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爾歐巴馬要求女兒:只要她們能夠自己做的事情,就不能使喚別人去做
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
一位媽媽打了女兒一巴掌, 這一巴掌讓女兒整整一年沒理她, 也讓她內疚痛苦萬分。 原因是女兒作為一名高中生 ,不把學習放在首位, 而是沉迷於打扮。
每天把自己收拾得光鮮靚麗, 可自己的房間卻髒亂到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甚至連吃完的麻辣袋都扔在地板上 。
這位媽媽說了無數次 ,女兒依然我行我素,有一回她就罵了女兒幾句, 沒想到女兒被罵後,挑釁地將手機往地上砸, 還頂嘴讓她少管閒事。
這位媽媽氣得血往上湧,就甩了女兒一巴掌。現在女兒不理她,她不僅難過,每天還擔心女兒為了報復她,跑出去學壞,毀掉自己。
帖子引發了很多家長的共鳴,評論有幾萬條,很多家長都肯定這位媽媽做得對,孩子不打不成器,現在不打將來別人會替父母來教育她。
在潮水般的認同聲中,我不由得想:孩子這麼大缺乏自理能力,至少說明這個媽媽很勤快,雖然抱怨孩子懶,但肯定總是看不過眼,最終都上前替孩子做了,而孩子每次只是挨罵,但並不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教育學家德雷克斯說:永遠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原因就在於如果家長總是替孩子做得太多,就剝奪了他們通過自己的體驗來發展處對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機會,從而逐漸變成一個依賴他人、缺乏獨立的人。
米歇爾歐巴馬在她的自傳《成為》一書中曾說, 當他們一家住進白宮以後,她就明確要求兩個女兒,還是跟以前住在芝加哥時一樣,每天早晨起床後要自己收拾被褥,只要她們能夠自己做的事情,就不能使喚別人去做。
什麼是邏輯後果法?
可見,家長教育孩子養成整理收拾的生活習慣是很重要的,這也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有效途徑。
那如果孩子的表現是抗拒怎麼辦呢?打罵、責備顯然不行,我們希望孩子待人接物有禮有節,自己就應該以身作則,禁止任何不尊重孩子的行為。
在這裡我推薦大家試一試邏輯後果法,什麼是邏輯後果法?簡單來講就是家長以尊重的態度,提前告訴孩子,他們的某種行為將會產生的合理的結果。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指出:一個有效的邏輯後果不應當是家長用全力對孩子進行的懲罰,而是讓孩子的行為轉向另一個有用的行為,並考慮了長期效果的辦法。
邏輯後果法的精髓概括起來是「相關、尊重、合理、預先告知」10個字。
「相關」是指產生的後果必須和行為相關。
「尊重」是指後果既要避免羞辱和責難孩子,也不要讓自己痛苦。
「合理」是指後果從孩子和大人的角度來說都要合情合理。
「預先告知」是指預先讓孩子知道,如果孩子選擇了某種行為,將會出現什麼後果。
以孩子不整理房間、亂扔東西為例。如果孩子亂扔東西,根據邏輯後果法的十字方針,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你如果總是把東西亂扔,我就會認為你不需要了。從現在開始,如果你不收拾,我就會幫你收拾,但是我會暫時替你保管起來,等到你學會收拾並保管好其他物品了,我再交還給你。」
然後等到孩子再次亂扔東西時,先問他們:「你是願意自己把東西收起來,還是讓我來保管?」孩子聽完此話,一般會趕緊自己行動,不願意自己的東西被沒收。
但也會有孩子覺得家長只是嚇唬、威脅他們,而且即便被拿走了,只要用力哭鬧,大人就會妥協歸還,所以會表現出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這就提醒我們大人實施「邏輯後果法」態度要溫和,但行動要堅決。
另外孩子如果得到的玩具太多,也容易不珍惜,隨處亂扔。所以家長給孩子買玩具注意少而精,只買孩子特別想要的東西,反而能激發孩子照料好物品的責任心。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還需要家長的鼓勵和幫助
一是訓練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不收拾整理房間,並不是他們懶,而是他們確實不會做,需要家長的幫助,甚至是專門的訓練。
就好比一個數學基礎不好的孩子,每次考試不如意,家長鼓勵一萬句「孩子,加油,我相信你能行」,也抵不上一次和孩子的深入交流,找到孩子成績不如意的問題所在。
澳大利亞著名的教育專家史蒂夫比達爾夫在《養育女兒》一書中提到,家長教導孩子應遵循「替她們做-和她們一起做-看著她們做-讓他們自己做」的四步法。而第二步就是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對孩子進行正確訓練的過程。
所以孩子對如何收拾房間、整理物品無從下手時,家長可以先教會孩子如何將物品分類。通過和孩子交流,根據孩子的喜好和日常生活習慣,幫助孩子將物品分為「特別重要的」、「頻繁用到的」「已不需要的」等類別,然後徵求孩子的意見,清理掉不再需要的物品。
再根據孩子自己的生活習慣,按照物品分類進行整理。通過合作整理好房間後,告訴孩子記住擺放的位置,平時注意所有物品各就各位,從哪裡拿就放回哪裡,這樣每天只需花一點點時間整理就可以,大部分時間維持原狀就很好了。
然後對涉及技術性的整理,比如鋪床或疊衣服、拖地什麼等,家長應當幫助孩子,做示範給孩子看,並給孩子練習的機會。
兒童教育專家尼森爾舉過一個例子,家長可以借鑑一下:
有位媽媽花了幾年的時間教她的孩子收拾床鋪。她買的床單都是帶格子或線條的,以便孩子們學會怎樣順著床沿把床單鋪得橫平豎直。
指導時她也儘量做到語言明確,比如當她想教會孩子把床單皺褶拉平,她就說:「如果你拉這裡,會怎麼樣?你試試看。」
二是鼓勵孩子。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德雷克斯非常重視對孩子的鼓勵,他指出: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沒有歸屬感。同時他還強調,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而我們都知道,熟練掌握一項本領需要經過多次練習,所以家長不要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挫傷孩子的積極性。
畢竟孩子終歸是孩子,雖然整潔和做事有條理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好品格,但改善是貫穿一生的過程,需要家長耐心對待。
只要孩子有自主收拾整理的積極性,效果如何並不重要。因為孩子的責任心培養起來了,隨著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能力必然會越來越強。我們要做的就是肯定孩子的付出,毫不吝惜地鼓勵他們,讓孩子在大人的認可中獲得足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這樣又反過來激發他們自我激勵,以求讓自己做得更好。
所以當孩子很認真地整理了亂糟糟的房間,我們要及時對孩子說:「我今天看到你的房間收拾得乾淨,所有物品擺放整齊有序,這讓我感覺很舒服,可以看出你花了不少時間來整理。」我相信孩子就算表面鎮定自若,心裡一定會特別開心。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