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市場還需要旅行社嗎?

2021-02-07 執惠

新冠疫情已經持續7個月,暑假趨近結束,在困境中煎熬的各家旅行社,是否被報復性反彈給「報復」一下,是不少業者都在關注的。本文希望給包括我們在內的各家旅行社,拋磚引玉的一點啟發,祝各位同行明天會更好。

冰火兩重天


自7月14日晚文旅部發文取消跨省旅行限制後,國內旅遊行業復甦狀況究竟是什麼樣子?


先看三亞,當地媒體報導提到,7月份,三亞市住宿設施接待過夜遊客162.32萬人次,同比下降2.73%,環比卻增長32.51%。過夜旅遊總收入39.29億元,同比增長5.70%,環比大增94.02%。


另有公開數據作為參考,德邦基金有研究認為,預計下半年國內旅遊消費同比增長將達到20%左右,將迎來超5930億元的增量市場。



我們還應該在熱鬧中看到一些變化,最明顯的,不是旅行社的機構都開始在幹旅行社的活。


①教培


教培機構違規經營旅遊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本文並不進行監管執法討論。暑假中各類教育機構,以夏令營、研學、遊學、親子培訓等花樣繁多的各種產品,在旅遊市場分得一杯羹。


教培機構藉助在客源端(學校和家長)的強大優勢,暑期產品賣得風生水起。除了專門從事這個領域的旅行社(有些旅行社本來就是教培機構註冊的),普通旅行社只能看著這個市場流口水。


②景區


廣州趣買票CEO張寒楓說:未來景區必須是綜合體,要滿足遊客吃住遊娛全方位的需求。作為專業的景區智能化系統服務提供商,他們對景區的認知是足夠的,我也贊同這個觀點。


酒店尤其是高端酒店如悅榕莊成了遊客旅行目的地,具有景觀優勢和投資能力的景區也不傻,東部華僑城、珠海長隆等大5A就是景區綜合體很好的成功案例,一眾4A也在熱錢的刺激下,開始往這邊靠攏。


5月我在老家湖南考察過一個3A的鄉村旅遊景區「向家村」,投資3億計劃打造成匯聚吃住行遊購娛的旅遊綜合體,硬體投入之高讓我這個深圳來的資深旅遊人咋舌。


③司導


司導也在做旅行社的活?撇開是否違規不談,我們只討論商業。6月在西安,花兒戶外前CEO葉飛告訴我,在沒有疫情之前,作為西北最專業的戶外旅遊運營商之一,花兒戶外在OTA的店鋪流量卻在逐年下降。


在遼闊的西北,遊客大多選擇請司導包車出遊,司導跟旅行社不是僱傭關係已經不是秘密,這些個體司導,但凡會拍照寫文字的(會玩無人機就更棒了),通過最簡單的工具:朋友圈+微信群就可以把服務過的客戶,變成自己的私域流量,自己成了一個小網紅。養活自己之餘,自己接不下的活再交給其他司導賺差價。進入OTA的流量逐年在下降,並不是花兒戶外不行了,而是遊客的消費決策途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的旅遊產品中,景區提供遊覽,酒店提供住宿,司導負責開車,就算稍微複雜的研學產品,教培也是輔助旅行社的角色,現在哪裡還有旅行社的生存空間?



困局並不是疫情造成的,疫情只是加速器。



旅行社在產業鏈中是第三方身份,這個是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電子商務的終極目的是消滅渠道,當旅行社只是作為一個現成產品的渠道通路存在的時候,隨著上遊資源方依靠電商工具對渠道不再依賴,它的存在價值隨之快速下降,10年前還有人要找旅行社訂機票,現在只能當個玩笑來看了。


旅行社也做了不少優秀的產品,由於進入門檻不高,旅行社越來越多,再優秀的產品也頂不住無數同行的模仿抄襲,最後只剩下客戶、友商、自家三方皆輸的同質化競爭。旅遊業的標品屬性決定了它的命運,電商早期最火的品類是服裝和3C,是有原因的。消費者無法分清50元和200元一件的T恤區別到底在哪,但卻有不少消費者認為都是去海南玩5天,哪家便宜我買哪家,更別說去分清酒店裡行政樓層和普通樓層的房間區別了。


便捷渠道對旅行社第三方身份的取代,同質化競爭和標品屬性帶來的極低毛利率,是當前困局的重要成因。順便說下,旅行社的毛利率有多低?


同程創始人和CEO吳志祥說過一個很經典的公式「企業戰略=行業毛利×流量紅利」,他在最近的一堂課中提到,只有1%的利潤率(我猜是淨利率)是他今年疫情後下決心拿掉整個度假BU(同程國旅)的關鍵原因。其它旅行社,又會比同程國旅強多少呢?



到年中已有三分之一的旅行社倒下了,更多的同行仍在掙扎,沒人甘願就此服輸。這次培訓中,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國強教授說,優惠是旅遊企業應對疫情的第一招(第二招是創意、第三招是整合),可以快速吸粉和回籠資金,還列舉了一些成功案例。但劉教授不知道我們這一批學員,跟以往他培訓過的酒店\景區身份不同,旅行社不是資源方,不存在幾乎為零的邊際成本。酒店和景區,空著也是空著,面對疫情的影響,9.9元門票和99元住宿,確實可以吸粉並帶來現金流。


旅行社的第三方身份,如果上遊資源方不優惠,旅行社除了零負團費如何給優惠?今年夏天最火的網紅目的地青海,正在變成零負團費的重災區,999元含雙飛的線路價格,市面上屢見不鮮。零負團費短期確實可以解決一些旅行社的生存,畢竟出個遠門要買一堆東西回來的人還不少,但長期來看,除了於法不符,零負團費是徹底「攬炒」旅行社的最後一劑砒霜。


受今年疫情的影響,我們自己也在轉戰國內遊,年初我曾誇下「剩者為王」的海口,到現在覺得剩著也不一定就能活好,更不可能「為王」。剩者為王的邏輯,來自於2019年6萬億的旅遊業GDP,一旦在疫情中撐住的商家,應該可以分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從疫情剛開始階段來看,確實不少同行倒下了。以我們專注的出境遊碎片化產品的品類為例,幾個年GMV上億的頭部商家,其在OTA的店鋪已關掉,還有同行在找其結款而不得。



但對於剩下來的旅行社來說,一方面,出境遊恢復遙遙無期,另一方面,國內遊扎堆情況嚴重。6萬億GDP中,國內遊只佔一半,目前只恢復到6-7成,再加上前文說的所有業態都在幹旅行社的活,而從出境遊、籤證、遊輪等細分品類轉到國內遊的商家,正在形成新的僧多粥少的局面。如果只是照搬原來那一套,剩著也毫無價值,只是繼續消耗而已。今年網紅C位青海,得到了足夠多的關注度,據我了解做國內遊其它板塊的旅行社,也全力聚焦在西北線的產品,這種竭澤而漁的收割方式,恐怕只會讓旅行社失去更多。


難以持續的優惠促銷,扎堆衝入國內遊市場,這些救命稻草沒有多大用。

重塑價值鏈


困獸之鬥沒有用,旅行社要成為夕陽產業被淘汰了麼?個人從重塑旅遊產業鏈的價值分工角度,提出一點拙見供大家參考。



傳統產業鏈上,承擔價值創造的有兩個角色,一個是提供吃住行遊購娛體驗內容的資源方,另一個是將資源方進行整合的旅行社,整合後的產品稱之為「線路」。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遊客自己對體驗內容去進行整合,需要較高的時間成本,所以一部分遊客會選擇購買旅行社的「線路」。無論是提供體驗本身(旅遊的實質)還是進行整合打包,對於消費者而言都存在足夠的價值,自然有生存空間。


除了價值創造,更多角色在進行價值傳遞。最早這個產業鏈條非常長,訂單傳遞要通過門店-組團社-批發商-地接社-資源方這麼多個環節,OTA的出現改變了這個鏈條,當前大都是遊客-OTA-商家-資源方這麼個流程,OTA平臺和以旅行社身份參與的平臺商家,都是價值傳遞者。還有一類參與價值傳遞的角色,新美大(國內)和TripAdvisor(國外)這樣的消費評價網站,對資源方的價值按維度導向進行了篩選和排序(信息梳理),對於沒有足夠信息源的遊客非常管用。



攜程自1999年成立迄今已經超過20年,這20年也是OTA的20年。從2015年梁建章用資本解決「攜去藝」之爭一統天下,再到近年攜程、飛豬、美團再次上演三國殺,以及馬蜂窩、窮遊等UGC網站(特殊的消費評價網站)崛起並加入OTA搏殺,旅遊業的主要陣地基本上都在OTA,OTA還能繼續火下去嗎?


這個問題下文再敘,我們先看下疫情後攜程大BOSS梁建章做了什麼,直播20多場,為酒店帶貨7個億。成年人最大的成熟,就是能夠豁得出去,放下面子去賺錢,就此而言我要為梁博士獻上膝蓋。但我們同時也要看到,OTA的模式已經走入末路,大BOSS用各種cosplay形象引流帶貨,攜程還是我們熟悉的那個OTA嗎?它和抖音小紅書快手,在功能上有何區別?不都是通過信任背書承擔資源方(主要是酒店)的價值傳遞者嗎?


流量被各種新物種碎片化分食,是OTA繼續充當產業鏈主要價值傳遞者的最大難題。後疫情時代,價值傳遞或渠道通路的角色,已經在重組。


從價值創造來說,資源提供方永遠「為王」這個無須討論,而產品整合方則不再是一條旅遊線路那麼簡單。前文已經說過,從角色上來說,教培、景區、司導都在蠶食市場;最關鍵的是,真正能做出市場叫座的產品,越來越難了,沒有足夠產品力的旅行社,還能配得上這個價值創造者不?



被疫情加速的旅遊產業價值鏈重構已無法改變,旅行社除了認命,難道沒有出路了麼?我也不知道,問3個問題,看看大家有沒有啟發。


①賣產品還是做產品?


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傳統渠道價值急劇下降,OTA渠道也在被新物種打碎,旅行社如果還做銷售渠道,可以洗洗睡了。推薦旅行社負責人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個公眾號,CEO必須是公司第一產品經理,做不了產品,做出來的產品缺乏足夠競爭力,老闆要擔責。我個人是運營出身,在運營崗十幾年我深諳「3分運營、7分產品」的道理,一個產品力強的商品真的不需要運營,就可以成為爆款。


②往上遊還是往下遊靠?


這個問題就不那麼好回答了。按理說,任何時候都要跟客戶在一起,但我個人認為,往下遊靠攏客戶是一個政治正確的偽概念。你靠攏客戶可以,客戶為何要靠攏你?對品牌力不那麼強的旅行社而言,你對上遊資源的掌控力,決定了你的客戶忠誠度


旅行社作為第三方不佔有資源,不等於我們不可以想辦法。前文提到,N多資源方都在主動幹旅行社的活,但畢竟是少數佼佼者,大部分還在靠天吃飯、等客上門。從沒有動這個腦筋的資源方裡,找到條件相對優秀的,通過深度捆綁的方式進行合作,拿出旅行社應該最拿手的產品策劃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基於資源方給遊客提供total solution,這本來就是旅行社擅長的活。


資源方為何要跟旅行社合作呢?第一,投資能力強的不一定運營能力強,人性都是圖省事的;第二,引入帶時限的對賭條款,讓資源方安心睡大覺。只要能做出1-2個經典案例,後面的資源方就好忽悠了。做不了1道販子也要做1.5道販子,2道販子沒有出路。


③差異化到底要怎麼做?


這是最難回答的,幾乎沒有正解,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個人的理解,有這麼三句話。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市場還需要旅行社嗎?
    不都是通過信任背書承擔資源方(主要是酒店)的價值傳遞者嗎?流量被各種新物種碎片化分食,是OTA繼續充當產業鏈主要價值傳遞者的最大難題。後疫情時代,價值傳遞或渠道通路的角色,已經在重組。從價值創造來說,資源提供方永遠「為王」這個無須討論,而產品整合方則不再是一條旅遊線路那麼簡單。
  • 後疫情時代,我們還需要旅行社嗎?
    02 後疫情時代的產業鏈 攜程自1999年成立迄今已經超過20年,這20年也是OTA的20年。從2015年梁建章用資本解決「攜去藝」之爭一統天下,再到近年攜程、飛豬、美團再次上演三國殺,以及馬蜂窩、窮遊等UGC網站崛起並加入OTA搏殺,旅遊業的主要陣地基本上都在OTA,OTA還能繼續火下去嗎?
  • 後疫情時代,我們還需要旅行社嗎?
    02 後疫情時代的產業鏈攜程自1999年成立迄今已經超過20年,這20年也是OTA的20年。2019年上市OTA的年報,利潤率都不高(佣金收最高的攜程只有19%,2018年才14%),疫情後坊間屢有傳出某UGC起家的OTA要倒下的傳聞。3.0網紅個體時代:直播在今年有多火就不複述了,網紅時代的優勢在哪?2.0時代顛覆1.0時代靠的是信任機制、支付工具、物流體系,3.0時代還是靠更優的信任機制和流量邏輯。
  • 疫情之後,人們還需要旅行社嗎?
    國內旅遊市場從春節期間的冰封,到清明、五一的逐步回暖,到端午假期的穩步提升,終於站穩了「同比去年恢復 50% 」的生死線。 缺席半年,旅行社另謀生路 雖然春光依稀可見,但很多人已經走不出這個冬天。
  • 中國國旅退出旅行社市場,全國近四萬家旅行社又該何去何從?
    中國國旅稱,為適應公司業務發展需要,突出公司現有主營業務,擬更名。市場人士分析近年來旅行社業務不好做,上市公司中國國旅退出,將主打免稅店。業務轉型和更名後,中國國旅成為國內免稅市場排頭兵。中國國旅選擇在此刻退出旅行社市場,和當前的疫情不無關係。疫情重壓下的旅行社生存狀態異常艱難。
  • 後疫情時代:旅行社的進化
    2020.06.18 在剛過去不久發布的五一小長假全國旅遊市場的增長數據一出,旅行社行業一片譁然,有行業人士於是發出哀嘆「終於知道旅遊可以與旅行社無關了!」。
  • 旅遊者還需要旅行社和跟團遊嗎?結果出人意料
    由於疫情的影響,旅遊者還需要旅行社嗎?跟團產品還有沒有市場?旅遊者還需要旅行社嗎大數據顯示,雖然由於政策限制無法組織跨省、出境遊,跟團遊人氣遠不如往年,但持續回暖的趨勢在明顯加強面對市場的劇變,旅遊門店正在調整業務以適應遊客的變化。攜程旗下門店在常規跟團遊業務之外,已經覆蓋多個品類,用戶類型也做到面向老中青三代。八成選「安心遊」產品 端午「私家團」成黑馬怎麼樣的跟團產品更有市場?跟團遊市場增長的背後,是旅行社對於傳統產品的調整,使得跟團遊產品更加符合當下市場的需求。
  • 後疫情時代旅行社的進化論|旅訊8點正
    【環球旅訊】(特約評論員 張力)五一小長假全國旅遊市場的數據一出,旅行社行業一片譁然,有行業人士於是發出哀嘆:「終於知道旅遊可以與旅行社無關了!」這幾天,三亞,麗江等地有遊客曬圖說:「景區遊人不少」、「酒店入住率很高」、「麗江夜晚的酒吧熱鬧非凡」……在旅行社苦苦等待跨省遊開放的時候,客人自己的跨省遊早早就開始了。這又引起一位業者的感嘆:「還需要旅行社的跟團旅遊嗎?」
  • 「後疫情時代」,怎樣激活研學旅遊市場
    「未來幾年,中國研學旅行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但同時又將面臨疫情等因素的持續衝擊。」12月17日,在由省旅遊協會和宜興市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江蘇研學旅遊發展論壇」上,北京聯合大學中國旅遊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偉的這番預判,引發與會人員的認可與思索。
  • 後疫情時代張家界茅巖河景區何去何從?聽張家界民間旅遊智囊團怎麼說
    張家界茅巖河景區要在後疫情時代有所作為,首先要從名稱上進行「動刀」。無論西線,抑或茅巖河,都不夠精準和閃亮,很難在日趨激烈的旅遊江湖上獲得先位。 張家界茅巖河景區在後疫情時代應該要吸取張家界其他景區曾經走過的一系列彎路的教訓,在市場渠道構建上要注意和旅行社合作方面要掌握好分寸,認為旅行社經營者是不太靠得住的渠道,把寶押在其身上風險太大
  • 後疫情時代重拾旅遊市場信心
    原標題:新冠疫情衝擊國內旅遊 後疫情時代重拾市場信心中國網9月15日訊 2020年9月14日,中國旅遊研究院規劃所助理研究員郭娜博士代表課題組在線發布了《中國國內旅遊發展報告2020》的核心觀點和主要數據。
  • 疫情過後,傳統旅遊行業如何破局?|旅遊|疫情|旅行社|傳統旅行社|...
    眾所周知,傳統旅行社加盟門檻高、投入大、運營成本高、遊客入店率低,實體旅遊門店實際上已經成為了經營者的負擔。再加上客戶維繫成本高,產品銷售單一、收入單一、產品營銷和展示形態固守、存量市場的萎縮、旅行社客戶老齡化嚴重、80後/90後/00後的中高端人群對自由行、自駕遊、定製遊出行的改變等等……都是導致傳統旅遊行業加劇消亡的重要因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疫情之下,雲南旅行社行業如何度冬迎春?
    因旅行團取消已產生的費用誰來承擔,旅行社經營活動暫停導致的資金斷裂、無經營收入問題怎麼解決,是否會出現一批中小企業歇業關門,需要多長時間能恢復旅遊活動……面對疫情引發的企業危機,雲南旅行社行業該如何度冬迎春?
  • 後疫情時代,旅遊業也有新氣象
    在疫情之前,行業已經呈現出「宏觀報喜,微觀報憂」的現象。旅遊消費的繁榮和旅遊市場快速增長的同時,多數旅行服務商、旅遊景區和旅遊住宿業卻長期處於微利甚至虧損運營的狀態。在市場內生動力積弱的情況下,只靠國家扶持政策,旅遊業是無法實現疫後振興目標的。
  • 後疫情時代:旅行社報價下降「定製旅遊」漸興起
    圖:定製旅遊市場逐漸火熱自貢網訊(記者 周姝)7月14日晚,文化和旅遊部發布了《關於推進旅遊企業擴大復工復業有關事項的通知目前,我市多家旅行社紛紛準備好跨省跟團遊產品,諮詢熱線也再度「熱」了起來。「長線的開放無疑是重大利好消息,跨省遊中西部、西北部的五至六天旅遊線路,現在比較火。」自貢一家旅行社的總經理萬曉莉表示,針對跨省旅遊團隊,旅行社在服務和安全性等環節上都進行了升級。
  • 後疫情時代,旅遊市場的下一程怎麼走?
    一文中已經分析了疫情持續下,作為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旅遊行業相關企業應如何看清形勢,抓住破局機遇。本文,正略諮詢將結合2020年新冠疫情對旅遊市場的後續影響,從旅遊企業的應對舉措以及旅遊行業供給端和需求端變化的角度,分析「後疫情時代旅遊業」的發展趨勢和特徵。
  • 後疫情時代出境遊市場會「反彈」嗎——聽聽西澳旅遊局Andy怎麼說
    同時我們也認識到旅遊是講「人情味」的行業,所以定期組織線下研討會,給同業帶來最新的西澳資訊,探討後疫情時代的消費行為變化,積極為開放邊境做好準備。出行的安全是後疫情時代消費者的重要考量。最近的消費者調查顯示,大多數的中國遊客認為澳洲是安全的目的地。澳大利亞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地廣人稀,自然環境優越,是後疫情時代親近自然的好選擇。相信疫情之後很多人會避開熱門的目的地,而選擇像西澳這樣相對小眾和人煙稀少的目的地。
  • 後疫情時代,誰能拯救導遊自己?
    號召導遊們提高導補,理由是後疫情時代,日本團進不了國內,只有在華工作生活的少量日本人在旅行,團量太少,日語導遊生活艱難,所以要統一提高導補。妻立馬退群,她認為,既然團這麼少,旅行社也更艱難,導遊應該與旅行社同舟共濟,而不是落井下石!
  • 「後疫情時代」,怎樣激活研學旅遊市場_新華報業網
    「未來幾年,中國研學旅行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但同時又將面臨疫情等因素的持續衝擊。」12月17日,在由省旅遊協會和宜興市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江蘇研學旅遊發展論壇」上,北京聯合大學中國旅遊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偉的這番預判,引發與會人員的認可與思索。
  • 【蘭大新聞學子國慶採風行】國慶旅遊市場觀察:旅行社前路何在
    單看數據,國內旅遊市場似乎已經回血成功,旅遊熱、消費旺、市場暖成為了各大媒體報導所圍繞的中心。國內熱門景點又恢復了往日人頭攢動的景象,遊客打卡絡繹不絕。這個十一,旅遊好像又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