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共享單車看物聯網背後的盈利模式

2020-12-13 新華網客戶端

  共享單車企業正在深度擁抱物聯網。今年2月,ofo小黃車宣布與中國電信和華為達成全面合作,共同研發新一代基於物聯網NB-loT技術的智能共享單車解決方案;5月15日,摩拜單車宣布與四川移動、華為達成戰略合作,在四川共同打造窄帶物聯網(NB-IoT)產業園區;5月23日,摩拜單車宣布與高通、中國移動研究院達成合作,共同啟動中國首個LTE Cat M1/NB-1以及E_GPRS(eMTC/NB-IoT/GSM)多模外場測試。

  以低功耗、廣覆蓋為特徵的NB-IOT/ eMTC物聯網絡,真的適合共享單車嗎?即使不考慮成本因素,選擇物聯網,會給共享單車帶來什麼樣的商業模式呢?

  最適合單車的網絡

  共享單車最大的特徵是可以實現遠程監控與用戶的自主開鎖。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選擇什麼樣的網絡制式、用何種智能鎖,成了單車廠商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表面上看,開鎖方式只涉及用戶體驗的差別,但是選擇不同網絡制式,其未來的盈利模式也許完全不同。現在,共享單車的智能鎖普遍採用的是「流量+藍牙」輔助開鎖。藍牙解鎖的優點是可以通過藍牙輔助流量開鎖,伺服器只需連接用戶手機,再由手機藍牙發送開鎖指令到智能鎖,即可完成開鎖。這樣一來,開鎖功耗大大降低,也不依賴鎖中模塊的信號強度,提高了穩定性。

  eMTC/NB-IoT聚焦於低功耗廣覆蓋(LPWA)物聯網市場,是一種可在全球範圍內廣泛應用的新興技術,且具有多重優勢。一是低功耗。軟體方面可以通過物理層優化、新的節電特性、高層協議優化及作業系統優化實現;硬體實現低功耗可通過提升集成度、器件性能優化、架構優化等幾種方式,終端電池壽命在理論上可以達到10年。二是低成本。相較於3G模組20美元的成本,多模LTE IoT模組通過規模商用將使成本減半。目前,NB-IoT晶片在百萬左右量產級別上的單片價格為5美元,在千萬到億量產級別上的單片價格可以下降至1美元。同時,運營商的模組補貼政策也有利於降低產品價格,晶片和模組的成本在短期內會降低,從而替代傳統的GSM、GPRS通信模組場景,加速應用的落地。三是廣深覆蓋。NB-IoT覆蓋半徑約是GSM/LTE的4倍,eMTC覆蓋半徑約是GSM/LTE 的3倍。四是海量終端連接。eMTC/NB-IoT經過優化,單個小區的連接數可以達到5萬。

  從應用場景來看,選擇eMTC/NB-IoT制式組網,也有顯著的劣勢,簡而言之,就是「快馬拉小車」。在共享單車上部署NB-IoT有些挑戰,比如基站的切換與耗電沒有比2G好很多,也並不優於eMTC;對數據速率支持較差,移動性弱,在實測環境中,無法滿足超過每小時30公裡的場景需求,可能對共享汽車甚至快遞業用戶的使用產生制約。

  未來組網方式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共享單車沒有對大帶寬的需求,考慮網絡的延時性、基站切換、功耗等因素,聯合組網也許是個不錯的方式,未來有更多的應用場景,也將使用到NB-IoT與eMTC,甚至需要短距連接互補的方式。不同垂直行業、不同應用場景下,對網絡制式的選擇還需要摸索。隨著產業的發展,並沒有所謂完美的解決方案。適用於2G/NB-IoT/eMTC多種連接技術的多模蜂窩物聯網模塊,也許會在短期內成為行業主流。

  依靠「智能互聯」盈利

  從技術上講,共享單車更符合智能互聯產品的要素。智能互聯產品的核心元素是物理部件、智能部件和連接部件,物理部件包含產品的機械、電子零件等,智能部件包含傳感器、微處理器、數據儲存裝置等,連接部件包括晶片、模組、SIM卡等。共享單車具備智能互聯產品的關鍵要素,因此,考慮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更應該放在萬物互聯時代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和理解未來整個社會的商業模式變遷。我們以共享單車為例,看看智能互聯產品的幾種盈利模式:

  物理產品盈利模式。在傳統商業中,我們已經非常熟悉物理產品的買賣交易模式。共享單車最為直接的盈利模式,就是賣家投入物理硬體,收取買家的租賃費。在這種模式下,一輛單車的成本是1500元,自然折舊周期是4年,每年的折舊成本不到400元,每天大約1元。如果再算上投放、維護、損壞、偷盜等運營成本,一輛單車每天的運營成本為2~3元。如果每次騎行的費用是1元、每天每輛單車被騎3次,則可以維持盈虧平衡。這種方式的弊端是很容易陷入價格戰,同時市場空間有限,收入增長有天花板。

  互聯產品盈利模式。目前,幾乎所有的共享單車平臺都開啟了「要使用先交押金」的模式,押金從每人99元到299元不等。這種方式的弊端是,用戶規模決定了押金規模,市場規模有限,存在天花板。另外,由於共享單車企業需要不斷擴大市場規模,進行維修折舊,依靠押金可以完成市場的迅速擴張,但是無法實現較為穩定且可觀的盈利。這種方式在本質上和物理產品盈利模式是一樣的,只是利用了移動網際網路快捷支付的特徵,並不屬於物聯網盈利範疇。

  智能互聯產品盈利模式。在智能互聯產品中,單車與手機及控制平臺組成一個產品體系,商家可以實現遠程監測、控制、優化。同時,單車也將藉助物聯網,產生更多的位置信息、用戶使用數據、自身優化數據、用戶接觸界面等。在商家可以對產品實現監測、控制、優化等功能時,將產生更多盈利模式,同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實現自我優化。舉個例子,通過長期積累,共享單車擁有用戶行為習慣及位置信息,通過交叉比較,可以對用戶進行標籤化管理。同時,共享單車App還具有高打開頻率的用戶交互界面,這就成了精準營銷的基礎,無論是投放廣告,還是進行產品推廣或沿途商家推薦等,成功率都會非常高。同時,對於用戶使用習慣的監測及高熱點地區、高熱點時間段的數據挖掘,對於降低單車運營成本也有重要意義。這種盈利方式的關鍵點是對於數據的收集、挖掘與計算,能夠運用好數據的公司,將會實現穩定且可持續的盈利。

  萬物互聯產品體系盈利模式。萬物互聯的真正價值,在於不同物理硬體之間的交互,在於將「智能互聯」產品放在智能互聯環境中。共享單車首先應該實現與整個交通系統的交互,不僅僅是單車形成一個產品組,而是單車與行人、智能汽車、道路共同形成交互系統,不斷拓展行業邊界,實現更大範圍的數據分析與商業合作。此外,共享單車作為智能互聯產品,應該與整個社會進行交互,圍繞城市管理體系,與保險、金融、城市安全甚至氣象信息等構成一個大的生態體系。不同的產品系統和外部信息組合到一起,相互協調,實現整體優化。未來,智能建築、智能家居、智能城市,都將由不同的智能互聯產品組成,從而重新定義行業的特徵,提升行業整體效益。

  在萬物互聯的浪潮中,商家要考慮的不僅僅是盈利。智能互聯產品正在改變並塑造整條價值鏈,行業邊界正在被不斷擴展並重新定義,企業需要具備全新且更廣泛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核心,是如何在整個系統中對系統性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從而具備主導系統的能力和地位。

相關焦點

  • 華訊投資:共享單車遭遇退費,終究是盈利模式出了問題?
    華訊投資注意到,近來大街小巷出現的共享單車顏色,以及掃碼解鎖的通道越來越單一。共享經濟模式給用戶帶來許多便利,也讓大眾對於經濟形式有了新的認知。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一直都是資本市場的投資考量的主要因素,沒有利潤就像不能兩條對走路,始終是走不長久。
  • 共享單車盈利:豐滿的理想與骨感的現實
    放眼整個共享單車行業,虧錢已是行業常態。難道共享單車真的不能盈利嗎?我們不妨對此做個深入研究。除了對平臺精準運維提供有效指導外,大數據帶來的潛在盈利點還有兩個:一來,基於「最後一公裡」的騎行數據背後,正是用戶的生活圈,因而共享單車平臺可以與貼近用戶生活的產品與服務進行整合,形成完善的生態系統,進而為系統內的其他商家與企業提供大量的潛在客戶並加以變現;二來,通過數據挖掘,可以整理出能夠反映城市公共運輸管理、綠色出行、空間規劃等領域有價值的參考報告,以此來尋求與政府部門合作的機會
  • 解密每個人都好奇的點,分析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
    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下,關於共享單車他是怎麼盈利的?共享單車一天能掙多少錢?算一下,小編真的被嚇到了,當共享經濟慢慢的被大家都接受的時候,共享單車,作為這個行業當中的老大,他無疑是走在我們前代的最前端,當我們大家都在想共享這個概念到底可不可行的時候,路上已經擺滿了共享單車了。我們知道一般的共享單車是其次一塊錢,而後來競爭對手頻出,活動越來越多,有一些單車月卡呢,一個月只要一塊錢。大家肯定會很好奇,這個模式,錢收的那麼少,到底怎麼才能掙錢呢?利潤在哪裡?
  • 共享單車:尚能飯否?
    風捲殘雲之後,在美團單車、哈羅單車、青桔單車的新局面下,悲劇式的瘋狂是否再重演?  以戰養戰  不以為盈利為目的的企業都是耍流氓。  當初胡瑋煒看似風輕雲淡的一句「共享單車做不成,就權當公益了」,是極其的不負責任。盈利才是一個商業模式成功與否的關鍵。
  • 共享單車出行:一場存量市場的「爭量」戰役
    目前來看,哈囉出行在共享單車出行市場中佔有率最高,用戶選擇最便捷的服務,二八效應取代了線上強流量入口的網絡效應。共享單車出行賽道如今是存量市場,物理空間所限,規模投放難度大,加上地攤經濟升溫,重資金模式無效,線上強流量入口在線下便捷性方面話語權不高,因此從消費習慣到外部市場環境,共享出行市場格局更加穩固。
  • 中評鏡頭:臺灣借鏡大陸共享單車拼物聯網
    中興大學與臺灣數位光訊集團18日合作成立「物聯網智慧生活應用模式聯盟團隊」,更舉大陸知名的「ofo小黃車」、「摩拜單車」為例,彰顯這個產業的潛力。(中評社 林谷隆攝)   中評社臺中12月18日電(記者 林谷隆)中興大學與臺灣數位光訊集團18日合作成立「物聯網智慧生活應用模式聯盟團隊」,中興大學特聘教授林寬鋸領導的SwiCity E-bike研究團隊展示新研發的物聯網晶片,不只能簡易完成租借、解鎖,更可運用大數據核心技術,完成遠距資訊傳輸系統裝置及雲端智慧資訊之串流服務,更舉大陸知名的「ofo小黃車」、「摩拜單車
  • 共享單車這種投資大,難盈利的項目,是依靠什麼發展起來的
    從年初,大批的共享單車開始陷入資金困難的局面,而資金困難的背後就是一家又一家的共享單車企業倒閉。到了現在。共享單車有競爭力的企業,基本上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幾家,其中摩拜和ofo兩家更是佔據共享單車市場超過95%的市場份額。而即便是最大的兩家單車供應商,依舊免不了質疑,今年雙方企業都有不同層次的人,表明兩家合併才是最好的結局。
  • 天天騎的共享單車 就是嘴邊念叨的物聯網
    要讓超過3000萬量單車有序有效運營,需要背後強大的調度,車輛數據、騎行分布數據、智能推薦停放點數據、城市騎行需求數據、環境數據、人流量數據在內的數據維度是共享單車想要精細化運營勢在必行的動作。
  • 共享經濟案例—摩拜單車模式及SWOT分析
    一、什麼是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一般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於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其本質是整合線下的閒散物品、勞動力、教育醫療資源。有的也說共享經濟是人們公平享有社會資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獲得經濟紅利。
  • 不只是最後一公裡 共享單車的旅遊健身社交屬性
    當然,我們不是為了咬文嚼字,只是對這兩種不同的共享經濟模式進行一個形象的區分。  盈利模式始終是繞不開的話題  與分享住宿的輕資產相比,共享單車在資產投入方面要重得多,最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盈利。單純依靠極低的客單價實現盈利,從目前形勢來看很困難。摩拜單車CEO王曉峰認為,現在不去想怎麼盈利,而且就是因為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所以才需要不斷的資本投入。
  • 共享單車下半場,免押後企業靠啥活?
    共享單車押金難退,一直是億萬用戶心中的痛。前幾天摩拜單車宣布在全國範圍內無門檻免押騎行,用戶拍手稱快,監管部門鬆了一口氣。但這也讓不少人擔心,免押後的共享單車企業,靠什麼盈利?還能支撐多久呢?7月12日,現代快報記者進行了採訪調查。
  • 共享單車終於盈利,不是ofo和摩拜,永安行走了最前面!
    共享單車想要實現盈利是很難的,就拿摩拜和ofo來說,單是押金就被擺了一道,想要盈利更是難上加難。而如今摩拜賣身美團之後幾乎是完全成了美團的產品,而ofo陷入資金困局,想要再有進展也是很難。面對市場,賣身後的哈羅經過了重新審視市場,對於摩拜和ofo的模式它自然是不會使用的,於是哈羅開始朝著自我經營的方式,一步一步的來,以盈利為目的,而不是藉助於阿里的支持就大肆進行擴張。當然,按照哈羅的邏輯,現今的哈羅出行已經不僅僅是一家共享單車企業,而是逐漸擴展到其他領域,得到了市場的積極認可。
  • 英媒:中國共享單車海內外擴張耗資巨大 業界巨頭仍未盈利
    中國城市街頭大量出現的聯網自行車可以被稱為「道路的電腦」。它們接通了網際網路、可追蹤而且還能產生數據,它們就是鋁結構的1和0。據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網站11月23日報導,這些自行車屬於ofo小黃車和摩拜兩家初創企業。它們總計已籌集了22億美元的資金,估值超過40億美元。
  • 共享單車餘溫未了,共享汽車又來了!你還買車嗎?
    圖:共享出行成為了2017年最火爆的服務共享汽車看似火熱的背後,兩種商業模式分化嚴重對於B2C模式來說,目前是重資產發展,需要大量的車輛投放,還需建設網點以及充電配套設施、車輛整備運維以及保險等。成本與收益的問題不可避免,大量的車輛、人力投入,難以及時實現盈利。而對於P2P模式來說,是輕資產發展模式,只需對加入平臺的車及用戶進行運營即可。
  • 長沙共享電單車整改的啟示:商業模式癥結在哪?
    但行業內的商業模式才是最終阻礙共享電單車的發展,哪一家能率先解決行業內的商業模式問題,才有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行業龍頭老大。 離開巨頭燒錢,共享電單車只能走向"死胡同"? 從行業角度來看,目前共享單車的成本仍是問題。 有業內人士算了一筆帳,電單車的騎行時長一般在15分鐘,客單價2塊錢左右。
  • 海爾共享洗衣行業首個實現3種盈利模式
    9月26日,2017第18屆中國國際洗染業展覽會在北京盛大開幕,海爾在會上展示了物聯網衣物洗護解決方案中的「共享洗衣」和「大象洗鞋」兩大場景。海爾洗衣機依託物聯網技術,搭建智慧洗護平臺,實現「硬體+服務+生態」3種盈利模式,引領未來物聯網洗滌的全新商業模式發展。
  • 從共享單車到共享電視冰箱洗衣機:共享家電的危與機!
    從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到共享冰箱、洗衣機到共享電視。今年以來,面對火爆的共享經濟風口,家電企業也參與其中。那麼,共享家電背後的商業蛋糕到底有多大?又暗藏哪些不為人知的商業陷阱?池竹||撰稿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 共享雨傘捲土重來 盈利難題如何破?
    靠天吃飯是共享雨傘的軟肋  與火爆的共享單車相比,共享雨傘的使用頻次還是非常低的,甚至不及被叫停的共享休息艙。雨傘的特殊性,註定了共享雨傘這個新生事物要靠天吃飯,這也是這一商業模式的最大軟肋,因為太低的使用頻次會影響盈利。  眾所周知,幅員遼闊的國內市場,氣候非常多樣化,對雨傘的需求差異也是天壤之別。
  • B2B優選:麗江共享單車盈利模式
    麗江共享單車盈利模式據《殺死大明星》的製作團隊介紹,該片是愛奇藝VR互動沉浸劇場系列的部,目前後續內容的劇本和技術迭代的方案也已經準備就緒。在復用部的製作經驗基礎上,未來影片的成本將會壓縮得更好,作品也會更加成熟。從《殺死大明星》這部影片可以看到,儘管現階段VR並未全面普及,但受認可的個例已經出現,製作、創新和發展的路徑已經足夠清晰。
  • 筋鬥雲以租代賣推出共享電單車
    [摘要]在共享單車火爆之後,另一個龐大的共享出行市場——共享電單車市場開始受到關注。筋鬥雲選擇與傳統電動車經銷商合作,採取「以租代賣」的模式進行推廣。 在共享單車火爆之後,另一個龐大的共享出行市場——共享電單車市場開始受到關注。「加盟商家8個月不回本?立刻回購。」據近日接受記者電話採訪的筋鬥雲COO林振興介紹,筋鬥雲選擇與傳統電動車經銷商合作,採取「以租代賣」的模式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