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福建省以創建「水鄉漁村」為抓手,大力發展休閒漁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截至「十二五」末,全省「水鄉漁村」規模達137家,涵蓋了生產體驗、休閒垂釣、旅遊度假、觀賞娛樂、文化探索和科普教育等功能。其中18家被確定為「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
抓創新,培育發展新模式。因地制宜,不斷創新休閒漁業發展的方式和途徑。以浯嶼現代休閒漁業基地建設為試點,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漁民」的產業模式,由旅遊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整個項目包含浯嶼島、浯嶼海上牧場以及生態無居民海島浯垵島的開發建設,通過挖掘海島漁村自然與文化旅遊資源,發展海上旅遊觀光、漁家樂、漁家休閒民宿等休閒漁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將休閒漁業項目做大做強。
抓創建,示範帶動發展。以創建「水鄉漁村」為載體,吸引社會資金投資建設,加快休閒漁業發展的工作機制。一是規範創建標準。確定了設施、交通、環境、管理、質量、經營等6個方面20項的評審內容和創建要求,規範申報、考核、審批、授牌等程序。二是強化產業引導。聯合省旅遊局共同推進「水鄉漁村」創建,並給予每家創建單位10萬-30萬元資金獎勵,優先推薦其申報休閒漁業補助資金項目,努力打造「清新福建」的海之遊、漁之旅。三是加強動態管理。建立「水鄉漁村」動態管理檔案,授牌有效期5年,不定期複查。對授牌後放鬆管理、質量下降,不再符合「水鄉漁村」標準的,提出限期整改,若仍無法達標,則取消授牌。
抓品牌,增強發展效益。一是重點打造福建「水鄉漁村」知名品牌。設計並註冊「水鄉漁村」商標,開展「水鄉漁村」精品工程創建活動,召開全省「水鄉漁村」現場交流會,擴大品牌影響力。二是通過開展「福建十大漁業品牌」創建活動等,打響「福州金魚」等知名品牌,鼓勵、支持休閒漁業特色品種申報國家級地理標誌,並予以資金獎勵。
抓特色,引導產業化經營。培育「福州金魚精品工程」,引導養殖方式由農家式、小規模到大規模、集約化發展,產業格局從單純養殖向苗種繁育、養殖、飼料加工、銷售、研發為一體的產業化經營轉變,培育壯大一批龍頭企業;支持福州(閩侯)金魚產業園建設,打造集金魚繁育、研發、物流、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現代金魚產業基地,促進產業集聚。2013年,福州市被中國漁業協會授予「中國金魚之都」稱號。目前,福州金魚養殖面積近1200畝,養殖年產值3億多元,其中中高端金魚產值佔全國一半以上,80%出口到日本、東南亞、歐美以及港臺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山東省高度重視休閒漁業的發展,省海洋與漁業廳從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培育海洋與漁業優勢主導產業、為山東建設「海上糧倉」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探索漁業和旅遊業的融合發展。在全省海洋功能區劃中,把海洋旅遊功能區作為重點功能區加以優先規劃。在發展現代漁業中,積極拓展漁業的旅遊和休閒功能,注重發展休閒垂釣、觀光漁業、體驗漁業等休閒漁業產業,取得了明顯成效。
隨著山東省漁業經濟不斷發展,漁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休閒漁業已成為漁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全省現有國家級休閒漁業示範基地37處,省級休閒漁業示範園區72處,省級休閒漁業示範點110處,省級休閒海釣示範基地18處,省級內陸休閒垂釣基地10餘處。臨沂市被國家休閒垂釣協會授予全國首個「中國休閒垂釣之都」稱號。2015年,全省休閒漁業產值達200多億元。
全省的休閒漁業模式從經營活動方式來看,呈現休閒海釣型、養殖垂釣型、競技垂釣型、漁家樂、休閒漁業公園、遊覽型6種休閒漁業類型。
按照國家的有關部署,山東省漁業主管部門注重加強同省旅遊局的合作,積極參與到好客山東休閒匯等活動中,自覺將旅遊元素、觀光元素、體驗元素融入到休閒漁業,成功舉辦了一系列活動。
近年來,山東先後制定了《山東省漁業發展規劃》,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就印發《關於培育和發展休閒海釣產業的意見》發出通知,和省旅遊局聯合印發了《山東省省級休閒海釣基地評定辦法》《山東省內陸省級休閒垂釣基地評定辦法》。省財政給予省級休閒漁業示範園區專項資金扶持,每個園區30萬元,2014年、2015年、2016年為鼓勵發展休閒海釣產業,全省每年拿出3000萬元對省級海釣示範基地發展給予專項資金支持,主要用於戀礁魚投放、垂釣基地本地調查、海釣基地監測網建設、海釣基地平臺建設等。威海市海洋與漁業局和財政局出臺了《威海市鼓勵休閒漁業產業發展資金獎勵辦法》設立了專項資金,從2014年開始連續3年扶持休閒漁業重點項目,對達標項目進行獎勵,綜合性休閒漁業基地項目每個獎勵20萬-30萬元,海上遊釣區項目每個獎勵10萬-20萬元,陸地池塘垂釣區項目每個獎勵10萬-15萬元,海邊池塘垂釣區項目每個獎勵10萬-20萬元,這在全省地級市中尚屬首次。日照市拿出財政專項資金對獲評市級休閒漁業示範園的20家企業(單位)進行獎勵。
北京是典型的消費型城市,觀賞魚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北京的觀賞魚產業形成了自身的特點。
宮廷金魚是北京最具特色的觀賞魚品種,有史料可查的宮廷金魚有100多個品種,近幾年通過挖掘,現有品種60餘個,已恢復瀕臨失傳的王字虎頭、鵝頭紅等金魚種群10餘個,提純復壯黑大眼龍睛、弓背水泡等品種近20個,研發藍鵝、藍虎頭等新品種10餘個。
錦鯉方面,不斷提升錦鯉苗種的繁育、選育、養殖能力,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優良品種。通州鑫淼水產總公司於2012年通過國家級資格驗收,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級錦鯉良種場。同時,紅運、金牛、博興等錦鯉養殖場近年在參加全國多地的錦鯉大賽中,均獲得很好的成績。
創建觀賞魚創新團隊,為觀賞魚產業發展注入活力。團隊整合了北京地區各個方面的科技資源,促進了漁業科研、教學與推廣機構的結合以及中央和地方漁業技術機構的合作,由4個層次組成,設有1個產業技術研發中心,9名崗位專家,2個綜合試驗站和8個農民田間學校工作站,有專門的經費保障,自團隊創建以來的建設經費為3200萬元。團隊在觀賞魚品種選育、營養與飼料、病害防治與監測、觀賞魚鑑賞標準、產業信息化以及產業經濟研究方面開展了多項前瞻性研究,將創新成果延伸到了池塘邊,直接服務於漁業生產,既滿足農民需求,又促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加大技術應用力度,為觀賞魚產業發展增添動力。在觀賞魚品質篩選規程、觀賞魚優質安全飼料、觀賞魚增色技術及中草藥病害防治等方面研發應用新技術67項,實現全市觀賞魚良種覆蓋率66%,技術採納率達75%,並組織各區通過開展試驗示範、技術培訓、現場觀摩、下鄉指導等多種形式進行廣泛推廣,並將生物浮床、高效增氧技術應用於觀賞魚產業,取得良好效果,提高了養殖戶收益。
加強良繁體系建設,為觀賞魚產業發展築牢基礎。針對北京宮廷金魚種質資源保護與發展,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所合作,建立北京宮廷金魚種質中心,全面系統地構建基因、細胞、活體、群體等種質資源保存和共享平臺,為宮廷金魚的良種保護、種質改良、新品種開發提供物質基礎,繁育出更多種質優良的金魚苗種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北京市場乃至全國的金魚產業提供穩定的苗種來源,延續金魚養殖技藝和歷史文化傳承。
湖南素稱「魚米之鄉」,全省有水域面積2000多萬畝,經濟魚類167種,該省堅持把休閒漁業與新農村建設、旅遊業發展、漁業文化傳承有機結合,探索現代漁業發展新途徑。目前,全省具有一定規模和接待能力的休閒漁場4049個,垂釣水面78萬畝,年接待遊客量3600萬人次。一些地方以捕撈節、螃蟹節、垂釣節、賞魚節、生態漁業節等形式推出休閒活動,以魚全席、有機魚、特種魚、觀賞魚等打造特色品牌,延伸漁業內涵,增加漁業附加值。2015年,全省休閒漁業產值近50億元,佔漁業總產值12.8%。
湖南加強品牌培育,大力支持休閒漁業示範基地創建。該省加快推動漁業生產與服務三產對接融合,在生產技術、運營管理上實施「點對點、面對面」指導服務,重點支持創建國家級和省級休閒漁業示範基地。出臺《湖南省省級休閒漁業示範點評定辦法(試行)》,從交通設施、安全管理、環境衛生、公共服務、基本建設與必備條件、經營管理、質量安全與環境條件、市場監管等八個方面共34項,對擬創建基地進行規範、指導與考核驗收。各地通過宣傳、包裝、促銷等手段,加快休閒漁業品牌創建,不斷提升休閒漁業的品位和檔次。全省現已創建26個國家級休閒漁業示範基地、141個省級休閒漁業示範點,120多家基地獲四星或五星「休閒農莊」稱號。其中,26個國家級示範基地接待能力達2040萬人次,2015年實現產值10億元,佔全省休閒漁業產值的20%。
湖南省還將休閒漁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現代漁業、休閒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從四個方面進行重點支持。一是將休閒漁業企業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統一規劃,並可將其納入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支持範圍。二是對休閒漁業的初級水產品、水產品粗加工免徵企業所得稅。對經審批的休閒漁業企業生產加工用地及生產生活等建築,按權限報批減免其土地使用稅、房產稅。三是在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池塘標準化改造、農村清潔工程、陽光工程等項目建設和資金扶持上對休閒漁業企業給予重點支持。四是對經省休閒農業協會評定為五星級的休閒漁業企業,享受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待遇。金太陽現代休閒農莊、千龍湖生態農業、株洲喬西生態農業、良美鱘龍公司等6個國家級休閒漁業示範基地被評為湖南省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省政府對每個產業園給予100萬元獎補資金。
近年來,吉林查幹湖漁場通過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挖掘傳統漁獵和民俗宗教文化,不斷豐富漁文化內涵和表現形式,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休閒漁業營銷、推廣和發展模式,取得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截至2015年末,查幹湖現有資產總額12.5億元,其中湖內在產品總值8億元、其他資產4.5億元,年漁業產值2.2億元,其中休閒漁業產值1.3億元,年接待遊客近百萬人次。
挖掘歷史,傳承和再現漁獵文化。通過挖掘漁獵文化,查幹湖漁場將撈「頭魚」,品嘗「頭魚宴」和「頭鵝宴」融入休閒漁業活動中來,舉行具有神秘色彩的「祭湖醒網」儀式,沿用馬拉絞盤這一古老冰上捕魚方式,豐富了查幹湖休閒漁業的文化內涵。同時,查幹湖漁場把冰封后的湖面作為一個巨大的休閒漁業遊樂平臺,將整個冬捕生產過程完整地展示給遊客,讓冰原捕魚成為特質旅遊資源。
舉辦文化旅遊節,延伸產業鏈。利用漁業生產方式和漁業資源,舉辦與漁業相關的節慶系列活動。包括吉林查幹湖冰雪文化旅遊節、查幹湖蒙古族民俗文化旅遊節、荷花節、春季開湖魚美食節等節慶活動,延伸休閒漁業產業鏈。從2002年起,連續14年成功舉辦「中國吉林查幹湖冰雪漁獵文化旅遊節」。
拍賣「頭魚」,提升品牌影響力。在冬捕節開幕式上,以撈「頭魚」和拍賣的方式提高遊客的參與度,吸引大眾的目光。「頭魚」拍賣不但成為企業提高知名度的一個有效途徑,更讓查幹湖胖頭魚價格飆升,由2002年的8888元升至2015年的788888元。同時,還在冰上開闢了冰上超市,把剛剛捕到的鮮魚直接銷售給遊客。融入滿蒙文化、漁獵文化、溼地文化元素的查幹湖休閒漁業提升了查幹湖休閒漁業品牌價值。
鼓勵漁民參與服務活動。漁民新建漁家樂35家,不僅為遊客提供全魚宴,還為遊客代買魚產品,上冰當導遊,既方便了遊客又增加了收入。部分漁民利用漁船、漁具和專業技能,在查幹湖淺水水域,開展遊客直接參與的拉網捕撈作業,體驗與漁民一起出船、拉網、嘗湖魚、住漁家,當一天真正的漁民,親身體驗漁民生活和漁村的鄉情。
建立「網際網路+魚產品」營銷模式。與京東、蘇寧、順豐、郵政、中通等電商跨界合作,開展魚產品線上和線下銷售,遊客與商家爭相搶購查幹湖有機魚;體驗式消費服務、賓館住宿、餐飲預訂異常火爆,帶動周邊幾萬人就業。活動期間,魚產品銷售收入超過3000萬元,每年約有近百萬人次來查幹湖休閒、觀光,品嘗胖頭魚,購買查幹湖有機魚產品,直接帶動旅遊產業銷售收入2000萬元。
福建省廈門市小嶝休閒漁村是國內較早發展休閒漁業的企業之一,也是第一批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之一,還是2009年廈門市鄉村旅遊發展示範點、2010年廈門市島外十佳休閒農莊、2010年福建省「水鄉漁村」、福建省休閒漁業示範基地、2011年全國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示範點、2011年福建鄉村旅遊四星級經營單位、2014年國家3A級旅遊景區、2014年度廈門市新興行業龍頭企業。漁村每年遊客接待量約10萬人,營業收入近1200萬元,獲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小嶝休閒漁村的建設和發展,得益於廈門市十幾年來升級傳統漁業,建設都市漁業的理念和實踐。漁業是廈門的傳統產業,曾是廈門經濟的支柱產業。隨著廈門現代化發展,漁業從承擔主要經濟發展任務的主角,轉到以民生、環境、生態為主,經濟為輔的配角。廈門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生態優先、民生為本、持續健康」的目標,本著「發展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調整漁業產業結構,拓展漁業發展空間,大力發展休閒漁業,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和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全面推進美麗廈門、漁民奔小康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2005年福建省編制第一個休閒漁業規劃——小嶝休閒漁村規劃,當時規劃的核心理念是要因地制宜——在升級原有養殖產業的基礎上,轉向以觀光休閒為主,建設配套景點、休閒項目和住宿場所,變一產為一產與三產的結合。
小嶝島原先土地用於圍墾養蝦,長年累月地養蝦導致養殖環境變差,養殖品種退化,養蝦產值不斷下滑,原有的漁業發展模式難以維繫。2011年以來,島上建設石斑魚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建設示範基地,成為傳統養殖業與休閒旅遊業相結合的典型樣板。依託基地,小嶝休閒漁村開拓石斑魚工廠化旅遊項目,向遊客展示石斑魚科研、育苗、養殖、觀賞等項目,科普石斑魚常識以及繁育和養殖知識、水產品生產安全知識,有效地將漁業一產和三產結合,達到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小嶝休閒漁村緊密結合旅遊業,建成集休閒漁業、度假酒店、商務會議、主題派對、拓展培訓等為一體的綜合型海島旅遊度假基地。小嶝休閒漁村充分結合小嶝島上的旅遊資源,利用戰地人防地道、600年樹齡「八閩鐵樹王」、獨木成林的特大榕樹、唐朝美人井、邱葵故居、月亮灣沙灘等諸多景點,帶動小嶝島的旅遊觀光業。小嶝休閒漁村通過每年7-8月舉辦海島帳篷旅遊文化節、每年10月-11月舉辦小嶝島紫菜旅遊文化節等大型活動,提高小嶝島的知名度,拉動旅遊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