。毫無疑問,這是一起政治醜聞,顯示了民進黨當局政治的不透明以及臺灣重要官員選舉的陰暗面。
  • 聊點臺灣腔:兩岸經濟有來往,臺灣福氣又安康
    今年,臺灣經濟發展遭遇了不少挑戰,臺灣產業界人士難免擔憂。疫情以來,島內民生問題凸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續10個月同比下降,反映了臺灣民眾的消費不振。根據臺當局統計部門的數據,臺灣放無薪假的職工人數自從疫情暴發就一直居高不下,工資收入得不到保障,有錢的人不敢花,沒錢的人沒法花,消費需求自然下降。
  • 9月臺灣經濟關鍵詞:臺商回流,沒戲!
    臺灣銀髮族組織的健走活動(資料圖片)    島內新近一項調查顯示,島內社會對退休潮來臨最大的擔憂就是經濟問題,不論是勞工還是公職人員,都面臨退休金嚴重縮水甚或破產危機  大環境如此,島內民眾唯有自求多福,提前做好養老計劃尤其是經濟規劃。調查顯示,四成臺灣人平時有做投資規劃。在這些人中,40到50歲的偏愛保險、50到60歲的偏愛金融商品、70歲以上的則愛定存。在保險方面,年金險與儲蓄型保險最受青睞。臺灣人壽總經理莊中慶表示,這顯示越年輕者越有提早規劃保險的觀念,他提醒別忽略醫療險的重要性,隨年齡增長更顯重要。
  • 臺灣政壇亂象 有錢能使鬼推磨?
    資料圖 來源:臺媒8月4日,「朝野」民代涉收賄案經臺北地方法院裁定,3名現任民代、2名涉案民代辦公室主任均收押禁見;2名前民代獲得交保。這起弊案凸顯出的臺灣政壇亂象,第一個是在外界印象裡,行賄對象應該是「執政黨」民代,怎麼會也有「在野黨」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