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總會在各種衝擊下實現自我完善和改良,以適應環境的變化。
【環球旅訊】(特約評論員 張力)五一小長假全國旅遊市場的數據一出,旅行社行業一片譁然,有行業人士於是發出哀嘆:「終於知道旅遊可以與旅行社無關了!」
這幾天,三亞,麗江等地有遊客曬圖說:「景區遊人不少」、「酒店入住率很高」、「麗江夜晚的酒吧熱鬧非凡」……在旅行社苦苦等待跨省遊開放的時候,客人自己的跨省遊早早就開始了。這又引起一位業者的感嘆:「還需要旅行社的跟團旅遊嗎?」
該數據來自智研諮詢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旅遊行業市場運行態勢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再加上近日部分地區疫情突然反覆,防疫管控力度的再度增強,也直接導致整個旅遊業更加焦慮。即將到來的端午假期是持續冷淡、還是略有恢復?其實我更擔心的是暑期,這個一年中旅行社的黃金季節,會有報復性消費來臨嗎?業務恢復是肯定的,但不大可能達到去年同期水平,原因在於消費者的旅遊方式通過這次疫情已經發生變化了。
當然,這場疫情也一定會加速整個旅遊業的產業升級:原來小眾的旅遊項目將進一步演變為大眾化的消費,比如房車、遊艇,而且形式會更加豐富多樣,以前的常規跟團遊則會加劇萎縮。
攜程《2020「五一」旅遊消費新趨勢大數據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今年五一期間自駕等方式的自由行成為主流。
多年來以跟團遊為主營方向的旅行社需要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當你作為遊客在出遊時最想吐槽的環節,也許就是我們旅行社可以進化的方向。
如果說本次疫情強化了人們線上消費的習慣,那麼對旅遊而言,則強化了人們不跟團出遊的習慣,尤其是國內旅遊。人們的出遊熱情沒有變化,變化的只是出遊方式。
那麼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疫情強化了人們的自我安全意識
一段時間內,這種長時間、大規模、聚集性的跟團旅遊會讓遊客擔心。畢竟跟團旅遊主力在中老年群體,由於他們在這次疫情中的屬於高危年齡段,因此他們的警惕性也尤其高,少部分警惕性不高的也會被子女限制住。
而暑期旅遊主力還有免疫力相對較低的孩子們,同樣出於對安全的考慮,家長們在選擇出遊方式的時候會更加謹慎。再者,今年暑期註定不會有兩個月的超長假期,暑期出遊的困擾不得不令旅行社擔憂。
二、旅行社產品老化,客觀上沒有太大吸引力
今年是國內旅遊為主的市場,市面上大部分跟團旅遊產品,尤其是出發地參團的產品多年不變。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對部分第一次旅遊的遊客來說還可以接受,但無法吸引回頭客,無法滿足稍有差異化需求的客人。這樣的產品結構,加上遊客出遊方式的改變,想要重現往日風光難上加難。
旅行社真的就從此衰落了?當然不是——沒有餓死的行業,只有餓死的人。只有改變自己,跟上甚至引領消費方式的變化,旅行社才有很好的機會。
畢竟,旅遊的行前預訂總是要找人提供服務的,至於是找OTA,還是找線下旅行社,是青菜蘿蔔各有所愛。被找到的「人」都需要解決客人選品的問題。以往旅行社已經給自己打上一個「只賣跟團旅遊產品」的標籤,客人自然不會去找他諮詢。但是如果旅行社從產品結構到服務能力都改變了,在提供諮詢決策方面,面對面服務還是很受消費者歡迎的,尤其是非標產品。
一、產品類型的調整
全品類客群的需求倒逼旅行社實現多樣化的產品庫存。
報告顯示,在今年五一所有出行用戶中,90後、00後等新世代人群佔比達到了57%,成為出行的絕對主力軍。更需值得警惕的是,這個群體,包括80後在內,更加注重出遊的個性化、定製化。隨著他們逐漸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們的需求將越來越成為主流需求。線下旅遊門店的未來進化之路,也必須要重視這個群體。
要實現多樣化的產品還是比較容易的。無論是加盟大品牌,還是單打獨鬥,門店其實都能挖掘到豐富多樣的產品上架銷售,區別僅僅在於速度、便捷、全面、優質與否。加盟型門店,能夠依託於品牌方強大的產品庫,實現一鍵上架的優勢,產品的豐富度是毋庸置疑的;而個體型門店往往陷入「只在出發地供應商處尋找產品,更有甚者只在自己熟悉的供應商處找產品」的不自覺中,導致產品相對缺乏,貨與場的匹配率非常低,從而在源頭上就將非跟團遊客人拒之門外。
通過約8000家攜程系門店的數據,純粹的跟團遊產品銷售正在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相應提升的非跟團遊產品中,尤其是定製遊和自由行的售賣情況越來越好,尤其是在優質門店中,其佔比通常在30%左右。
這也恰好符合一個「旅遊新零售門店」的銷售規則:跟團遊 VS 自由行 VS 私家團、小包團、主題遊等,是較為協調的三足鼎立的局面,年齡層也涵蓋老中青三代,也許略有出入,但不會存在某一方長期處於壓制性的份額。即便在疫情影響下跨省跟團遊暫無消息,自由行、定製遊、單項等產品依然還有售賣的機會。
二、營銷方式的調整
最近「擺攤」火了,各行各業都卯足了勁誓要從中分一杯羹。「擺攤」在旅遊業一直就有,只不過以前我們將之稱為「會銷」。從這些年旅遊百事通門店舉行會銷的情況來看,一場準備充分的會銷,摸清用戶脾性,一款針對性的產品就能做到數十萬元的業績,絲毫不亞於現在大部分網絡主播的帶貨能力。
再比如直播的突然火熱,讓疫情重壓下的門店們看到一線生機,此起彼伏地開啟直播,但效果卻並不如人意。其實只要簡單分析就能發現,直播間觀看人數本就不足,很難有什麼轉化率可言;匆忙上馬追趕潮流,推薦的產品缺乏明顯特色,看客自然說不上購買慾。這樣的直播營銷,其實不做也罷。
崑山一家攜程旅遊門店的做法或許值得大家參考。其選址雖然在一個小型商業步行街的二樓,人流量不大,但優勢在於周圍成熟小區多。門店的做法是將「坐商」和「行商」的角色充分融合。門店正常營業供客人上門諮詢,傍晚時分則在小區門口和廣場上設立臨時攤點,攔截廣場舞群體和下班回家的人群,將跟團遊、親子遊、定製遊分門別類,針對性出擊。
再以售賣自由行產品為例,客人下單後,如果能針對商業保險、外幣兌換、目的地Wi-Fi、境外免稅店折扣卡等產品簡單進行提醒解說,看似推銷,但從用戶需求而言,這些都是作為行前必須的準備工作,門店的推銷在非常自然的情況下轉換成主動契合用戶需求,真正打造出一個更加優越的消費場景,實現「一站式解決所有問題」。
而不少傳統門店經營者眼裡,賣什麼產品,能不能賣出去,賣的出去多少,全靠人際關係,導致最終形成「人—人—貨」的零售模式,很難以貨帶貨、以場帶貨。
三、運營方式的調整
門店運營,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通過高租金來搶佔人流量夠大的地方,以此來承載轉化率,但代價是運營費用居高不下,如果銷售額再跟不上就只能關門收場。有想法的門店則會避開高租金地段,而是重點思考如何利用品牌,利用營銷活動去主動提升人流量;而優質門店不僅僅著眼於如何提升人流量,還在思考如何提升「人」與「場」的黏性,最終實現人流量的反覆利用、轉化率的不斷提升。
此前,我曾提到人流量提升必須要先提升人與場的連接效率,也就是客人與門店之間的連接效率。在這個環節中,場應該起到重要作用。這些作用主要體現在:門店要開在人流便於收集的位置;門店品牌要能給門店帶來人流量;開展形式多樣的營銷活動去吸引新客;為門店提供便捷的移動推廣工具;為門店提供維護客戶的CRM系統等等。這也是為了說明「運營」終究是要多角度的綜合利用。
2020年的這場疫情重挫旅遊業,僅僅是攜程在疫情期間就累計退改數千萬訂單,涉及金額超310億元,共計補貼退訂用戶損失達12億元,這裡面也包含了一部分來自線下約8000家門店的訂單。試想,如果沒有品牌在後面做支撐,所有的損失就都得由經營者自己承擔。要麼血虧,要麼倒閉。而在公司協調下,無條件退訂的結果是用戶對門店的認可度在提升,回購的可能性也變得更大。門店如果還要繼續在旅遊業內發展,是否應該思考思考,如何更加深度、更加全面的挖掘品牌力量,化為己用?
行業總會在各種衝擊下實現自我完善和改良,以適應環境的變化。但是具體到個體,則是大浪淘沙,優勝劣汰。如今,這場疫情在中國已經接近尾聲,一旦跨省遊開放,旅遊活力就會迅速恢復,跟團遊將迎來復甦,但隨著越來越多用戶的習慣轉移,小包團、私家團、定製團等形式的產品一樣會迎來更多受眾。同時,在一切都恢復正常後,旅遊行業存量與增量的矛盾也會進一步顯現。而門店還想要繼續在旅遊業發展下去,如何平衡產品結構,如何優化產品形式要從現在就開始思考。
作者簡介
張力 環球旅訊特約評論員
張力先生自2000年進入旅遊業,2003年加入海外旅業集團,2007年創立旅遊百事通品牌,專注線下旅遊渠道的建設。隨著去哪兒、攜程的先後投資,張力先生出任攜程旅遊渠道事業部CEO,整合三方資源,探路旅遊新零售。
喜歡今天的文章,點個[在看],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