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臺灣青年我想對你說(七): 悶經濟下的臺灣年輕人

2020-12-15 華夏經緯網

    作者 馬康莊

    臺灣成為四小龍之末已經好多年了,經濟在原地踏步,工作機會少,工資低,稱之為「悶經濟」。年輕人看不到出路,鬱悶的情緒與日俱增,他們對上一代的不滿甚至產生怨恨,也相當明顯。這是現實狀況,怨不得別人,究其所以臺灣的「悶經濟」,確實是年輕人的父母輩造成的。

    臺灣的「代溝」,或稱「世代歧異」引起關注,經常不斷被討論,這個「代溝」有多嚴重,已經呈現青老世代的對立、仇視現象嗎?

    臺灣的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針對這個世代議題作了民意調查。調查採用全臺灣的住宅及手機雙電話底冊為母體,作尾數隨機抽樣訪問。訪問對象分別為「青世代」:20歲至35歲的已就業者;「銀世代」:60歲以上的民眾。

    調查結果發現,臺灣的「青世代」與「銀世代」並沒有非常巨大的差異,彼此之間的「共性」不少,價值觀有差異,但不存在對立或仇視性的歧異。年輕世代,也沒有如一般人所說的那麼「憤怒」。

     對現實生活滿意嗎?六成五的受訪「青世代」表示滿意;五成七的「銀世代」也覺得不錯;對於當前經濟的滿意度全都低於六成,「青世代」只有四成五認為臺灣經濟還算過得去。

    92.1%的青世代和94.4%的銀世代受訪者認為:「擁有美滿家庭」才算是成功。但是在「結婚生子」這一項,超過七成五的銀世代認為極重要,青世代有意結婚生子的只有五成五。臺灣的「少子化」危機方興未艾。

    91.4%的青世代和92.1%的銀世代認為「活得開心自在」很重要;82.7%的青世代與66.5%的銀世代覺得人生必須要「事業有成、收入豐厚」。青世代的58%、銀世代的63%受訪者都回答;「努力不懈」是成功最需要的條件;「愛拼才會贏」是多數臺灣人的信念。

    兩個世代所有的受訪者,幾乎都一致同意「存錢買房子」是他們要達成的生活目標;但是臺灣的房價被上一代炒得太高,青世代有八成二這樣認為,銀世代有六成四持同樣的看法。

    臺灣社會經常討論的「小確幸」認同率高,,青世代有六成九、銀世代的六成都認為:「小確幸讓人有動力活下去」。這麼多的臺灣人普遍接受了「小確幸」的概念? 「小確幸」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發明的詞彙,在臺灣一般對「小確幸」的理解是:「安於現狀,在生活中儘量享受能夠得到的小樂趣」;有人說就是:「生平無大志,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快樂便好。」據村上春樹解釋:「想要在日常找到自己的小確幸,多少需要一些必須遵守的個人規範。那就像是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村上春樹的「小確幸」,要求與自律互為表裡。但是臺灣奉行的「小確幸」,只有喝涼啤酒的部分,缺少了激烈運動。

    兩個世代之間確實也存在著不滿意,互相看不順眼的地方,譬如:八成以上的銀世代認為:當今的青世代多是草莓族、抗壓性很低、不能吃苦;還沒有掌握好專業技能就自以為是了。某雜誌總編說:改動了某新上任年輕編輯文章的幾個地方,第二天就接到他的辭職信。

    青世代認為老一輩的只會碎碎念、執著頑固、不能接受新觀念,他們把臺灣的經濟搞成目前這個樣子,企業老闆刻薄、薪資長年不增加,難道他們沒有責任嗎?怎麼反而怪起年輕人來了!

    某知名作家分析:青世代成長於網絡時代,由於網絡通訊的便捷與普遍,社會的負面情緒,通過網絡放大,造成比實際情況要嚴重的效應。臺灣的年輕世代,平均學歷高,論述能力強過他們的長輩。年輕世代需要和長輩溝通,做朋友,否則會造成年輕人的巨大挫折。與現代年輕人溝通或互動,必須講出個道理來,以理服人方是正道。

   目前的臺灣,在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處在萎縮沒落的狀態,當今敏感的年青世代,當然感受到這個大環境的局限,承受著巨大的無力與無奈。憤怒、失望、怨恨相繼而來,都是可預料的必然結果。

    未來十年海峽兩岸的變化會更快;臺灣的年輕人有腦力、有能力、勇於迎接變化,他們必然會在對岸找到很多機會,一一在自己的舞臺上,發揮出驚人的、多採多姿的潛力來。 (馬康莊 臺灣民意調查基金會秘書長)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2018,臺灣青年我想對你說(一):22K工資的臺灣年輕人
    還有人自覺慚愧,說: 「我的每日用餐費高達300元,真是花錢如流水,應該好好檢討。」   徐女士上網談這事,原本想與網友們交流,她好奇有沒有住在外面的網友們,飯錢花得比她少?分享省錢的生活方式。沒想到這則消息在臺灣網紅了一陣子,與徐女士有相同境遇的年輕人多的是。
  • 「小確幸」壓力山大 臺灣「悶世代」何去何從?
    嗨,那些「悶世代」的臺灣年輕人  本報記者 任成琦  年輕人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也是一個地區經濟成長與社會進步的動力。近些年在臺灣,青年群體卻被稱為「悶世代」。  所謂「悶世代」,正是「悶經濟」下「青世代」最真實的寫照。調查也可印證,「青世代」中,只有四成五認為臺灣經濟還算過得去。  經濟活力遞減,更要命的擁有高學歷的「僧」越來越多,但「寺廟」數量和能提供的「粥」碗還是一如往昔。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就明確指出,在低生育率和擴招的雙重作用下,臺灣的大學生增加比率比其他地區高很多,自然「大學畢業已經不是高收入的保證」。
  • 我的海峽論壇故事——臺灣青年吳宇恩
    此次海峽論壇期間,中國臺灣網為您特別奉獻《海峽論壇小小說》特輯——「我的海峽論壇故事」系列原創作品,聽一聽在臺灣青年的心中,海峽論壇有哪些難忘的人、難忘的事……  中國臺灣網6月27日北京訊(記者 吳曉寒) 大家好,我是宇恩,我來自臺北。這是我第二次來到海峽論壇。
  • 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的重要日子,臺灣青年們這樣說
    臺灣相關史料上記錄下了「臺灣光復,回歸中國」這一歷史時刻。75年前的10月25日,是一個永載史冊的日子,「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日本第十方面軍安藤利吉,神色莊重地在受降書上籤上名字,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宣告終結。
  • 一群紮根農村的臺灣年輕人——「臺灣青年寫真」組稿之一
    「青於籃」:一群紮根農村的臺灣年輕人——「臺灣青年寫真」組稿之一 新華網臺北10月27日電(記者杜斌 陳鍵興)籃城,並不是一座城,而是臺灣中部南投縣埔裡鎮的一個鄉村社區。和許多大陸農村一樣,籃城住民多為中老年人,以務農為生,年輕人大多前往外地打拼,高齡化和少子化現象讓籃城活力漸失。  然而,6個臺灣暨南大學的年輕人因為一次賞鳥活動的契機,看到籃城之美,選擇在此落下腳來。若說籃城原生的年輕人好像候鳥,過年過節才從都市回鄉小住,那麼這幾位異鄉來的青年則是希望長久地紮下根,於是他們築起巢,建立了「籃城社區工作室」。
  • 新華視點|「我是臺灣青年,我在大陸生活」
    「在英國,大家都說大陸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心。」沈宗賢說,自己沒有考慮回臺灣,「北京、上海、成都、重慶、廈門……大陸的選擇太豐富了。」 結束漂泊,從英國到了重慶今年35歲的沈宗賢,看起來仍像一個大男孩。白淨的面孔上,架著一副黑框眼鏡,言語間,露出些許靦腆的笑容。
  • 臺灣青年:深圳重視人才 想在這裡「生根發芽」
    中新社深圳12月4日電 題:臺灣青年:深圳重視人才 想在這裡「生根發芽」  作者 朱族英  深圳水圍檸盟人才公寓暖色的樓牆、具有創意的圍欄塗鴉、透明的走廊吸引了臺灣青年們一輪又一輪地參觀;在騰訊總部大廈裡,臺灣青年們紛紛舉起手機拍下自動駕駛汽車模型,還和機器人進行遊戲互動;在深圳福田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社區裡,臺灣青年們諮詢相關的港澳臺籍青年就業政策
  • 為什麼說臺灣青年的「臺獨」意識並不是天生的?
    由此,我忽然想起臺灣社會所謂的「天然獨」。臺灣的這一代青年有著濃厚的「臺灣主體意識」,甚至「反大陸"情緒。蔡英文說「臺獨"是他們的「天然成分",他們由此被稱為「天然獨」。臺灣的國族認同在兩蔣時代,乃至李登輝的早期,是沒有爭議的,沒有人懷疑自己的中國人身份。你聽過李登輝當年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時發表的演說,決不會把日後「皇民」李登輝認作一人。 但是,20年後的今天,臺灣地區已有超過50%的人認為臺灣應該「獨立」,鐵桿「臺獨"已經達到3成以上,其中年輕人的比例高達4成,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已達7成以上。
  • 臺灣光復70周年:關於光復節,我們臺灣年輕人想要說
    在光復節那天出生的臺中女孩胡壹婷驚訝竟然很多臺灣年輕人都不知道有光復節;臺北青年羅鼎鈞記得奶奶跟他說過,1945年臺灣光復可以不再使用日本名字時,她很開心,「可以恢復我們原本的名字,不用變成日本人,就覺得我們的根找回來了,可以堂堂正正做一個中國人」;臺中青年張立齊則認為,現在的教科書把中國近代史和臺灣史切割開來是一種很大的錯誤
  • 出書「看大陸」的臺灣「北漂」郭雪筠:現在回臺灣已經不習慣
    無論如何,她給所有大陸人提供了一個全新觀察窗口,去認知和理解臺灣年輕人的精神世界。「你想像不到臺灣有多悶。我最好的朋友,一個很聰明的女孩子,獲得美國名校學歷,她畢業後只能在臺灣液晶面板廠上班,收入在臺灣已經算很好了,每月4萬元新臺幣(約8584元人民幣)。在臺灣做到公司管理層很難,哪怕稍微小主管都要等到40、50歲以後,中老年人長期佔據位置。」
  • 臺灣青年視大陸年輕人為最大對手
    中新網7月20日電 臺灣《聯合報》20日發表社論說,兩岸問題不可能在此刻當下圓滿解決,而必須寄望於未來,也就是寄望今後數代兩岸青年。「CHAIWAN」奇蹟成為一個世界文明新典範,有無可能在有理智與有理想的兩岸大學校園中孕育誕生?我們不妨心存此想。而一項兩岸年輕人調查顯示,65.3%的臺灣年輕人認為,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大陸的年輕人。
  • 月薪8千不如17年前 郭臺銘嘆臺灣年輕人薪水太低
    郭臺銘(圖源:聯合新聞網)海外網5月13日電12日,宣布參選2020的郭臺銘在活動中感嘆,如今臺灣的年輕人薪水太低,臺灣經濟沒有希望。此前資料顯示,臺灣2018平均薪資大約為人民幣8000元,但仍不及2001年的平均薪資。另外薪資的成長也跟不上物價。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12日,鴻海董事長郭臺銘接受媒體採訪使提到,要多拼經濟、多做實事、少拼口水,政治要替經濟服務,經濟議題列為第一優先。他感嘆:「如果年輕人還是只拿那樣的薪水,臺灣經濟是沒有希望的」。
  • 「臺灣青年大陸追夢、築夢、圓夢——華廣青年匯·雙創走透透...
    採訪報導將以短視頻等新媒體手段和年輕化的視角,向兩岸受眾展現臺灣青年在大陸就業創業的故事。探訪武漢東西湖區臺青創業基地  「如果留在臺灣的話我會更熟悉,創業也很方便。但我希望自己能夠走出舒適圈,我覺得這是臺灣年輕人的一個大課題,要讓自己的人生經歷更豐富一點。」
  • 後疫情時代,臺灣悶經濟有翻轉機會嗎?
    【兩岸快評第806期】後疫情時代,臺灣悶經濟有翻轉機會嗎?島內專家指出,從陳時中的發言中可以發現,民進黨當局每逢任何國際外事關係不順遂,都會直接將責任推卸給中國大陸、推向海峽對岸,以煽動仇恨的方式,來分散臺灣民眾對當局咎責的目光。事實上,別人對不對你開放,很大程度取決於你是否對國際開放。
  • 臺媒:臺灣成大陸青年「說走就走的旅行」最好選項
    喜歡旅遊攝影的上海旅遊達人袁超,很喜歡臺灣的文化及民宿。(圖自臺灣《旺報》/袁超提供)   中新網4月7日電 臺灣《旺報》7日報導說,「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現代許多年輕人的夢想,對於大陸年輕人來說,鄰近大陸、同文同種的臺灣,就成為說走就走的最好選項。   報導稱,不同於傳統陸客的日月潭、阿里山等旅遊景點,年輕的自由行陸客,對於臺灣的旅遊玩法更多元,並傾向深度遊。
  • 一位臺灣青年的自白:在臺灣,並不是只有我認同中國共產黨
    大學我到了臺南學習,由於離鄉背井,第一次開始自己認識社會,我學會了閩南語是因為第一次和本地人溝通,他們問我會不會說臺灣話(臺灣人講的閩南語),在臺南不要說「北京話」(臺灣人講的國語)。研究所的導師高輝先生在前年過世,他知道我當時來學習的目的。即便他是國民黨的高級幹部,總對他的朋友開玩笑,指著我說我這個學生是臺灣的共產黨,當時國共的關係很微妙,高先生信任我的原因我想也是因為我不會和臺獨及國民黨本土派妥協。
  • 專訪金燦榮:臺灣年輕人要走出「信息繭房」,抓住大陸機會
    近日,第八屆海峽青年節暨2020海峽青年(福州)雲上峰會在福州開幕。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作為嘉賓參與活動。他在現場用視頻連線的對話形式,跟海峽兩岸的年輕人談論在國際局勢下兩岸青年正在面對的困惑與思考、責任和擔當。
  • 臺灣六成年輕人願來大陸發展!就問蔡英文你怕不怕!
    大陸推出31項惠臺措施,在臺灣島內逐步發酵。根據臺灣《遠見》雜誌所發布的一份民調,有近六成臺灣青年願意到大陸發展,同時有七成對臺灣當局的應變能力感到沒有信心。有評論指出,目前的民意倒向大陸,已經給臺灣當局傳遞出警訊。臺灣《遠見》雜誌近期公布民調顯示,惠臺31項措施對臺灣民意產生了不小影響。
  • 臺灣作家廖信忠:臺灣和大陸青年都在彼此想像
    「雖然隨著自由行的開放,兩岸年輕人的走動越來越頻繁,但是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的青年都在彼此想像對方,誤解還存在。」  因為《我們臺灣這些年》而成為暢銷作家的臺灣青年廖信忠,在採訪中這麼說道。  2009年,廖信忠因工作關係,被公司派到上海。
  • 臺灣青年對大陸的看法究竟如何?不料他們竟是這樣想,太到位了!
    2019-04-15 07:14:16 來源: 家憐煙愛娛樂 舉報   臺灣人對大陸人存在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