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報導,現在的俄羅斯已經成為了全國第二的糧食出產大國,其小麥的出口更是直接碾壓美國,直接成為了小麥第一的出口大國。如今的俄羅斯,在向全世界出口糧食中,已佔據了主要的領導站位。
但是很多朋友知道,在蘇聯成立時期,大部分糧食都是從外國進口過來的,蘇聯還曾是世界上第一進口糧食的大國,我們知道,蘇聯作為合眾國土地面積是特別巨大的,但是為什麼糧食還要需進口呢?而俄羅斯是蘇聯分割的一部分國家,土地和糧食相對減少,理應說也應該靠進口糧食渡過,可俄羅斯不僅不靠,反而還向全世界進行出口糧食,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在蘇聯剛成立時期,國家是非常貧窮的,我們知道,我們看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發展,就先主要看它的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工業又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依據,所以,一個國家城市化水平越高,這個國家的發展就越先進。所以蘇聯為了擺脫經濟苦難,實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大力發展重工業。
再一個原因就是當年蘇聯和美國處在冷戰時期,蘇聯為了和美國搞軍事競賽,蘇聯還是大量發展軍事業。所以,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就大力發展重工業和軍事業,放棄輕工業和農業。到了最後,雖然蘇聯經濟實力搞上去了,但是輕工業和農業發展不行,導致蘇聯人們沒有糧食吃,最後不得不依靠進口。
到了史達林上任期間,史達林認為傳統的農業不能快速解決問題,於是,史達林推出了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這種模式,把所有農業資源歸於國家所有,人們都在一起吃大鍋飯,這一措施導致了蘇聯人民的強烈反對,有的家庭條件比較好的農戶,寧願把自己家的家禽殺掉也不遠上繳國家。吃大鍋飯,就是所謂幹的活多幹的活少吃的飯是一樣的。
所以,在田地幹活期間,許多人都開始偷懶,做樣子,一點活都不幹。所以,直到蘇聯解散,糧食產量都少得可憐。所以,蘇聯人民守著幾百萬的土地,卻連三億人的糧食都產不出來,這的確令很多人想不明白。
在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成立初期,首先廢除了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這種模式,推行土地私有化,讓農民開始自給自足的生活,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政府對於農業不斷地進行扶持,導致很多民心大漲,紛紛開始種起了地,近用了兩年的時間,就滿足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俄羅斯還推行了農業規模化種植的方式,採用高新技術提高了農業產量,還進行高科技進行收割,政府還高價進行回收糧食,民心大漲,農民紛紛眉頭苦幹。這樣一來,農產品越來越多,俄羅斯人民種植太多,根本就吃不完。於是,俄羅斯開始進行出口貿易,這樣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二大糧食出口大國也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