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休閒漁業是第一產業的漁業生產與第三產業的旅遊休閒的有機結合,是濱水休閒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世界各沿海國家積極發展休閒漁業,推動本地旅遊業的發展。筆者收集各類關於休閒漁業的文獻以及各國休閒漁業發展現狀的報導,重新編輯整理,通過系列文章形式介紹給各位同仁,其目的是推動我國濱水休閒產業的不斷發展。
一、臺灣休閒漁業及其主要形式
在臺灣,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史以來,沿海一直受到嚴格的管制,除漁民及軍事人員外,一般民眾少有接近海洋的機會。這種情況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得以根本的改變。1985年,臺灣頒布《臺灣地區海上釣魚管制實施要點》;1986年,又公告實施《核發海釣船專用執照管理要點》,開放部分海域及船隻的海上釣魚活動。1987年,臺灣正式宣布解嚴。至此,臺灣開始以積極的態度擴大民眾的海上遊憩活動。1991年,臺灣將其《漁業法》增訂「娛樂漁業」專章,1993年,臺灣發布《娛樂漁業管理辦法》,將海上休閒納入漁業範疇,成為漁業的重要一環,正式開始臺灣休閒漁業的發展。
臺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約1600 km,海洋資源豐富,但隨著臺灣沿岸、近海漁業資源呈現減少、下降趨勢,遠洋漁業也日益面臨公海捕撈配額日益萎縮等困境,臺灣漁業近年來產能呈現穩中趨降、萎縮發展的態勢。
對此,臺灣採取相應策略,鼓勵發展海洋休閒遊憩漁業,大力輔導沿海港口漁區興辦休閒漁業,發展海陸休閒中心。這種集生產、銷售、休閒、觀光於一體的休閒漁業,幫助臺灣沿岸和近海漁業「起死回生」,促進了漁業多元化經營,被稱為「建設現代化漁村和增強漁業活力的改革」。
休閒漁業的發展形式多種多樣。臺灣休閒漁業主要包括運動休閒型、漁業體驗型、生態遊覽型、漁鄉美食型,以及文化教育型等五大類活動形式。
二、別具一格的臺灣運動休閒漁業臺灣的運動休閒休閒漁業,以各類釣魚活動為主體,主要包括海釣和塘釣,其中海釣又可分為海上船釣、磯釣、灘釣、長線釣、海水池釣五大項。海釣,是臺灣最早開放的海上休閒項目。
海上船釣,是依據海洋中各種魚類生活的海域環境形態,配合其生活習性、棲移狀況、季節及氣候因素、覓食習性等,駕船出海在船上進行的垂釣。
磯釣,是指在突出水面的巖石或礁石灘上進行的垂釣。那些人跡罕至或很少有人為幹擾的磯巖周圍、礁石叢中,海峽海岬,往往伴生著極其豐富的水生動植物,是海洋中各種洄遊性魚類覓食、產卵的必由之路,一年四季,魚源極為豐富,是垂釣的絕佳場所。臺灣的磯釣包括浮遊磯釣和重磯釣兩種。浮遊磯釣利用磯、巖海岸地形,以浮標方式進行的垂釣。重磯釣選擇深邃、潮水流通的磯巖作為釣場。臺灣較為著名的重磯釣釣場有基隆嶼、出風鼻、蘭嶼等地。
臺灣塘釣包括海水塘釣和淡水塘釣兩種形式。海水塘釣是伴隨海水魚類養殖發展而興起的一項新興釣魚活動。淡水塘釣是臺灣目前垂釣比賽最為頻繁的項目,其營運方式分為「職業池」和「休閒池」二種。職業池由釣者買下塘釣的時間段,然後在限定時間內釣獲的魚歸釣者所有,可選擇全數帶回或折價退還給池主。休閒池,釣者需支付少許的垂釣費用,所釣之魚需即時放回池中,同時不能使用有倒鉤的釣具垂釣。臺灣很多縣市都建有專門的淡水塘釣場。
三、別開生面的漁業體驗
臺灣的漁業體驗具體包括觀光休閒採捕、漁業活動參觀、漁村生活體驗三大類型。
觀光休閒採捕包括牽罟、石滬、拾貝等活動。牽罟,地曳網捕魚法簡稱,是一種古老的漁業作業方式,作業時,罟網的一端固定在岸邊的木樁上,由五人乘罟仔船載罟網出海環繞半圈,順序下網,再駛回岸邊,由一人入水牽網繩的另一端上岸後,岸上的人員排成兩排合力拉起網繩的兩端,以拔河的方式將罟網拉回,大約40分鐘到1小時隨罟網拉近,便可看到活蹦亂跳的魚、蝦,完成牽股活動。這種捕魚法一直延續到1950年代。之後,由於漁船動力化的發展及其廣泛運用,牽罟捕魚逐漸消失。伴隨休閒漁業的崛起和發展,牽罟捕魚這種古老的漁業作業方式重新為人們所關注,成為休閒漁業的一項重要活動項目。目前,臺灣屏東的枋山、南灣,宜蘭的頭城,澎湖的蒔裡、山水、望安等地均設有牽罟捕撈作業,將最原始的漁業文化呈現給四方遊客。
石滬是一種用以捕魚的石陷阱,一種最原始古老的捕魚設施。其原理是利用潮汐起落,在潮間帶堆砌兩道長圓弧形堤岸,從淺水處一路延長至深水處,在深水處盡頭向內做成彎鉤狀。漲潮時,魚群順水進入石滬中覓食海藻;退潮後,石堤高於海面,魚洄遊至捲曲出被阻,困於滬內,漁民藉此捕捉魚獲。石滬的採用需要特定的自然條件,必須在潮間帶遼闊、風浪大、潮差大、取石材容易的地方才能發展。澎湖具備發展石滬捕魚的良好條件,是世界上石滬密度最高的地方。石滬是澎湖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一項產業文化。除澎湖外,苗慄的外埔也有石滬分布。
石滬的造型非常優美,是遊客駐足觀賞、攝影拍照的絕佳地點。澎湖七美嶼的雙心石滬,更是以其美麗的造型,襯以湛藍的海水,馳名海內外。到擁有石滬的地方去欣賞美麗的石滬,還可享受退潮後跳浪追魚、手到擒來的摸魚之樂,使身心得到完全的放鬆。
漁業活動參觀包括捕撈作業參觀、網箱養殖參觀、定置網作業參觀、魚塭養殖參觀和水產加工參觀等內容。目的在於讓遊客在享受休閒之樂的同時實際了解漁業作業的過程及其知識。
臺灣漁村生活體驗的典型案例有花蓮壽豐鄉立川蜆場、宜蘭大塭觀光休閒養殖場、彰化漢寶合作農場、臺南七股區溪南春休閒漁村等,通過向遊客提供漁鄉民宿及餐飲美食,讓遊客真切地體驗和感受漁村生活的樂趣與真諦。
四、令人耳目一新的漁鄉生態遊覽
臺灣漁鄉生態遊覽的最主要項目是觀魚火、賞鯨豚和海上「藍色公路」等。臺灣海上藍色公路分為北南兩部分。北部藍色公路由淡水漁人碼頭出發,行經金山萬裡等濱海航線,沿途停靠富基漁港、野柳漁港,全程十多海裡。南部藍色公路由高雄鳳鼻頭出發,中途停靠小琉球,終點在屏東車城的海口港。
海上藍色公路突破以往娛樂船單港進出模式,將沿線景點串連起來,結合港與港、陸與海的特色,形成讓人耳目一新的複合遊覽網。在海上藍色公路上徜徉,既可以欣賞廣闊、湛藍的大海,並將沿途的海岸及島嶼美景盡收眼底,還能夠觀察沿途海岸及島嶼地形地貌及地質狀況,如海拱、海柱、豆腐巖、壺穴、生物化石、風化窗等。故此,海上藍色公路素有大自然的地理教室之美稱。
臺灣的賞鯨豚活動始於1997年。目前的賞鯨豚活動主要集中在東海岸的宜蘭、花蓮、臺東等地,按觀賞海域區分,包括龜山島海域、花蓮海域、石梯海域、成功海域、富岡海域。每年的4~10月為臺灣賞鯨豚活動旺季。屆時各漁港每天都有船舶出海,賞鯨豚的主要範圍在漁港20裡內海域,鯨豚發現率高達八、九成。
臺灣賞鯨豚以賞海豚為主,鯨類為大洋洄遊動物,行蹤捉摸不定,海豚則是「本地居民」,且活動海域離岸不遠。目擊率高。臺灣常見的海豚主要是飛旋海豚、瑞氏海豚、瓶鼻海豚、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常見的鯨類有偽虎鯨、虎鯨、大翅鯨、抹香鯨、短肢領航鯨。
在臺灣,乘船出海賞鯨豚,是一項驚相依而行,跳躍高手喜不斷、其樂無窮的海上休閒活動。飛旋海豚精湛的空中旋轉,聰明的瓶鼻海豚相依而行,跳躍高手熱帶斑海豚空中炫技,美麗的弗氏海豚沉浮於海面,足以讓你驚喜連連。倘若能幸運地看到短肢領航鯨的成群浮遊,他們潛水時豎直的漂亮尾鰭更是讓人驚嘆不已。
五、生動有趣的漁業文化之旅
臺灣休閒漁業的文化教育形式,一是通過漁具陳列和海事博物館、魚蝦貝類博物館、水族館、漁業文物館等展開,如東港區漁會和彰化區漁會經營的漁業文化展示館,以水族和漁業文史展示為主要內容,藉此傳播當地的漁業文化。二是將漁港漁鄉地區特有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發展成休閒活動項目,如宜蘭頭城的「搶孤」和東港的王船祭、王船出巡、放水燈、媽祖慶生等。頭城「搶孤」首次出現在清朝年間,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普度後,富裕人家會將祭拜的用品發給孤貧,為避免分發時可能出現的擁擠與混亂從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於是就設計出了一種「堅孤棚」的比賽方法以爭取孤棚上的物品。
六、臺灣休閒漁業發展的經驗及其借鑑
1、重視規劃,加強財政支持,推動休閒漁業健康發展
臺灣休閒漁業的發展要歸功於臺灣當局的大力推廣、引導與資金支持。在臺灣休閒漁業的發展中,當局的輔導與管理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休閒產業建設規劃、硬體設備補助等方面,有力地推動臺灣休閒漁業的快速發展。
臺灣休閒漁業的發展開始是以海釣船為主,當局首先制定「娛樂漁業管理辦法」,通過制度建設和娛樂漁船協會建設,協助發展娛樂漁船漁業,包括兼營娛樂漁船繼續享有漁船用油的優惠、娛樂漁船的強制保險及開放漁港停泊娛樂漁船等。1990 年,「農委會」的「休閒農業計劃」包括了對觀光休閒漁業發展的規劃輔導與財政支持; 1992 年,「農委會漁業署」開始積極推動休閒漁業區建設、漁港周邊魚貨直銷中心的假日魚市建設; 1998 年,臺灣開始推動沿海港口漁區興辦休閒漁業海陸休閒中心,促進漁民走向多元化經營。這些休閒漁業措施的實施,活躍了漁區經濟,有力地推動了休閒漁業的發展。
此外,臺灣當局還協助地方管理部門與漁會,規劃發展各類休閒漁業活動,特別是結合富麗漁村計劃,發展農漁業休閒園區及觀光魚市的建設等。如「農委會」補助宜蘭縣辦理東澳海洋牧場區的工程規劃設計等。大陸休閒漁業發展可以借鑑臺灣相關發展措施,加強對休閒漁業的政府引導和組織協調,制定休閒漁業產業推動的法規制度和政策導向,並從休閒漁業建設規劃、休閒漁港的基礎設施建設、休閒漁業農民組織、休閒漁業園區建設等方面加強財政經費補助引導,及時解決休閒漁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推動休閒漁業的快速發展。
2、凸顯特色,推動產業升級,建立富麗新漁村
自2000 年以來,臺灣「農委會漁業署」推動建設現代化「富麗漁村計劃」,宣揚「生產、生活、生態」三生漁業,分別從經濟、文化、自然等方面促進漁村轉型,倡導漁村提升生活文化價值,維護漁村自然生態與永續發展的基礎,凸顯當地的產業特色,並以此創造漁村經濟發展的新機,達成漁村富麗美好的願景。
在財政支持上,臺灣自1999 年開始每年編列漁村建設經費數千萬元不等( 其中約有一半的經費用於推動發展休閒漁業) 。時至今日,以「富有而美麗」為願景的漁村轉型,已在全臺各地展開,改寫了傳統漁村的風貌,也反映出漁民的文化創新潛力,以及漁業由第一產業發展為第二、第三產業的新趨勢。因此,休閒漁業成為眾多漁村轉型最常使用的模式。目前,臺灣有十幾個富麗漁村社區,成為漁村建設的榜樣,可優先規劃發展為漁村旅遊休閒漁業的示範區。
3、強化功能,打造魅力漁港,促進漁港功能多元化
臺灣漁政單位20 世紀90 年代初期開始著力推動漁港功能多元化,經多年建設已明顯改善港區環境,充實漁港休憩資源,拉近漁港與民眾的距離,並帶動漁業相關產業發展,增加漁民收入。
目前,漁港除原有漁業生產功能外,還包括休閒遊憩、海釣觀光、魚貨直銷、交通貨運、文化教育等多元化功能,其實質以改善漁港設施、美化港區景觀、發展休閒遊憩最多;其次為設置娛樂漁船碼頭及浮碼頭、發展海上觀光及海釣,再次為興建現代化魚貨直銷中心,提供新鮮、廉價及美味魚貨,並規劃設置漁史館、漁業文化展示館等,提倡海洋漁業文化教育。
4、整合資源,形成獨特風格,發展區域休閒漁業
臺灣各縣( 市) 資源條件各異,有草原、溫泉、沙灘、潮間帶、防風林、海鳥、紅樹林、漁港、魚塭、鹽田等,休閒漁業能結合各地區文化和觀光特色,形成各地區的獨特風格。在經營時能掌握此特色,塑造園區形象,引導產業蓬勃發展。以臺南縣七股鄉為例,過去多以漁業養殖為主要生計,在臺灣休閒漁業旅遊風潮下,七股鄉依託豐富的生態資源,包括舄湖和紅樹林的溼地生態特色以及國際級的旅遊資源———黑面琵鷺每年冬季的棲息,以成為國際級生態旅遊景點的潛力開發為重點,將傳統漁業養殖轉化為產業文化和生態旅遊,如帶領遊客乘竹筏賞紅樹林、海鳥以及舄湖生態,帶動了休閒度假村、民宿業與竹筏業的合作與聯盟,以資源的互補為遊客提供多元的休閒服務,降低了轉型成本,增強了競爭力。
此外,臺灣從1997 年開始推動「藍色公路」計劃,開展以休閒觀光為目的,通過休閒漁業漁船等經營單港或多港進出的營業活動。此後,「藍色公路」逐漸轉型為以海域觀光為主,成為熱門的親水性旅遊模式。
5、融入文化,開展體驗活動,帶動觀光休閒漁業發展
臺灣鄉村的民俗文化資源非常豐富,通過有關活動將豐富的民俗文化融入觀光休閒漁業,有助於推動地方觀光與海洋資源的整合。臺灣多樣化的漁產品文化季發展,已經成為臺灣休閒漁業整合地方特色與海洋資源的重要推手( 表3) 。如結合美食、休閒、文化、保育的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除以農漁特產結合文化觀光產業外,活動更朝向精緻化及多元化發展,每年的4 月中旬到6 月中旬,均舉行盛大遊街活動及黑鮪魚拍賣會,為黑鮪魚文化觀光季預先拉開序幕。觀光客參加黑鮪魚文化觀光季,可以品嘗到「東港三寶」等當地美食,還可以暢遊屏東縣各旅遊景點。
又如為發展並推動澎湖縣海洋生態觀光旅遊,澎湖縣2004 年開始推出「菊島海鮮節」,讓遊客體驗休閒漁業活動,推廣澎湖的海洋生態與休閒體驗,藉而增加澎湖海洋特色產業———海鱺魚、丁香魚、生猛鮮蚵( 牡蠣) 、石斑魚等生鮮海產的知名度和銷售量。近年來,大陸通過「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會展經濟、文化節等方式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取得明顯實效。發展休閒漁業同樣也可以根據各地傳統文化、民俗和漁業資源,大力推動休閒漁業文化觀光節慶活動,引導休閒漁業朝精緻化及多元化發展。
作者簡介:中國濱水休閒產業聯盟理事長、中國市場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市場學會濱水休閒產業研究中心主任、世界遊艇盛典執行秘書長。
敬請關注作者以往關於濱水休閒產業的其他文章:
世界休閒漁業發展縱覽(五)澳大利亞休閒漁業發展概述
世界休閒漁業發展縱覽(四)日本休閒漁業發展概述
世界休閒漁業發展縱覽(三)美國休閒漁業發展概述
世界休閒漁業發展縱覽(二)我國休閒漁業發展概述
世界休閒漁業發展縱覽(一)休閒漁業概述
世界郵輪旅遊發展縱覽(十)話說環球郵輪旅遊
世界郵輪旅遊發展縱覽(九)北極郵輪旅遊概述
世界郵輪旅遊發展縱覽(八)南極郵輪旅遊概述
世界郵輪旅遊發展縱覽(七)世界著名郵輪港口概述
世界郵輪旅遊發展縱覽(六)全球郵輪航線概述
世界海洋郵輪旅遊發展縱覽(五)全球十大郵輪公司
世界郵輪旅遊發展縱覽(四)中國郵輪旅遊市場發展現狀分析
世界郵輪旅遊發展縱覽(三)中國郵輪旅遊發展歷程
世界郵輪旅遊發展縱覽(二)全球郵輪旅遊發展現狀概述
世界郵輪旅遊發展縱覽(一)全球郵輪旅遊發展歷程
中國濱水休閒產業聯盟長期致力於濱水休閒產業、濱水度假區、城市濱水區、濱水旅遊小鎮的開發策略研究和投資開發實踐,在全國各沿海、沿湖、沿江城市選擇有條件的地域,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旅遊資源,突出水岸特色,與當地政府共同制定總體規劃,由中國濱水休閒產業聯盟會員企業共同投資,並委託聯盟下屬專業公司運營管理,打造以遊艇帆船、休閒垂釣、帆板賽艇、皮划艇、摩託艇、水上飛機、濱水房車等濱水休閒生活方式為主要特色,以濱水小鎮、濱水商業街區、濱水度假綜合體為主要業態的的濱水休閒度假目的地。
中國濱水休閒度假目的地及濱水旅遊小鎮專業運營商——中國濱水休閒產業聯盟,願意與各濱水城市政府及濱水休閒投資企業一道,共同推進中國濱水休閒度假目的地及濱水旅遊小鎮的開發與建設,共同促進濱水休閒產業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