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背後的歷史:1860年大沽口之戰中的諸葛連弩

2020-12-25 History心發現

1860年8月,在大沽口炮臺之戰結束後,英國攝影師費利斯·比託和亨利·赫林進入了之前清軍嚴密設防的炮臺內部,懷著好奇而略帶優越的眼光,打量著炮臺內部的武器和建築結構,並拍下了一系列珍貴照片,其中在北炮臺,英國人看到了一架罕見的武器,並將它用影像技術記錄了下來。也許英國人並不知道,其實古代希臘羅馬人也有過類似的連發機械弩箭,更不知道,這種奇異武器其實和中國人心目中的智慧化身諸葛亮有重大關係。這就是在民間文學和後來遊戲中大名鼎鼎的裝備:連弩。

戰國連弩示意圖

事實上中國最早的連射弩機早在先秦時代已經出現,江陵望山楚墓中出土的可以一次性發出兩支箭矢的早期連發弩,可能就是先秦兵法中所提到的「發機」原型,並通過推動- 拉動弩臂的方式射箭。比如孫子兵法裡,就有「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弩,節如發機」的語句。

  蜀漢銅弩機實物

到了三國時代,諸葛孔明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改良了連弩的構件和部分原理,提升了弩機的擊發效率,被人們稱為元戎。蜀漢軍在木門道就是憑藉弩箭的優勢擊殺了張郃,但是具體使用的是什麼弩箭,其實至今依舊存疑,缺乏直接的文字或者文物證據。所以後人對於蜀漢元戎的結構沒有直觀認識。

僅僅從蜀漢時期的出土文物看,當時的主流弩機應該依舊是單發弩機。現藏於武侯祠博物館的延熙十六年造銅弩機上,有著延熙十六年四月廿日中作部典□□遂緒吏李飛□楊汲□工楊茗作立坂重二斤五兩」三十五字,由望山(瞄準器)、弩牙、懸刀(扳機)、鉤心組成。張弦裝箭時,牙上升,鉤心被帶起,下齒卡住懸刀刻口,這樣,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將箭置於弩臂上方的箭槽內,使箭栝(箭的末端)頂在兩牙之間的弦上,通過望山瞄準目標往後扳動懸刀,牙下縮,箭即隨弦射出。

明代版本的連弩

到了元明時代,後人重新設計了一種連發武器,並以諸葛亮的名字為其命名,起名為諸葛弩。但是其結構與三國時代的元戎,其實缺乏可考證的直接技術傳承路徑。這款連弩設計巧妙,能夠裝填箭矢十發之多,而且在短時間內發出十支箭。但缺點是力道弱,射程短,並非軍用武器。

所以在當時的天工開物和武備志中,都提到了一點,那就是這種武器主要是南方人使用,但是威力較小,而且連續拉動推桿,而使用磅數較強的強弓的話,其實對於使用者的體力消耗巨大,所以這種弩配備的弓箭往往是射程較近的竹弓或者木頭弓,射程只有20多步。因此古人留下了這樣的評價:技巧雖工,然其力綿甚,所及二十餘步而已,此民家防竊具,非軍國器。」武備志甚至直接指出,這種武器是南方婦人老弱在守城時,配合毒箭使用的。如果武器的威力足夠強大,又怎麼會淪落到被婦人使用呢?

因此,即使是以早期火藥武器的角度看,這種武器的射程遠遠低於當時已經大量裝備清軍的火繩槍,無疑已經是屬於落後於時代的武器,所以這種武器在清代沒有被視為作戰武器。而這武器應該也不是清軍的列裝武器,應當屬於防盜用品,可能在聯軍攀爬城牆的混戰中發揮了不多的作用,但是最後也無濟於事,並作為戰利品出現在了英國人的照片裡。

雖然近些年,有些人根據明代天工開物和武備志的記載復原出了連弩,並且射程過百步,被吹捧為神人,但是這無法改變連弩在古代,就不是軍隊列裝的正式武器的命運,古人的記載「技巧雖工,然其力綿甚,所及二十餘步而已,此民家防竊具,非軍國器」已經點名了它的命運,所以,將浪漫的想像過多的附會於古人身上,並不是十分科學理性的態度。而且考慮到現在做工和材料的水平,在古代非官方作坊的民間,類似的武器射程可能只會更近。所以習慣性的崇古非今的思路其實非常不科學,將古代視為不切實際發現現實不滿的避難所,其實會影響我們對於歷史的客觀認知。

 古希臘的連射弩機
 古希臘連射弩

而且這種武器其實有威力更大,時間更早的西方版本:公元前3世紀羅德島的狄奧尼索斯就發明了古希臘版本的連射弩:其原理,是箭裝在一個垂直的彈匣裡,依靠重力下落到下方圓棒的凹槽裡。圓棒的轉動則靠一個凸輪系統:圓棒上刻有兩道凹槽,直凹槽放置箭支,另一側是彎曲的凹槽。下方的滑塊上連著一根金屬杆,槓的另一端嵌入曲凹槽,當滑塊帶動金屬槓向後運動時,金屬槓帶動圓棒順時針轉動半圈,直凹槽裡的箭只落到滑塊的箭槽上;金屬槓向前運動,則帶動圓棒逆時針轉動半圈,圓棒上的直凹槽轉回上方,彈匣裡的箭只落到直凹槽上,這樣就實現了自動供彈,而且射程遠達100米。

至於慘烈的二次鴉片戰爭,則繼續用事實打臉:你有科學,我有神功的觀點是靠不住地,繼續抱持類似的心態,就是自取其辱,在科技和理性面前遭遇新一輪的毒打。

相關焦點

  • 1860大沽口炮臺之戰:清軍屍橫遍地
    1860大沽口炮臺之戰:清軍屍橫遍地
  • 1860年英法聯軍攻破天津大沽口炮臺後的殘酷場面
    大沽口炮臺位於現在的天津市濱海新區,原置於海河南北兩岸,俗稱「津門之屏」。大沽海口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這裡是從海上進京的唯一門戶,一旦失守,首都就將毫無遮攔地暴露在外人眼前。明代,大沽口開始設防,清代修炮臺,置大炮,設施不斷加強,逐漸形成以「威,鎮,海,門,高」為主體的完整防禦體系。近代隨著外國列強對華侵略,大沽地區更成為北方的軍事要地。
  • 古代兵器譜之諸葛連弩,是被神話了還是實至名歸?
    諸葛連弩,相傳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發明的,又稱作元戎弩。因為生產很複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所以沒大量生產,後失傳。早前有歷史愛好者經多年努力,試製成諸葛連弩。還在電視上介紹、演示。這種連弩,布置在騎兵馳騁的要道上,威力可想而知。難怪,三國志書或演義上,諸葛亮北伐,多是野戰殲敵,斬獲可觀。射張郃,斬王雙,都是中道埋伏,堵截,大獲全勝。而遇上堅城死守的硬茬,連弩的優勢便難免大打折扣。往往無功而返。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馬謖守街亭,棄道就山。張郃只圍不攻,讓連弩無用武之地,難怪馬謖陷於被動。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浦元刀、諸葛連弩、木牛流馬到底有多強?
    近程兵器——浦元刀浦元並未在三國演義中出現,而在歷史上,他被稱為「神匠」。浦元是三國時期蜀漢鐵匠,他為諸葛亮鑄造了三千把刀,在鑄造過程中,首創淬火技術,使得鑄造出了刀具強度、硬度、耐磨性、疲勞強度以及韌性大幅提高,具有無可比擬的工藝性能。
  • 英國碑文中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戰:清軍第一炮,就幹掉英國旗艦艦長
    今年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60周年,筆者在發掘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歷史細節時,閱讀了一些英國歷史資料。用這些資料與國內戰史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更多的歷史細節。這座教堂的北側過道牆上,安放著一個不同尋常的紀念碑,紀念了一位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中陣亡的英國海軍中尉。 這座紀念碑寫著:「威廉·赫克託·拉森;中尉,26歲;1859年6月25日戰死於白河炮臺(大沽口炮臺);當他指揮「鴴鳥」號(HMS Plover)炮艇時,舉著艦隊司令的旗幟沉入水中;這個紀念碑是他的同僚軍官們立的,以表示他們對他的英勇和高尚品德的欽佩。」
  • 蘭州教師復原諸葛連弩:能連發射穿70米遠靶心(圖)
    楊豔敏 攝  中新網蘭州10月31日電 (崔琳 魏建軍)2013年起,蘭州市外國語中學青年生物教師高飛,就開始著手復原諸葛連弩。兩年後,他成功復原、改良出四五種樣式的諸葛連弩。其中一款,原弩機的箭匣由豎立設計成了橫向,也增加了瞄準部件。「通過研讀史記及多方論證,我發現橫向箭匣的設計才是最接近原版諸葛連弩的,而豎立箭匣的設計確切來說是明代弩。」高飛30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
  • 老照片:大沽口炮臺之戰 清軍慘敗屍橫遍地;二戰日本阻擊美軍10萬...
    硫磺島戰役,二戰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中損失最慘重的一戰,雖然最終戰勝了日本,但傷亡卻比日軍還要重。正因為此役損失慘重,才使美國高層下定決心對日本使用原子彈轟炸。
  • 民間高手無所不能:自製賽車坦克 復原諸葛連弩
    蘭州教師復原諸葛連弩  中新網北京11月5日電(唐云云)日前,蘭州一位男教師復原出「諸葛連弩」,能射穿70米外靶心。2014年10月24日,譚勇駕駛自己動手打造的潛艇在千島畫廊女兒湖下潛,結果成功下潛到水下10米深的位置。
  • 木牛、八陣圖與諸葛連弩中,竟隱藏著華夏興衰存亡的驚人秘密
    可見木牛流馬之重大作用。而所謂「諸葛連弩」,則是諸葛亮發明的高科技連發弩箭。其實在諸葛亮以前,中國的歷史上已經有連弩了,1986年在湖北江陵戰國楚墓中出土了一件雙矢並射連發弩,考古學家發現,這弩機已可以算是自動武器了,它每次擊發之後,就會自動鉤弦杆,將「虎形矢匣」(相當於機關槍的彈夾)內的箭矢落槽並進入發射管孔(即上膛),同時「牙」(弓弦掛鈎)與「懸刀」(扳機)恢復原位。不僅像現代機關槍一般可連續發射,其兩個並列的發射孔還可以同時發射,可以說是相當高科技了!
  • 三國時期十大攻城兵器,除了諸葛連弩,你還知道多少?
    因為當時騎兵們沒有可以作為支點的馬鐙,在馬背上身體會搖晃得十分厲害,所以在記載中,大多數騎兵的作戰記錄,幾乎都是「箭如雨下」。且在界橋之戰,公孫瓚圍住袁紹時,採用的就是騎射的戰法。 那麼接下來小編來介紹下三國時代的遠射兵器吧。 一、諸葛連弩
  • 三國殺裡最依賴「諸葛連弩」的武將,不只是留贊,壕將佔九成
    對於一些沒有收割能力的武將來說,諸葛連弩成為了一個必不可少的裝備。只要裝備了諸葛弩就可以將你手中的所有的殺轉化為有效輸出,可以說直接將自己的輸出拉滿。這些非常依賴諸葛連弩的武將都有誰呢?一起來看看吧。但是僅僅是這些技能並不能讓關索成為一個T1級別的武將,關索需要諸葛連弩來打出最大的輸出,滾起雪球才能夠有較好的發揮。如果沒有了諸葛連弩,關索就是一個T2級別的菜刀武將而已。
  • 圖解1860年英法侵華老照片,美國記者竟藉此羞辱中國
    1860年3月,位於香港九龍區域的全景圖,英法陸軍的紮營地,圖中的帳篷星羅棋布。拍攝於1860年10月21日的安定門城樓,北京城的九門,每門各走一種車,安定門走的是糞車,歷史總是很有意思,恰恰英法聯軍攻的是這個門,讓這些西方侵略者的行徑變得臭不可聞。站在北京城的東北角,往西邊的方向看去,遠處的城樓便是安定門,右側是地壇。
  • 鹹豐帝迷之自信,慘不忍睹大沽口之戰
    大沽口原設有綠營一協,分左右兩營,額兵1600人。經過1850年英國公使文翰北上「告御狀」,1857 年俄國公使前往北京等事件後,督撫們又在大沽口增兵數百乃至上千。到英法聯軍陳兵大沽口外時,直隸總督譚廷襄共在大沽口地區布置士兵近萬人:大沽口南岸3處炮臺駐兵1000餘人,另有清軍1500餘人被布置在後方以為後勁,指揮官為天津鎮總兵達年、大沽協副將德魁;大沽口北炮臺及其後路駐有清軍1000餘人,指揮官為直隸提督張殿元;駐守北塘的清軍約有1000餘人;距北炮臺3公裡的餘家堡、距北炮臺10公裡的新河以及距南炮臺20裡的新城以南,駐紮有副都統勒敦泰、護軍統領珠勒亨等人所率領的京營援軍
  • 清末老照片:為抗擊英法而陣亡的清軍、圓明園被焚燒後的模樣
    歡迎來到不二書舊影時光,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篇組圖,是來自於清末時期的老照片。通過這一組老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這張照片拍攝於1894年11月,在甲午戰爭期間,日軍山炮部隊在旅順口西面方家屯附近炮轟清軍陣地。由於甲午戰爭中清軍戰敗,從而不得不賠償日本大量賠款,而正是利用這筆賠款,從而使近代日本的軍事力量走入了一個新的高度,使日清之間的軍事差距更為明顯。
  • 非常好,中國人又重溫了一遍1860年的歷史!
    像1685年雅克薩之戰,1969年珍寶島之戰,這種幾百人幾千人的戰爭規模,只能叫戰鬥!連個戰役都算不上!而像1905年日俄戰爭這種幾十萬人的大兵團大規模,各自陣亡數萬人的殘酷戰爭,中俄之間,從未有過!弄清這些,不能不回到1860年的清政府時代!1860年的清政府,內憂外患!南方的太平天國革命(1851年—1864年)仍然在堅持,但因1856年天京內訌,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三人,均死於非命,整個太平軍,已顯頹勢!
  • 1859年侵華英軍家信:我們在大沽口輸了,被中國軍隊一炮打倒七人
    1859年6月25日,清朝中國軍隊在第二次大沽口保衛戰中,罕見取得了對英法聯軍的全勝。這場戰鬥對西方來說這卻是一場災難,英法艦隊不得不從天津門戶倉皇撤退。英法兩國試圖脅迫清政府修訂不平等條約的企圖宣告破產。
  • 館藏天津丨走進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了解近代中國不一樣的奮鬥史
    1988年國務院將大沽口炮臺遺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將其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9年被國家國防教育辦公室命名為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201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6年被國家發改委、中共中央宣傳部、財政局、國家文物局、國家旅遊局等十四個中央部委命名為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 1860年鏡頭下的北京城牆、香港全景、朝鮮囚犯與日本藝伎
    攝影術是在大清「落後就要挨打」的鴉片爆發的前一年,1839年發明的。而在1860年之前,中國人對攝影都知之甚少。到了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費利斯·比託作為戰地攝影記者,跟隨英法聯軍來到中國,成了最早到訪東亞的攝影師。同時,他是唯一一位系統記錄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的攝影師。
  • 1860年,太平軍西徵、英法佔領北京、沙俄入侵東北,清朝如何存國
    1860年,清文宗鹹豐十年,庚申年,是清朝多災多難的一年。太平天國、英法聯軍、沙俄帝國在中華大地上輪番上陣,清朝政府叫苦不迭,最終還是熬過了這年冬天。
  •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記者拍攝的大沽炮臺慘敗情形
    1、這是一組英國戰地記者費利斯比託拍攝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大沽口炮臺的情形。圖為大沽口北側炮臺。圖文/普希金皇村2、費利斯比託是19世紀著名的戰地攝影記者,也是拍攝東亞地區最早的攝影師之一。圖為大沽炮臺內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