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探訪潼家橋:百年石拱橋隱藏的文化基因和智慧密碼

2020-12-19 澎湃新聞

  在綿陽安州區沸水場通往秀水鎮的大路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它歷經百多年風雨和洪水的衝刷,依然屹立不倒,至今仍然是交通的一部分,這就是秀水鎮農聯村的潼家橋,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百多年前是誰修建了這座橋?為何能使用百年而無損?背後又隱藏著哪些故事?7月1日和2日,記者對潼家橋和相關情況進行了採訪。

  石橋

  風雨百多年 至今通車馬

  穿越安州區秀水鎮繁華的街道,車輛駛出場鎮,沿著整潔寬闊的水泥路縣道向西邊的沸水場方向行進,大約兩公裡的樣子,就到了潼家橋。

  說是古代的石拱橋,可在路上一點也看不出來,路面鋪了厚厚的水泥,路旁綠樹掩映。仔細一看,才發現雕花的石橋欄杆雕刻著繁複的花紋。古橋三孔,半圓的拱形橋身倒映在碧波蕩漾的河水中,如一輪滿月,無言地注視著兩岸人們的來來往往、繁衍生息,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資料顯示,潼家橋橫跨於秀水河潼家灘,橋長38米,寬7.6米,高6.4米。中拱跨度9.7米,高5.4米,其餘跨度均為7米,高4.2米。橋的兩側還有石欄杆38塊9柱,橋柱上雕刻淺浮雕,內容有:王冕放牛、劉海戲金蟾、臥冰求鯉等人物故事圖案,橋面用條石和石板鋪成。信步於潼家橋,就如同走在一個文化長廊之中。

  說起潼家橋,96歲的戈餘順老人有著深厚的感情。老人家就住在潼家橋邊,自小在這裡長大:「潼家橋的年紀比我還大得多!」老人樂呵呵地告訴記者,潼家橋作為聯通秀水和雎水兩大鎮的交通樞紐,東進的、西出的、上班的、趕集的……來往不絕,有時趕上個節氣,別提有多熱鬧了。老人依稀記得,小時候每每逢年過節,自己最開心的事兒就是在橋邊放煙火、賞月色、追逐嬉戲。現如今年紀大了,閒暇時扯扯家常,夏天的夜晚乘乘涼,這橋儼然成了他與鄉親們聊天納涼的開心地兒。沿著潼家橋往西方向,就能到達著名的白水湖風景區。橋上的龍頭還格外引人注目,它們神態迥異、栩栩如生。橋柱上依稀可以看見幾處雕刻花紋,樣貌雖已殘舊,卻可以看出古人造橋時的精益求精。

  「潼家橋為石質三拱橋,橫跨於潼家灘河上……2009年,綿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橋頭,記者看到了這塊刻有潼家橋簡介的文物保護碑。

  潼家橋上人來人往,更有各型車輛川流不息,但是和記者一樣,如果不聽介紹,根本不會想到這竟是一座已有110多年歷史的清代石橋。安州區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江雲全介紹,根據安縣(現安州區)縣誌記載,潼家橋建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距今已滿112歲,1984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升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我們設立了文物分級管理制度,區、鄉鎮、村各負其責,並且層層籤訂責任書;將日常檢查與重要節日檢查相結合,確保檢查全面進行,不留空檔。」江雲全說,針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還要依照文物保護法規,及時制定整改方案,並且及時落實整改措施,使問題及時得到解決,確保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此外,為了讓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潼家橋及周邊區域得到更好的保護,秀水鎮農聯村還結合實際,將潼家橋的保護寫進了村規民約,全面推進嚴格執行。

  文化

  善人行善舉 影響幾代人

  縣誌雖然記載有潼家橋,可並沒有說這座橋是何人修建的,但在當地老百姓眾口相傳中,都知道潼家橋是潼家人修的。記者採訪時,談及當年修此橋的潼家人,一群老人圍著記者打開了話匣子。「潼家人當時有很多田,種著莊稼,是遠近聞名的大戶。」

  據老人們講述,早年潼家灘所在地原本是一馬平川的壩子,秀水河當時還只是小河溝,也不知道是哪年,因持續暴雨,肆虐的洪水將小河溝衝刷成了寬寬的河流,給當地百姓出行帶來極大不便。為了過河,當地百姓有時搭跳蹬、有時建浮橋、有時用渡船,想盡了一切辦法,後來,潼家人站了出來,決定捐資修一座橋,一勞永逸地解決人們過河的難題。潼家的當家人平時就樂善好施,被當地百姓稱為潼善人。最初,潼善人出資修建的是一座木橋,可沒過幾年後,洪水再次來襲,木橋被衝毀。潼善人又拿出銀兩,甚至變賣田產,出資購置材料,請來能工巧匠,這次要修建的是一座石橋。

  在當時生產力極低的情況下,修建這麼一座10多丈長的石砌拱橋何其艱難?據老人們講,為了修這座橋,潼家耗盡家財,花了三代人的時間,才圓滿建成。

  石橋竣工後,當地百姓請來戲班和龍燈、獅燈慶賀。而潼善人一家,因建橋耗盡家產,悄然隱去。為紀念潼家的善行義舉,人們把這座橋命名為潼家橋,而石橋所在地也就改名潼家灘。潼家人造福鄉親的故事,和這兩個地名一直流傳至今,影響了當地幾代人。採訪到此,老人們情不自禁給潼家人豎起大拇指,時光可以流逝,但為此橋做過貢獻的人,家鄉人民永遠銘記。

  保護

  傳承很難得 各類價值高

  「汛期來臨,古橋有沒有防汛壓力?」「橋附近的垃圾和雜草有沒有清除」……7月3日,是例行巡查的日子,安州區秀水鎮文旅中心主任劉平像往常一樣,巡查了潼家橋的情況。「秀水鎮的文物不多,潼家橋的文物和文化傳承都很難得,這塊工作不能鬆懈。」劉平說,他經常叮囑村兩委的負責人員,每天留意一下潼家橋的狀況。

  一座石橋經受住了百年的水流、人流和車流的考驗而絲毫不變形,科技專家認為,橋梁採用了「強基固岸」的方法。潼家橋橋墩所在的上下遊幾米範圍之內,全部深挖,然後密嵌條石,這些條石無縫連接,築成了大片硬實的基礎,讓河底儼然形成一整塊長方形的基石。橋墩深深嵌進河底,周圍「堅壁」相護,這樣的構造,才經受住了洪水百年的考驗。同時,建橋者採用大量的條石壘砌兩岸,堅固的河岸有效分擔了拱橋所受的重力和外力負擔。當今某些新建橋,因洪水衝虛橋墩周圍基礎而岌岌可危,建議可以參考下潼家橋「強基固岸」的舊法。潼家橋在結構上也採用了高標準,潼家灘河床寬30來米,兩岸較高。但建橋者的雙眼更高,他們很有「預謀」地抬高了橋身。橋下的拱券可以修得更高、更寬,讓更多的洪水通過,大大提高了行洪能力。這是古人高超的智慧所在!

  2007年,當地秀水至沸水公路提檔升級,潼家橋面上加鋪了一層混凝土。

  雖然橋面披上了現代的外衣,但石拱橋的整體結構保存完好。文物專家評價,秀水潼家橋是綿陽境內保存規模最具宏偉壯觀的平梁式石橋之一,為研究古代橋梁建築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潼家橋獨特的建築風格與別致的造型,與周圍的山水自然環境巧妙融為一體,成為一幅絕佳的自然人文畫卷。石拱橋欄杆、欄板上留存的雕刻筆法細膩,圖案形態生動,特別是書法的筆法流暢,質量上乘,在綿陽現存石拱橋中是很少見的。雖然潼家橋並不是綿陽現存石拱橋中時代最久遠的,但因其從建築結構到雕刻,都體現了先民的智慧,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瑰寶,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秀水鎮黨委書記範鵬林表示,潼家橋這座古橋不僅僅是簡單的交通設施,它融合了中國古代力學、數學、美學、材料學等科技成就,蘊含著深厚豐富的人文情懷,展示著經久不衰的生命力,溝通著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的歷史與未來。保護好潼家橋就是保護好歷史遺存,保護好古人與今人的生命軌跡,保留下那道記錄歲月印痕的美麗風景線。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中心記者 安崢 文/圖)

相關焦點

  • 破解百年文化密碼 探訪香港的江湖「廟街」(圖)
    破解百年文化密碼 探訪香港的江湖「廟街」(圖) 2013年09月27日 08:3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廟街蘊含著豐富的香港文化密碼,尤其是夜市,處處反映著香港人的文化生活。來到香港,體驗香港的風土人情,你就不得不來廟街看一看。  廟街因毗鄰天后廟而得名。但其聞名於世,卻是因地道的香港當地文化特色。作為一條擁有百年歷史的古老商業街,這裡處處充滿老香港的味道。上世紀20年代開始,天后廟對面的廣場被開發成公共休憩場地,由此帶動了廟街附近販賣雜物及小吃攤檔的興旺。
  • 神話故事裡隱藏了我們的基因密碼
    我認為,神話傳說可以看作是一個民族基因和性格的反映。從我們熟知的幾則東西方故事來看,面對同一事件,表現出來的不同態度、採取的不同措施,可以說映射了兩種不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差異。從故事裡看,中華民族的基因裡蘊含的其實是進取、不屈、開放和勤勞勇敢,這和我們印象中的含蓄、內斂甚至是保守似乎不太一致——1 開天闢地西方經典中,上帝說:要有光——於是便有了光!上帝把光和暗分開,把光稱為白晝,把暗稱為黑夜。
  • 中醫藥文化的引領者 探訪四百年老字號「陳李濟」如何傳承中創新
    為傳播傳統中醫藥文化,凝聚行業向心力,推動中醫藥在國內乃至海外市場的進一步發展,中國新聞網聯合中央級媒體以及行業垂直媒體,邀請相關行業代表、企業代表,凝心聚力,共同舉辦《致敬國醫國藥 傳承民族智慧》 系列報導活動,為中醫藥鼓與呼,為弘揚民族文化自信,營造良好社會輿論氛圍 。7月4日,媒體團一行走進陳李濟博物館,從一粒有內涵的小藥丸——舒筋健腰丸開始,深入探訪四百年陳李濟完整的中藥文化傳承。
  • 中國石拱橋
    作者:茅以升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話裡說,雨後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我國的詩人愛把拱橋比作虹,說拱橋是「臥虹」「飛虹」,把水上拱橋形容為「長虹臥波」。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出現得比較早。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發揮作用。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水經注》裡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
  • 哈爾濱鐵路局:百年文化遺址傳承紅色基因
    原標題:百年文化遺址傳承紅色基因   走進哈爾濱鐵路局一面坡紅色教育基地,黨旗高高懸掛,一座高15米的巨型浮雕矗立在廣場中央,基座之上,中國共產黨黨徽巍然挺立。不遠處的水塔上「紅色基因、薪火相傳」8個鮮紅大字在晨輝下分外奪目。   據教育基地主任趙奇佐介紹,哈爾濱鐵路,歷史上也稱為中東鐵路。
  • 相互支撐有機互動破解一堂好課基因密碼
    □郭秋平    在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國本科教育會議精神,推動課堂教學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我一直在想,淘汰水課,打造金課,標準是什麼?什麼才叫一堂好課?通過調研和思考,個人認為,判斷一堂好課,必須破解一堂好課的基因密碼。
  • 中國能建下屬中電工程和天津電建解密聯合EPC基因密碼
    人體裡各種組織的每一個細胞都有一套基因密碼。基因密碼有的代表轉錄的起始,有的代表轉錄的終止,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基因密碼是長期積累的生命活動進化的信息結晶。 而在中國西南大陸腹地,在四川盆地西北區域,一個精於鑽研的聯合管理團隊,匯聚著一流技術和人員,正在探尋著「聯合EPC基因密碼」——「設計+施工」聯合EPC總承包模式。
  • 中稍石拱橋
    此橋的建成和完好的保存,凝聚了本地數代鄉民的辛勤和愛心、智慧和才幹,它被列入上猶縣一級重點文物保護之一。                                       勤勞的鄉民趕著牛從石拱橋經過       石拱橋靜靜地橫跨在河面上,與山林間時隱時現的崎嶇小道和公路相通
  • 【Top50】科普作品《密碼——智慧長河裡的明珠》
    是帳號條碼下方的一排小黑點,還是密碼鎖上一排雜亂無章的數字,亦或是電報發報員手底流淌出的「滴滴」聲?密碼在當今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保護我們的帳號和信息安全,並作為一門實用的學科,留給世人無盡的可能去探索。時光永是流失,日月依舊穿梭,密碼作為一種人類文明智慧的象徵,從來不會因為什麼變革而失去光澤。
  • 從零至九探尋中華文化密碼
    著名學者、中央黨校教授鍾國興的《中華文化密碼:通達智慧之門》一書深度挖掘從零至九這十個數字背後的文化秘密,闡釋其在中華文化中的豐富內涵,解析中華文化所獨有的思維方法,給予讀者全新的視角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暢遊於中華文明的長河。
  • 探訪四百年老字號陳李濟 傳承中創新舒筋健腰丸
    為傳播傳統中醫藥文化,凝聚行業向心力,推動中醫藥在國內乃至海外市場的進一步發展,中國新聞網聯合中央級媒體以及行業垂直媒體,邀請相關行業代表、企業代表,凝心聚力,共同舉辦《致敬國醫國藥 傳承民族智慧》 系列報導活動,為中醫藥鼓與呼,為弘揚民族文化自信,營造良好社會輿論氛圍 。7月4日,媒體團一行走進陳李濟博物館,從一粒有內涵的小藥丸——舒筋健腰丸開始,深入探訪四百年陳李濟完整的中藥文化傳承。
  • 密碼——智慧長河裡的明珠
    密碼在當今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保護我們的帳號和信息安全,並作為一門實用的學科,留給世人無盡的可能去探索。 時光永是流失,日月依舊穿梭,密碼作為一種人類文明智慧的象徵,從來不會因為什麼變革而失去光澤。接下來我們便以歷史長河為線,以密碼經典為珠,縱覽密碼發展的沿革,對其大概的內容框架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 探訪「百年中華」師者文化育人心聲④崔魯甲:繼承和發揚武術運動...
    經過反覆查閱資料、仔細鑽研和不斷嘗試,崔魯甲最終將國學、武術、音樂相融合,改編出《三字經武術操》和《弟子規武術操》等,崔魯甲說,通過一聽、一說、一記、一練,孩子們不僅能很快記熟當堂課的練習內容,邊喊邊練也讓孩子們的一招一式更顯氣勢。「《三字經》、《弟子規》這些經典國學,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和節奏,不僅有助於武術動作的記憶,還可以發展孩子的語言,培養他們的語感,一舉多得。」
  • 冰島雷克雅未克:探訪基因解碼公司實驗室
    當地時間2021年1月13日,冰島雷克雅未克,實地探訪基因解碼公司實驗室。據悉,2020年12月8日,冰島基因解碼公司(Icelandic Genetics)獲得了2020年冰島總統出口獎,以認可該公司在廣義上的生物和健康技術上的發展。
  • 用六十甲子螺旋結構,尋找天幹地支裡隱藏的生命密碼
    天幹地支裡隱藏著怎樣的生命密碼?帶著這些問題,用六十甲子螺旋結構,來開啟尋找生命密碼之旅。螺旋60甲子紀月、紀時辰四、六十甲子螺旋結構與基因到底有什麼關係?六十甲子螺旋結構與基因雙螺旋結構其實是一致的。
  • 這座橋是杭州最高石拱橋,歷經百年,比西湖斷橋更值得一看
    拱宸橋位於杭州老城北部的大運河上,是一座三孔石拱橋。筆者近日去了杭州,和朋友一起逛了這座橋。這座橋橫跨運河兩岸,橋西邊是杭州的橋西歷史文化街區,東邊連接著運河廣場。石橋看起來飽經風霜,在橋的兩邊各有兩個防撞墩,上面各雕著一尊避水獸,保護著石橋的安全。這座橋始建於明朝的崇禎年間,經歷了歷史風雨,屢廢屢建。早年間陸路交通不便,京杭大運河也就成了主要的運輸途徑。
  • 揭秘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智慧」建造密碼
    揭秘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智慧」建造密碼 2020-11-19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東山大少與西關小姐 值得傳承的文化基因
    「在全球化的時代,在同質化越來越明顯的一個現代生活裡面,我們真的要回頭看一下,不要忽略了我們的先輩現在這片熱土上所灑下的汗水,所貢獻出來的智慧。」  東山大少與西關小姐就是東山和西關的縮影,成為了廣州歷史和文化的符號。日前,作家、廣府文化研究專家梁鳳蓮與中山大學教授董上德在廣州圖書館為讀者帶來一場關於《西關小姐》和《東山大少》的賞讀會。《西關小姐》和《東山大少》都是梁鳳蓮的著作,分別於2005年、2009年出版,十年再談,這兩個「人物」依舊如雷貫耳,吸引了眾多讀者與老廣參與。
  • 福州林浦村林家三祠種下文化基因傳承百年
    這幾日,當東南快報記者走進在福州市南臺島東北端,閩江支流濂江穿梭而過的林浦村,走進上百年歷史的林家三祠,發現底蘊其實早在幾百年前甚至千年前,就已經開始積蓄了。以林元美為首的七科八進士,和林瀚為首的三代五尚書在歷史上曾獨樹一幟,成為這支林氏宗族津津樂道幾百年的榮光。
  • 《中國石拱橋》說課稿
    《中國石拱橋》說課稿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中國石拱橋》。一、 說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國石拱橋》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該單元以「建築園林」為主題,學習這些課文可以使學生接觸到多種知識、開闊眼界,激發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