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孩瑞秋花了一萬多元才將這隻流浪狗帶回國
小伙頭次坐飛機微博求助,網友神回復
8月24日晚,網友小梁發微博求助:我是潛江人,今年18歲,26日晚上要坐飛機去烏魯木齊上學。因為是第一次坐飛機,也無家長陪同,想問問朋友們,坐飛機能帶什麼,不能帶什麼。這則微博被轉發超2萬次,引來數千網友「神一樣的評論!」新周刊執行總編封新城更是笑言這條微博是「重大娛樂事件」!小梁由此走紅網絡江湖。
跟帖:
暈機的時候打開窗戶吐;記得買站票,折扣很低;還有不要連潑空姐三杯開水!
漢堡太辣,奇葩男報警求助
日前,一網友發微博稱,廣東一麥當勞驚現奇葩,由於麥辣雞腿堡太辣,男子竟報警求助。記者調查後證實確有此事。當時值班經理跟男子解釋說麥辣雞腿漢堡是辣的,而且產品質量並無問題,表示可以替他更換另一種不辣的漢堡,但是該男子拒絕並要求副經理試吃他的漢堡包,最後撥打了110。警察到場後也解釋麥辣雞腿是辣的,請男子冷靜。最後男子同意將麥辣雞腿漢堡更換為不辣的板燒雞腿漢堡後離開。
跟帖:
這男子太壞了,花一份錢吃了兩份套餐。不過如果有一天,我們都只為這樣的事情報警,生活該多幸福。
網絡「告狀」者,反被網友「扒皮」
前幾天,浙江紹興一網友在當地論壇上發帖稱,自家私家車在婆婆家門口停了3分鐘,就被交警貼封條。此舉引來不少網友的同情,三分鐘就開罰單,交警有些不近人情了。然而,「劇情」很快逆轉:事件目擊者現身,稱這輛車不只停了三分鐘,而且當時還逆向。交警證實,當時車主逆向停車,導致市區一個小學門口堵車半個小時,所以才開了罰單。跟帖:節操碎了一地。
大學開學,曹雪芹阮玲玉都來了
什麼什麼?姚晨來了?竟然還有阮玲玉和曹雪芹!這不是電視臺最新拍攝的穿越大劇,而是南京理工大學2012級新生報到的日子,可謂「群星」薈萃!你知道嗎?在這裡曹雪芹棄文從商不寫文學作品了,改行學經濟學; 阮玲玉成績頂呱呱,所在班具有超高保研率;姚晨則是個不折不扣的大男生,學習測控技術與儀器;還有一位名叫唐詩元曲,他既不在中文系也不在歷史系,而屬於經濟管理學院會計專業!「我爸爸也是會計,同時也是標準的文藝青年。之所以給我起這個名字,主要是因為爸爸姓唐,而媽媽姓袁,爸爸想把『唐』和『袁』都放進名字裡,就有了這樣一個獨特的名字。」跟帖:就差宋詞沒來了……幸運流浪狗,成美國「公民」「如果你愛他,就把他帶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帶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很多年以前,《北京人在紐約》火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很多人記住了這兩句頗具深意的話。而如今,重慶一條流浪狗切實感受到了這些,只不過,在它身上,那裡只有天堂,沒有地獄。日前,在重慶工商大學交流學習的美國女孩瑞秋,偶然碰到了在燒烤攤邊撿食的流浪狗,看它瘦得皮包骨頭,瑞秋就把它帶回去照顧,並給它起名「娜拉」。9月瑞秋回國,歷經種種複雜手續,花了一萬多元後,瑞秋終於把娜拉帶到了美國。如今在美國娜拉還有了一個供它自由奔跑的偌大的後花園。
跟帖:
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多麼重要……
為少走路,半夜將站牌移到家門口
近日,有微博爆料稱,合肥臨泉東路史城公交站附近的居民為了少走路,半夜把公交站牌挖了挪到自己小區門口。司機無奈地說:「這個公交車站牌已經被移了好幾天了,我們司機也沒有辦法,現在只能跟著站牌停,站牌移到哪兒,我們就停到哪兒!」合肥公交集團回應稱,他們將站牌復位過,可一轉身站牌又被移走了,他們也很無奈。附近居民稱,站牌是被幾個帶鍬的婦女連夜挖走的。這場站牌「爭奪戰」的起源,就是附近兩個小區的居民為了自己乘車方便,自行移動站牌。「公交車站牌成了兩個小區居民之間的戰鬥爭奪品,你移過來他移過去,樂此不疲。」跟帖:搬回家得了。
讀大學逃課成本幾何:282元/天
高校陸續開學。近日一個「讀大學成本」計算公式在網上熱傳。用經濟帳算算荒廢一日要「虧」多少錢,結果讓許多人覺得肉疼。這緣於南京師範大學數科院為新生準備的一份「大學帳單」,在這份帳單中,大學4年,每個學生平均每天的成本高達282元!不少學生感慨:「大學每一天課的價值近300元,翹課1天等於一周的飯錢,翹10天等於一個蘋果iTouch,翹20天等於一個iPad,翹30天等於一部iPhone。」
跟帖:
原來我是這樣從高富帥變窮光蛋的。
車後排中間座位最安全,你知道嗎?
在乘客同時都系安全帶的情況下,後排中間的位置應該是最安全的,因為車被碰撞變形時,後排中間座位所受的壓迫是最小的。汽車內的5個座位的安全性由大到小可排列為:後排中間座位、駕駛員後排座位、副駕駛後排座位、駕駛座位、副駕駛座位。
跟帖:
怪不得領導愛坐那個座位。
一隻大一隻小,潘石屹買錯鞋被調侃
著名地產商人潘石屹8月24日發了一條微博稱:「買一雙新鞋,左腳磨出了泡。脫了鞋一看,一隻是7號,一隻是8號。讓售貨員坑了。」一網友回復道:「哈哈,別怪售貨員!這雙鞋一隻賣的是建築面積,另一隻賣的是實用面積。」
跟帖:
回復亮了,生動、形象地普及了建築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