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走進金華青年婺劇團,聽倪秋花講述青年婺劇團的成長故事。
痴迷婺劇,組建起青年婺劇團
金華青年婺劇團位於白龍橋鎮金龍路201號。這是一幢六層樓的自建房,也是倪秋花的家,只見一樓門面房的上方掛著「金華市青年婺劇團」的招牌,上面有倪秋花本人的相片和聯繫方式。二樓是排練場所,倪秋花住在三樓,記者在其家中見到了她。
倪秋花出生於1954年,白龍橋鎮人,一直以來從事與文化相關的工作。早前,倪秋花與丈夫在白龍橋鎮老街上開了一家錄像廳,生意很是不錯,一家人的生活也是平淡而又穩定。然而,倪秋花是怎樣與婺劇結下不解之緣的呢?倪秋花說,以前沒有電視,大家都是用廣播收聽節目,有一回,廣播裡播放了婺劇橋段,讓她瞬間就喜歡上了。之後,她便買了磁帶、唱片、唱機,天天在家中跟著哼唱,對她影響頗深,至今記憶猶新。
有一年,倪秋花和幾個婺劇迷共同出資5000元,請了劇團在白龍橋演了4天7場戲,倪秋花場場必到,沉醉不已。劇團裡一位演小生的俞姓演員看到倪秋花如此痴迷婺劇,便主動找到她提出一起辦劇團的想法。偶然的一次提議,讓倪秋花念念不忘,當她將辦婺劇團的想法告訴丈夫時,卻得到了反對票。丈夫俞洪海認為,辦劇團會很辛苦,很耗精力,日常吃住都會是一個問題,要想賺錢也就更難了。但倪秋花始終不死心,一直堅持自己的想法,漸漸地,丈夫也就默認了。
1994年6月,倪秋花與俞姓演員還有另一名老闆合資,組建了金華青年婺劇團。經過5個月的經營,兩名合資人覺得行情不好便撤了資,僅剩倪秋花一人支撐著。倪秋花並不氣餒,她知道要想化蛹成蝶,勢必要在殘酷的市場中掙扎一番。後來,倪秋花將自家房子的二樓改造成了排練場所,四樓至六樓則騰出來給演員居住。首批包括前臺演員、樂隊等30多名劇團成員是倪秋花夫妻二人到各個村子裡尋來的業餘演員,還有一些是在俞姓演員的幫忙下推薦過來的。「劇團剛起步那段時間,也多虧了他(俞姓演員)的幫忙,讓劇團能夠順利開展。」倪秋花表示,因為劇團演員水平參差不齊,她和丈夫還專門請了國家一級、二級專業劇團戲曲導演前來指導排練,增強劇團演員的專業水平。
披荊斬棘,克服重重困難
為了打造「一條龍」的經營模式,倪秋華籌資25萬元購置了音響、燈光、戲臺、服裝等演出設備,她表示,一個戲臺就要3萬元,為了節省開支,最初的服裝都是從各個地方淘來的舊戲服。
由於劇團建立不久,又是「草根」,主動上門請戲的人並不多,為了把口碑做出來,倪秋花各個村子來回跑,與當地負責人交涉,籤合同。第一年,劇團什麼活都接,300元一場,600元一天的都做,儘管連續接了9個月的戲,但一結算還是虧了好幾萬元。「前幾年都是虧錢的,不過我就是一根筋的性格,再苦再累也要把劇團給辦下去。」劇團常年入不敷出,賺不到錢不說,倪秋花還要倒貼不少錢,雖然如此,但倪秋花還是按時給劇團演員發工資,她說,演員臺上臺下的辛苦付出她都看在眼裡,自己即便是借錢也要按時將工資交到他們手上。通過倪秋花的堅持不懈,敢闖敢拼,青年婺劇團慢慢步入正軌,雖然賺的錢很少,但她樂在其中。
劇團經營之路是坎坷的,要經歷各種酸甜苦辣。倪秋花告訴記者,下鄉演出非常苦,除了7、8月的排練時間,其餘10個月都在各地演出。夏天天氣炎熱,有個電扇已經是上好的待遇了。冬天,以前農村裡有稻草,可以鋪著睡,現在只能睡在水泥地上,常年睡在潮溼的地上,還讓倪秋花落下關節炎這一病根。「要是遇上『過場』,那就更苦了。」倪秋花告訴記者,「過場」就是指一個村演出結束後馬上趕往下一個村搭臺,中間沒有休息的時間,大家只能連夜趕路,到達演出地沒有幾個小時休息時間就要上臺演出。「農村請戲最少的是三天三夜,多的六天五夜,又經『過場』,大家往往是疲憊不堪。」
然而,這些並不是最大的困難,2007年的一次意外才是讓倪秋花最崩潰、最難熬的時候。那年正月十一的晚上,倪秋花正帶著劇團在義烏佛堂王宅村搭臺演出,表演熱熱鬧鬧進行了40分鐘左右,忽然戲臺上燃起熊熊大火,觀眾紛紛跑開,倪秋花與丈夫趕緊組織演員撤離。8分鐘後,等大家緩過神來,臺前幕後付之一炬,戲服、音響、道具等全被燒得一乾二淨。後經確認,是村裡的一名孩子將煙花扔在了戲臺幕布上,儘管對方賠償了幾萬元,但劇團還是虧損了30多萬元。平時堅強樂觀的倪秋花在此事發生後情緒崩潰,與演員們抱頭痛哭。「當時什麼都沒有了,第二天還要過場去另一個村演出,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幸運的是,事後倪秋花的兒子連夜去其他劇團租借服裝、道具,劇團演員們也加入「急救」隊伍當中,通過拼拼湊湊,第二天的演出順利進行,讓倪秋花泣不成聲。「事情發生的那個月月末,演員們提出不拿工資的想法,讓我很感動。」後來,倪秋花還是堅持給演員發了工資,並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要將劇團發展得更好。
獲評浙江省民營優秀劇團
通過不斷努力,不斷堅持,金華青年婺劇團已成為名副其實、生機勃勃的青年藝術團體。20多年來,在倪秋花的帶領下,劇團進農村、入社區,足跡踏遍金華、溫州、台州、建德、麗水等多個城市,每年演出不下600場,演出隊伍也從最初的30多人發展為現在的50多人。
除了《秋宮怨》、《啞女告狀》、《狸貓換太子》等劇目受到老百姓喜愛之外,劇團錄製的《五子哭墳》、《羚羊鎖》、《反皇城》等膾炙人口的婺劇影碟,受到了戲迷們的一致好評。如今,金華青年婺劇團在金華乃至全省婺劇界都已聲名鵲起,隨著「送戲下鄉」、「婺劇進校園」等活動不斷深入,劇團也多次受到各個學校的邀請,開展了「婺劇進校園」活動演出200多場。
多年來,劇團曾多次在市文化節婺劇擂臺賽獲金獎,曾獲浙江省婺劇傳統戲大賽金獎、浙江省婺劇基本功大賽金獎等諸多榮譽。2015年12月4日,倪秋花夫妻二人還受邀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國家藝術基金申報培訓會議。2015年11月,金華青年婺劇團更是從眾多民營劇團中脫穎而出,榮獲全省民營文藝表演團體推薦展示活動「優秀劇團」獎。
一個業餘婺劇愛好者,能有今天的成績,最大的因素就是倪秋花對婺劇的熱愛之情。她說,這麼多年來,很感謝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扶持幫助,也很感謝社會上的戲迷和劇團成員的鼓勵支持。「我太喜歡婺劇了,這麼多年什麼困難都挺過來了,我沒有理由不繼續堅持。」婺劇在倪秋花心裡已深深地扎了根,她說,即便自己老了沒有精力辦劇團,也會為其他劇團奉獻自己的一份力。如今,丈夫俞洪海也成了一個婺劇迷,還時不時地會哼上幾句,多年來他是妻子背後默默付出的丈夫,也是劇團裡的總務兼字幕員,他表示,接下來也會和妻子相互支持,在忙碌的劇團工作中讓彼此有個依靠。
採訪結束,倪秋花和丈夫又將去往武義王宅山與劇團演員匯合,開始為期4天的演出……
責任編輯:鄭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