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出海路背後挑戰

2020-12-13 新華網客戶端

  「在國內收費為每小時1元,在英國的價格則為每半小時0.5歐元,約合人民幣3.9元。」這是摩拜在英國的定價。當國內各個單車上演「彩虹大戰爭」時,摩拜、ofo等幾家共享單車開始「騎行世界」。

  8月10日,ofo小黃車宣布同軟銀商業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軟銀C&S)達成合作夥伴關係,並正式進入日本市場。同日, 小藍單車與中興通訊達成戰略合作,宣稱將加速出步伐。

  據了解,摩拜在6月底入駐日本福岡、札幌,ofo將於今年9月首先入駐東京、大阪等。從今年1月,小藍單車率先落地舊金山,成為中國首個出海的共享單車品牌。到現在,摩拜、ofo陸陸續續出海。截至目前,ofo已進入日本等7個海外國家,摩拜已進入新加坡、日本、英國和義大利8個海外國家。小藍單車宣稱將加快出海步伐,陸續落地12個國家。

  當今年其他風口都雷聲大雨點小的時候,共享單車以驚呆路人的速度野蠻發展。在盛讚、爭議、規制的複雜聲音下,發展結構逐漸成型,資本瘋狂湧入,行業併購、洗牌的消息尚且甚囂塵上,但是共享單車「騎行世界」的隊伍卻日漸壯大。海外擴張又意外拉長了共享單車在國內的撕扯戰線。

  那麼,共享單車為什麼要急著上演騎行世界的大戲呢?

  有人認為,共享單車在海外跑馬圈地,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評論員董軍認為,共享單車出海有以下四種因素:

  一是「彩虹大戰」過後,國內市場突破空間小,共享單車平臺必須要尋找增量、轉移戰場。

  二是目前備受資本青睞的共享單車要保持高估值,獲得更大資本加持,必須尋找新的突破點。而模式原創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出海,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勢必給共享單車們帶來更多紅利。

  三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2.0時代,年輕一代的網際網路創業者顯然野心更大,不會只滿足於在國內市場耕耘,銜著「中國網際網路原創模式」金鑰匙出生的共享單車,更是「向國外輸出中國原創」這樣的商業模式有著狂熱的執著。

  另外,或許如傳言所說,摩拜、ofo所背負的,還有背後投資方騰訊和螞蟻金服滲透當地市場的任務。

  而在海外市場,共享單車或者聯合當地合作夥伴,或者與政府職能部門攜手,當然也有從零做起、突然空降的舉措。

  挑戰一:忽視法規落地難

  最先出海的小藍單車,還沒正式開始投放運營,就收到舊金山市交通局發出的保護「公共路權」警告。甚至,引發了當地議員隨後通過了一項隨地亂停車將處罰2500美元的法案。在當地政府施壓下,小藍單車被要求辦理許可執照,並不得不租了15個私人停車點。

  由於對當地國情了解不夠,粗放投放,忽略了美國的交通法規和國內的截然不同——在交通法規完善的歐美發達國家,隨處亂停(單車)的模式行不通。

  挑戰二:落地順利 境況慘澹

  摩拜、ofo等共享單車在吸取教訓之後,同時把出海首站選在了新加坡。考慮到當地的公共運輸狀況、文化背景與本國的相似性,以及新加坡當地正在大力推廣自行車等政策,摩拜、ofo成功落地。

  摩拜在進入之前就與新加坡NPARKS和LTA等有關政府機構密切交流,確保自行車共享行動得以負責任地展開。面對新加坡嚴苛的監管要求,摩拜改進了新版車型,包括按LTA要求安裝自行車反射器。這些先合規、再進場的方式,為摩拜在當地順利落地和運營帶來助力,也幫助其落地後能夠較快地獲得民眾的信賴。

  但是,不得不忽視另一個問題。新加坡是一個非常看重秩序的國家,在國內普遍的隨意亂停、GPS定位等難題不解決,新加坡人絕難接受。

  三個月後,新加坡陸路交通局(LTA)終於對亂停的共享單車進行了收繳。其中,在國內市場因機械鎖問題飽受詬病的ofo,更是重災區。

  此外,市政交通系統完善、並無「最後一公裡難題」的新加坡人,在當地氣候炎熱的環境下,對共享單車的興趣也寥寥無幾。兩大巨頭出海首站落地雖順利,但境況各不相同。

  挑戰三:當地同類創業企業複製模式競爭

  由於共享單車模式的可複製性,激發了其他同類企業競爭。甚至,當地土生土長的創業更易討好人心。以新加坡為例,當摩拜、ofo同時進駐的新加坡市場,就遭遇了本地無樁共享單車品牌obike的狙擊。

  obike今年1月在當地開始投放單車後,也在資本的推動下瘋狂擴張,於德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中國臺灣等地區先後落地。

  據悉,同時獲得經營牌照並進入西雅圖的還有另外一家共享單車平臺Spin。另外,美國華盛頓街頭還「山寨」出來一款叫「capital bikeshare」(首都共享單車)的紅色共享單車。如果加上美國原有的有樁單車品牌Citi Bike、巴黎的velib、日本的DOCOMO BIKESHARE以及澳大利亞新出現的當地共享單車新創企業。這一場橫跨亞、歐、北美、澳洲各大陸的共享單車大戰,更是挑撥國內共享單車品牌神經。

  當然,中國的摩拜、ofo們的漫漫跨海騎行路,固然面臨許多艱難險阻。但是,對於部分共享單車平臺而言,國內粗放式的野蠻生長絕對再無可能複製,只有在充分調研、了解清楚當地的用戶出行習慣、公共運輸情況、交通法規、氣候特徵等諸多因素基礎上,和當地政府形成良性互動,並根據當地風土人情、法規政策、交通情況積極本地化,做好耕耘,方能走得長遠。

  作為網際網路原創模式的代表,中國的共享單車海外競逐的第一步已經成功邁出。接下來,如何真槍實彈地解決問題,搏出一番天地更是值得一看。

相關焦點

  • 共享單車的數量萎縮背後的利與弊
    而對於共享單車企業來說,單車數量的多少更是直接關係到其市場份額、覆蓋範圍及發展潛力等。但在近段時間,「減減減」成為共享單車數量走向的主流趨勢。共享單車數量萎縮背後的原因,既因政府監管加強,又由於自身運營不利。隨著共享單車數量的斷崖式暴跌,整個行業也將顯現出全新態勢。在這一態勢中,利與弊都將凸顯出來。
  • 共享單車淪為「共享廣告牌」,背後有風險,市民可舉報
    本報記者近日走訪多個共享單車集中停放點,發現不少共享單車幾乎淪為「共享廣告牌」。從房屋出租、建檔掛號,到代開發票、代取公積金……儘管車身上已經用醒目文字告知「嚴禁廣告」,然而還是有很多小廣告照貼不誤。其中,尤以「收駕照分」居多。
  • 從共享單車看物聯網背後的盈利模式
    共享單車企業正在深度擁抱物聯網。  以低功耗、廣覆蓋為特徵的NB-IOT/ eMTC物聯網絡,真的適合共享單車嗎?即使不考慮成本因素,選擇物聯網,會給共享單車帶來什麼樣的商業模式呢?  最適合單車的網絡  共享單車最大的特徵是可以實現遠程監控與用戶的自主開鎖。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選擇什麼樣的網絡制式、用何種智能鎖,成了單車廠商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 中國共享單車「出國潮」背後的機遇和隱憂
    而北京有70萬共享單車和1100萬註冊用戶,用戶幾乎是全市人口的一半。這樣比起來,中國的共享單車簡直是「碾壓」了美國同行業的龍頭老大。   中國的共享單車靠什麼圈粉全球?   以歐美等地為例,其共享單車服務其實已經發展了多年。
  • 共享單車,死不足惜
    前兩年,還風光無限好的共享單車,沒想到這麼快就涼了。20多家共享單車倒閉,創始人跑路,押金難退……共享單車一地雞毛背後,還有更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隨著這幾年共享單車瘋狂擴張,市場日趨飽和,大量沒有人使用、管理的共享單車已經成為累贅,被清理到了郊區。在廈門同安一個工業園區,共享單車「墳場」裡,單車一層一層摞起來,已有10米左右高。
  • 校園共享單車怎樣加裝「文明鎖」
    原標題:校園共享單車怎樣加裝「文明鎖」   共享單車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應運而生,因其便捷、可靠性強等優勢獲得大學生喜愛,搶佔高校市場。共享單車改變了大學校園原有的出行生態,在給高校學生提供方便的同時,共享單車在校園裡也伴隨著爭議與挫折,尤其是共享背後的誠信與文明日益受到考驗。
  • 共享單車的倒閉真正原因
    21世紀流行的是共享物品,今天小編和大家探討一下最近比較火的共享單車事件。共享單車開始於2015年正式進入我們眼線,創始人是戴威,創視品牌一開始只是ofo騎遊。但後來因為種種不被看好,所以後面才被轉化為ofo共享單車。隨後才有以後的發展。但很不幸的ofo現在正在走向著衰敗,而我們能做的或許就是它能早點度過難過。而小編認為,ofo真正倒閉的原因有三點。
  • 一個時間軸告訴你共享單車命運幾何?
    為了更好地理解小黃車的發展歷程,小牙列了一個時間軸,探究這個共享單車帝國在這場危機背後的資本運作。[ 蜜月]2016年可以說是共享單車順風順水的一年,摩拜單車、永安行、一步單車、熊貓單車、優拜單車、ofo、小鳴單車、小藍單車、騎唄等在內的多家共享單車誕生並且都獲得了大量的風險投資。
  • 共享單車:時間維度的競爭
    ……那麼,在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競爭背後,共享單車們到底在爭什麼?或許,ofo聯合創始人張巳丁的一句話道破了天機,那就是「共享單車這場戰爭,快才是關鍵。」用戶需求和資本助推的共享單車100座城市、600萬自行車、超過10億服務,這是ofo此前在發布會上公布的官方數字。即便是滴滴,也沒有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達到這一數字。
  • 北上廣深不相信電單車,共享單車終究走向「死」胡同?
    投稿來源:松果財經共享單車的出現讓居民生活更加便利,解決了出行最後三公裡的難題。特別在共享電單車出來後,隨處可見的共享電單車似乎有取代共享單車的意思。走在北上廣深的街頭會有共享單車,但幾乎找不到一輛共享電單車。一夜之間,北上廣深的共享電單車被據在城門外。
  • 論共享單車帶來的便利
    近幾個月,濱州街頭出現了共享單車和共享電車,可也體現出很多不文明的現象,比如把單車丟進臭水溝,把小孩放在車籠裡,還有更不靠譜的是把單車當成自己家裡的,騎回家,有的已經改裝成自己的家的農用工具,甚是把單車放在國道中間,給人們出行帶來了很多不便!
  • 從共享單車,聊聊「共享經濟」的發展
    聊到共享經濟,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共享單車。也是由於共享單車的普及,我們真正開始接觸「共享」二字。本義上的共享經濟,就是將閒置的物品使用權,暫時藉由他人使用,並由此支付相應的報酬。通過將社會閒置的資源進行整合,讓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
  • 6家共享單車倒閉 2017年共享單車概念股有哪些?
    近日,6家共享單車倒閉引起了網友的熱議,據報導,有媒體初步梳理發現,目前公開已知的有6家共享單車企業倒閉,據芝麻信用提供的數據,粗略統計造成用戶押金損失已經超過10多億元,亟需儘快拿出應急解決方案。共享單車概念股龍頭 伴隨著共享單車的誕生,巨額押金問題一直備受關注。今年8月份,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了一份《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 北上廣深不相信電單車 共享單車終究走向"死"胡同?
    共享單車的出現讓居民生活更加便利,解決了出行最後三公裡的難題。特別在共享電單車出來後,隨處可見的共享電單車似乎有取代共享單車的意思。走在北上廣深的街頭會有共享單車,但幾乎找不到一輛共享電單車。一夜之間,北上廣深的共享電單車被據在城門外。
  • 共享單車徵戰印度
    中印企業逐鹿單車僅僅8個月後,一場由中國和印度本土企業構成的共享單車之戰就在印度打響。中國共享單車平臺ofo小黃車率先進入了印度市場,開始在浦那、哥印拜陀、德裡、班加羅爾、印多爾等7個城市投放共享單車。摩拜也緊跟其後,宣布要與當地財團合作,進軍印度市場。
  • 共享單車治理「廣州經驗」
    市交通運輸局使出加快自行車停放區劃設、構建動態配額模式、完善行業法規的方法,貢獻出共享單車治理的「廣州經驗」,吸引一眾國內兄弟城市前來取經。市交通運輸局交通調控處近日榮膺廣州地區2018~2020年度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成績突出集體。共享單車有序擺放共享單車治理廣州這樣做以需求為中心:加快自行車停放區劃設,引導用戶有序停放。
  • 共享單車還能騎多久?
    幾乎是在很多人不知不覺間,青桔單車、摩拜單車以及哈囉出行等共享單車的起步價在2019年悄然提高到1.5元,一次騎行往往要花費2元到3元,經常貴過公交。「新華視點」記者近期在北京、成都、福州等地走訪調研發現,從今年3月到11月,共享單車「不約而同」再三調整計價規則。
  • 「共享單車禁止入內」:共享單車怎成最垃圾的風口?
    押金退還問題成了社會討論的一個熱點,其實,除了押金,共享單車風口的這一年,一直是輿論的焦點。據不完全統計,共享單車這個行業,給輿論帶來了7次大討論。單車大範圍被毀、單車墳場、車墊扎針、上私鎖、擁堵地鐵站、私毀二維碼、騎車受傷索賠......每一次輿論的背後,都讓人感嘆人性的醜陋。
  • 共享單車的利與弊
    共享單車的出現,給其他幾個行業帶來了挑戰,首先是賣自行車的,有了共享單車以後,人們往往便會很少光顧自行車行了,因為有包月的,何必要花錢再去購買?(怕丟)。另一個行業就是看車的車棚,我想無論你住在幾線城市,這種存車的車棚總會有的。共享單車不存在丟失的可能,因為用戶可以隨便騎行,不存在停放車棚的問題。這兩大行業的經營者,未來將會面臨轉型。
  • 共享單車漸回暖
    昔日省城街頭的共享單車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記者王曉峰攝恢復生產以來,不少上班族開啟了「一輛單車闖天下」的通勤模式,各大共享單車平臺騎行數據恢復增長的背後,似乎預示著行業自「寒冬」之後又出現了新拐點。記者在採訪中得知,隨著濟南各行業逐漸開始復工,上班族成為各共享單車平臺的主要「生力軍」,各共享單車平臺的日常騎行量相比之前均有較大的上漲。「主要是為了上下班,現在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乘坐公交車或者打車都不是特別安全。有時候一輛公交車車內人流量過多,還要等下一輛車,騎共享單車上下班不僅不用等,還能自己掌握出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