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投資5億元、年加工能力逾10萬噸的高速路護欄板項目落戶嵐山金屬表面處理中心生態產業園,項目從洽談到落地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6月份將投產運營。
鋼鐵及配套產業是嵐山區的主導產業之一。可此前,由於嵐山區的鋼鐵深加工產業鏈上缺乏金屬表面處理這一重要環節,導致產業鏈發育不全,幹守著2000多萬噸的鋼鐵產能優勢,難以招引到類似高速路護欄板這樣的項目,產業優勢沒有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經濟收益。
為補齊產業鏈條上的短板,嵐山區提出了建設金屬表面處理中心生態產業園的規劃。可經測算,該項目投資約需 25億元,高額度的建設投資,僅單純依靠政府融資難以快速推動。
正在這時,全省推動54家試點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嵐山經濟開發區探索實行了整建制公司化改革:管委會原有內設機構全部撤銷,設立嵐山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政府為公司注入部分資產,由公司承擔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推動產業發展等職能。
「改革之後,企業有了更為靈活的融資模式,比如發公司債、基金投入、企業代建等,這就為我們發展增創了更多新的可能。」嵐山經濟發展集團黨委委員、園區發展公司董事長滕懷法表示。
為加快金屬表面處理中心生態產業園建設進度,嵐山經濟發展集團的二級公司園區發展公司與一央企達成了企業代建協議,分期支付工程款。同時,與一證券公司達成了10億元的項目收益債,通過債券募集資金,項目運營收益後,進行債券本息償還。而這,在以前開發區管委會的體制下是無法運作的。
面對改革後開發區沒有行政審批和社會事務管理功能,職權的縮小可能會帶來的指揮失靈等問題,嵐山區建立「集團吹哨、部門報到」工作協調機制,由有關職能部門和鎮、街道配合公司協同解決問題,並由經發集團對部門落實情況進行評價,作為區委區政府對部門考核的重要依據。
就用人而言,改革浪潮中,嵐山經發集團打破級別、年齡、資歷等傳統框框的束縛制約,讓所有幹部重新競爭崗位,倒逼其走出「舒適圈」,且通過差異化績效考核,激發員工創新創業動力。
「通過推進『管委會+』等多種形式的體制改革,實行公司化管理、市場化運營,建立精簡高效的管理體制、靈活實用的開發運營機制、激勵競爭的人事管理制度、系統集成的政策支持體系,嵐山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實現了瘦身強體、回歸本位,聚焦經濟發展、「雙招雙引」、基礎設施建設等主責主業,聚力打造新舊動能轉換產業集聚區、對外開放新高地。」嵐山區委書記來風華表示。
改革創新,蕩起漣漪,激活發展的一池春水。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嵐山經發集團新籤約項目19個,總投資63億元。開發區64個總投資248億元的重點項目正加速推進。(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吳寶書 慄晟皓 通訊員 王田 安釗 馬新兵 報導)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