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臺灣青年我想對你說(一):22K工資的臺灣年輕人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

圖片來源:華夏經緯評論頻道

 

   作者 唐荒

   有位徐姓女青年,每月的薪資是22K,在網上向社團請求幫助,因為她必須支付她「阿公的贍養費」,生活困難。徐女士詳細列出她每月的收入支出:每月薪資扣去健康保險費,實拿21,278元(新臺幣,下同);房租4,500元、電話費725元、車貸2,100元、汽油錢500元、給阿公10,000元,剩下3,453元的飲食費,每日飯錢115.1元。 

    臺灣的生活雖然便宜,一天只有115元的餐飲費,怎麼過得下去?不料網上的反應熱烈,馬上有大批網友分享他們的省錢方式:「早餐20元三明治,中午30元的粥,晚餐去全聯買經濟麵條,可以煮好幾天晚餐,但吃久了會營養不良。「、「三餐都自己處理,大概一天100元就可以了吧!」、「早午餐一起吃,一餐50元,一個月3000元撐得住。」還有人自覺慚愧,說: 「我的每日用餐費高達300元,真是花錢如流水,應該好好檢討。」

   徐女士上網談這事,原本想與網友們交流,她好奇有沒有住在外面的網友們,飯錢花得比她少?分享省錢的生活方式。沒想到這則消息在臺灣網紅了一陣子,與徐女士有相同境遇的年輕人多的是。

    有網友讚嘆徐女士,收入如此微薄,還將近一半的薪水給他阿公做生活費,真是個孝順的孩子。徐女士說:「感謝網友的鼓勵及祝福,阿公的贍養費並不算是孝順,這是我本份的事。」

    大多數人建議徐女士去找一份收入較高的工作,儘快脫離目前的困境。空口說白話容易,到哪裡去找高薪工作?

    多年來臺灣年輕人的月薪,平均為2萬2千元。賴清德上任,宣稱要給全臺灣的公務員加薪,並且要提高年輕人的平均薪資為三萬元。賴「院長」出席某臺灣企業界領袖會議,呼籲各大董事長響應號召,給他們的員工加薪,企業界反應冷淡。本來嘛!大小企業是否應該提升員工薪資,是人家的家務事,當官的能替他們加薪?幾個月過去,還沒見到臺灣執政當局提升年輕人工資的具體計劃和實施日程表出來。臺灣老百姓對此也見怪不怪了,這本是綠色政權的一貫本質:雷聲大、雨點小;或是乾打雷不下雨;凡事說說就算,時間一久大家淡忘,沒人再提。

   低薪資現況長年沒有改變,多數臺灣的年輕人陷入走投無路的苦悶情緒。經常聽到他們的怨聲載道,對現實環境不滿。他們出來工作獨立生活,每個月支領如此微薄的工資,連三餐都必須精打細算勉強度日,誰開心得了?更別提結婚生子、買套房子什麼的,都是遙不可及的幻想了。故此臺灣的「啃老族」甚為普遍,沒有實際統計數字,據估計「啃老族」的人數比想像的多很多。

   「啃老族」大約多是在二十五歲以上到三十幾歲的年輕人,他們的父母多是中產階級專業人士,供兒女讀完大學,畢業後找事不容易,或是嫌工資太低,就繼續讀研究所。反正臺灣的大學院校林立,大量招收研究生,無目的訓練出各行業的專業人才,讀完研究所,算是學有專長了,但覓職的路子更窄。坊間不時的傳出新聞:郵政局招考郵差,報名人數多,其中有不少具博士學位的。這些學非所用的博士,被錄取的機率都很低。報章雜誌也有過專文報導:某博士拋棄所學專業,在夜市賣炸雞,生意不錯,轉行成功等等。但是這種例子終究頗為罕見,「啃老族」的數量,多年來未見減少。

   臺灣社會出現「低薪資」、「啃老族」的現象絕非偶然,數十年來的臺灣每個執政當局都不具遠見、沒有也不會做前瞻計劃,只著重如何四年後繼續執政。他們在位子上得過且過,最多只做個四年計劃,以便贏得下一屆選舉。

    任何經濟發展項目,都需要至少十年或二十的規劃、執行。高舉意識形態大旗、民粹掛帥、急功近利、應付救急、鬍子眉毛一把抓的做法,連小吃攤子都無法經營得好。教育下一代是「百年樹人」的神聖任務,哪裡容得下無恥政客們來作灌輸年輕人思想的齷齪勾當:他們修改歷史課綱、美化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暴行……等。又盲目地進行教育改革,二三十年內,臺灣突然有了169 所大專院校,大學畢業生滿街都是,很多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臺灣數以百萬計的年輕世代,就甘於這樣苦悶的活一輩子嗎?當然不會。 (唐荒 資深政論家)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林全卸任前拍板通過漲工資 22K就想解決臺灣低薪問題太天真【臺灣...
    原標題:林全卸任前拍板通過漲工資 22K就想解決臺灣低薪問題太天真【臺灣包袱鋪】  「臺灣包袱鋪,臭美錢不夠」大家好,我是即使基本工資漲到2萬2(新臺幣,以下都是),賺的都比花的少的墩er~~~  上任一年多不斷為蔡英文背鍋的新任「背鍋俠」終於背不下去了,昨兒卸任的他終於鬆了口氣。
  • 2018,臺灣青年我想對你說(七): 悶經濟下的臺灣年輕人
    作者 馬康莊    臺灣成為四小龍之末已經好多年了,經濟在原地踏步,工作機會少,工資低,稱之為「悶經濟」。年輕人看不到出路,鬱悶的情緒與日俱增,他們對上一代的不滿甚至產生怨恨,也相當明顯。這是現實狀況,怨不得別人,究其所以臺灣的「悶經濟」,確實是年輕人的父母輩造成的。    臺灣的「代溝」,或稱「世代歧異」引起關注,經常不斷被討論,這個「代溝」有多嚴重,已經呈現青老世代的對立、仇視現象嗎?    臺灣的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針對這個世代議題作了民意調查。
  • 職場起薪差距大 臺灣職場新人月入22k是真是假?
    ,根據臺灣1111人力銀行調查,逾77%受訪上班族有意前往海外工作,進一步分析年輕人赴外工作原因,主要是認為海外工作具備「薪資優渥」、「福利佳」、「工作內容符合興趣」等條件。有媒體分析稱,因為島內持續的低薪問題,造成大量臺灣人才來到大陸或者出走海外以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那麼臺灣大學生畢業以後在臺灣的職場裡到底能掙多少錢呢?傳說中的大學生畢業月薪只拿22k(22000新臺幣,約合4696元人民幣)是不是普遍現象呢?
  • 【揭秘】22K低薪魔咒——臺灣青年悲歌
    由於臺灣經濟景氣持續不好,22K就成為企業向職場新鮮人開出的行情價,起薪一直「起」不來了。「22K」也成了年輕人低薪的代名詞。 如果按大陸標準,月薪22K新臺幣不低了,但在臺灣卻不然,一是2.2萬元還低於十幾年前的起薪,其二,以臺灣消費水準,月薪22K生活清苦。
  • 臺灣大學生收入陷「22K魔咒」
    在臺灣常能聽到這個新鮮詞。別誤會,這個名詞和金屬純度無關,談的卻是真金白銀——臺灣的大學畢業生起薪。  臺灣主計處22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臺灣1-5月實質平均薪資(包括經常性薪資,含獎金、加班費及紅利)為48725元(新臺幣,下同),扣除金融危機的影響,創下16年的新低;至於實質經常性薪資(本薪及按月給付的固定津貼及獎金)僅36774元,也創下14年來的新低。
  • 濰坊臺幹陳南超:臺灣年輕人西進大陸發展是趨勢
    濰坊臺幹陳南超:臺灣年輕人西進大陸發展是趨勢 2018年11月09日 15:30: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1月9日濰坊訊 (記者 張玲)1992年就從臺灣到大陸來發展的山東崇舜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南超在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他見證了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我剛到廣東、深圳那邊的時候,覺得大陸真的是很落後,當時廣東的工資一個月只有三四百元
  • 「薪情」有點糟,在臺灣年收入這個數可稱「土豪」
    一是「22k」,是島內大學畢業生剛就業時的平均薪水。22k就是2.2萬新臺幣,也就是5000元人民幣左右。比起低薪更要命的是成長空間小。不少赴大陸就業或創業的臺灣青年都透露,在大陸工作起薪未必比臺灣高多少,但5年後薪資可能會高兩三倍,不管是去當空姐還是去金融業,情況都是如此。
  • 臺灣22K現象:年輕人「五輩子都買不起房」,民主非萬能藥
    CFP 圖       據香港《明報》2月1日消息,「民主不是萬能藥」,中國的臺灣地區雖然號稱完成民主化歷程,但經濟卻陷入長期低迷,大學畢業生工資10年來出現負增長,「22K」(月薪2.2萬臺幣,約合4356元人民幣)問題已非一日之寒。與此同時,民主化的臺灣也同樣面對樓價過高、貧富懸殊、權貴資本主義等等問題。
  • 臺灣「薪情」有點糟
    倒退的薪資  上世紀90年代,臺灣是亞洲四小龍之首,當時有句話叫做「臺灣錢淹腳目」,意思是錢多到放地上能蓋過腳踝。30年後,據島內測算,臺灣的經濟總量雖然漲了,但實際薪資反而在倒退。  臺灣的「薪情」好不好,還有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數字。一是「22k」,是島內大學畢業生剛就業時的平均薪水。22k就是2.2萬新臺幣,也就是5000元人民幣左右。
  • 一群紮根農村的臺灣年輕人——「臺灣青年寫真」組稿之一
    「青於籃」:一群紮根農村的臺灣年輕人——「臺灣青年寫真」組稿之一 新華網臺北10月27日電(記者杜斌 陳鍵興)籃城,並不是一座城,而是臺灣中部南投縣埔裡鎮的一個鄉村社區。和許多大陸農村一樣,籃城住民多為中老年人,以務農為生,年輕人大多前往外地打拼,高齡化和少子化現象讓籃城活力漸失。  然而,6個臺灣暨南大學的年輕人因為一次賞鳥活動的契機,看到籃城之美,選擇在此落下腳來。若說籃城原生的年輕人好像候鳥,過年過節才從都市回鄉小住,那麼這幾位異鄉來的青年則是希望長久地紮下根,於是他們築起巢,建立了「籃城社區工作室」。
  • 賴清德稱臺灣年輕人平均工資上萬 柯文哲:怎麼可能
    據臺媒9月30日報導,臺北市長柯文哲今早趕赴新竹,合體民國黨(臺灣一個政黨)新竹縣長參選人徐欣瑩開直播,會中談到青年就業薪資的問題,「行政院長」賴清德提到「平均工資5萬元新臺幣(約合1.1萬人民幣)」讓年輕人反彈。
  • 臺灣青年視大陸年輕人為最大對手
    中新網7月20日電 臺灣《聯合報》20日發表社論說,兩岸問題不可能在此刻當下圓滿解決,而必須寄望於未來,也就是寄望今後數代兩岸青年。「CHAIWAN」奇蹟成為一個世界文明新典範,有無可能在有理智與有理想的兩岸大學校園中孕育誕生?我們不妨心存此想。而一項兩岸年輕人調查顯示,65.3%的臺灣年輕人認為,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大陸的年輕人。
  • 我的海峽論壇故事——臺灣青年吳宇恩
    此次海峽論壇期間,中國臺灣網為您特別奉獻《海峽論壇小小說》特輯——「我的海峽論壇故事」系列原創作品,聽一聽在臺灣青年的心中,海峽論壇有哪些難忘的人、難忘的事……  中國臺灣網6月27日北京訊(記者 吳曉寒) 大家好,我是宇恩,我來自臺北。這是我第二次來到海峽論壇。
  • 新華視點|「我是臺灣青年,我在大陸生活」
    國際化、有生活情調、海鮮美食、臺胞優惠政策……一系列的原因讓沈宗賢對臺灣海峽西岸的廈門動心了。 「之前我對廈門真的是一無所知,」沈宗賢說,「但家人一直跟我說廈門節奏慢、城市發達、離家又很近,所以我就來了。」沈宗賢在廈門思明區啟達海峽雙創基地工作室研究設計方案。
  • 臺灣六成年輕人願來大陸發展!就問蔡英文你怕不怕!
    事實上,今年1月,《遠見》雜誌所做的民調就已經發現,超過50%的18至29歲的年輕人願意到大陸去發展。相對而言,在2017年1月的民調,那時只有4成。所以,在過去這一年中,這個比例的增長已經超過一成。在2月28日,國臺辦公布了惠臺31條措施後,新的民調顯示這個比例又增加了將近一成,將近60%。18歲到29歲的臺灣年輕人,願意到大陸去發展,而且積極希望能夠去大陸發展。
  • 臺灣光復70周年:關於光復節,我們臺灣年輕人想要說
    在光復節那天出生的臺中女孩胡壹婷驚訝竟然很多臺灣年輕人都不知道有光復節;臺北青年羅鼎鈞記得奶奶跟他說過,1945年臺灣光復可以不再使用日本名字時,她很開心,「可以恢復我們原本的名字,不用變成日本人,就覺得我們的根找回來了,可以堂堂正正做一個中國人」;臺中青年張立齊則認為,現在的教科書把中國近代史和臺灣史切割開來是一種很大的錯誤
  • 近八成臺灣青年抱怨:工資跟不上物價
    引子:筆者有一個臺灣朋友,告訴筆者說:明年臺灣基本工資時薪(最低每小時工資)將從133臺幣(合29.26人民幣)調漲至140臺幣(30.80人民幣),但是,身邊近有八成同事對此無感,主因是物價仍偏高,工資漲幅太小對生活沒幫助。作者問他:你做兼職嗎? 求助者給出肯定的答案。
  • 為什麼說臺灣青年的「臺獨」意識並不是天生的?
    由此,我忽然想起臺灣社會所謂的「天然獨」。臺灣的這一代青年有著濃厚的「臺灣主體意識」,甚至「反大陸"情緒。蔡英文說「臺獨"是他們的「天然成分",他們由此被稱為「天然獨」。臺灣的國族認同在兩蔣時代,乃至李登輝的早期,是沒有爭議的,沒有人懷疑自己的中國人身份。你聽過李登輝當年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時發表的演說,決不會把日後「皇民」李登輝認作一人。 但是,20年後的今天,臺灣地區已有超過50%的人認為臺灣應該「獨立」,鐵桿「臺獨"已經達到3成以上,其中年輕人的比例高達4成,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已達7成以上。
  • 臺灣作家廖信忠:臺灣和大陸青年都在彼此想像
    「雖然隨著自由行的開放,兩岸年輕人的走動越來越頻繁,但是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的青年都在彼此想像對方,誤解還存在。」  因為《我們臺灣這些年》而成為暢銷作家的臺灣青年廖信忠,在採訪中這麼說道。  2009年,廖信忠因工作關係,被公司派到上海。
  • 臺灣網友發問:為何大陸網友都認為大陸生活水平超過了臺灣?
    近日有一臺灣網友在大陸某知名論壇發帖詢問:為何大陸網友都認為大陸生活水平超過了臺灣?他表示:大陸最低工資標準普遍不到二千元,臺灣最低工資22k約4500元。所以臺灣生活水平高於大陸。對於臺灣網友的疑問,大陸網友紛紛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大陸網友回復@愜雅de小文:縣城工資確實低,我老家信陽縣城的工資一般只有1500~2000。但是縣城,吃頓早飯3.5人民幣,午飯6-7人民幣。沒得比啊!縣城的房租也才一年兩千左右啊。而且,那些超低收入的也是少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