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言:近日,法國巴黎正熱熱鬧鬧地舉辦亞洲藝術品拍賣周,吸引了全球收藏家。與此同時,歐洲的第一大藝術交易中心——倫敦正面臨著去留歐盟的重大抉擇。據英 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公投計票結果顯示,英國已表決選擇退出歐盟。無可否認,這也無疑給英國藝術市場帶來嚴重挑戰!與另外一邊日趨活躍的巴黎藝術交 易相比,本次倫敦脫歐將直接導致英國在歐洲藝術市場的地位下滑,使歐洲另一個交易中心的巴黎許將迎來更多機會。其實,近年來在中國古代藝術品方面交易方 面,巴黎的表現已不亞於倫敦。
英國脫歐: 藝術市場何去何從?
2016 年6月24日,英國舉行全民脫歐公投,最終382個投票區計票結果顯示51.9%的民眾選擇支持脫離歐盟。不少英國媒體認為,此次公投是自上世紀20年代 以來對英國政壇最大的破壞。受此影響,截至北京時間6月24日13:20,英鎊已暴跌10%,一天內跌回1984年水平。公投結果公布後,英國首相卡梅倫 宣布辭職。有輿論認為這個結果將使英國步上一條充滿不確定性的道路:首先,脫歐可能使英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其次,脫歐將對英國與歐洲的貿易帶來負面衝 擊;再次,英國脫歐對金融市場的利空大於利好。更有不樂觀者認為,這一結果預示整個歐盟的政治、經濟、外交格局將發生深層變化。
脫歐似乎不止在經濟、政治層面所受到重大影響,於文化藝術領域所受到的波及也不可小覷。在脫歐公投正式啟動之前,眾多藝術界人士就紛紛表達了希望英國留在歐 盟的意願與呼籲。近年來,英國政治波動不斷,之前的蘇格蘭公投曾讓許多人捏了把汗。蘇格蘭最古老的拍賣行LT總監Rob曾表示:謝天謝地,我們(指蘇格蘭)終於繼續留在了英國。」而此次脫歐可能帶來餘震,有外媒報導稱,不排除會引發蘇格蘭將重新舉行獨立公投。幾乎是毫無疑問,英國未來的藝術版圖,一定會 發生變化。
今年3月11日發布的《TEFAF2016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顯示,2015年藝術市場整體不景氣,除美國市場逆市上漲以外,位列二三位的英國和中國兩大藝術市場均有下滑。但是英國卻超 越了中國,以21%權重再次回了世界第二的排位,中國藝術市場以佔有率為19%位列第三。然而步履維艱地奪回全球藝術市場交易中心次席不久,英國即面臨脫 歐事件,能否繼續穩坐第二值得懷疑。
英國藝術市場顧問哈丁表示:「在一定時間內,藝 術市場必定下挫幾乎是沒有疑問的。首先,英鎊大跌,英國人的購買力自然下降。且退歐也意味著短期內英國經濟將會下行。二者,脫離歐盟之後的一段時間內,英國內部會有動蕩,其內部留歐和脫歐的勢力在一段時間內必會產生爭執,從而也會影響整個英國的經濟以及文化產業。其三,藝術品交易的貨物與人員的流動,在脫 歐之後會受到一定影響。因為此前在整個歐盟裡,無論是物與人的流動都是自由的,如今就多了一重障礙。」但哈丁也樂觀地表示:「對於藝術品市場而言,雖然脫 離歐盟意味著多了一些障礙,但我並不覺得這是致命性的。首先,英國本地的藝術市場已然非常成熟,即便沒有外力,自己運行也不會有大的障礙,此外,脫離歐盟 並不意味著我們要閉關鎖國,尤其在藝術方面,我們將來還是會持續對外輸出,對內引進。拍賣該拍什麼還是繼續拍什麼,畫廊該去哪參展還是照常前往。或許一定 的障礙和麻煩在短時間內肯定是會有的,但我相信這個影響應該不會是長期的。很快我們會有新的解決方案和運行機制。」
倫敦vs巴黎 :差距體現在哪?
TEFAF 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顯示:歐洲的第二大交易中心——巴黎一直位居全球藝術市場的第四位,雖然與英國經常只是一位之差,但在成交總額上卻差了不少。英國通常 佔全球總額的15%-20%左右,而法國多在5-8%間徘徊。同樣都是歐洲的古老藝術品交易中心,藝術市場的成熟與繁榮度也不相上下,何以成交額上有如此 明顯的差距。原因或許可以歸結為兩方面。
一方面,法國的體制「過於完善」。法國有一 套非常嚴格的監管藝術市場的體制,包括拍賣師的從業資格還是藝術品真偽的鑑定都涵蓋在嚴格的監管中。在法國,只能等到上一任拍賣官宣布退休,繼任者才有可 能購得其拍賣師資格,且拍賣師有非常嚴格的執照審核考試。在很多國家只要提交申請即可註冊成為拍賣行,而在法國重新申請一家新的拍賣行,幾乎是沒有可能的 事情。法國也是世界上要求拍賣行及畫廊對藝術品的真偽、瑕疵負責的唯一一個國家,並有相應的專家委員會監督。這套非常完善的制度,雖然非常有效地保護了市 場的秩序和買家的利益,但另一方面卻降低了市場的活躍度,尤其對於外來參與者,條條框框過多,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他們參與的熱情。佳士得亞洲區總裁高逸龍曾 表示:當年佳士得為進法國市場等了30年。法國的一家畫廊主YU女士表示:「其實就交易量而言,法國的交易是非常大的。法國是非常古老的交易中心,其市場 也非常成熟,藝術市場一直以來都是非常繁榮的,但在成交總額上卻要差倫敦很多。其原因可能要歸結於法國的政策和稅制,使得人們在有選擇權的時候,大金額的 作品更傾向於放到倫敦去銷售。」
第二個方面,因為法國自有的體系非常成熟,且本地市 場非常繁榮,因此也相對封閉。如果沒有當地業內人士領路,往往事倍功半。常跑巴黎的Y君有這樣的感受:「與英國相比,法國人感覺很不好合作。因為法國本地 市場比較好,多少有種『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優越感。無論是拍行或者其他機構,都沒有非常想要對外擴張的野心。似乎非常滿足於本國的『自給自足』。因此無論 是從要個品相報告還是安排個物流運輸,法國人給你的感覺都是愛搭不理。」如此這般,在某種程度上法國人將很多客人,尤其是外來的客人推向了英國。
儘管如此,近年來常有不少藝術從業人員反應:在國際化浪潮的大趨勢衝擊下,似乎誰也不能從容地堅守自己的陣地。法國在這兩年裡也改善了一些,但對於外地機 構、客人來說依然感到有障礙。而今日,隨著英國宣布退出歐盟,給法國市場或許也能帶來一些潛在的利好。但不樂觀人士也指出,如果法國在藝術方面的政策與法 律仍不能獲得根本改善,則還是難以與英國抗衡。
生貨吸引人:巴黎亞洲拍賣周交完美成績單
儘管在全球藝術市場總成交額上,巴黎和倫敦還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是僅就中國古代藝術品交易而言,法國這兩年卻顯示出逐漸超越之勢頭。從今年春拍的結果來看, 巴黎蘇富比總成交額1300萬歐元,成交率更是高達95%!其中趙孟頫款《歸去來辭》以估價1500歐上拍,卻以144.3萬歐元成交!買家為上海藏家劉 益謙。除此之外劉益謙還競得了明黃道周書法手卷、明夏昶九米長卷,落槌價分別為70萬歐元和60萬歐元。巴黎佳士得亞洲藝術專場也以907萬歐元完美收 槌。在今年藝術市場萎靡不振情勢下,這一成績可以用「非常優異」來形容!較一個月前英國的拍賣的成績要好很多。
發生這樣的變化,首先來自於英國自身在亞洲藝術品的日漸式微。作為最古老的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倫敦舉辦這樣的藝術嘉年華已有十多年之久。然而近期無論是從 人氣還是成交額來看,都呈現一年不如一年的趨勢。業界普遍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的興起,使得整體中國藝術品的交易發生了東移。以十幾年 或二十幾年計,中國人出國瘋狂地吸空了大量的歐洲庫存。再從資深的西方古董商來看,雖然老一代的知名商人幾乎仍聚集於倫敦,但他們均年事已高,且後繼無 人。年輕的英國人幾乎少有人再對中國藝術品感興趣,造成後繼乏人現象。此問題不僅僅出現在倫敦,紐約亦如此。
上述情況並不一定讓法國逆襲創造多少條件。有行內人告訴記者,語言的障礙使法國成為沒有被充分開墾的處女地。與英語相比,法國在語言和文化上的的壁壘似乎高 於倫敦,給亞洲或中國客人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因此在近十幾年裡,雖然中國人瘋狂在歐美掃貨,但相比英美,法國顯然掃蕩得並不徹底。Y君表示,「去法國一方 面有語言障礙,另外一方面,法國的拍賣行都不注重對外宣傳,這一點遠不如英國。然而在法國,中國藝術品的庫存量並不比英國小,這就導致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人不知道法國有什麼,即便很想去法國,也因為語言等障礙而望而卻步。而且,法國拍賣行也沒有英國拍行那麼積極主動在搜索中國藝術品資源,往往都是被動 的,這使得常常有貨源出現,甚至有精品閃耀。近來,伴隨著倫敦貨品漸少且質量下降,,更使得不少人將目光集中到了巴黎。」古董商陳先生說:「倫敦已經不出 什麼貨了,但巴黎的德魯奧大樓(拍賣集中舉行的一個地點)還不斷有驚喜連連,再加上佛教藝術近幾年一直上升,而法國也一直有高質量的佛教藝術品出現,這也 吸引來了很大的關注度。」
由於在法國,中國藝術品貨源多且價格也相較英國低,成為近 年來吸引華人收藏家的誘因。佳士得、蘇富比也於近年頻頻在巴黎開設中國藝術品專場,佳士得甚至還關閉了在倫敦11月的主場,將其轉至巴黎12月的拍賣,由此可見對巴黎市場的重視。但業內人士也指出:巴黎對於華人買家的吸引持續不了十年以上,以現在中國人的掃貨速度,讓資源枯竭似乎並不需要太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