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1、政策利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積極推進南海島礁建設」的偉大戰略決策;
● 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2016-2020)規劃正式對外發布,其中:
1、產業定位清晰,目標明確。要堅持幾個基本原則:堅持生態優先,推進綠色發展、堅持創新驅動,實現科學發展、堅持「走出去」戰略,推進開放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共享發展、堅持依法治漁,強化法治保障。尤其是依法興漁將成為法治思維在漁業中的具體體現。這幾個基本原則是總綱,整明白了,很多重大的立項就很容易通過,爭取國家的支持也就水到渠成。
2、積極發展休閒漁業。加強休閒漁業規範管理和標準建設,深入開展休閒漁業品牌示範創建活動。大力發展休閒漁船及裝備,加強和規範休閒漁船及裝備的檢驗和監督管理。積極培育垂釣、水族觀賞、漁事體驗、科普教育等多種休閒業態,引導帶動釣具、水族器材等相關配套產業發展,推進發展功能齊全的休閒漁業基地,促進休閒漁業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
我認為:在產業層面,休閒漁業的各類規範、標準要建立起來,這種建設是從更加積極的角度出發,那就是形成全國上下對休閒漁業的統一認識,統一技術布局,這也是休閒漁業形成產業化發展的根本要求。
休閒漁船寫進了全國漁業十三五發展規劃,重點是強調的是裝備的檢驗標準和監督管理的辦法,這是休閒海釣、休閒路亞產業發展中涉及到最核心的東西。我們關注的休閒漁船(釣魚艇)的問題很有可能在十三五期間會得到初步解決。有條件的行業協會、遊釣艇企業應積極參與國家休閒漁船標準的發起和制定,遊釣艇發展的黃金機會到了。在垂釣基地的建設上,主要是通過基地的建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比如水族、漁事體驗等。
2、海南海釣的優勢
從發展條件上看,業界普遍認為海南具備發展海釣業的天然、絕對優勢:
一是海南海岸線很長,而且海域、海岸線、地理地勢條件等都適合海釣;
二是海南魚類資源豐富,魚類品種非常多;南海海域生物資源豐富,擁有生物資源達20278種,佔世界海洋生物種類的25%以上。其中,具有捕撈價值魚類2500多種,蟹類685種,對蝦類90種,頭足類84種,年可捕量達2000多萬噸。高經濟價值魚類達200多種,主要有金槍魚、石斑魚、隆頭魚、蘇眉魚、蝴蝶魚、銀鯧魚、烏鯧魚、馬鮁、鯊魚等。其中我國傳統斷續線內年可捕量有1000多萬噸,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南海海釣業發展的基礎。「海南海釣的魚種中,不少是國內其他省份沒有的,如旗魚、黃鰭金槍、牛港等魚種。」這些魚的釣法更能與國際流行的海釣活動接軌,是將來引進國際高端釣魚比賽的先決條件。
三是海南常年無冬,全年都適合海釣。
四是擁有一片廣闊的市場。據中國釣魚協會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9000餘萬釣魚愛好者,近年來釣魚人口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加。不少釣魚愛好者均嚮往著在海裡大釣一把,享受海釣的樂趣。海釣及相關產品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3、海南現狀
海釣休閒旅遊業是我國海洋經濟中的朝陽產業,「錢」景無限,然而近些年來海南的海釣客卻呈萎縮之勢。全國共9000餘萬釣魚愛好者,並以每年20%速度增加;與之相反,前幾年海南年迎海釣客上萬人,現在一年的島外客接待量僅幾千人。來海南海釣的人少了。一邊是全國海釣人群急劇增加;一邊是大批客源被「堵」在島外;海釣客呼喚海南海釣升級。
目前在海南,海釣公司、海釣俱樂部少,因無船出海、釣點難找等,所組織的海釣活動吸引力有限,經營頗為困難。海南一些旅行社為了增加旅遊線路吸引力、一些漁具店為了促銷漁具,也會提供海釣服務、組織海釣活動等,但均未形成專業化、規模化運作。相關法規政策不明朗、海釣資源未充分掌握、專業人才缺乏等,海釣俱樂部生生死死的現象不時上演。海南海釣業亟待梳理,方能走出困境,做大做強。
二、海南海釣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1、海釣業處於混亂狀態,炸魚、破壞珊瑚礁
針對海釣漁業資源的減少,業界人士指出,漁民炸魚等作業方式,使魚群賴以生存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留不住魚。「珊瑚礁都被炸壞了。」一位海釣者說:「有一次在七洲列島釣魚,漁民們在周邊炸魚,造成整個島在抖動。另外,漁民與海釣者「搶魚」的情況不時出現。一位海釣愛好者感嘆道,一次在萬寧石梅灣附近釣魚,等有魚上鉤後,一直站在旁邊看的漁民立馬開始炸魚,「釣友們現在都不敢公開釣點,一旦公開新釣點,漁民也跟著來了。與眾多釣點「荒漠化」不同的是,三亞蜈支洲島、陵水分界洲島等地周邊海域裡卻是魚成群的喜人景象。「蜈支洲島等比較注重生態環保,魚非常多,水面上就能看到不少魚。」以往在分界洲島炸魚的人也很多,自開發建設後,經過保護,沒幾年工夫漁業資源便得到了明顯恢復。「海裡其實都是魚。海南缺的不是魚,而是缺魚群生存環境。」
2、海釣資源保護不力,釣點難尋;
生態呼喚資源恢復保護。釣點難尋是目前海南海釣釣友們最頭疼的事,以往釣友們主要在岸邊釣魚,如今基本要租船出海找魚,甚至去西沙等地釣魚。以前魚太多現在常「打龜」,釣友們形容釣魚打空為「打龜」。海南的釣友們擁有不少海釣傷心地,最令他們傷心的地方莫過於文昌七洲列島、萬寧大洲島等。在海釣人的心中,這些地方曾是海釣天堂,如今卻幾乎成了海洋「荒漠」。一位釣友說,幾年前,七洲列島、大洲島周邊海域的魚非常多,紅友魚、石斑魚、馬鮫魚等均有,「魚太多了,釣到不想釣。」「現在去這些地方釣魚,十次有八次會『打龜』。」據介紹,沒有「打龜」的時候,釣上來的魚也一般是洄遊性魚類,本地魚少。不光七洲列島、大洲島缺魚,陵水、瓊海、洋浦、臨高等地的釣點漁業資源也出現明顯衰退。
3、接待體系沒有建起,尚未形成產業化;
來海南的大多數海釣客只能選「熟人路線」。海南海釣業界有個公開的「秘密」:幾艘島內外的船,載著客人去西沙、文昌油井等地開展遊釣,因缺乏對休閒漁船等的相關管理規定,這些海釣船都是偷偷摸摸的,不過收益頗為豐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海釣業界人士介紹,參團去西沙遊釣大約需花1萬元,「比去馬爾地夫釣魚貴。」像這樣去西沙等地海釣,目前屬於難得的小眾化享受。業內人士說,海南的海釣尚未形成接待體系,大部分人來海南海釣,只能選擇「熟人路線」:通過網絡、朋友圈等途徑了解海南海釣信息,尋找釣點等。「海南海釣業尚未真正起步。」業內人士指出,其特點為「無組織、無紀律」,總體狀況處於「無規劃、無管理、無產業、無(大)產出、無安全保障」的五無狀態。海釣人則反映海南海釣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海釣不太方便、不夠安全、價格不規範、配套休閒娛樂活動缺乏等。不方便體現為:不少客人來海南海釣時,往往「兩眼一抹黑」,不知道去哪釣,找不到人諮詢與服務,不少人最後只能放棄來海南海釣。
4、漁民難以轉產參與休閒漁業;
海南的漁民是樂意轉產參與海釣服務的。從近幾年的情況看,海釣離不開漁民、漁船。前些年,海南海釣愛好者多在海岸邊釣魚,不用租漁船。隨著漁業資源的衰退,海釣人只能選擇租用漁民的船出海找魚。一艘船每天的租金大約二三百元,漁民負責開船。一位知情人士認為,漁民、漁船參與海釣業,發展休閒漁業有不少好處:一是可以把一些漁船改造成休閒漁船,漁民可以從導釣、安全陪護、開船海釣等海釣產業鏈中受惠。二是漁民熟悉漁船、海狀、漁汛,有利於海釣的開展。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衰退,一些漁民出海捕魚意味著虧本,因而選擇將漁船閒置在家。對於轉產參與海釣服務,不少漁民頗為樂意。但是受制於目前的轉產難等,漁民與海釣者「搶魚」的情況不時出現。
5、市場發育不充分,海釣企業運營艱難;
海釣企業受政策不明朗、專業人才缺乏等因素影響,經營困難,生生死死的現象不時上演。改造的休閒漁船成「黑船」
海口灣一帶,不久前停泊著三艘經改造的休閒漁船。在幾次運營過程中碰到重重困難。這些船既沒了漁船的身份,也沒有休閒漁船的身份,沒有休閒漁船牌照及活動海域等。
目前在海南,海釣公司、海釣俱樂部少,因無船出海、釣點難找等,所組織的海釣活動吸引力有限,經營頗為困難。海南一些旅行社為了增加旅遊線路吸引力、一些漁具店為了促銷漁具,也會提供海釣服務、組織海釣活動等,但均未形成專業化、規模化運作。受產業政策不明朗、海釣資源未充分掌握、專業人才缺乏等,海釣俱樂部生生死死的現象不時上演。
6、缺少政府層面在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與引導。
項目投入力度較小,海南缺乏真正集觀賞、垂釣、捕撈、住宿、餐飲、娛樂於一體的大規模綜合性休閒場所。交通和安全也是海南海釣人希望得到解決的問題。釣友們介紹,海釣愛好者一般租漁民的船出去釣魚,這些船沒有護欄等安全設施。一些釣友愛帶著家人一同出去海釣、遊玩,他們發現,海南海釣基本無配套休閒娛樂項目,「海釣點附近應建有一些休閒旅遊項目,這樣可以讓釣友的家人也玩得盡興。」
7、相關法規空白,南海海釣亦無相關法規可循
政府方面對海釣業缺規劃、無法規、少投入;使得海釣業的註冊登記、產業運行、市場監管、環境保護、治安管理等均無章可循,全省性的海釣業管理辦法尚未出臺。
南海有著獨一無二的海釣資源,並且可以形成海釣產業鏈,然而,這裡卻是空白,政府沒有出臺相關法規,海域、航線、釣點,釣船等等均無章可循,無法合法地開展海釣活動。
隨著近海漁業資源衰退,發展海釣業已成為國內各沿海省份共同努力的方向。如何做大做強海釣業,海南尤需深思,不能坐等願者上鉤。為此,本人特提出以下建議。
三、推進南海海釣旅遊業建設的建議
為加強海南海釣業的建設和發展,創新社會管理,特提出建議如下:
1、政府儘快出臺相關法規和辦法
省政府及相關部門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參照、借鑑其他省市的有關文件和做法,在2018年內,制定出臺《海南省休閒漁業規劃及管理辦法》;進而規劃出近海海釣保護區(試驗區);南海(三沙)海釣保護區(試驗區),出臺《近海海釣管理暫行辦法》;《南海(三沙)海釣管理暫行辦法》;出臺有關漁民轉產參與海釣休閒漁業的政策,在漁船改釣船、造釣船指標等方面,給予政策、資金支持;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構建起「政府宏觀管控;行業協會協調;企業、漁民參與」的社會化運作管理機制。
大力支持海南省的海洋產業協會在發展海洋產業、形成南海海釣產業鏈中的積極作用,並在政策、資金及開展的活動上予以扶持,健全多渠道的投融資體系,使之儘快形成產業鏈,加快海釣產業的發展扶助海釣業的認證、管理和實施,;
大力支持海南省的海洋產業協會在整合零散的海釣俱樂部、海釣船中的作用;支持其在海釣行業中的認證、管理和協調的作用,以形成海釣產業化,行業規模化,服務規範化,接待專業化,使海釣愛好者在安全上有保障,並能夠享受到海釣的樂趣。
3、在西沙永樂群島、海南島周邊嘗試休閒漁業(海釣)先行試驗區
省政府牽頭,聯合涉海的有關部門指導海南省的海洋產業協會成立海南休閒漁業先行試驗區,(海南海釣遊客接待中心),在西沙永樂群島、海南島周邊劃出適當海域,適時發布海釣活動信息,舉行海釣旅遊活動,逐步形成休閒漁業管理模式,逐步走向健康發展之路。
在海南島、南海(西沙)打破單一生產、單一垂釣的簡單經營模式,實施「長短結合,養釣結合」的方式,建設海洋牧場,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發展初期以養為主,不斷拓展服務功能,打造出一條以「觀海景、釣海魚、吃海鮮、買海貨」為特色的休閒漁業(海釣旅遊)熱線。
承辦單位及答覆
詳細查看
關閉
關於拓展南海休閒漁業(海釣旅遊業)的建議
(B類)
本答覆內容不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