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
習俗:祭灶神
【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
灶神,本是因為萬物有靈觀念驅使以及對上古人發明火燒食之功的崇拜、感念而臆想出來的神。《周禮》稱「顓頊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灶神在上古是指火神祝融氏,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才出現了人格化的灶神。 所謂「送灶」,就是把舊年的灶神神像取下來焚化,表示灶神已經「上天言好事」去了。 【祭灶】祭灶的習俗表面看是人對神的敬畏,其實是人對發明火的先賢功德的感念。人們賦予灶君「司命」的職責,通過一送一迎的神聖祭祀儀式,教育主灶之人和家人不要鋪張浪費,要勤儉持家,從而達到弘揚民族優良傳統美德的目的。 「臘月二十三、灶君爺爺您上天,嘴裡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這是一首民歌,說的正是祭灶神,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過去,祭灶時都會給灶王爺供奉糖瓜,糖瓜是一種麥芽糖做成的糖,非常甜,也是希望給灶王爺吃了以後,讓他嘴巴甜一點,上天給玉皇大帝做報告時多言好事。但是畢竟灶王爺不是人,它不會真正吃糖,糖瓜也就最後落在了小孩的嘴裡。祭灶,其實小年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除了供奉糖瓜、糕點,還要換灶神畫像。把舊的灶神畫像揭下的同時,家家戶戶也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
【大年三十】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習俗:掃塵
【掃塵】主要是將家裡進行徹底清潔,主婦通常先將房裡的床鋪家具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然後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乾淨。掃屋之後,擦洗桌椅,衝洗地面。掃房之後,各店鋪、居民家煥然一新。
習俗:剪窗花
【剪貼窗花】小年的民俗活動多種多樣,多是為了過大年做準備,剪貼窗花也是其中一項。據介紹,窗花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花樣繁多,樣子討喜。
習俗:貼春聯
【貼春聯】家家戶戶都要做的。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習俗:沐浴 理髮
【沐浴】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而沐浴理髮的活動,多集中在小年前後進行。
習俗:婚嫁
【婚嫁】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習俗:吃
【吃麻糖】糖瓜、飴糖、麻糖等吃食本為給灶王爺嘴上抹得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北方的每個節日幾乎都會有餃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江西等地民間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說法。「小年」這天,人們用麥芽糖和爆米花製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財運大發、生活甜美。
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粽」的習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徵,俗話說:「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去葉子後,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山東魯西地區民間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謠,意為粘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粘糕用黃米、紅棗等為原料,香甜勁道,入口綿軟。其諧音為年糕,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趕製椰糕用來食用並祈福。
山東半島的人們大多自農曆臘月二十三後,家家開始忙著做大棗餑餑、團圓餅、壽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餘。這些麵食從和面、醒發和製作上都非常講究,很費工夫。吃起來一層又一層,特別有嚼勁,口感自是非比尋常,用來春節待客作為主食食用。
小年各地的禁忌各有不同。
相傳湖北部分地區,小年忌宰殺。
河南有些地方忌諱搗蒜,認為小年搗蒜會把家裡搗窮了。
我國臺灣地區則忌舂米,據說會有把風神搗下來之虞,恐怕給來年帶來風災。
小年後的幾天,農村都會蒸饅頭準備過年,但是不宜施捨給他人,因為這些饅頭是要先用來祭祖祭天的。
小年到了,除夕也不遠了,農曆新年牛年馬上到了,都說牛年是個收穫的年份!新年你有什麼願望?有沒有什麼話想對某人講?歡迎留言區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