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馬康莊
臺灣成為四小龍之末已經好多年了,經濟在原地踏步,工作機會少,工資低,稱之為「悶經濟」。年輕人看不到出路,鬱悶的情緒與日俱增,他們對上一代的不滿甚至產生怨恨,也相當明顯。這是現實狀況,怨不得別人,究其所以臺灣的「悶經濟」,確實是年輕人的父母輩造成的。
臺灣的「代溝」,或稱「世代歧異」引起關注,經常不斷被討論,這個「代溝」有多嚴重,已經呈現青老世代的對立、仇視現象嗎?
臺灣的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針對這個世代議題作了民意調查。調查採用全臺灣的住宅及手機雙電話底冊為母體,作尾數隨機抽樣訪問。訪問對象分別為「青世代」:20歲至35歲的已就業者;「銀世代」:60歲以上的民眾。
調查結果發現,臺灣的「青世代」與「銀世代」並沒有非常巨大的差異,彼此之間的「共性」不少,價值觀有差異,但不存在對立或仇視性的歧異。年輕世代,也沒有如一般人所說的那麼「憤怒」。
對現實生活滿意嗎?六成五的受訪「青世代」表示滿意;五成七的「銀世代」也覺得不錯;對於當前經濟的滿意度全都低於六成,「青世代」只有四成五認為臺灣經濟還算過得去。
92.1%的青世代和94.4%的銀世代受訪者認為:「擁有美滿家庭」才算是成功。但是在「結婚生子」這一項,超過七成五的銀世代認為極重要,青世代有意結婚生子的只有五成五。臺灣的「少子化」危機方興未艾。
91.4%的青世代和92.1%的銀世代認為「活得開心自在」很重要;82.7%的青世代與66.5%的銀世代覺得人生必須要「事業有成、收入豐厚」。青世代的58%、銀世代的63%受訪者都回答;「努力不懈」是成功最需要的條件;「愛拼才會贏」是多數臺灣人的信念。
兩個世代所有的受訪者,幾乎都一致同意「存錢買房子」是他們要達成的生活目標;但是臺灣的房價被上一代炒得太高,青世代有八成二這樣認為,銀世代有六成四持同樣的看法。
臺灣社會經常討論的「小確幸」認同率高,,青世代有六成九、銀世代的六成都認為:「小確幸讓人有動力活下去」。這麼多的臺灣人普遍接受了「小確幸」的概念? 「小確幸」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發明的詞彙,在臺灣一般對「小確幸」的理解是:「安於現狀,在生活中儘量享受能夠得到的小樂趣」;有人說就是:「生平無大志,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快樂便好。」據村上春樹解釋:「想要在日常找到自己的小確幸,多少需要一些必須遵守的個人規範。那就像是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村上春樹的「小確幸」,要求與自律互為表裡。但是臺灣奉行的「小確幸」,只有喝涼啤酒的部分,缺少了激烈運動。
兩個世代之間確實也存在著不滿意,互相看不順眼的地方,譬如:八成以上的銀世代認為:當今的青世代多是草莓族、抗壓性很低、不能吃苦;還沒有掌握好專業技能就自以為是了。某雜誌總編說:改動了某新上任年輕編輯文章的幾個地方,第二天就接到他的辭職信。
青世代認為老一輩的只會碎碎念、執著頑固、不能接受新觀念,他們把臺灣的經濟搞成目前這個樣子,企業老闆刻薄、薪資長年不增加,難道他們沒有責任嗎?怎麼反而怪起年輕人來了!
某知名作家分析:青世代成長於網絡時代,由於網絡通訊的便捷與普遍,社會的負面情緒,通過網絡放大,造成比實際情況要嚴重的效應。臺灣的年輕世代,平均學歷高,論述能力強過他們的長輩。年輕世代需要和長輩溝通,做朋友,否則會造成年輕人的巨大挫折。與現代年輕人溝通或互動,必須講出個道理來,以理服人方是正道。
目前的臺灣,在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處在萎縮沒落的狀態,當今敏感的年青世代,當然感受到這個大環境的局限,承受著巨大的無力與無奈。憤怒、失望、怨恨相繼而來,都是可預料的必然結果。
未來十年海峽兩岸的變化會更快;臺灣的年輕人有腦力、有能力、勇於迎接變化,他們必然會在對岸找到很多機會,一一在自己的舞臺上,發揮出驚人的、多採多姿的潛力來。 (馬康莊 臺灣民意調查基金會秘書長)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