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2月14日電題:深情的堅守 不懈的追求——記浙江婺劇團離退休黨支部
新華社記者李平
在浙江金華地區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平均藝齡超四十年,視藝術為生命、視觀眾為父母、視同行為家人。他們精益求精呈現國粹藝術、以身作則教導後學藝術藝德、時不我待傳承推廣曲藝文化。他們就是浙江婺劇團(浙江婺劇藝術研究會)離退休黨支部的老藝術家們。他們雖然平均年齡已高達71歲,卻仍積極團結婺劇團演員,滿腔熱忱為婺劇事業奉獻心力。
(小標題)深情堅守 精準表達
婺劇,俗稱金華戲,有400多年歷史。含高腔、崑腔、徽戲、亂彈、灘簧、時調六種聲腔,在浙江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群眾基礎。
國家二級演員朱芸香就是在婺劇唱腔聲中長大。「我父親以前就是鑼鼓班裡的花旦,耳濡目染,我8歲開始學婺劇。」
好戲三出可生詩書五箱七櫃,妙曲一支能醉觀眾八夜九天。「20世紀五六十年代,婺劇是金華等地群眾的主要娛樂方式,為了看場戲,有人願意走幾十裡地。」朱芸香說,群眾的熱情是他們唱好戲的動力。記得有一次,她從2米高臺後翻身下來時,由於舞檯燈光不到位,導致她頭部觸地,還當場摔斷一根肋骨,口吐鮮血。即便這樣,她仍忍著劇痛繼續登臺表演。
85歲的浙江婺劇團退休演員吳光煜,是婺劇經典劇目《僧尼會》中「小和尚」一角的扮演者,周恩來總理曾稱讚他「把小和尚演活了」。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演好小和尚初春乍暖還寒時節蹚水過河的場景,吳光煜曾到婺江邊,脫去鞋襪,親身感受人在冰冷的河水裡行走時的神態和動作。
「如果水是燙的,人的腳會本能地一下子縮回來,而如果冷的話,腳收回來的速度就會緩慢一些,而蹚冷水河時,人的臉部肌肉有些發顫,聲音有些打寒顫,這些都要精準表達。」吳光煜說,只有動作不斷接近真實,才能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小標題)以身作則 教導後輩
從武旦角色半路改為老旦,來自河北的高倩,一度壓力特別大。
「轉型的過程特別艱難,要不是有邵小春老師的悉心幫助,我差點堅持不下去。」高倩說,在《紅燈記》中她扮演李奶奶,該角色有一段念白和動作難度不小。
「難度大的主要原因有,一方面我是北方人,要用金華腔念獨白,舌頭轉不過來;另一方面,自己比較年輕,一時體會不了李奶奶對兒子、孫女的愛,找不到當長輩的感覺。」高倩說,為演好這個角色,邵小春老師反覆給她做示範,每次做示範時,80多歲的邵小春都卯足了勁,激動時淚水在眼眶裡打轉。
高倩心疼老師,就勸道:「您沒必要每次都用這麼飽滿的情緒示範,我會儘量揣摩。」邵小春不答應,她說:「不這樣給你示範,你就感受不到,只有你感受到了,難受了,痛苦了,流淚了,表演才能成功。」
如今,27歲的高倩已熟練駕馭《紅燈記》中李奶奶一角。
學戲先學做人,這是浙江婺劇團的規矩。為給年輕演員做榜樣,吳光煜20年前就把煙戒了,朱芸香、邵小春等藝術家,唱完戲後不管多累,都和團隊一起收拾舞臺。
「我們演員候場休息時,劇團無一人抽菸。演出結束,大家一起把場地收拾得乾乾淨淨。」浙江婺劇團黨總支副書記嚴立新說。
對楊霞雲來說,劇團最吸引她的地方就是成名的老藝術家甘當人梯,主動將舞臺讓給年輕人,助推他們成長。「我們劇團很多老藝術家樂於給年輕演員配戲。」
得益於老藝術家們「傳幫帶」,如今浙江婺劇團新人輩出,湧現出楊霞雲、巫文玲、樓勝、陳麗俐、李烜宇、張瑩等優秀青年演員,其中楊霞雲、樓勝等人先後榮獲「梅花獎」「白玉蘭獎」等國家戲曲獎項。
(小標題)只要大家愛看,我們就一直演下去
每周五或周六,吳淑娟都會到蒲公英(金華)國際藝術幼稚園、金華東市街小學等學校教授婺劇課。從著裝到畫臉、從走步到唱腔,吳淑娟教得耐心仔細,孩子們學得津津有味。
在吳淑娟等藝術家指導下,蒲公英(金華)國際藝術幼稚園的孩子們兩次在奧地利金色大廳表演了婺劇,東市街小學學生表演的折子戲《迎皇妃》也曾登上電視屏幕。
「從2008年開始,浙江婺劇團的老師們就積極推廣『婺劇進校園』活動。截至目前,100多所學校的10多萬名大中小學生感受到婺劇文化的魅力,其中還湧現出不少婺劇的好苗子。」金華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
活到老、唱到老,是老藝術家們的追求。據了解,浙江婺劇團的老藝術家們連續多年在浙江農村、學校、社區開展義務巡演,至今已達300餘場次,觀看人數超過10餘萬人次;他們還隨團連續11年赴40餘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外訪演出,助力中華傳統文化在國外發揚光大。
「只要大家愛看,我們就會一直演下去,傳播推廣婺劇我們義不容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