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上講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達爾文在進化論中也闡述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大白話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環境造化人物,從東西方飲食差異上,就能看出,中醫和西醫的不同之處。不同在於醫學理論的差異,在中國使用筷子,體現的是陰陽平衡,而西方只有刀叉的攻防。
有個外國人曾經說過一個月吃遍中國美食,可是三個月也未走出四川,雖說有誇大炒作之嫌,但也從側面反應了中國在吃上世界第一,色香味俱全,適合多種味口,而且食材眾多,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都能變著法做出可口的飯菜,什麼八大菜系,私房菜,地方小吃等等無不透著天朝上國在吃的方面歷史悠久,富有文化內涵。可有人要說國外魚子醬漢堡牛排生魚排,還有泡菜好吃,那麼多國人要吃上這麼貴的東西能顯擺好長時間。歸根到底還是缺一點點自信而已。
中國有這麼多好吃的,那不得不說大廚手藝高,炒燒蒸煮燉悶熘,十八般武藝是樣樣精通,並沒有像外國人那樣有精確的數量,鹽少許,油用勺子量,而聽說外國人做飯很標準一個人用多少油鹽醬醋,兩個人用多少,很刻板僵化,這也就說明外國人幹什麼都是經緯分明,有科學的標準,而中國則是很模糊,但是既便很模糊,中國人做的飯菜因人而異,南甜北鹹東酸西辣各得其好,而國外漢堡麵包肯德基,差異就如此明顯。
中國人講醫食同源,商朝時最高級別的便是食醫,湯液經便是早期的食譜加藥膳,在這樣的環境下,中醫漸成體系,在戰國時代內經框架形成,奠定了中醫醫理基礎。而西方醫學雖然也有過動植物作藥材的時期,可還是靠放血治療的時候多,方法單一,簡單粗暴,不少名人也死於放血療法之中,可以說二三百年前西方也出過醫生,有過藥物學家,但沒有成套的醫學理論,只不過隨著科學的發展,西醫仍靠著虎克的顯微鏡,研究的是眼見為實的東西,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能往小的地方研究,便忽視了大的方向,和之間的聯繫,儘管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也能取得暫時療效,但和中醫治病正好截然不同,中醫求本,西醫求標,中醫西醫的分岔口早在筷子和刀叉上就已分道揚鑣了。
儘管現在西醫風靡世界,可西醫在對細菌和病毒的對陣中,越來越力不從心,對超級細菌的耐藥性,新藥的存世越來越短,而對付病毒更是黔驢技窮,中醫卻越來越有信心,這也許就是治標治本的區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