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收費為每小時1元,在英國的價格則為每半小時0.5歐元,約合人民幣3.9元。」這是摩拜在英國的定價。當國內各個單車上演「彩虹大戰爭」時,摩拜、ofo等幾家共享單車開始「騎行世界」。
8月10日,ofo小黃車宣布同軟銀商業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軟銀C&S)達成合作夥伴關係,並正式進入日本市場。同日, 小藍單車與中興通訊達成戰略合作,宣稱將加速出步伐。
據了解,摩拜在6月底入駐日本福岡、札幌,ofo將於今年9月首先入駐東京、大阪等。從今年1月,小藍單車率先落地舊金山,成為中國首個出海的共享單車品牌。到現在,摩拜、ofo陸陸續續出海。截至目前,ofo已進入日本等7個海外國家,摩拜已進入新加坡、日本、英國和義大利8個海外國家。小藍單車宣稱將加快出海步伐,陸續落地12個國家。
當今年其他風口都雷聲大雨點小的時候,共享單車以驚呆路人的速度野蠻發展。在盛讚、爭議、規制的複雜聲音下,發展結構逐漸成型,資本瘋狂湧入,行業併購、洗牌的消息尚且甚囂塵上,但是共享單車「騎行世界」的隊伍卻日漸壯大。海外擴張又意外拉長了共享單車在國內的撕扯戰線。
那麼,共享單車為什麼要急著上演騎行世界的大戲呢?
有人認為,共享單車在海外跑馬圈地,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評論員董軍認為,共享單車出海有以下四種因素:
一是「彩虹大戰」過後,國內市場突破空間小,共享單車平臺必須要尋找增量、轉移戰場。
二是目前備受資本青睞的共享單車要保持高估值,獲得更大資本加持,必須尋找新的突破點。而模式原創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出海,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勢必給共享單車們帶來更多紅利。
三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2.0時代,年輕一代的網際網路創業者顯然野心更大,不會只滿足於在國內市場耕耘,銜著「中國網際網路原創模式」金鑰匙出生的共享單車,更是「向國外輸出中國原創」這樣的商業模式有著狂熱的執著。
另外,或許如傳言所說,摩拜、ofo所背負的,還有背後投資方騰訊和螞蟻金服滲透當地市場的任務。
而在海外市場,共享單車或者聯合當地合作夥伴,或者與政府職能部門攜手,當然也有從零做起、突然空降的舉措。
挑戰一:忽視法規落地難
最先出海的小藍單車,還沒正式開始投放運營,就收到舊金山市交通局發出的保護「公共路權」警告。甚至,引發了當地議員隨後通過了一項隨地亂停車將處罰2500美元的法案。在當地政府施壓下,小藍單車被要求辦理許可執照,並不得不租了15個私人停車點。
由於對當地國情了解不夠,粗放投放,忽略了美國的交通法規和國內的截然不同——在交通法規完善的歐美發達國家,隨處亂停(單車)的模式行不通。
挑戰二:落地順利 境況慘澹
摩拜、ofo等共享單車在吸取教訓之後,同時把出海首站選在了新加坡。考慮到當地的公共運輸狀況、文化背景與本國的相似性,以及新加坡當地正在大力推廣自行車等政策,摩拜、ofo成功落地。
摩拜在進入之前就與新加坡NPARKS和LTA等有關政府機構密切交流,確保自行車共享行動得以負責任地展開。面對新加坡嚴苛的監管要求,摩拜改進了新版車型,包括按LTA要求安裝自行車反射器。這些先合規、再進場的方式,為摩拜在當地順利落地和運營帶來助力,也幫助其落地後能夠較快地獲得民眾的信賴。
但是,不得不忽視另一個問題。新加坡是一個非常看重秩序的國家,在國內普遍的隨意亂停、GPS定位等難題不解決,新加坡人絕難接受。
三個月後,新加坡陸路交通局(LTA)終於對亂停的共享單車進行了收繳。其中,在國內市場因機械鎖問題飽受詬病的ofo,更是重災區。
此外,市政交通系統完善、並無「最後一公裡難題」的新加坡人,在當地氣候炎熱的環境下,對共享單車的興趣也寥寥無幾。兩大巨頭出海首站落地雖順利,但境況各不相同。
挑戰三:當地同類創業企業複製模式競爭
由於共享單車模式的可複製性,激發了其他同類企業競爭。甚至,當地土生土長的創業更易討好人心。以新加坡為例,當摩拜、ofo同時進駐的新加坡市場,就遭遇了本地無樁共享單車品牌obike的狙擊。
obike今年1月在當地開始投放單車後,也在資本的推動下瘋狂擴張,於德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中國臺灣等地區先後落地。
據悉,同時獲得經營牌照並進入西雅圖的還有另外一家共享單車平臺Spin。另外,美國華盛頓街頭還「山寨」出來一款叫「capital bikeshare」(首都共享單車)的紅色共享單車。如果加上美國原有的有樁單車品牌Citi Bike、巴黎的velib、日本的DOCOMO BIKESHARE以及澳大利亞新出現的當地共享單車新創企業。這一場橫跨亞、歐、北美、澳洲各大陸的共享單車大戰,更是挑撥國內共享單車品牌神經。
當然,中國的摩拜、ofo們的漫漫跨海騎行路,固然面臨許多艱難險阻。但是,對於部分共享單車平臺而言,國內粗放式的野蠻生長絕對再無可能複製,只有在充分調研、了解清楚當地的用戶出行習慣、公共運輸情況、交通法規、氣候特徵等諸多因素基礎上,和當地政府形成良性互動,並根據當地風土人情、法規政策、交通情況積極本地化,做好耕耘,方能走得長遠。
作為網際網路原創模式的代表,中國的共享單車海外競逐的第一步已經成功邁出。接下來,如何真槍實彈地解決問題,搏出一番天地更是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