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共享健身倉「覓跑」完成7500萬A輪融資的消息傳來。它就像一針強心劑,注入到體育產業領域。
「覓跑」在成立僅三個月的情況下,就完成了三輪融資。根據媒體的報導,「覓跑」這一輪領投方為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國中創投),天使輪及Pre-A的投資方經緯創投、合鯨資本、信中利資本全部參與跟投。短短三個月,「覓跑」融資金額達到了1個億。
國家隊資本入局,更具戰略意義。共享健身倉成為了國家隊資本、頭部資本共同聚焦的領域。它有沒有可能像共享單車一樣成為現象級風口?它會一掃體育產業漸漸趨於沉寂的頹勢嗎?
健身本來就是一個大生意
在體育產業領域,健身一直都算是大生意。
相關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健身房市場產值為700億元,預計2017市場規模逼近900億,而到2020年,這個數字有望達到1230億元。
健身行業保持12%的增長率應該算是相當保守的預計了。都市社會,白領人群對於健身的需求逐漸提升。無論是跑步熱,還是自行車熱,都會反作用於健身領域,刺激健身行業的發展。
在體育產業處於風口浪尖的2015年,健身行業就是最受資本追捧的垂直領域之一。與版權等領域比起來,健身行業離錢更近,更容易梳理出來商業模式。光豬圈、小熊快報、全城熱練、初練等一度都是明星創業項目。
一些商業模式偏傳統的健身項目仍在全力奔跑,反倒是一些試圖顛覆傳統商業模式的創新項目成為了炮灰。
儘管路上不乏波折,健身還是被普遍看好的一條賽道,找準商業模式,健身領域仍舊大有可為。我的朋友、前《VISTA看天下》記者張鑫明在2015年的一篇名為《一場健身革命正在發生》的報導中提到,深圳2014年就開始嘗試mini健身房的概念。
共享健身倉具有成為爆款的潛質
張鑫明在那篇文章中寫道:「2014年,深圳市一座白領聚集的寫字樓前出現了』大猩猩』可移動健身房,它是幾個大貨櫃,外表噴黃漆,塗有一隻強壯的大猩猩,箱內擺放著器材,人們可以跑步,力量訓練,還可以做瑜伽,也帶有衝涼間。」
這本質上就是共享健身倉。只不過,在當時共享單車還沒有炒火共享這個概念。
「覓跑」也並不是這個領域的唯一創業項目。「覓跑」所倡導的是5平米單人健身倉模式。「公園盒子」算是「覓跑」的擴容版,能同時容納多人健身。「矮馬運動」主打的是健身倉加工作室模式,相當於延伸了產業鏈條,能夠解決用戶的深層次需求。
共享健身倉具備成為爆款的潛質。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水平的日益提升,對健身的需求愈發高漲。傳統健身房有時候不是特別方便,無論是社區健身倉,還是投放在商業區的健身倉,更為方便、快捷。
從市場層面,貢獻健身倉就像共享單車一樣,可以快速攻城略地。一個健身倉投入成本並不高,模式簡單,具備可複製性。
且不說這些健身倉能否回收成本,在項目早期,快速跑馬圈地,搶佔市場才是資本更為看重的。共享單車市場,資本殺得眼都綠了,如果一開始就考慮盈利問題,這種局面是不可能出現的。
可以預見,共享健身倉市場即將迎來井噴之勢。它像共享單車一樣,具備爆發潛質,受到資本追捧,而且門檻相對較低。資本看好的領域,創業項目扎堆也是必然趨勢。
商業模式有待實踐檢驗
商業社會,一個不能賺錢的項目,不管它起初多麼風光,最後都屬於耍流氓。
共享健身倉是一個真正的風口,還是偽風口,不取決於資本如何看好它,而是取決於它能否在資本市場上立足下來。
共享健身倉與傳統健身房是完全兩種商業模式。傳統健身房採用的多是辦卡模式。這種模式一方面資本回籠快,另外盈利點主要集中在辦了卡而不來消費的人群之中。如果每個人都是充分理性的,他們會把所有的健身次數都用掉,健身房其實無利可圖。
在之前一輪風潮中,很多創業者渴望去改造舊有的商業模式,不僅得到了健身行業的抵制,也沒有摸索出足夠成功的商業模式。
共享健身倉採用的也不是辦卡模式,而是單次消費的形態。對於用戶來說,一次健身消費十元到二十元並不貴。可共享健身倉賺錢的空間在哪裡?設備的投入耗資不菲。而且,共享健身倉無論是進社區,還是入駐核心商業區,也都涉及到一個壁壘問題。
此外,共享健身倉設備相對簡陋,往往只能滿足健身小白的需求。當健身者進階到一定階段,它對於設施、教練的需求在共享健身倉裡是無法得到滿足的。「矮馬運動」試圖通過工作室模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可這樣的話它們可能就沒有傳統健身房有優勢了。
對於體育產業是絕對利好
更為要命的是,共享健身倉極有可能像共享單車一樣,陷入了赤身肉搏的巷戰,大量的創業者在經歷了狂躁之後成為炮灰。
即便如此,我相信仍會有大量創業者湧入進來。他們不擔心成為炮灰,只要有資本加持,就會給他們一往無前的勇氣和信心去面對轟轟烈烈的炮火。
能夠在慘烈競爭中活下來的創業者,聚攏了大量的高端用戶之後,會將共享健身倉打造成為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到那個時候,勝利者總能找到盈利模式。
退一萬步講,擁有海量用戶之後,重拾辦卡模式,馬上就可以聚攏大量資金了。無論是辦卡的錢,還是押金,也都可以幫助共享健身倉向金融領域延伸。
另外,健身倉未來一定會由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下沉。尤其是現在特色小鎮方興未艾,健身是剛需,它在各種特色小鎮中(並非專指體育小鎮)一定會有一席之地。
從整個體育產業來說,這仍舊是十足的好消息。在資本市場,「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這句英文諺語並不適用。沒有消息,意味著資本在看衰這個行業。
擁有雄心壯志的體育產業在2017年陷入低潮期,絕不意味著體育產業是一塊貧瘠的土壤。這仍舊是一片蘊含著金礦的沃土,只不過需要大量資本湧入,幫助創業者去破土墾荒。
共享健身倉成為了資本市場上的一個熱點,將會重新激活體育產業。從這個角度講,無論共享健身倉未來歸途如何,它都給產業帶來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