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盈利:豐滿的理想與骨感的現實

2020-12-21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或許因為共享單車的落寞,不少人對共享經濟也開始心生質疑。事實上,無論是從綠色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來看,還是從商業模式創新與國家化解產能過剩的要求來講,共享經濟都將是未來的大趨勢,不可阻擋。

眼下,ofo小黃車可謂處境尷尬——非但資金鍊的緊張沒有得到緩解,就連其公司創始人也遭到了法院的「限制消費令」。

從早期的意氣風發到如今的狼狽至極,不過短短三年多的時間。

唏噓之餘,必須清楚的是,ofo之所以會走到如此地步,歸根結底在於接連不斷的虧損。放眼整個共享單車行業,虧錢已是行業常態。

難道共享單車真的不能盈利嗎?我們不妨對此做個深入研究。

豐滿的理想:共享單車本該是「搖錢樹」

根據天風證券研究所的總結,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是這樣的:

平臺通過募集資金,採用自主研發或半自主研發的方式,驅動自行車行業上遊生產商大規模標準化地生產單車,並以重資產的方式選擇重點城市投放出去。此外,通過智能鎖(或機械鎖+客戶端),創造性地解決了異地還車的難題,在收取用戶押金後,提供單車分時租賃服務,同時組織本地後勤團隊維護單車的損耗。

對於一個共享單車使用者來說,下載App進行實名註冊與手機綁定、繳納押金後,即可掃碼使用附近的單車,等到達目的地,鎖車即完成還車,平臺系統進行自動扣費。

那麼,基於上述一系列活動,共享單車是如何賺錢的呢?

倘若摒棄當前滿目蕭然的共享單車行業,僅從理論上考慮,其主要的盈利渠道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來自廣大用戶的押金。

收取押金似乎已經成為共享單車行業各個平臺的一種通用性選擇。例如:行業的兩個頭部平臺ofo與摩拜的具體金額分別為99元和299元,結合幾千萬乃至上億的用戶規模,平臺就聚集了足以匹敵小型農商行的龐大資金,充滿著無盡的想像空間。不過,隨著行業監管的規範與完善,押金的使用方式受到限制,相應地,盈利能力也要打折扣。

第二、向用戶收取租金。

通俗點說,就是誰使用誰買單。至於價格,通常是使用一次單車,付費一元。儘管金額不大,但在巨大的用戶流量與較高的使用頻次共同作用下,盈利空間也是值得期待的。事實上,租金也的確是共享單車平臺的主要盈利點。

第三、基於大數據的增值服務。

由於共享單車內設有定位系統,故能有效收集用戶的短途出行數據。隨著用戶規模的不斷擴大,大量用戶在平臺上因使用單車而留下的海量數據將會是最有價值的資源。除了對平臺精準運維提供有效指導外,大數據帶來的潛在盈利點還有兩個:

  • 一來,基於「最後一公裡」的騎行數據背後,正是用戶的生活圈,因而共享單車平臺可以與貼近用戶生活的產品與服務進行整合,形成完善的生態系統,進而為系統內的其他商家與企業提供大量的潛在客戶並加以變現;
  • 二來,通過數據挖掘,可以整理出能夠反映城市公共運輸管理、綠色出行、空間規劃等領域有價值的參考報告,以此來尋求與政府部門合作的機會。

當然,除了盈利渠道外,共享單車也有不少的成本,主要體現在單車購買、日常運維、單車維修等方面。不過在以上三個盈利點面前,成本被收益覆蓋似乎是輕而易舉的事——或許,共享單車平臺的創始人們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

骨感的現實:看似美好卻是空中樓閣

然而,在真刀真槍的實踐中,共享單車行業的發展遠不及預想那般美好,即便曾經經歷過眾星捧月的高光時刻,而今也是滿目蕭然,就連一度身為頭部平臺的ofo都搖搖欲墜,理論上的美好在現實中處處碰壁:

  • 其一,投放量的迅速擴張,讓企業內部應接不暇,進而導致運營管理成本的激增;
  • 其二,單車損壞率超乎想像,大大抬高了維修成本;
  • 其三,各平臺展開了激烈的價格戰,大額的補貼擠佔了盈利空間;
  • 其四,諸如廣告變現等潛在盈利點表現似乎並不盡人意。

事實上,早在2018年年初,行業的問題就已經暴露了出來,先是悟空單車的停運,再是3VBike、酷騎單車、町町單車的揮別,緊接著是有「最好騎的共享單車」之美譽的小藍車Bluegogo宣布解散,之後又有了今日ofo的左右為難。雖說小藍車與摩拜先後找到了財大氣粗的接盤者,但仍舊無法掩蓋其經營上的弊端。

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四點:

首先,「偽共享」的重資產模式掣肘行業發展。

必須承認,我們熟知的共享單車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共享經濟」,種種跡象都坐實了它租賃經濟的本質。既然是租賃,就必須要有足量的實物作為保證。於是,在「唯快不破」的網際網路時代,為了快速搶佔市場份額並獲客,共享單車平臺拼了命地燒錢購買更多的單車,進而投放到城市的各個角落,由此導致生產成本、運營成本、人力成本的長期居高不下。這就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平臺對資本無比依賴的特性。此時,一旦募資寒冬來襲,VC和PE們都需要收縮過冬之時,資金鍊將不可避免地遭遇斷裂,平臺無力支撐種種高企的支出,而風口也就此失去了動力之源。

其次,監管的缺失引發對人性的考驗。

不少人都說,共享單車是國民的「照妖鏡」,殊不知人性本就如此。特別是在產權不清晰與監管缺失的情況下,任何人都更加傾向於對資源的過度利用,同時也無需擔心因此受到懲罰,其結果往往都是所有人都得不到好處。這在經濟學中被稱為「公地悲劇」。放在共享單車行業上,自然是損壞的單車數不勝數、隨處可見。之於商家來說,非但不能再創造利潤,反而造成了極為慘重的浪費,經營虧損甚至倒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再次,行業門檻不高,同質化競爭嚴重。

「單車+網際網路App」的模式,在行業內幾乎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由於該模式簡單且單車成本相對不高,因而並沒有形成較為牢固的競爭壁壘。市場參與者可以輕鬆地複製這一模式,在此基礎上,只需投入一定數量的單車即可登上賽道。即使在市場趨於飽和的一線城市難以找到一席之地,後來者也可以另找城市去開闢新天地。

如此一來,在同質化競爭的環境下,單個平臺的用戶粘性如何鞏固便成了最大難題。為了留住用戶,平臺不得不繼續打價格戰、投放廣告或是進一步增加投放,這些反而再度抬高了成本。

最後,用戶體驗的改善同樣需要投入。

如果儘可能降低單車的生產成本,隨之而來的必定是更高的損壞率與更差的消費體驗,而這是廣大用戶難以容忍的。試想,當你在馬路邊看到幾輛共享單車,興奮地掏出手機掃碼,卻發現每一輛都是因損壞不能正常使用的,這勢必會影響到用戶對品牌的認可度與忠誠度。

然而,若想提升用戶體驗與降低損壞率,就必須在單車設計、原材料使用、科技元素植入、工藝美化等環節增加投入。如此一來,盈利空間將不可避免地被壓縮。

一言以蔽之,共享單車商業模式有著先天性的基因缺陷,而這些缺陷在現實環境的變動下會顯得更加突出。

共享經濟仍是未來趨勢

或許因為共享單車的落寞,不少人對共享經濟也開始心生質疑。事實上,無論是從綠色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來看,還是從商業模式創新與國家化解產能過剩的要求來講,共享經濟都將是未來的大趨勢,不可阻擋。

雖然共享單車處境艱難,但人們不應該因為某棵樹的問題就否定整片森林,更何況,共享單車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共享經濟,只是租賃經濟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

時下,以ofo為代表的共享單車行業將會何去何從尚且不得而知,不過停下來好好想想共享單車經營困境對共享經濟發展的警示,似乎更有意義。

在筆者看來,以下兩方面將是行業轉型的重要抓手:

一來,共享經濟平臺的經營思維應有所轉變

要嘗試回歸共享的本質,基於市場調研或大數據分析等手段,認清廣大用戶究竟需要什麼,怎樣的共享產品才能幫助到人們的生活,並通過不斷的創新來創造新的業態、服務於消費場景,切忌盲目地同質化跟風以及「跑馬圈地」式的粗放型發展。

同時,還要探索建立持續穩定的盈利模式,扭轉以往對高資本投入的依賴。此外,企業應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除了盈利之外,還應重視在經營過程中對社會、消費者與資源環境的貢獻程度。

二來,有關部門的監管步伐要及時跟上

經歷了泡沫一般的野蠻增長後,適當的監管也應該有所落地。不過對共享單車行業來說,需要政府、企業、個人的協同發力。於政府部門,應當完善城市交通規劃,出臺並落實相關秩序細則與懲罰措施,比如對於故意損毀或違規停放等行為依法給予處罰,為自行車、步行等慢行交通系統留出足夠的空間,等等。

於平臺來說,要規範自身行為,確保投放單車的質量,定期進行檢查維修,並利用技術手段加強對人們用車行為的規範。廣大用戶群體自然也應當儘可能去提高自身素質,減少對單車的蓄意損壞與佔有等行為。

 

作者:付一夫,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公眾號:蘇寧財富資訊

本文由 @滬上鋒聲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OLED電視: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OLED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殘酷 OLED近年來被某些廠商宣傳為「下一代顯示技術」,號稱比LCD更先進。LCD(液晶顯示器)是邊界發光技術,通過分布在屏幕四周的大量發光二極體將光線由獨立導線傳送到屏幕的中央。而OLED(有機發光顯示器)的屏幕是由有電流通過時能夠發光的有機材料組成,通過濾鏡得到純色。
  • 共享單車的繁榮與窘境,背後是一個商業模式的坍塌
    不得不說,共享單車的出現確實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了一種新型而又綠色的出行方式。而且共享單車之間的競爭和發展速度,也遠比業界猜測的情況更加火爆。風口過後的倒閉潮仿佛成為了那些喊著「共享經濟」口號創業者們的歸宿。顯然,共享單車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 那些年一時腦熱來麗江開客棧的老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於是她不得不發出感慨「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呀」。各位對一時腦熱就放棄了高薪工作去追夢的人怎麼看?歡迎留言評論。關注我,不走丟!帶您了解更多旅遊知識,更多旅遊攻略。版權聲明: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 共享單車結束了,只剩260億的廢鐵,還能起死回生嗎?
    導語:共享單車結束了,只剩260億的廢鐵,還能起死回生嗎?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兩年共享單車步滿著各個地方,但是由於時代的發展經濟,沒有適時的調整,共享單車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卻變成了一堆廢鐵。隨著時間經濟的發展,共享單車在2017年倒閉,摩拜單車也被美團給收購了。而據記者報導胡瑋煒作為摩拜單車的投資人,在北京膜拜科技公司有限公司被除名。而共享單車的另一位創業者戴威如今也瀕臨危險,對於她的創業,似乎也快到材盡油枯的時候了,雖然對於這個事業他很努力了但是依然跟不上社會的發展腳步與人民的需求。
  • 當今社會壓力增大,許多人都在抱怨,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很多在現實中浸淫太久的人都已經忘掉了自己的夢想。現實的確很骨感,但理想也有它豐滿的理由,沒有夢想的人有一天回過頭來會不會發現:「自己只是在不停地變化,從來都沒做過真正的自己。」  網絡上曾經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而是紮根於內心的夢想。」
  • 年輕人大愛的「loft」,為啥越來越「無人問津」,現實比理想豐滿
    但「理想往往很豐滿,現實卻骨感」,雖然裝修的時尚,但是loft住進去卻沒有普通的平層住宅舒服,特別不適合家庭居住,特別是有孩子的家庭,這點不難理解。而現在的房價那麼高,年輕人的壓力比較大,所以變得更加現實,有錢還是老實的買適合娶媳婦生娃居住的普通平層而不是個性的loft。
  • 一葉扁舟,泛遊湖海,理想的豐滿,現實的骨感
    後來,才明白,這是孔子的失意話,他對現實太失望了,想著不如乾脆避世了!當然,孔子是不可能乘船在大海上漂流的,也不會避世消極的,孔子是有使命感的偉大人物。有人說,孔子真要乘桴浮於海,可能漂到扶桑(日本)去了。其實,這是孔子的感慨而已吧!但孔子所說的話,就給後代的讀書人一個啟發,人生失意,不如乘小船而浪遊江湖,寄託餘生吧!
  • 那些年一時腦熱來麗江開客棧的老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於是她不得不發出感慨「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呀」。各位對一時腦熱就放棄了高薪工作去追夢的人怎麼看?歡迎留言評論。關注我,不走丟!帶您了解更多旅遊知識,更多旅遊攻略。版權聲明: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自古如此「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理想是你非常想去達到的目標,而如果達到了你就覺得人生圓滿了。理想是會讓你充滿希望和人生鬥志的一個念想。但我們理想總是很難實現,除非我們的理想就是像豬一樣懶散,但又恐怕我們不能像豬一樣懶散的心安理得。很多詩人都在自己的詩篇當中詠誦自己的理想,以及哀啼理想達成之難。首推就是李白。
  • 日本人的「精緻料理」走紅ins:現實很骨感,先讓胃豐滿
    眾所周知,有著「社畜」標籤的日本人,上班工作壓力大,既然「現實很骨感」,那麼在面對一日三餐的時候,更應噶「先讓胃豐滿」。所以,在「吃」這件事情上,日本人格外講究,例如:從營養學的角度上,每天需要吃夠30種食材。從健康學的角度上來看,每一頓飯都是吃「七分飽」。
  • 四川成都旅遊地產現狀:理想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
    而事實卻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說白了,最基本的公共配套都跟不上,還談何市場人氣、前景預期。」現狀3運營方式單一,缺乏綜合服務手段5月份,專注中高端度假公寓網絡預訂的途家網成都站總經理謝牮深入走訪了青城山、峨眉山等傳統旅遊度假區,借用他的話說「形勢不容樂觀」。
  • 理想比現實豐滿?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雖然裝修凸顯時尚大氣,但是loft住進去卻沒有普通的平層住宅舒服,尤其不適合家庭居住,特別是有小孩子的家庭。這點不難理解,現在的房價這麼高,年輕人的壓力比較大,所以變得更加現實,有錢還是老老實實的舒服過日子,選擇大眾化的普通平層而不是個性化的loft。
  • 失敗的熙寧變法: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外面世界的景色很美好,但外面世界的社會現實很悲慘。 王安石在跟隨父親宦遊各地,見識了當時社會種種不合理以及黑暗的一面後,他意識到,這個國家生病了,需要一名醫生來「望聞問切」對症下藥。 王安石的變法之心在此悄然播種。
  • 從共享單車看物聯網背後的盈利模式
    共享單車企業正在深度擁抱物聯網。  以低功耗、廣覆蓋為特徵的NB-IOT/ eMTC物聯網絡,真的適合共享單車嗎?即使不考慮成本因素,選擇物聯網,會給共享單車帶來什麼樣的商業模式呢?  最適合單車的網絡  共享單車最大的特徵是可以實現遠程監控與用戶的自主開鎖。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選擇什麼樣的網絡制式、用何種智能鎖,成了單車廠商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 共享單車,我們還能騎多久?
    共享單車進入下半場。作為「新生事物」,共享單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了我國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一時間,「赤橙黃綠青藍紫」成為了改變城市交通「最後一公裡」的街頭「彩虹」。然而,自去年以來,悟空、酷奇、小鳴等一大批共享單車品牌因為資金鍊斷裂,相繼宣布倒閉或停止運營。
  • 共享單車摩拜和ofo們未來是靠什麼盈利的?
    當然,不管是摩拜單車還是ofo小黃車目前都還沒有實現盈利,但是企業不可能是做公益,遲遲不盈利的企業是無法久遠生存的。那麼問題來了,未來共享單車摩拜和ofo們是靠什麼盈利的?可能的盈利方向:1、租金。儘管不多,但是租金也是錢。
  • 辣媽幫「荷花親子」關閉,理想太豐滿,還是現實太骨感? 復盤
    「我們常說想像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這是辣媽幫旗下母嬰特賣電商平臺荷花親子,在8月4日發出的「告別宣言」中的一段話。這段話正式宣告了這一社區轉電商項目的終結,又一家垂直電商就此關閉。 ▲辣媽幫CEO金贊。荷花親子在成立之初,是以團購的模式為用戶提供精選的母嬰產品,在成立一年不到的時間後的2015年5月,被辣媽幫「相中」。
  • 共享單車:尚能飯否?
    與其說,共享單車是共享經濟的先鋒,不如說是資本蠢蠢欲動下的一場小範圍試錯,上演的是中國式創業的瘋狂。  風捲殘雲之後,在美團單車、哈羅單車、青桔單車的新局面下,悲劇式的瘋狂是否再重演?  以戰養戰  不以為盈利為目的的企業都是耍流氓。
  • 探訪青島共享經濟:共享單車敗退後,共享電動車又來了!共享汽車理想...
    不過,再次登陸島城的已是更新換代的共享電單車了。受運營監管以及島城特殊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共享單車退出了島城。目前,共享電單車在島城城陽、嶗山、萊西等區市試點推行,市場投放數量保守估計在3萬輛左右。這次,共享電單車能在青島推開運行嗎?
  • 共享單車靠什麼賺錢 靠租金靠押金還是坐等被收購?
    同時,更多新生的共享單車平臺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共享單車的熱鬧場景,讓人們開始追問這種網際網路新業態的盈利模式。在記者的調查採訪中,共享單車的平臺負責人似乎沒能給出明確的回答。  網際網路外衣,讓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疑雲叢生。一些猜想也隨之而來:這些「小黃車」「小白車」「小藍車」靠租金?靠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