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臺灣悶經濟有翻轉機會嗎?

2020-12-09 中國臺灣網

【兩岸快評第806期】

後疫情時代,臺灣悶經濟有翻轉機會嗎?(圖片來源網絡)

臺灣防疫指揮官陳時中在疫情期間被臺媒「封神」,在疫情緩解之際,陳時中也變成了「大忙人」,頻繁接受各縣市首長之邀請,拉抬各地觀光人氣。五月底,陳時中出巡南下墾丁,召開例行的防疫記者會,身著花襯衫、木屐大逛墾丁大街。

但尷尬的是,最近日本宣布,預定將在六月底做第一波航境解封,首波開放名單,卻不見臺灣的蹤影,令臺灣民眾大失所望。對此,防疫指揮官陳時中被問到此事,竟斬釘截鐵地稱其為政治問題,意圖將整起緣由歸咎到對岸大陸身上。

島內專家指出,從陳時中的發言中可以發現,民進黨當局每逢任何國際外事關係不順遂,都會直接將責任推卸給中國大陸、推向海峽對岸,以煽動仇恨的方式,來分散臺灣民眾對當局咎責的目光。

事實上,別人對不對你開放,很大程度取決於你是否對國際開放。目前臺灣防疫指揮中心規定,任何入境臺灣旅客皆須居家檢疫14天,也就是來回需要檢疫28天。在臺灣經濟相當著重出口導向,兩岸貿易交流往來頻繁下,這項限制也就大大地影響商務往返意願。

臺灣學者賴嶽謙指出,臺灣亟須儘快調整後疫情時期與經濟復甦配套的舉措。一旦個體經濟衝擊情況嚴重、失業率人口越來越高,引社會治安問題隱憂,對臺灣未來總體經濟影響將更為不利。因此他建議,既然臺灣已數日零增長,臺灣防疫指揮中心能否本於對等防疫安全下,全盤研擬政策鬆綁,放寬臺灣入出境限制,減少商務人士通行不便,以期挽救臺灣的重要經濟命脈。

日前,臺灣行政主管部門推出了「振興三倍券」措施,該措施規定每人支付1000元(新臺幣,下同)可消費3000元,使用期限為7月15日至12月底。

工商協進會理事長、臺玻董事長林伯豐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指出,民進黨當局推出的「振興券」等方案,不足以恢復臺灣經濟。臺灣的人口不夠維護臺灣的經濟正面成長,要做全世界的生意才是正確的方向。接下來首要工作,就是解封、振興經濟。

在島內,不少媒體把臺灣的防疫之功,全部歸於防疫指揮官陳時中。然而,事情真是如此嗎?

還記得疫情初發之際,臺灣行政主管部門公開對民眾聲稱,已做好萬全準備且防疫物資充足。但當部分在臺演藝人員,開始將口罩捐獻給當時正值疫情最嚴重的大陸疫區時,卻遭當局限制,大家才發現,原來是臺灣口罩根本不足。明明民進黨當局並未交代真實情況,卻將責任推卸給善意捐獻的演藝人員。此外,在揭示臺灣口罩不夠的同時,到底需不需要戴口罩也在臺灣掀起一番論戰。

賴嶽謙指出,幸虧臺灣民眾不理睬民進黨當局,直接佩戴上口罩、養成勤洗手習慣,並開始注意社交距離,讓臺灣確診人數不致失控。由此看出,臺灣民眾無疑才是抗疫的最大功臣。針對後疫情時代,臺灣經濟發展,島內工商業界期盼當局能加快、加速、加大,儘速恢復正常經濟活動。

海峽之聲評論指出,所謂「振興券」,空有振興之名,卻無翻轉臺灣悶經濟之策。民進黨當局「有心栽花」,措施效果卻未必「花見花。一直以來,民進黨在經濟施政方面始終乏善可陳,要麼推出的政策過於急躁、缺乏配套,要麼脫離現實,忽視措施的「後座力」。

評論表示,作為「政治怪獸」的民進黨,該好好收拾收拾心思,把投入在意識形態和政黨鬥爭上的心力多用在與2300萬臺灣民眾息息相關的經濟領域。但這樣的呼籲,恐怕民進黨當局會主動選擇聽不到,更不可能聽得進去。(中國臺灣網評論員 高旭)

相關焦點

  • 兩岸經濟活動正逐漸步入正軌?後疫情時代臺灣應把握機會
    圖片來源於網絡今年以來受到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貿易活動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那麼對兩岸經貿有何影響呢?臺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譚瑾瑜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疫情控制得宜的情況下,兩岸經濟活動正逐漸步入正軌。」依據臺灣財政部門的最新發布的統計資料,今年5月臺灣對主要市場的出口呈現「兩極化」的表現。
  • 2018,臺灣青年我想對你說(七): 悶經濟下的臺灣年輕人
    作者 馬康莊    臺灣成為四小龍之末已經好多年了,經濟在原地踏步,工作機會少,工資低,稱之為「悶經濟」。年輕人看不到出路,鬱悶的情緒與日俱增,他們對上一代的不滿甚至產生怨恨,也相當明顯。這是現實狀況,怨不得別人,究其所以臺灣的「悶經濟」,確實是年輕人的父母輩造成的。    臺灣的「代溝」,或稱「世代歧異」引起關注,經常不斷被討論,這個「代溝」有多嚴重,已經呈現青老世代的對立、仇視現象嗎?    臺灣的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針對這個世代議題作了民意調查。
  • 「小確幸」壓力山大 臺灣「悶世代」何去何從?
    嗨,那些「悶世代」的臺灣年輕人  本報記者 任成琦  年輕人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也是一個地區經濟成長與社會進步的動力。近些年在臺灣,青年群體卻被稱為「悶世代」。  罪魁禍首  埋怨來埋怨去,大家似乎忘記了,近年來臺灣陷入成長乏力的「悶經濟」,才是一切的罪魁禍首。  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末已經好多年了,經濟在原地踏步,工作機會少,除了工資,啥都蹭蹭漲,被戲稱為「悶經濟」。  所謂「悶世代」,正是「悶經濟」下「青世代」最真實的寫照。
  • 你想不到的臺灣青年,他們在翻轉農村革命、翻轉經濟!
    【翻轉革命:翻轉現在這個經濟體制,改變鄉村向都市流動】踏入苗慄南莊老寮背包客棧,第一眼就可看見牆上描繪著環繞苗慄的美麗山頭。邱星崴說:「現代人已失去與土地的連結。失去這連結,我們就能隨意地變賣自己的家園,讓商人在潮溼的苗慄山頭,蓋起一間間完全不符合當地氣候的北歐風格小木屋!」
  • 臺灣經濟陷入「悶常態」,紙上談數據救不了民生
    來源:中國臺灣網【兩岸快評第779期】臺灣經濟陷入「悶常態」,紙上談數據救不了民生。有兩岸專家指出,臺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在近20多年的逐漸量變過程中已經發生諸多質變;臺灣民眾已經被民進黨洗腦20多年,民進黨已經進入了「政治正確」的收穫期時代。韓國瑜的選戰失利,可以視為這一因結出的果。比起韓國瑜的個人得失,更讓人擔憂的是,因為對政治話題的過分熱衷,導致島內經濟議題的邊緣化。
  • 後疫情時代 中國或將引領世界經濟新格局
    此次會議作為北京外商俱樂部未來發展規劃以及與外商開展交流合作工作中的重要一環,圍繞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和外商在中國發展機會展開了討論,並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給予一致認可,並期待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 後疫情時代最大的投資機會:應對氣候變化
    《巴倫周刊》:後疫情時代最大的投資機會是什麼? 貝施洛斯:最大的投資機會是氣候。不管是提高效率、減少空氣汙染、還是所有與水和能源有關的領域都存在大量投資機會。
  • 圓桌討論:如何把握後疫情時代健康產業機會?|WISE2020 新經濟之王...
    在醫療創新峰會上,36氪邀請到了主持人及三位嘉賓,為我們帶來以「肩負使命,把握後疫情時代健康產業機會」為主題的圓桌討論。在今年疫情期間,我們國家為什麼能夠在全世界毫不猶豫充滿自信地說做得最好,一個重大的原因,就是國家無論是行政體系還是醫療機構、醫療工作者,跟企業、產業是完美形成了一波配合。在這個過程中,今天的論壇主題是圍繞在人民健康領域,也是肩負了使命。後疫情時代有非常多的產業機會,所以第一個環節,請三位企業家分別做一下自我介紹。
  • 中山大學2021嶺南新年論壇(深圳):後疫情時代經濟形勢研判與展望
    才國偉教授作主題演講嶺南學院院長助理魯曉東教授發表了主題為「新冠疫情與全球經濟大周期」的演講,他基於對卡爾·波蘭尼經濟史觀的研究,判斷後疫情時代全球宏觀經濟衰退會長期存在,並提出全球經濟將進入「4D+1R」時代,即Deglobalization(去全球化)、Degrowth(去增長)、De-Tech Orientation(去科技主導)、De-Giant(去企業巨頭),並且有Re-Stagflation(再滯漲)的跡象。
  • 旅遊產業的後疫情時代
    可是疫情後的旅遊市場如何啟動、如何運行,因為疫情造成客流量下滑,要通過何種方式才能挽回。旅遊產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後疫情時代旅遊產業如何擺脫困局才是政府和企業真正要關心的問題。疫情平穩後各個景區都採取了限流措施,而團隊遊、大型會議遊基本上無法成行。自駕遊成為旅遊主要旅遊方式,雖然自駕遊能夠實現安全的出行。
  • 臺灣經濟明年會好嗎?四成民眾這麼看
    臺灣經濟明年會更好嗎?據臺灣《遠見雜誌》公布最新民調結果顯示,島內民眾對於「2021年臺灣整體經濟」略悲觀。有39.3%民眾認為「會變差」,較「會變好」的比例要高。在20~29歲族群對臺灣經濟前景「最看好」,但樂觀指數隨年齡升高而一路遞減。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對島內經濟衝擊已日漸顯現:旅遊業跌至谷底,無薪假成島內「熱詞」,農產品滯銷已經發生。對此,臺灣產業界人士已經倍感憂慮。
  • 臺灣版「我不能呼吸了」,蔡英文「悶」倒了多少人
    導讀:近日,「悶」字當選2020海峽兩岸年度漢字,這個由兩岸機構共同參加評選的漢字將當前臺灣民眾的感情真切的表達出來。自疫情發生以來,民進黨趁此機會不斷利用各種手段謀「獨」,且一直對臺灣地區實行高壓政策,全臺籠罩在「綠色恐怖」之中,讓民眾無比壓抑,所以「悶」字當之無愧。幾十年來,兩岸之間關係變化莫測,但是不論局勢如何變化,在面對災害時彼此之間都會互幫互助,共渡難關。因為兩岸人民明白,彼此之間的感情始終血濃於水。
  • 疫情對臺灣經濟的影響
    2020年初疫情發生後,就第一階段觀察,對臺灣電子科技產業影響不大。1-2月電子科技產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普遍增長,甚至顯著增長,只有少數出現負增長。    然而,第二階段開始,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經濟受到影響,對臺灣產業尤其是電子科技產業的影響逐步擴大。
  • 高雄夢時代翻轉動漫祭,刀劍神域等各種動漫互動展區簡直是天堂!
    今天要來分享的就是超棒的2018翻轉動漫祭活動~可以在「高雄夢時代」吹著冷氣看超多知名動畫特製展區,像是《夏目友人帳》、《刀劍神域》、《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等等超多作品的各種互動展,這裡簡直是宅宅們的天堂啊!臺灣的高雄夢時代《翻轉動漫祭》佔地300坪的超大空間展出,光是入口處就超氣派!
  •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臺灣經濟為什麼掉隊了?
    原標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臺灣經濟為什麼掉隊了?    跟身邊的人說起臺灣,大家會首先想到的是化妝品、拍照、美食和偶像劇。在現在這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臺灣已不復當年「亞洲四小龍」之勇,和香港、新加坡和韓國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
  • 疫情衝擊、陸客不來,臺灣經濟慘兮兮
    有店家直言,開一天虧一天,乾脆關門休假。臺灣地區旅遊業慘澹。(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疫情對臺灣經濟正造成怎樣的衝擊?民進黨當局採取了哪些應對措施?會對經濟民生產生怎樣的影響?一系列問題凸顯,成為近來島內各界關切的熱點。
  • 這是臺灣地區30年來之最,1個「悶」字足以體現
    導讀:近段時間以來,臺灣地區一直都不太平,前有萊豬事件,後有川普落選,這都將對臺灣地區的政治局面,產生深遠的影響。日前,兩岸媒體合作評選的年度代表字正式出臺,結果卻是一個「悶」字。對此,新黨榮譽主席鬱慕明在近日發表了一篇名為「迎接撥亂反正的辛丑年」的文章。
  • 疫情衝擊臺灣經濟,要有過苦日子的準備
    各國針對疫情所採取限制交流的措施,除了對航空、觀光等服務業造成重創外,製造業也受到不少的影響,這也就難怪身居世界經濟發展龍頭之美國的股市三大指數,在3月12日收盤時都下跌近10%,為1987年「黑色星期一」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且高於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的最大單日跌幅。接二連三的「黑天鵝」訊息,無疑對臺灣的經濟形成重大挑戰。
  • 2021成長的機會,臺灣比大陸有優勢?
    臺灣《中國時報》刊發太空工程師趙爾樂撰寫的文章說,展望2021,臺灣地區的成長機會特好。 西方等國疫情嚴重,到1月14日為止,全球已知新冠病毒感染者超過9230萬 、死亡人數超過198萬,影響經濟甚深,CNN稱美國經濟受到永久性負面影響。西方G7的死亡人數迄今各約:美國38.5萬、英國8.4萬、義大利8萬、法國6.9萬、德國4.4萬、加拿大1.7萬、日本4000,醫療系統超負荷,經濟惡性循環,GDP成負增長。
  • 臺灣本土電商競爭失利 臺媒:網絡經濟不能缺大陸
    資策會最新數據指出,2017年臺灣電子商務規模粗估1.25兆新臺幣,已成為新興兆元產業。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臺灣,跨境電商平臺是全球電子商務市場高速成長的關鍵角色,其背後倚靠的就是網絡無國界的特性。某種層面上,這也意味著不同於以往的全球化時代正悄悄來臨。傳統的全球化依賴的是商品與勞務的貿易往來,以及產業價值鏈的互通有無,帶動各國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