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臺灣青年的「臺獨」意識並不是天生的?

2021-02-25 上觀新聞

綜觀李、扁時代的課綱改造,中心思想就是「去中囯化",強調臺灣大陸「一邊一國」。


早晨醒來,味蕾突然產生種熟悉的味道,香香、糯糯的,炒土豆絲的味道。哦,新土豆該上市了。

 

我的工作經歷中,曾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必須經常在海上漂浮。茫茫大海上航行,幾天後,蔬菜就基本吃完了,因為土豆易於存儲,是伴隨航程最久的蔬菜。紅燒土豆、炒土豆絲也就成了種奢侈的享受。到航程的後期,吃一份炒土豆絲,己屬於特權了。所以,我一直對炒土豆絲有種親切感。

 

一進菜場,我就找賣土豆的。攤主們把土豆堆得高高的,土豆個大似番薯,皮略白,光滑可愛。我想去買卻被太太拉住了。她說,這些都是轉基因的,賣相好看,但不好吃,更沒有本地新上市土豆的香和糯。看來,這盤炒土豆絲是吃不成了。

 

這幾年,社會上對轉基因植物爭論很多。美國的孟山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轉基因種子公司,通過轉基因種子的培育,孟山都正悄悄地掌握世界農業生產的命脈,獲取大量的超額利潤。

 

 

由此,我忽然想起臺灣社會所謂的「天然獨」。臺灣的這一代青年有著濃厚的「臺灣主體意識」,甚至「反大陸"情緒。蔡英文說「臺獨"是他們的「天然成分",他們由此被稱為「天然獨」。臺灣的國族認同在兩蔣時代,乃至李登輝的早期,是沒有爭議的,沒有人懷疑自己的中國人身份。你聽過李登輝當年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時發表的演說,決不會把日後「皇民」李登輝認作一人。

 

但是,20年後的今天,臺灣地區已有超過50%的人認為臺灣應該「獨立」,鐵桿「臺獨"已經達到3成以上,其中年輕人的比例高達4成,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已達7成以上。

 

這種「臺灣主體意識」包裝下的「臺獨"思潮是怎麼來的?看一看臺灣這20年來的歷史課綱改造過程,就知道「臺獨」並不是臺灣人的「天然成分」,而是李登輝、陳水扁們的「孟山都"公司,對臺灣的教育、文化進行基因改造的結果。

 

臺灣的歷史課綱改造,肇始於李登輝時代,集大成於陳水扁時期。李登輝時,將原本屬於中國歷史的臺灣史單列單元,臺灣歷史開始脫離中國史。1997年出爐的《認識臺灣》系列教材進入高中課程,這套教材強調臺灣的本土價值,宣揚「臺獨」史觀和「皇民」史觀。

 

陳水扁執政時,把臺灣史脫離中國史框架獨立成冊,並將中囯歷史併入世界史範疇。特別是2004年,杜正勝任臺灣地區教育部門負責人後,提出「同心圓"史觀,「以臺灣為中心,一圈圈往外認識世界」。這樣就將臺灣、大陸、世界劃分成了三條平行線,臺灣與大陸也就成了平行的兩個國家,「國父"也就變成了「先生」,臺灣「光復」也就變成了「戰後",「國字"變成了「中國字」,日本殖民臺灣變成了「日治"。這套所謂的「98」課綱對原課綱中的5000多個詞語進行了改造修訂。

 

 

綜觀李、扁時代的課綱改造,中心思想就是「去中囯化",強調臺灣大陸「一邊一國」。在這套課綱中,大陸歷代政府對臺灣的統治,是與荷蘭、日本殖民統治一樣的外來政權。到馬英九執政時,想對課綱中一些違反臺灣地區法律法規的條目進行微調,如描寫鄭成功治理臺灣的「鄭氏集團」調成「明鄭統治」,「接收臺灣"調成「光復臺灣"等,結果釀成高中生佔領臺灣地區教育部門的「反課綱」運動。5月20日,民進黨政權甫一上臺,教育部門負責人上任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馬當局的課綱微調作廢。

 

可見,從李登輝時代開始,臺灣的學生就開始接受「去中國化"教育,學校告訴他們,臺灣與大陸是不同的兩個「國家」;告訴他們,臺灣人一直被外來政權統治。在這種史觀教育下成長起來的青年人,怎麼可能認同「一個中國」呢?在「臺獨"勢力的鼓動、教唆下,他們中部分人贊成、支持「臺獨」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臺灣青年的「臺獨」意識並不是天生的,是臺灣的教育訓練出來的。這些年,李登輝、陳水扁及民進黨,他們就是臺灣的文化「孟山都"公司,把「臺獨」的基因植入臺灣的教育、文化之中,進入臺灣青年的血液,臺灣年輕人就像這些漂亮的轉基因土豆一樣,用「臺灣主體意識"把自己包裝起來,卻不知道他們身上流淌著的中華民族血液,滋養臺灣成長的中國歷史文化,才是他們靈魂的歸依。

 

難怪李登輝以「皇民」為榮,民進黨毫不隱諱親日。文化轉基因,日本可以說是祖師爺了。日本是帝國主義中的後來者,它追逐殖民的時候,所佔的地方都是他「老師」的,所以,當它佔領朝鮮半島,中國臺灣、東北三省後,就不遺餘力地推行「皇民化」教育,企圖從文化、歷史上斬斷殖民地與祖國的聯繫,達到永久佔領的目的。

 

臺灣被日本殖民50年,李登輝就是受「皇民化"教育長大的,「親日仇中」,認日本為「祖國」,一點也不奇怪。這些深得日本「皇民化」教育真傳的「皇民"們,再用日本的手法毒害臺灣青年,無不用其極。

 

對民進黨的這種「孟山都「手法,大陸己經有了足夠的警惕。近來,大陸多次正告民進黨當局「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可以說是給民進黨當局的當頭棒喝。「5·20"剛過去一周,民進黨當局在國際上「親日、拉美、『抗中』」、在經濟上南進西冷「離中"、在文化上堅持「臺獨」教科書「去中"等行為,都逃不過大陸的眼睛。

 

奉勸民進黨的那些「孟山都"們,別種「土豆」啦。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編輯:洪俊傑 編輯郵箱:shzhengqing@126.com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朱瓅)

如需獲取更多,請下載上海觀察客戶端或點擊「閱讀原文」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上海觀察網站瀏覽更多 

相關焦點

  • 臺灣意識≠「臺獨」意識
    針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提議該黨20日召開的「全代會」不處理「凍結『臺獨』黨綱提案」,並聲稱該黨所謂「臺灣前途決議文」主張的「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已經是臺灣人最大的共識」。對此,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所所長張文生教授指出,臺灣意識與「臺獨」意識有著本質區別,不可混為一談。
  • "入聯":燒起"臺灣意識"的煙掩飾"臺獨意識"的火
    中新網11月7日電 臺灣《聯合報》7日刊發社論指出,不可輕估民進黨「入聯公投」聯署達268萬人的意義。島內社會大眾對「臺灣意識」與「臺獨意識」的分際沒有警覺,致使民進黨得以「操作臺獨意識的火,燒起臺灣意識的煙;又用臺灣意識的煙,掩飾臺獨意識的火」。  文章分析指出,倘若268萬聯署者每人能在「大選」另拉到約1.5名未聯署者,謝蘇配的得票水位即可達670萬票。
  • 臺媒評論:臺灣青年愛臺灣的意識並不等於「天然獨」
    自從太陽花學運發生以來,有些媒體就用「天然獨」來形容臺灣的年輕世代,說臺灣青年人與生俱來就支持「臺灣獨立」的意識型態。然而,臺灣《中央網絡報》29日發表社評說,事實並非如此,臺灣青年與生俱來的是愛臺灣的「臺灣意識」,絕非「臺獨意識」(「天然獨」)。
  • 故宮不是中國的?臺獨分子竟想讓故宮臺灣化
    7月16日,臺北故宮新任院長陳其南上任後,公然揚言自己主張「臺獨」,並叫囂「故宮臺灣化」,故宮要做「臺灣民眾的故宮」;他還聲稱,臺北故宮並不是「把人家的文物搶過來」,而是「這些東西不知道怎麼樣就跑到臺灣」,原來在臺獨分子眼中,臺北故宮價值連城的珍寶竟然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想不要都不成,既要與「中國」切割,又要霸佔故宮珍寶,如此邏輯實在令人佩服。
  • 青衫溼:肝火少動 理性看待臺灣明星的「臺灣意識」
    然而,明星的言論舉止並不是黑即是黑,白即是白,大陸民眾也應當理智冷靜的去辨別「臺獨」與「臺灣意識」的區別。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在清華大學演講時講道:親民黨是一個在臺灣土生土長的政黨,但是卻有著非常強烈的愛鄉愛土的臺灣意識,是臺灣意識,而不是「臺獨」選項。
  • 臺灣青年世代「臺獨」傾向有何特點
    另一方面,需要培養扶持統派青年。在對新黨青年軍的考察中發現,雖然其培養模式仍然帶有很大的傳統政治色彩,但新黨對青年軍的重視也讓其發揮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影響。比如:新黨的青年軍成立自己的網軍,有很大的自主權,在網絡上避免了一邊倒聲音的出現。
  • 祛魅「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破解「文化臺獨」第一步
    今天(22日),微信公眾號「新潮沉思錄」刊發了竇農先生的《祛魅「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破解「文化臺獨」第一步》。本文系作者12月18日在廈門大學出席第四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兩岸「青年互動」環節的發言稿原稿。在作者看來,1949年之後「中華文明」已經走上了兩條路,以後只會剩下一條路。
  • 「臺獨」青年:解放軍打過來 我們炸臺灣核電站
    你好臺灣網9月24日消息 馬英九日前呼籲島內避免兩岸開戰,因為解放軍將「首戰即終戰」。但不少「臺獨」青年不以為然。據「風傳媒」報導,其中一人竟稱,若解放軍登島懲「獨」,他們就用「雄風」飛彈把臺灣的「核電廠炸掉」。這樣,大陸東南沿海「也都不能用了」。
  • 臺灣《健忘村》導演陳玉勳:從來沒有臺獨理念,更不是臺獨
    【觀察者網綜合】由臺灣導演陳玉勳執導的《健忘村》將在大年初一上映,但因導演昔日的反服貿言論,在大陸引起爭議。 據臺灣「中央社」1月5日報導,沉寂多日後的陳玉勳5日發表聲明:「我從來就沒有臺獨的理念,也不支持臺獨、更不是臺獨人士」。
  • 陳昇:我不是「臺獨」說一千遍一萬遍都可以
    視頻裡,臺灣歌手陳昇一再強調:「我不是臺獨。」視頻一開始,陳昇似乎在和其他人聊天,突然左小祖咒問他:「你是臺獨嗎?」陳昇激動回應:「我不是臺獨。衝著這條臺灣海峽的魚的面子,我跟祖國的同胞們說,我不是臺獨。」左小祖咒:「陳昇,你再說一遍。「陳昇再度回應:「說一百遍、一千遍、一萬遍都行,我就不是臺獨。」
  • 臺灣首座「臺獨」分子公園即將啟用!蔡英文將出席儀式
    【黃昭堂】1964年,臺灣青年社改組為臺灣青年會,黃昭堂擔任了委員長的職務。1966年,該會再度改組為臺灣青年獨立聯盟。四年後的1970年,海外4個「臺獨」組織,即日本的臺灣青年獨立聯盟、全美臺灣獨立聯盟、加拿大臺灣人權委員會、歐洲臺灣獨立聯盟以及臺灣島內的臺灣自由聯盟共同合組臺灣獨立聯盟,總部設在美國。黃昭堂也在海外待了34年,直到1992年11月25日才返回臺灣。而「臺灣獨立聯盟」就是今天的「臺灣獨立建國聯盟」。
  • 臺灣「網紅」怒懟「臺獨」!網友:幹得漂亮!
    導讀  近日,有「臺版papi醬」之稱的臺灣青年侯漢廷又火了!他在一個電視節目中怒斥「臺獨」分子,因為「身為中華兒女,反獨責無旁貸」!  近日,  臺灣有關人士呼籲修改教材,刪減古文,  稱這是與世界接軌。
  • 九月開學,臺灣毒害下一代的新「臺獨」歷史課本又要上路了
    段心儀認為,人們能理解美、日政府國家立場的史觀,但看不懂臺灣的史觀。段心儀沉痛地說:我擔心的是,長成這樣的歷史課本,將把青年帶往何處?朋友就讀香港大學的孩子暑假返臺,提到正在如火如荼「反逃犯條例」的香港同學,語帶同情:「他們沒有文化、沒有歷史,沒有根,沒有安全感,他們不認同中國,又不知道未來在哪裡?」2019年後,臺灣的孩子,將來也會如此嗎?
  • 「臺灣意識」的發展應是「三階段」
    我個人認為,臺灣意識本來就是一種鄉土意識或地方意識,就像我們所說的「山東意識」、「安徽意識」、「福建意識」和「廣東意識」一樣,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不過,臺灣意識則是在與內地各省意識不同的一種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逐漸具有一種與中國意識相對立、相排斥以至相衝撞的地方意識,近年似乎形成一種規律性趨向:「臺灣意識——臺灣主體意識——臺灣主權獨立意識」。這自然是一種十分危險的趨向。
  • 一位臺灣青年的自白:在臺灣,並不是只有我認同中國共產黨
    當時臺灣轟轟烈烈地搞起愛臺灣運動,被排擠的還有那些不會說閩南語的外省後代同學,那時年紀小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只知道因為覺得大陸訊息好用所以學了簡體字,長大才知道這是陳水扁上臺搞「臺獨」鬥爭樹立族群矛盾搞的「本土化」運動。
  • 聲音|「臺獨」主力軍可能是日本人!
    這是日本的國家利益,也是很大的價值,民國四十年(註:即1951年)前後,日本成為「臺獨大本營」。有臺灣學者2015年曾指出,「這些皇民化家庭以士紳家庭為主,階級地位較高,國民黨1949年來臺後,他們幾乎是受害者,在政治地位上沒有發展,經濟上因土地重分配失去既得利益,便萌發臺獨意識。」
  • 夜讀 | 「臺獨」分子鼓譟在臺灣禁掛五星紅旗
    金門老街升起五星紅旗,遊客拍照留念海外網1月3日電早前有「臺獨」分子鼓譟要求在臺灣禁掛五星紅旗,臺當局明確給出拒絕。
  • 徐巧芯曝「臺獨」青年最怕的一件事
    美國總統大選將於11月3日舉行,根據多份國際民調顯示,臺灣對川普的支持度遠高於拜登,甚至還是亞太15個國家或地區中,唯一支持川普的。臺北市議員徐巧芯發現,這陣子臺灣人非常關注美國大選,甚至把拜登看成是國民黨的候選人,「當成韓國瑜在打」,並揭露「臺獨」青年為何害怕拜登當選的原因。
  • 聯合早報:皇民化、二二八與臺獨
    1947年2月28日發生的二二八事件是臺獨告別中國的分水嶺,臺獨是由二二八而生,二二八事件所以會使臺灣人產生背棄中國的臺獨思想,照臺獨的說法,是因為在這個事件中,原來在臺灣光復時歡喜慶祝、熱烈真誠歡迎回歸祖國的臺灣人民,因不滿祖國的腐敗惡劣統治,起而抗爭,結果中國派軍對臺灣進行了無情的鎮壓,數萬臺灣人慘遭屠戮
  • 守護歷史真相 反對「臺獨」史觀——臺灣各界紀念「二二八」起義70...
    「臺獨」歪曲歷史用心險惡   不過,最讓王曉波感到荒謬的是,經過「臺獨」勢力多年的歪曲宣傳,臺灣當前對「二二八」事件的主流敘述竟然成了外省人與本省人的衝突、是中國人鎮壓殺害臺灣人,「這是嚴重脫離事實的,是為了分化族群,將『臺獨』訴求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