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文化差異中的邪教問題

2020-12-12 荊楚網

我國一些邪教組織常常冒用基督教的名義,有三大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基督教自身的個體原則,使得邪教組織有足夠的理論建構空間,可以任憑自身的需要,對經典文本進行理論建構,從而達到其目的。二是基督教作為西方傳統宗教,與我國社會大眾、尤其是農村大眾有一定的距離,這也賦予其足夠的活動空間,使其有一定的迷惑性,能夠以基督教的名義,迷惑我國對基督教教義和理論了解不多的大量本土基督教信徒。三是冒用基督教的名義,能夠迷惑西方的基督教徒和民眾,這些人不理解中西方文化和歷史的差異,誤認為這些冒名的邪教只是宗教信仰的差異,而沒有意識到其背後反社會、反人類的巨大危害。

1995年以來,我國先後認定的邪教組織共有23個。在這23個邪教組織中,冒用佛教名義的有5個,而冒用基督教名義的則達到令人驚訝的18個。

我國冒用基督教名義的邪教組織,除了通常的斂錢、騙色等劣跡之外,還具有兩大基本特徵。首先,它通常產生於自身的東方文化系統,主要源於中國大陸、港臺和韓國等東方文化圈,即便是來自美國的「呼喊派」,其實質也是東方人自己的創造。其次,這些邪教通常不像西方的邪教那樣常常爭論核心教義,而是具有強烈的政治意味,以教義或經典為其政治目標服務,披著基督教外衣而又具有強烈的東方民間宗教的秘密結社色彩。

西方社會的宗教演變與邪教對其社會的影響

產生於公元之初的基督宗教,歷經兩千年,經歷了兩次大的分裂,形成了3個主要派別以及無數小宗派團體。這三大派別在我國分別被稱為天主教、東正教和基督教。在這三大派別之外,基督教從16世紀以來,內部又形成了六大宗,包括路德宗、聖公會、改革宗、浸禮宗、循道宗、公理會。而實際上,在這些傳統的宗派之外,基督教數百年來不斷更新繁衍,至今保守地估計,基督教有3000多個派別,還有人估計這個數字應該在兩萬左右。由美國哥頓康威爾神學院託德·約翰森等人所發布的2017年全球基督教狀況報告顯示,在全球75億人口中,基督徒人口佔33%左右,達24.7億。在這24億信徒中,天主教徒佔了一半,達12億多,而基督教徒、獨立教會的信徒,以及其他無法歸類的信徒佔了11億多。據相關統計,這些信徒分屬的宗派和組織已經達到4.7萬個。

16世紀新教改革最大的成就是打破了原來教宗的權威以及建立在這一權威基礎上的教義、禮儀和思想的統一。一種新的權威原則,所謂的「人人皆祭司」的個體性原則代替了天主教的舊原則,個體取代了教會和教宗,成為新的信仰權威。對這一點,馬克思有極為經典的論述:「它(新教改革)破除了對權威的信仰,卻恢復了信仰的權威。它把僧侶變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變成了僧侶。」馬克思所謂俗人變成了僧侶,也就是以原來在宗教信仰中毫無權力的個體信徒取代了僧侶,掌握了宗教力量,尤其是解釋經典的權力。這一權力使得信徒能夠繞過教會和教宗的規定,按照自己的理解闡釋《聖經》經文。理解的主觀性造成了對經典解釋的巨大差異,千人千面、萬人萬言,由此,一個統一的大教會分裂為無數的大小宗派。這種幾乎毫無約束的解經自由度,使得教會的統一性自此分崩離析。當然,這也就意味著不可掌控因素的滋長,包括許多非法團體和邪教因此應運而生。

這一新的宗教模式在西方社會掀起軒然大波,改變了西方社會的整體面貌,整個西方為了這些宗教原因陷入了衝突和戰爭之中。法國基督教和天主教之間的胡格諾戰爭持續了30多年,造成了數次大屠殺。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新舊教兩派間的30年戰爭是歐洲大陸第一次全面戰爭,使日耳曼邦國的一半男性埋葬在戰火中。斷斷續續持續了上百年的宗教戰爭和宗教衝突直接動搖了歐洲的宗教一元化社會秩序,改變了歐洲社會的基本面貌。最後,在新大陸的維吉尼亞土地上發展出宗教寬容原則,才解決了把歐洲拉入深淵的宗教衝突。宗教衝突的解決意味著歐洲放棄了其基本文化形態,建立了新的以現代啟蒙哲學思想為基礎的新歐洲。這個新歐洲以現代權利觀念代替了原來的基督宗教信仰,形成了新的人權信仰。這一個體權利信仰實際上是新教改革個體信仰權威原則的延續,是在戰爭之後剝去宗教外衣的個體原則。這個原則的建立,意味著西方社會建立了人權新宗教,代替了原先的基督宗教信仰,意味著基督宗教不再是構建西方社會統一性的基礎,也意味著基督宗教喪失了原先掌控的各種權力,不再是神聖的,更不再是不可侵犯的。

基督宗教喪失了其作為西方社會統一性的基礎,就意味著它的分裂與否對西方社會已經不再重要,它的正確與否對西方社會也不再重要。無論什麼樣的異端或者邪教,無論怎樣歪曲解釋教義,都不會影響西方社會的統一性。宗教戰爭的歷史也使西方國家放棄了對宗教的價值判斷,不再嘗試對宗教進行區分,而是試圖保持中立。所以,西方社會往往無視其境內的邪教組織,而是將其視為純粹的宗教或者心理問題,除非其造成了嚴重危害或觸犯到具體的法律。據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心理學教授瑪格麗特·辛格的報告,美國的邪教組織在2000個到5000個之間,捲入其中的有1000萬人至2000萬人。這些邪教有一個基本特點,它們繼承了西方傳統的宗教元素,尤其西方傳統的宗教信仰問題,喜歡爭論宗教教義問題,現代學者也往往從宗教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來理解這些邪教團體。西方著名的「耶和華見證人」,其核心教義實際上是「亞流主義」的現代翻版,藉此否定基督的神性,否定三位一體的傳統教義。另一個「基督教科學派」也否定基督的神性,否定創造、墮落、救贖等傳統教義,以精神性原則作為上帝的本質。這些邪教與傳統主流宗教爭論著神學和教義問題,通常對政治問題沒有興趣。而原來作為社會最高權威的宗教,早已在持續上百年的宗教戰爭中讓出了自己的位置,這些邪教對傳統宗教教義的挑戰既不會影響西方社會的穩定,也很難威脅到西方的國家政治安全。

東方世俗社會面臨的邪教挑戰

與西方社會曾經的宗教一元論不同,中國社會自周朝以來就是人文化的世俗社會,其最高權威一直是世俗政權而不是宗教。因此,東西方同樣是打著基督教名義的邪教組織,但在其基本取向上就體現出巨大差異。我國冒用基督教名義的邪教組織,一般也都是以對《聖經》的任意解釋為基礎。「呼喊派」所謂的《聖經恢復本》,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翻譯和注釋經典,將《聖經》中的「求告主名」理解為「呼喊」。

但是,與西方邪教組織喜歡爭論深奧的教義問題不同,東方文化圈中冒用基督教名義的邪教組織往往具有強烈的政治傾向。他們不喜歡糾纏於教義理論問題,而是借用宗教的外皮,以此作為達成其政治目的的手段。我國邪教的這一特徵,與我國世俗化社會的基本形態是相符合的。如果說西方社會是以宗教為基礎建立起社會統一性的話,東方社會的統一性基礎則是世俗政權。這一政治文化共同體有一套基本制度以及制度背後的觀念體系,用以塑造和指導共同體中的人群,其最高權力是政治權力,其神聖體現在最高政治領袖身上。東方文化的這一基本世俗特徵,使得東方社會基本沒有宗教戰爭,即便有宗教參與,也是披著宗教外衣的政治戰爭。沒有國家統一規定的宗教信仰,也沒有凌駕於世俗權力之上的宗教權力,這使得宗教信仰一開始就沒有受到過多的社會關注。因此,冒用西方宗教名義的邪教組織,其實際興趣也並不在宗教信仰本身,而是更注重現實利益,包括金錢、美色、權力乃至社會和政治權力。

因此,不限於西方社會的宗教學、心理學等對邪教理解的角度,我國社會還從政治學等現實角度理解邪教問題。在我國傳播的冒基督教名義的邪教組織,幾乎都有通過宗教名義獲取非法世俗權力的企圖。他們主要通過政治性的闡釋基督教《啟示錄》,來表達這種政治企圖。作為啟示文學,《啟示錄》充滿了象徵性的語言和形象,充滿了難以把握的闡釋空間,傳統基督教對於此卷經書相當謹慎,甚至避而不談。與正統基督教的謹慎不同,邪教組織特別喜歡利用啟示文學的這種象徵性為自己的利益目標服務。邪教的政治衝動,嚴重威脅我國世俗社會的政治統一性基礎,危害社會穩定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東方邪教組織強烈的政治衝動,是典型的世俗政治社會的產物。在我國歷史上,以宗教為幌子的政治動亂並不鮮見,只是在今日,這些傳統的會道門早已衰落,並且被大眾所熟知,缺乏號召力。與之相反,作為西方宗教的基督教,帶有西方文明的先進外衣,不為我國大眾所熟悉,沒有深厚的教會信仰傳統和強大的教會組織,又具有足夠的組織活動和理論構建空間,於是常常為邪教組織所借用。(作者單位:山東社會科學院當代宗教研究所)

來源:《中國民族報》(2019年1月8日 06版)

相關焦點

  • 看懂了本片,你就明白了東西方文化差異
    如果你是一個熟悉東方文化的人,或許這樣的差異會小一些。對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最為被大家所熟知的自然是寫實和寫意這一個最明顯的差異了。這也是大家能夠普遍理解的最直接的差異。這種差異在繪畫中可以得到最為直觀地展示。
  • 新加坡存在東西方文化差異,對教育有何影響?
    在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東西方文化價值觀都展示著極大的不同。據統計,排名前10大的留學國中,有六個國家的中國留學生人數百分比第1,中國已經成為留學生出口大國;其中美國的中國國際學生人數居冠。當我們要把孩子送到外國去留學,我們可曾想過西方文化差異怎樣影響教育?
  • 從仙劍一看東西方文化差異
    註:最近強烈的中西(中美)衝突,讓我想起了多年以前結合自己經歷與仙劍一劇情想到的一些中西文化差異。雖然是一個很小的角度,也足以說明一些問題。早年看電視劇《仙劍奇俠傳一》時只是頗覺劇情優異、畫面唯美、情感豐富、人物性格鮮明,但隨著歲月沉澱和經歷豐富,漸漸從中感悟有一點東西方文化差異蘊含其中。
  • 東西方生活方式和文化差異分析
    東西方生活方式的不同,主要表現在語言、飲食、教育、建築、繪畫、音樂等方面。1,語言方面東方的代表是中國,官方語言是漢語,是中華五千年歷史逐漸積累演化來的。例如東西方反應愛情的《長亭送別》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同樣反應愛情使用的是兩種不同的語言風格。《長亭送別》詩句優美,辭藻華麗,勾勒了戀人分別的場景,沒有過多的正面描寫人物形象,而是通過借景抒情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
  • 東西方傳統思想不同,造就今天東西方行為觀念的差異
    我們都知道,大腦很多時候不受我們控制,一會兒想這,一會兒想那,很少會就單一的問題做持續性的思考。但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總有那麼幾個人,對某一事實某一問題,窮年累月地不停思索,久而久之就行成了思想。人生有些問題很重要但又過於複雜,一個人一輩子也想不清楚,於是在他之後有人接著他已經琢磨出來的答案繼續去思考,如此就行成了一種思想派別。人生中問題很多,不同的人選擇不同的問題去思索,於是就逐漸形成了繁多的思想派別。
  • 企業文化?東西方差異?荷蘭老頭一下給倆答案
    作者:張巍--北京同心動力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副總 來源:v微言巍語v(ID: WillChang-2020 ) 企業文化是個什麼鬼
  • 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探究
    東西方文明的巨大差異皆是源自先民不同的生活方式,遊牧方式造就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特點,農耕方式造就了東方文明的基本特點。
  • 《碰撞》: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跨越文化差異?
    [導讀]《碰撞》是一本指導人們在現代社會中跨越文化差異的行動指南,闡釋了獨立型與互相依賴型個體之間的巨大差異,以及東西方、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更廣泛的衝突。一書的作者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無疑應該是肯定的。《碰撞》是一本指導人們在現代社會中跨越文化差異的行動指南。該書作者寫道:「在矽谷,扎克伯格的著裝完全不是問題。從矽谷的上一代執行長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將黑色高領衫以及牛仔褲作為自己的權力套裝(power suit)那一刻起,矽谷執行長的原有著裝法則就被打破了。
  • 科學網—從建築看東西方審美差異
    胡兆量東西方審美為什麼會反差這樣大?美到底有沒有客觀標準?現代最偉大的建築大師蓋裡說:「不存在規律,無所謂對,也無所謂錯。」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東西方審美觀是有差異的。 溫柔敦厚與愣歪斜怪 我總結中外審美觀分別是四個字:溫柔敦厚,愣歪斜怪。 《禮記·經解》中有「溫柔敦厚」之語,《論語·學而》中有「溫良恭儉讓」之語,中國備受好評的建築莫不具有這個特點。
  • 國外到國內的演變,從狼人殺看東西方文化差異[多圖]
    然而,由於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和傳播過程中的種種因素,導致國內「狼人殺」與國外版本大有出入,玩法戰術和玩家心態不同,包括衍生出來的其他遊戲作品也都略有差異。這一切還要從「狼人殺」遊戲的起源說起。由於直接簡化遊戲流程、去除遊戲中玩家死亡的不良體驗,因此《一夜終極狼人》在國外也更受歡迎。入鄉隨俗的玩法,具有中國特色的「狼人殺」《米勒山谷的狼人》傳入國內後經過本土文化的改良,才形成國內當下流行的版本。《米勒山谷的狼人》在國外也叫「狼人」,而國內則稱之為「狼人殺」,從名稱來看國內的玩法就更具攻擊性和競爭性,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 天美J3工作室:東西方的差異在遊戲中就有很明顯的區別
    在發言中提到,在《使命召喚手遊》開發至今的近四年時間裡,團隊深刻感受到了中西方團隊在原創設計標準和審美上的差異。由於文化差異,天美提到的許多設計理念經常被智慧財產權拒絕。但他也強調,COD手遊是中美合作的混血兒產品,自然需要具備混血兒融合的特點。比如目前COD手遊商業化最成功的角色,就是中西審美融合的結果。
  • 狗在中西文化中的差異
    狗作為生活中最常見的動物,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中,佔有者重要的地位,但由於狗在農耕時代,既不能像牛一樣拉車耕田,也不能像馬一樣作為交通運輸工具,除了看家之外,沒有太大的用途,所以與狗相關的詞彙,大多含有貶義。
  • 包子與漢堡,你能從中看出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嗎?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著各自獨特的文化,飲食文化作為文化的一種,能經過時間洗禮,得到人們肯定而流傳下來的美食,往往可以看出其背後的人文特徵。不知你是否曾注意過,我國的水餃、扁食、包子等中國美食,對比漢堡、熱狗、披薩等西方美食有和區別?
  •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泰國紅燈區藏在夜市裡,荷蘭紅燈區開在馬路邊
    可是因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這兩個國家的「紅燈區」也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形態。 由於「紅燈區」在泰國目前還不合法,所以泰國人做這個生意並不會那麼公開,雖然世界各地的遊客都會習慣到泰國的「紅燈區」去走走看看,感受一下那裡的氛圍,但是東方文化的含蓄性格還是讓泰國的
  • 從東西方飲食差異,來看待中西醫有何不同
    水土異也;達爾文在進化論中也闡述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大白話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環境造化人物,從東西方飲食差異上,就能看出,中醫和西醫的不同之處。不同在於醫學理論的差異,在中國使用筷子,體現的是陰陽平衡,而西方只有刀叉的攻防。
  • 哈佛專家成功經驗探索應對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問題
    然而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由於中西方文化差異,容易使得孩子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影響教學效果。  gogokid教研團隊參與哈佛研討會,與教育專家共同探討中西方文化差異  美國東部時間11月19日,」2018教育科技與語言學習研討會」在美國哈佛大學成功舉辦。
  • 「TGDC」天美陶偉:從CODM談美術原創設計、東西方文化審美差異
    這個基於西方大IP改編的手遊,騰訊遊戲在與IP方合作過程中,不可避免遇到了一些挑戰。陶偉從符合IP方原創設計的標準和東西方文化審美差異這兩方面進行了分享。以下是演講實錄整理:大家好,我叫陶偉,很榮幸參加這次的TGDC,為大家分享一下COD手遊的出海歷程。
  • 潘興旺牧師:積極發揮基督教在反邪教中的作用
    記者:發揮宗教界「正能量」深入開展反邪教鬥爭意義重大,請詳細介紹一下浙江省基督教界在與邪教的鬥爭中的具體措施?   潘興旺:開展反邪教鬥爭以來,浙江省基督教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防範和處理邪教工作中,堅持黨委領導、有關部門配合,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的同時,重視和發揮浙江省基督教組織在反邪教鬥爭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 安徽黃山黟縣建成反邪教文化主題公園
    反邪教,促和諧。好日子,勞動富。天行健,當自強……」2020年10月23日,對黃山市黟縣廣大市民來說,他們將又擁有一個學習、休閒兩不誤的好去處——黟縣反邪教文化主題公園。在這個景致如畫的公園裡,每行一步,除了能看到賞心悅目風景外,還能同步學習到反邪「三字經」等各類防邪知識。
  • 面對新冠疫情,從「諾亞方舟」和「女媧補天」來看東西方文明差異
    同樣是面對新冠疫情,從「諾亞方舟」和「女媧補天」來看東西方文明的差異古嶽丘壑 從開始歐盟各國的抗疫不力,到英國放任自流的群體免疫事件。從中可以看出,除了歐美各國崇尚個人主義外,還有骨子裡的文明缺陷。而人在短時間內不解決糧食問題,是會沒命的,國家會滅亡的。所以,人們為了生存,必須要治理或改造目前的生存環境,逃避只能等死。所以,中國的傳說都是領導者率領大眾補天鍊石(採石堵補的治水方法)和開山疏渠的大禹治水。都是奮鬥史。當世界各國疆界已經定型,海洋文明再也沒有騰挪轉移的空間時,海洋文明不能面對災難和治理災害的弱點,馬上就暴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