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地區從來都不乏新聞熱點,這次輪到了伊拉克。新聞熱點的「主角」是一個被稱為恐怖主義組織的「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ad-Dawlat al-Islamiyya fil-Iraq wash-Sham」。 轉寫成英語即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the Sham(ISIS),意為「伊拉克和閃姆伊斯蘭國」,不過,在英語的強勢下,卻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的名稱出現在中國的媒體。
這個所謂的恐怖主義組織能夠提出明確的建國口號,似乎並非是傳統的會黨式的團體組織。要知道,現在的伊拉克曾經的全稱是「伊拉克阿拉伯共和國」。
短短一周時間內,石油價格上漲、伊朗出兵、庫德自治等問題全部浮出臺面,關於中東地區國家版圖將重新構造的預測也公開出現。但在西方學術界,這早已經不是什麼秘密,連俄羅斯智庫也預測過伊拉克最可能的前景是一分為三,而這一切都可以從中東地區的歷史脈落中找到淵源。
地理名稱中的歷史
在當代學者伯納德·劉易斯的著作中,黎凡特(Levant)指地中海東岸。如果再加上伊拉克,歷史上這一帶被稱為「肥沃的新月地帶」。
黎凡特(Levant)指地中海東岸,如果再加上伊拉克,歷史上這一帶被稱為「肥沃的新月地帶」。
「伊拉克(Iraq)」在中古阿拉伯語中是一個省區的名稱。該詞源於中古波斯語(巴列維語),意為海岸、低地;另一種說法解釋為血管,指兩河流域密密麻麻的水系。古希臘和羅馬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之間。「巴格達」同樣來自波斯語,意思是「上帝交託」。「波斯灣」這一名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的亞歷山大大帝時期,而阿拉伯人稱之為「阿拉伯灣」。
作為一個地理名詞,「伊拉克」最早指今伊拉克共和國中部及南部,但並無明確界限。從16世紀起,這裡就成為奧斯曼和波斯兩大帝國的戰場。1538年,巴斯拉被奧斯曼軍隊佔領,今天的伊拉克全境都在奧斯曼帝國版圖之內。1639年的林堡和約,巴格達、巴斯拉和西庫德斯坦的部分地區歸屬奧斯曼帝國。此後兩國邊境趨於平靜,直到1722年波斯的薩法維王朝崩潰。
1913年,英國和奧斯曼土耳其籤訂協議,正式承認科威特的獨立地位。科威特從1756年起即由薩巴赫家族統治,直到1871年為奧斯曼帝國徵服,隸屬伊拉克總督管轄的巴斯拉省;1899年,科威特與英國籤署保護協定,不過該協定沒有得到奧斯曼蘇丹的批准,這種保護關係直到1961年6月才由英國宣布結束。
1913年,伊本·沙特佔領了哈薩,使其脫離巴斯拉省的管轄。1922年,伊拉克與沙特籤訂協議,劃分了兩國邊界。
1920年,協約國與土耳其籤署色佛爾條約後,庫德人開始謀求政治獨立,但土耳其和伊拉克兩國都宣稱庫德斯坦是本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26年,土耳其承認了與英國和伊拉克的三國條約,確認了現在的土伊邊界,摩蘇爾問題最終解決。
1932年,伊拉克與外約旦劃定了邊界。1933年,國聯完成了伊拉克與敘利亞的邊界劃分。
「敘利亞(Syria)」這一名稱通常廣泛地指託魯斯山脈以南、西奈半島以北、阿拉伯沙漠以西、地中海以東之間的地區,地理上覆蓋了今天的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等國家。作為希臘名詞,它曾長期在羅馬官方用語中使用,直至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之後,在阿拉伯或伊斯蘭世界被稱為「閃姆(Sham)」。「閃姆」可以解釋為「北邊」——以阿拉伯半島為基準,外遷人口到敘利亞地區是向北。1865年,它作為奧斯曼帝國的行政區劃的省區名稱再次出現,一戰後,作為法國的託管地,敘利亞正式成為國家的名稱。
「阿拉伯」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9世紀亞述人的碑文中,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以及以後的希臘和羅馬學者用「阿拉伯」或「阿拉比亞」泛指整個阿拉伯半島的居民。公元元年前後,阿拉伯半島居民開始自己使用「阿拉伯人」的稱謂。公元2世紀初,羅馬皇帝圖拉真曾在半島南部建立「阿拉伯省」。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前,阿拉伯人又分為南北。南方阿拉伯語和北方阿拉伯語存在十分顯著的差別。古典的南阿拉伯語與非洲的衣索比亞語相似;南阿拉伯人多居於葉門,以農耕為主。北阿拉伯人大多居住漢志和內志等地,由於以遊牧為主,也被稱為「貝都因人」。《古蘭經》使用的語言就是北阿拉伯語。不過,「阿拉伯民族主義」作為近代受源自西歐的民族主義影響在中東地區的思潮,卻是19世紀黎巴嫩地區的阿拉伯基督徒們的貢獻,包括建立新的阿拉伯標準語以及復興阿拉伯文化。
差不多與阿拉伯民族主義出現的同時,奧斯曼帝國的外交家們通過歐洲的民族國家統一過程中的困難意識到了「民族主義」對於帝國將是一種毒素,泛伊斯蘭主義才是奧斯曼帝國的官方意識形態。
20世紀的阿拉伯王國和阿拉伯聯盟
一戰前夕,英國考慮選擇一位聖裔來抗衡奧斯曼蘇丹,這就是海珊·伊本·阿里。
先知穆罕默德歸真後,聖裔主要有兩個分支:一是從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傳承下來的派系,另一個是從穆罕默德的女婿和堂弟阿里延續下來的派系。阿拔斯系曾建立了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但對阿里一系採取高壓政策,最終形成了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分野。1258年,阿拔斯王朝的末代哈裡發被蒙古西徵軍處以貴族的死亡方式——身裹毛毯被馬群踩踏。
從10世紀下半葉後,阿里的兩個兒子之一的哈桑一支主要生活在漢志的麥加和麥地那。
1915年7月,作為對抗奧斯曼的條件,海珊向英國提出,阿拉伯國家的版圖是北起梅爾辛至北緯37度直到伊朗邊界一線、南到印度洋、東起伊朗邊界和波斯灣、西至紅海和地中海沿岸。10月,英國駐埃及高級專員麥克馬洪以書信形式回覆:英國政府指令他以政府名義,保證承認海珊確定的版圖內的阿拉伯獨立國家,但要去除不屬於純阿拉伯地區的部分敘利亞地區;阿拉伯半島與英國籤訂專門條約的酋長或蘇丹國的領土在阿拉伯國家的主權下,但轉歸英國管理。這就是沒有法律效力的《麥克馬洪-海珊協定》。
1916年10月,海珊宣布建立阿拉伯王國,自任國王。幾乎與此同時,大名鼎鼎的「阿拉伯的勞倫斯」前往漢志地區,策動貝都因人反抗奧斯曼的統治。
其實在此之前,英、法和沙俄已就日後瓜分奧斯曼達成了《賽克斯-皮科協定》。對於海珊自立為「阿拉伯國王」,英法協商後採取折中方案,在1917年1月正式承認海珊為「漢志國王」。
1918年9月30日,海珊的第三個兒子費薩爾和他的軍隊到達大馬士革;就在同一天,英國和法國在倫敦籤訂了阿拉伯東方佔領制度的協定:被佔阿拉伯領土上的最高權利交給英軍,民事管理權由盟國分擔——敘利亞、黎巴嫩由法國管理,包括大馬士革在內的東敘利亞和外約旦由費薩爾管理(漢志被作為阿拉伯人自己解放的土地在費薩爾家族的權力之下),包括在內的其他地區由英國管理。
1918年10月,土耳其新政府籤署了停戰協定,完全取消奧斯曼帝國在阿拉伯地區的行政當局,結束了在阿拉伯地區四百年的統治。
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貝福爾宣言》成為英法的新話題。1920年3月8日,敘利亞國民大會宣布敘利亞獨立,擁立費薩爾為國王。不過此前法國已脅迫費薩爾籤訂所謂「費薩爾-克裡蒙梭協定」,將敘利亞劃分為東西兩部分。
1920年3月18日,英法宣布拒絕承認敘利亞獨立的聲明。隨後4月份的協約國最高理事會通過了聖雷莫協定,決定把敘利亞和黎巴嫩交由法國實行委任統治,巴勒斯坦和約旦(當時稱為外約旦)以及伊拉克交由英國託管。
1920年7月,法國軍隊佔領了大馬士革,驅逐了費薩爾。1921年3月,英國在開羅決定由費薩爾出任伊拉克國王。
1921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將巴勒斯坦一分為二,西部仍稱為巴勒斯坦,東部稱為「外約旦」。英殖民大臣溫斯頓·邱吉爾挑選海珊的二兒子阿卜杜拉為統治外約旦的代理人,並徹底打碎了海珊家族將外約旦與伊拉克以及巴勒斯坦合併為一個阿拉伯國家的希望。而在地圖上劃定外約旦與伊拉克邊界的就是「阿拉伯的勞倫斯」背後的真正推手——一位熟悉阿拉伯地區部落政治的瑪格麗特夫人。
1923年5月,外約旦埃米爾國宣布「獨立」。此後,阿卜杜拉多次向英國提出建議,要求建立包括包括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外約旦以及阿拉伯部分地區和巴勒斯坦的統一國家。
洞察了英國在阿拉伯半島戰略意圖的還有伊本·沙特家族。1924年,伊本·沙特進軍海珊家族統治的漢志王國,英國以「不同教派之間的鬥爭」為藉口「中立」。1926年初,伊本·沙特成為「漢志、內志及歸屬地區國王」,直到1932年,這一稱號才變為「沙烏地阿拉伯」。
1942年,伊拉克首相賽義德向英國呈交了一份備忘錄,建議建立包括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和外約旦在內的「大敘利亞」國家聯盟,再和伊拉克組建聯合國[微博]家「阿拉伯聯盟」,其他阿拉伯自行決定是否加入。
不過,英帝國給阿拉伯民族留下最後一次版圖劃定卻是1947年聯合國就巴勒斯坦問題的決議: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分別建國。
奧薩瑪·賓·拉登關於阿拉伯人命運有一句話:「八十多年來,我們的民族已經嘗盡了輕蔑和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