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原來我們一直理解的都有誤

2020-12-10 熱劇普法

一說到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有一個流行的解釋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

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他明明白白地表達:知、行是一個功夫,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

他在下面兩段話中說得更清楚,「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今人卻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

簡單地說,王陽明的意思是:知就是行,知和行是一體的,是不可能分開的,只要「知」了,就已經「行」了(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知和行是不可能不統一的,不需要你人為地去統一(知行本體原是如此)。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揭示並告知大家一個「事實」:知和行原本就是合一的,而不是知和行應該要合一,不是提出一個什麼學習、修身、實踐的「原則」,不是要求人們去做到知行合一。

對於現代人而言,知行合一能給我們帶來的最大的意義就是告訴我們:「人的知識是學出來的,人的能力是練出來的,人的境界是修出來的。」在成功的道路上是沒有捷徑的。

所以知行合一不僅是最實用的成功工具,也是最高的修身智慧,更是當代人們生活中的一劑強心劑。但是要領悟知行合一必須是靠實踐,沒有實踐,一切努力都是白費的。

擁有智慧的人自然可以了知處事之道,在生活、工作之中去隨緣待物,自然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狀態去處理事務,妄念不起,自在安然,遊刃有餘地面對一切,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境界了。

今天給大家推薦《王陽明知行合一》這本書用非常淺顯、有趣的語言,不但講述了王陽明精彩的一生,也在這過程中把王陽明的心學作了清楚的介紹。

陽明心學是一劑提升自我、拯救時弊的心靈解藥,陽明心學的核心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讓讀者學會開啟和運用與生俱來的正能量,強大自我內心,走出人生困局。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什麼意思
    一提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流行的解釋是:知行合一說的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知行合一真是這個意思嗎?我的理解是:這個解釋完全錯誤!
  • 明朝王陽明創立心學,知行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
    自從明代出了王陽明之後,一直到清朝滅亡中國幾乎都沒有出來一個非常厲害的聖賢人物。那麼王陽明提出的心學主要內容有哪些呢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就是知行合一。按照我們的理解從字面上說知行合一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那麼這句話按照個人的理解是對的,但是他王陽明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是前面還有三個字叫做致良知。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知不是知識,而是真心:這個「知」不是一般的知識,一般的知識是指我們對事物的認知。但儒家思想中的知並不是這個意思。儒家思想中所說的知,是指心的本體。它是超越能知(意識)和所知(概念)的。孟子說這個「心」是每個人都具有的,都是本善的。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如何理解?是知難還是行難?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算是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個座右銘了。在我看來,知行合一裡的「知」與「行」缺一不可。我們該如何理解知行合一?到底是知難還是行難呢?我對「知行合一」的理解① 知如何理解?在王陽明看來,知代表良知,也就是我們心中的良知。這裡要注意的是,很多人都知道要有良知,可是什麼才是好的良知呢?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一:王陽明心學,不等同於唯心主義凡欲深入了解王陽明者不可不讀《傳習錄》。那麼什麼是心學?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心學出現的歷史背景,提到王陽明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宋明600年儒學中心學一派的集大成者,當時還有與心學相對應的,以南宋朱熹為代表的理學,無論是心學還是理學,其實都不是某一個人單獨提出來的。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該如何理解?如何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值得一提的是,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知」和「行」與這兩個字的普遍含義是不同的。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知」是知道、了解、明了、知曉的意思。比如你認識了一個人,了解了他的性格愛好,知道他的行為習慣,你才能說你知曉這個人,知道這個人。一般意義上「行」指的是行動。
  •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究竟悟出了什麼?
    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所以,我認為促成王陽明成功的,就是他說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陽明學精髓也。知行合一王陽明在早年間,也研究過朱熹的格物致知之法。相傳,他和他的朋友一起,在院子裡格「竹」,按照朱熹的的說法,世間萬物都有同一個理,通過「格」一個東西,就能與天地間共同的道理。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奧義,就在於四個字「知行合一」。有人看到這,可能要關了。心想廢話需要你說麼。別著急。我分享下我的理解,看能不能讓你的心思幡然一震。王陽明怕你們不懂,只能大概這樣說。良心只是一個詞,一個代表而且是大家熟悉的代表,因為大家知道孟子嘛,所以他搞個代表搞個大家熟悉的概念方便大家理解。實際上心完全不是僅僅局限這個意思。這就是為什麼王陽明一死,流派四起爭論不休,在古代學習奧義,師傅都不說破,其原因有二:1.掌握最終解釋權。2.方便傳道。第一點是因為愚蠢之輩太多,第二點是虛妄之輩太多。
  • 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人的生命本質是通過什麼東西來體現的?這就是王陽明所說的「心」,他也稱之為「本心」。「本心」就是人的「本原之心」「本質之心」。我們的心靈本質原是等同於道的,所以說「心即理」,「理」就是「道」。既然是「心即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原本就孕育著無限廣大、無限光明的道,所以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我們每一個人原本都是充分具備聖人的全部本質的。
  • 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有什麼時代背景?
    王陽明所處的明代中葉,社會處在動蕩之中。統治階級面臨著言行不一,知行脫節的道德危機。他說:「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實衰,人出己見,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譽。」1意思是明朝亂「亂」在「文盛實衰」人們只求「知」而不顧行。所以必須提出「知行合一」來醫治文盛實衰、知行脫節,只知不行的時弊。
  • 王陽明晚年將心學概括為四句教 知行合一怎樣理解?
    王陽明晚年將心學概括為四句教。知行合一怎樣理解?王陽明晚年曾將自己的心學概括為四句教: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因此讀懂四句教就讀懂了陽明心學。
  • 什麼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的意思而是良知,既:心的本體,就是我們俗話說「天生的」天生就有。那什麼才是知行合一呢?大家可能都會遇到同樣的一個問題「我知道,我都懂,我很明白你說的,但就是做不到啊!」王陽明先生說:做不到,你就是不知道!因為您認為的那個知道並非良知的指引,而是僅限於膚淺的理論(還是在自己認為的情況裡去認為是什麼樣什麼樣)甚至是自己給自己編造的理由,比如說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但你為什麼戒不掉呢?
  • 王陽明四句教與中國儒釋道:此心不動,隨幾而行。做到即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四句教,特別有名: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善惡分別指代什麼?我覺得,這個是有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背景在裡面的。理即善,欲即惡。我其實就覺得,人性其實就是一種「無善無惡」的狀態,有善有惡是意之動。這樣來講的話,其實更貼近我們這個時代,更能夠讀懂人性。後面兩句,無不就是學校一直鼓勵的東西。但是,要說清楚這個命題,其實很難。很多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中國人喜歡悟。每個人悟到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另外,人性,本來就不是那麼容易說清楚的。
  • 知行合一王陽明9:一心俯首拜陽明!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今天我們將結束這本書。昨天我們說到了王陽明的思想直到清朝末期才重新出現,這就是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林則徐是王陽明的門徒,他提倡睜眼看世界,勇敢學習先進技術和思想,而且做事上,林則徐也繼承了王陽明事上練的傳統,做事必然盡心盡力,哪怕天下人都反對,他也必當全力以赴。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一起領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終極智慧
    很多人都是在明朝王陽明心學說裡顯淺的闡述,看似很專業其實很表層,雖你說過開悟的條件應是最佳時而不是挫敗低谷時期易跑偏悟錯。可不是天生就帶開竅人生的人不經歷惡錯敗永遠不會去想這些問題,所以想努力開竅的人必定正身陷逆境的,如何建議這些人在學習知行合一在開竅問題上有所成效。
  • 王陽明有多厲害?心有困惑之人的精神導師:知行合一,內心強大
    王陽明在弘治五年和弘治八年兩次科考中就表現了他的這種剛強和清高,尤其是弘治八年落第之後的王陽明,說出了:「成大事的人,為人處世懂得知行合一,會在小事上磨練自己」。王陽明在貴州龍場三年一面勤懇為官,一面潛心體悟大道,終於認識到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的全新境界。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
    那麼兩者的分歧究竟何在呢?這就是「踐行」與「踐形」的差別。關於這一點,筆者的《踐形與踐行》一文已經提出了一種原則性的說明。但問題在於,人們為什麼會通過「踐行」來理解「踐形」,從而總是以朱子的知行觀來解釋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或強行將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歸結於程朱的知先行後觀呢?
  • 王陽明:「致良知」是什麼意思?
    王陽明至於「致良知」,其實是他在晚年時才提出來論點。那麼,「致良知」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在王陽明看來,人人都是聖人,人人都有良知。但是人們之所不懂得自己有這個良知,最大的原因,就是良知被遮蔽了,就好比禪宗所說的自性本心被遮蓋,以至人們無法證得一樣。
  • 徵服日本的聖人王陽明,在龍場悟道,什麼是知行合一?
    明正德帝時期,大太監劉瑾禍亂朝綱,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王陽明為人正直,得罪了劉瑾,被貶到貴州龍場做驛丞,一個偏遠山區的公務員編外人員。知行合一此時的貴州處於大明帝國非常偏遠的山區,條件比較惡劣,王陽明此時就天天住在一個山洞裡,環境非常惡劣,但也十分安靜。王陽明就在這裡,結合自己的遭遇,參考儒家經典《五經》,參悟聖人之道,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 想要理解王陽明的「心即理」,不妨先了解他所在的生活時代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王陽明陽明心學包含3大理念,其中最難理解的就是「心即理」,如果弄懂了「心即理」就把握住了陽明心學的精髓。當然水有源樹有根,任何一種哲學思想都不是憑空產生的,王陽明的「心即理」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