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8月,在大沽口炮臺之戰結束後,英國攝影師費利斯·比託和亨利·赫林進入了之前清軍嚴密設防的炮臺內部,懷著好奇而略帶優越的眼光,打量著炮臺內部的武器和建築結構,並拍下了一系列珍貴照片,其中在北炮臺,英國人看到了一架罕見的武器,並將它用影像技術記錄了下來。也許英國人並不知道,其實古代希臘羅馬人也有過類似的連發機械弩箭,更不知道,這種奇異武器其實和中國人心目中的智慧化身諸葛亮有重大關係。這就是在民間文學和後來遊戲中大名鼎鼎的裝備:連弩。
戰國連弩示意圖
事實上中國最早的連射弩機早在先秦時代已經出現,江陵望山楚墓中出土的可以一次性發出兩支箭矢的早期連發弩,可能就是先秦兵法中所提到的「發機」原型,並通過推動- 拉動弩臂的方式射箭。比如孫子兵法裡,就有「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弩,節如發機」的語句。
到了三國時代,諸葛孔明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改良了連弩的構件和部分原理,提升了弩機的擊發效率,被人們稱為元戎。蜀漢軍在木門道就是憑藉弩箭的優勢擊殺了張郃,但是具體使用的是什麼弩箭,其實至今依舊存疑,缺乏直接的文字或者文物證據。所以後人對於蜀漢元戎的結構沒有直觀認識。
僅僅從蜀漢時期的出土文物看,當時的主流弩機應該依舊是單發弩機。現藏於武侯祠博物館的延熙十六年造銅弩機上,有著延熙十六年四月廿日中作部典□□遂緒吏李飛□楊汲□工楊茗作立坂重二斤五兩」三十五字,由望山(瞄準器)、弩牙、懸刀(扳機)、鉤心組成。張弦裝箭時,牙上升,鉤心被帶起,下齒卡住懸刀刻口,這樣,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將箭置於弩臂上方的箭槽內,使箭栝(箭的末端)頂在兩牙之間的弦上,通過望山瞄準目標往後扳動懸刀,牙下縮,箭即隨弦射出。
到了元明時代,後人重新設計了一種連發武器,並以諸葛亮的名字為其命名,起名為諸葛弩。但是其結構與三國時代的元戎,其實缺乏可考證的直接技術傳承路徑。這款連弩設計巧妙,能夠裝填箭矢十發之多,而且在短時間內發出十支箭。但缺點是力道弱,射程短,並非軍用武器。
所以在當時的天工開物和武備志中,都提到了一點,那就是這種武器主要是南方人使用,但是威力較小,而且連續拉動推桿,而使用磅數較強的強弓的話,其實對於使用者的體力消耗巨大,所以這種弩配備的弓箭往往是射程較近的竹弓或者木頭弓,射程只有20多步。因此古人留下了這樣的評價:技巧雖工,然其力綿甚,所及二十餘步而已,此民家防竊具,非軍國器。」武備志甚至直接指出,這種武器是南方婦人老弱在守城時,配合毒箭使用的。如果武器的威力足夠強大,又怎麼會淪落到被婦人使用呢?
因此,即使是以早期火藥武器的角度看,這種武器的射程遠遠低於當時已經大量裝備清軍的火繩槍,無疑已經是屬於落後於時代的武器,所以這種武器在清代沒有被視為作戰武器。而這武器應該也不是清軍的列裝武器,應當屬於防盜用品,可能在聯軍攀爬城牆的混戰中發揮了不多的作用,但是最後也無濟於事,並作為戰利品出現在了英國人的照片裡。
雖然近些年,有些人根據明代天工開物和武備志的記載復原出了連弩,並且射程過百步,被吹捧為神人,但是這無法改變連弩在古代,就不是軍隊列裝的正式武器的命運,古人的記載「技巧雖工,然其力綿甚,所及二十餘步而已,此民家防竊具,非軍國器」已經點名了它的命運,所以,將浪漫的想像過多的附會於古人身上,並不是十分科學理性的態度。而且考慮到現在做工和材料的水平,在古代非官方作坊的民間,類似的武器射程可能只會更近。所以習慣性的崇古非今的思路其實非常不科學,將古代視為不切實際發現現實不滿的避難所,其實會影響我們對於歷史的客觀認知。
而且這種武器其實有威力更大,時間更早的西方版本:公元前3世紀羅德島的狄奧尼索斯就發明了古希臘版本的連射弩:其原理,是箭裝在一個垂直的彈匣裡,依靠重力下落到下方圓棒的凹槽裡。圓棒的轉動則靠一個凸輪系統:圓棒上刻有兩道凹槽,直凹槽放置箭支,另一側是彎曲的凹槽。下方的滑塊上連著一根金屬杆,槓的另一端嵌入曲凹槽,當滑塊帶動金屬槓向後運動時,金屬槓帶動圓棒順時針轉動半圈,直凹槽裡的箭只落到滑塊的箭槽上;金屬槓向前運動,則帶動圓棒逆時針轉動半圈,圓棒上的直凹槽轉回上方,彈匣裡的箭只落到直凹槽上,這樣就實現了自動供彈,而且射程遠達100米。
至於慘烈的二次鴉片戰爭,則繼續用事實打臉:你有科學,我有神功的觀點是靠不住地,繼續抱持類似的心態,就是自取其辱,在科技和理性面前遭遇新一輪的毒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