狻猊是獅子的古稱,形似獅子。傳說為龍生九子之一,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文殊菩薩見它有耐心,便收在門下當了坐騎,因此在供奉文殊菩薩的廟宇,都可以看到狻猊的形象。
狻猊的形象一般出現在佛座上或是香爐上,當香爐內點燃香,蓋上爐蓋,就會呈現狻猊吞雲吐霧的奇特景象。
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相傳東漢時期,西域大月氏國把一頭金毛獅子作為禮物,進貢給中國的皇帝。
外貌形態
形似獅子,獅子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徵,漢唐時通常強悍威猛,元朝時身軀瘦長而有力,明清時較為溫順。
古書記載的狻猊外貌與獅子相似能食虎豹的猛獸,亦是威武
百獸率從之意。
民間故事
火眼狻猊
古代傳說中有一種怪獸名叫「火眼狻猊」。據明代《吹景集》中記載,臨海有一位姓陸的人,從騰衝帶了一張獸皮,來到董斯張的鄉裡。獸皮上有一個頭,兩個身子,兩條尾巴,八隻腳。這隻怪獸的頭像老虎,耳朵和尾巴有些像豬,尾巴上的細毛像人的頭髮。
姓陸的人對董斯張說,這隻怪獸跑得很快,力氣也很大,以羊為食,飯量大得驚人。當地的山裡人千方百計想要捕獲它,都沒有成功。後來人們用一隻下了毒藥的羊為誘餌,怪獸吃了羊才中毒而死。可是人們直到捕獲了,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怪獸。
後來人們聽說有一位博學多才的西域僧人,於是就向他問起這隻怪獸。僧人說:「這怪獸名叫火眼狻猊,在西域時偶爾能見到它。不過這怪獸一出來,天下就要有兵刃之災。」說完,僧人寫下了幾句話:「火眼狻猊,曰萬獸君,厥首惟一,牝牡各身。
是食獅象,迅蹄躡雲,飢噴烈焰,足兵尾火。出現世間,劍戟天下。有其殪之,可以弭禍。」
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大約是萬曆天啟年間,出現怪獸不久,到崇禎年間,便有李自成和張獻忠發起的大規模起義。
出處
《天祿識餘·龍種》:「俗傳龍子九種,各有所好……八曰金猊,形似獅,似好煙火,故立於香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