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的繁榮與窘境,背後是一個商業模式的坍塌

2020-12-13 小兔說科技

不得不說,共享單車的出現確實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了一種新型而又綠色的出行方式。而且共享單車之間的競爭和發展速度,也遠比業界猜測的情況更加火爆。

共享單車

目前國內共享單車平臺收取的押金標準其實都不高,通常僅為99元—299元不等。這對於單個用戶而言並不算啥,但每個平臺都有數十萬乃至數千萬用戶,每個用戶又往往同時註冊多個平臺,綜合起來並不是小數目。

風口過後的倒閉潮仿佛成為了那些喊著「共享經濟」口號創業者們的歸宿。顯然,共享單車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共享單車

共享充電寶的悄然消失、共享單車的頻頻倒閉,都告訴了我們一個不爭的事實——並不是所有的行業都適用於偽共享經濟的模式。共享的世界,永遠不缺誇大、炒作,然而當可共享的領域越來越多,難免回到問題的本源——是否已經偏離了「共享經濟」的內涵。

歸根結底,共享單車等偽概念企業只是網際網路化經營的傳統業態,不同的只是經營模式而非經濟模式。而那些不具備消費場景或真實需求的「偽共享」項目,終究逃不過像當年團購、O2O銷聲匿跡的結局。

共享單車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近年來共享單車市場因其有效地解決了「最後一公裡」出行需要而獲得了用戶青睞,有些地區的共享單車甚至出現了野蠻生長,在共享單車帶來方便的同時,不少平臺企業也面臨著發展瓶頸,有的公司因實際市場有限而退出,也有的公司仍在運營但面臨資金緊張等問題。

相關焦點

  • 我心中真正的共享單車商業模式……
    本文是一個擱置了半年的、關於共享單車的超級腦洞。寫於2018年的春天(彼時摩拜還未被收購),希望能在此寒冬之際為共享單車行業帶來些許暖意。共享單車的癥結所在:重資產、高浪費眾所周知,今年的作文題目是「區塊鏈」。於是,陷於苦戰僵局的摩拜和ofo便一頭扎進區塊鏈中,以期再畫一個大餅,吸引更多的資金續命。然而,蹭熱點撐得了一時,小聰明熬不過一世。
  • 長沙共享電單車整改的啟示:商業模式癥結在哪?
    共享單車的出現讓居民生活更加便利,解決了出行最後三公裡的難題。特別在共享電單車出來後,隨處可見的共享電單車似乎有取代共享單車的意思。 走在北上廣深的街頭會有共享單車,但幾乎找不到一輛共享電單車。一夜之間,北上廣深的共享電單車被拒在城門外。 至於原因也許能從長沙最近出臺的政策裡能找到答案,這或許也揭示了共享電單車商業模式疼痛的癥結。
  • 共享單車還需要探索商業模式麼?一個已經死了的風口!
    曾今獲得2014年中國最佳創業投資人榜單的NO.24,愉悅資本劉二海,這個最開始的創始人以及目前的執行合伙人,與此同時他也是摩拜單車的董事會成員之一。在和圈內的朋友分享時候,劉二海談論了他眼中的共享單車的商業價值。
  • 從共享單車看物聯網背後的盈利模式
    以低功耗、廣覆蓋為特徵的NB-IOT/ eMTC物聯網絡,真的適合共享單車嗎?即使不考慮成本因素,選擇物聯網,會給共享單車帶來什麼樣的商業模式呢?  最適合單車的網絡  共享單車最大的特徵是可以實現遠程監控與用戶的自主開鎖。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選擇什麼樣的網絡制式、用何種智能鎖,成了單車廠商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 ofo人去樓空,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是泡沫嗎?
    共享單車最初是一個學生的創業項目,其創始人背景很強大,從中學籍籍無名,到北京藝術生高考考入全國矚目的大學,進而在學生會擔任要職。創業就能去徐小平家裡面談談。共享單車可謂是一個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項目。在運營商,ofo非常善於利用媒體,一出生,各種科技媒體上就充滿了ofo的新聞和文章。
  • 共享單車出海路背後挑戰
    當國內各個單車上演「彩虹大戰爭」時,摩拜、ofo等幾家共享單車開始「騎行世界」。  8月10日,ofo小黃車宣布同軟銀商業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軟銀C&S)達成合作夥伴關係,並正式進入日本市場。同日, 小藍單車與中興通訊達成戰略合作,宣稱將加速出步伐。  據了解,摩拜在6月底入駐日本福岡、札幌,ofo將於今年9月首先入駐東京、大阪等。
  • 漩渦中的共享單車,一場多重的建構與反思正在上演
    共享單車是否真正涼了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給共享單車一個清晰的定位,至少讓我們在談及它的時候不再僅僅只是褒貶不一,難下定論。可能很多人會認為共享單車就是在資本推動下的一場略顯變異的資本遊戲,也可能有人認為共享單車的確是一個創新性的產物,它的的確確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不管怎樣,我們都不得不面臨當下共享單車正在遭遇到窘境。
  • 共享單車 享年幾歲?
    作為「新四大發明」中,最具中國原創基因的共享單車,正在遭遇「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窘境。摩拜已經委身美團,算是一條腿上了岸;OFO依舊「不信邪」,堅持著「自成一體」的夢想。  但實際情況已經越來越嚴峻。曾經被共享單車列入規劃中的車身廣告業務,幾乎已經被宣判了死刑。
  • ofo小敗局|ofo的共享單車商業模式本身可能就不成立
    根據這一測算,他得出結論:作為一個商業項目,ofo不會成功!ofo在短短的一段時間內憂外患。顯然,這個分析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在各種力量的助推之下,ofo不僅很快在校園內取得成功,還迅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隨著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以ofo為代表的「共享單車」也被作為一種先進的商業模式加以宣傳、推廣。
  • 共享單車「中國模式」漂洋過海 引領綠色經濟全球風尚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電(記者毛振華 鹿永建)美國、英國、義大利、印度等20多個國家,華盛頓、倫敦、巴黎、米蘭等數百座城市……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來自中國的共享單車領軍者不斷擴大著「朋友圈」版圖,分享綠色出行的「中國模式」。
  • 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演變與發展設想
    共享經濟在大紅大紫後,也面臨了發展的困局,同時進化也在悄然發生。本文通過分析共享經濟的發展歷程,闡述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商業邏輯,並通過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演變暢想其發展的方向。「弱化所有權,釋放使用權」,這成為通常而言解釋共享經濟的角度,需求方不直接擁有物品的所有權,而是通過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綜上所述,以Uber,Airbnb等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屬於基於c2c的商業模式,本文姑且稱其為共享經濟1.0模型。共享經濟1.0模型有以下特徵:共享的資源閒置量巨大。
  • 永安行董事長孫繼勝談共享單車:真正的競爭壁壘是商業模式
    錢並不是企業的競爭壁壘,真正的壁壘是怎麼樣提升技術,怎麼樣建立商業模式和循環體系。」談哈囉出行:接近盈利永安行成立於2010年,發跡於有樁公共自行車,主要覆蓋三線及以下城市。2016年,隨著共享單車風口的興起,有樁公共自行車生存壓力不言而喻,永安行隨之進入無樁領域,推出藍黃車。
  • 「共享單車禁止入內」:共享單車怎成最垃圾的風口?
    押金退還問題成了社會討論的一個熱點,其實,除了押金,共享單車風口的這一年,一直是輿論的焦點。據不完全統計,共享單車這個行業,給輿論帶來了7次大討論。單車大範圍被毀、單車墳場、車墊扎針、上私鎖、擁堵地鐵站、私毀二維碼、騎車受傷索賠......每一次輿論的背後,都讓人感嘆人性的醜陋。
  • 酷騎單車等多個項目倒閉引發關注 共享下半場,拒絕「一地雞毛」
    劉一帆表示,在共享經濟風口從「熱」變「冷」後,不少用戶在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和共享汽車等APP上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退押金難題。  共享經濟作為曾經資本追逐的風口,經歷了前期爆發式增長後,各類共享經濟創業企業相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營困難,一些企業押金退還難的問題逐漸顯現。市場洗牌、管理失控、燒錢惡性循環、商業模式不清晰,這些因素匯聚起來,讓未成熟的共享經濟雪上加霜。
  • 捷安特,共享單車夾縫中的徘徊者
    、銷售模式和市場格局。業內人士表示,共享單車的模式發展還沒有定型,看得見的合作是代工和運營,今後專業化的產業鏈分工是必然的,共享單車最希望做的是平臺和數據。物流、運營、製造、維護都是很重要的環節,這些環節還會細化,生產企業在這些方面的參與度會增加。
  • 共享單車:時間維度的競爭
    ……那麼,在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競爭背後,共享單車們到底在爭什麼?或許,ofo聯合創始人張巳丁的一句話道破了天機,那就是「共享單車這場戰爭,快才是關鍵。」用戶需求和資本助推的共享單車100座城市、600萬自行車、超過10億服務,這是ofo此前在發布會上公布的官方數字。即便是滴滴,也沒有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達到這一數字。
  • 北上廣深不相信電單車,共享單車終究走向「死」胡同?
    至於原因也許能從長沙最近出臺的政策裡能找到答案,這或許也揭示了共享電單車商業模式疼痛的癥結。相對美團和青桔而言,哈羅在共享電單車中競爭優勢比較突出。也是最有可能突出重圍,居於行業首位。但行業內的商業模式才是最終阻礙共享電單車的發展,哪一家能率先解決行業內的商業模式問題,才有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行業龍頭老大。離開巨頭燒錢,共享電單車只能走向「死胡同」?
  • 共享單車:尚能飯否?
    當初胡瑋煒看似風輕雲淡的一句「共享單車做不成,就權當公益了」,是極其的不負責任。盈利才是一個商業模式成功與否的關鍵。地歌網在內部討論時就對共享單車有兩個確定性的評價:首先,共享單車賽道沒有百億資金做不成,其次,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缺失,同時面臨城市容量的問題,因而,要想活下來必須靠速度、靠規模取勝。
  • 北上廣深不相信電單車 共享單車終究走向"死"胡同?
    至於原因也許能從長沙最近出臺的政策裡能找到答案,這或許也揭示了共享電單車商業模式疼痛的癥結。哈囉出行聯合創始人、執行總裁李開逐表示,哈囉在電單車行業大概佔整個市場60%以上,第二名不及哈囉的一半。相對美團和青桔而言,哈羅在共享電單車中競爭優勢比較突出。也是最有可能突出重圍,居於行業首位。但行業內的商業模式才是最終阻礙共享電單車的發展,哪一家能率先解決行業內的商業模式問題,才有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行業龍頭老大。
  • 共享單車還能騎多久?
    美團披露的三季報數據顯示,與今年二季度相比,三季度共享單車的經營虧損大幅收窄。10月美團摩拜再次調價時,給出的理由是「為了讓平臺更好運營下去,形成良好的循環」。漲價背後:資本退潮,成本高企共享單車騎行價格一漲再漲,背後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