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0 09:3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邵倩
2月19日,戊戌年的正月初四,航埠鎮萬川村的文化禮堂外車水馬龍,禮堂內繁弦急管、人頭攢動。下午一點整,衢州市衢江區九九花婺劇團的節目準時開場了。作為衢州市現在僅存的兩家民營劇團之一,九九花婺劇團已經堅持了二十年。
「婺劇傳承的話,我已經是第二代了,我父親在1954年的時候就在村裡集資創辦了一個婺劇團。」衢州市衢江區九九花婺劇團團長徐建榮說,「當時一群愛好婺劇的人,把稻穀賣掉買點龍套、行頭。」1998年,徐建榮接過父親的衣缽,創辦了自己的婺劇團。到2018年,九九華婺劇團正好走過了20個年頭。
正月初八,九九花要到衢江區上方鎮演出;月底,他們又要輾轉到義烏。「還有些地方我還在談,談好了就可以去演出,正月裡是不會有空閒的。」徐建榮介紹道。作為一團之長,他至少要考慮到十天以後的行程。
「劇團裡的演員從十八九歲到六十多歲的都有,但大多數還是三四十歲的演員。」徐建榮說,「農村的民營劇團年輕人很少。」中年的演員是這個民營劇團的臺柱子,他們大多沒有上過專業的戲曲學院。他們的身段和手藝,都是從自己的師傅那裡學來的。
師傅,這個中國傳統行當的稱呼。如今還流行在這個民營婺劇劇團中,師傅收徒,也靠緣分。不刻意立招牌,只要年輕人願意學,前輩就會教。
石吉青,今年74歲,龍遊人,民間婺劇演員。石師傅在蘭溪、金華一些婺劇團都呆過,年輕時他在臺前,小生、老生他都演過。四年前,他來到九九花婺劇團裡轉戰幕後,在後臺收拾道具、服裝等。這個工作看似簡單,卻十分複雜。演員們根據劇情變化快速的換服裝,石師傅要把服裝提前準備好。臺上的場景變了,石師傅要第一時間擺放道具。
去年,九九花婺劇團來了一個新小夥,朱仁傑。他是建德人,16歲時被一位山東的師傅領進婺劇的大門。之前在浦江的一個婺劇團呆了幾年,經過朋友介紹,他來到了九九花婺劇團。他是武功演員,連翻幾個跟鬥都不在話下,但是既然要上臺表演,婺劇的把式還是不能差。
於是,這一對「師徒」就經常在一起。一個雲手,一個亮相,石師傅都教的相當認真。雖然朱仁傑現在多數時候只能跑跑龍套,但是他說:「我還是會一直走婺劇這條路,我也要把這項傳統藝術繼續傳承下去。」
「我的師傅傳給我的東西,他們可能都還沒學過。」石吉青說,「只要他們想學,我放在肚子裡的東西都教給他們。」已過古稀的石吉青最後動情地說:「婺劇的東西,能夠一代一代傳下去更加好了!」
在這個自負盈虧的小劇團中,42位演員正做著同一件事情,繼承與傳播一項傳統文化——婺劇。「近幾年,政策也越來越重視我們民營劇團了,我很開心。」徐建榮說,「但是年輕人還是難招。」有一次在龍遊,有兩個年輕人看了婺劇很感興趣,想來學。可是他們的家裡人不同意,覺得在民營劇團中走南闖北太苦了。
這一邊,鼓點急促,演員們緊鑼密鼓地準備上臺。那一邊,朱仁傑趁著空檔連忙跑到後臺請教石師傅,這一個雲手後,怎麼亮相才精神。舞臺前,觀眾們有滋有味地觀看著流傳千年的活化石,舞臺下,徐建榮正在思索,這個民營劇團該怎麼繼續走得更遠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