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今獲得2014年中國最佳創業投資人榜單的NO.24,愉悅資本劉二海,這個最開始的創始人以及目前的執行合伙人,與此同時他也是摩拜單車的董事會成員之一。在和圈內的朋友分享時候,劉二海談論了他眼中的共享單車的商業價值。
共享單車的競爭我們認為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有車騎騎得好效率高能增
現在共享單車市場正處於效率高這個還沒到終點的階段階段,等到了第四個階段「能增值」就代表著企業或者說這個行業要賺錢了。
收取租金成為放羊人確實是共享單車已經探索出來比較成熟的商業模式之一,但由於競爭,租金的收費不會太高,著也就直接導致了盈利的進程被掐斷,只留下了一條小小的縫隙。目前市場上對於有沒有其他的商業模式可以嘗試,是有爭議的。比較普遍的一種觀點認為,共享單車不適合成為一個獨立的商業模式,活著直接說它就不是一個獨立的商業模式,無論之前有多輝煌,資本湧入的時候有多激烈,它的結局只能成為別人布局的一部分,為之導流,成為大佬的附屬。
但是劉二海的觀點是,共享單車的探索進程還沒有結束,她至少還有機會在生活服務、金融、支付、甚至更多的領域嘗試。
如果只是給別人導流,併購就是最好的選擇,像摩拜的突然出局,就是美團布局的勝利,對於和滴滴的競爭產生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如果能挖掘出更大的機會,那當然應該獨立發展,就像當初的滴滴,做為一款解決出行痛點的打車軟體,現在已經成長為可以和BAT坐下來同等對話的巨頭,所以共享單車領域的商業模式,還需要探索。當然,摩拜的退出,滴滴孵化的小青單車,和螞蟻重度依附的hellobike,貌似現在談這些商業模式已經不太需要了,賣身之後哪還有試錯的自由。
在商業模式上,共享單車的價值還涉及到一個方向問題,它到底是離汽車(出行領域)近,還是離生活服務近?對於這個問題,行業的看法也不一樣。
如果共享單車離出行領域近,共享單車就應該迅速做四輪,帶著流量去汽車領域去廝殺,網際網路行業講究的是極致的速度,快速迭代,分口說起來了就起來了。如果離生活服務近,那就成為生活服務中的一環。共享單車覆蓋半徑在1到3公裡,與人們吃喝玩樂、上班、休閒的生活場景重合,後者能為美團的生活服務提供幫助,摩拜的結局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這兩個方向目前就是滴滴和美團相互進入的領域,美團的打車,滴滴的外賣,都是誇領域爭奪蛋糕的開始,共享單車做為擁有龐大流量的線下高頻工具,也成為雙方爭奪的關鍵,當然這個關鍵現在也已經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