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歐巴馬9月23日宣布,美國已經聯手巴林、約旦、沙特、卡達和阿聯五國對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目標展開空襲。而在空襲中,美國的炸彈還投向了另一個恐怖組織—「呼羅珊」。美國認為這一組織的威脅不亞於「伊斯蘭國」。又一個以歷史地理名詞命名的極端組織的出現,或許意味著更多。
對於公眾來說,「呼羅珊」的出現有些突然,只是在進入9月以後,美國政府才頻繁提到這一組織。美國司法部長霍爾德23日表示,從對美國本土的威脅上看,「呼羅珊」組織的危險性不亞於「伊斯蘭國」。就在一個星期前,美國情報總監詹姆斯·克拉珀也說過類似的話。而美國之所以空襲「呼羅珊」,據說是收到了其計劃對美國本土發動恐怖襲擊的情報。
「呼羅珊」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組織?據美國媒體報導,「呼羅珊」是「基地」組織的一個分支,人數不超過100人。與「伊斯蘭國」不同,「呼羅珊」的主要目的是招募並訓練歐美公民,使其充當「人肉炸彈」,返回西方國家製造恐怖襲擊。美國情報顯示,「呼羅珊」與「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的炸彈專家伊巴西姆·阿爾·阿斯利聯繫密切,目前正在試驗一種隱形炸彈,該炸彈據說可以通過歐美國家的機場安檢。
據報導,「呼羅珊」組織的領導人法赫利曾經是賓·拉登的「近臣」。「基地」發動「9·11」恐怖襲擊時,拉登曾經諮詢過法赫利的意見。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後,法赫利逃到了伊朗,負責為「基地」組織招募人員、籌措資金。後來法赫利被「基地」組織現任首領扎瓦赫裡派往敘利亞,他聯合來自南亞、西亞的一些「基地」分子組建了「呼羅珊」組織。美國從2005年起就追蹤法赫利,並懸賞700萬美元通緝他。
據美國官員稱,「呼羅珊」目前是敘利亞「救國陣線」的分支,「救國陣線」則是「基地」組織在敘利亞的分支。去年3月,「伊拉克伊斯蘭國」宣布與「救國陣線」合併,成立「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但「救國陣線」拒絕加入。隨著「伊斯蘭國」聲勢壯大,「救國陣線」的實力也受到限制。有消息稱,法赫利或許就是「救國陣線」實質上的領導人,正是在法赫利的建議下,「基地」組織才決定與「伊斯蘭國」保持距離。
無論是「伊斯蘭國」還是「呼羅珊」,兩者的名稱都來自歷史地理名詞。「呼羅珊」源自波斯語,意為「太陽初升的地方」,大約出現于波斯薩珊王朝(公元224年~651年)時期,其範圍包括今伊朗、阿富汗、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部分地區。後來薩珊王朝遭到阿拉伯帝國入侵,其末代國王就死於呼羅珊。所以在一些伊斯蘭聖戰者看來,呼羅珊代表了對敵人的勝利。
而「伊斯蘭國」在更名之前有兩種叫法,一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簡稱ISIL),一為「伊拉克和沙姆伊斯蘭國」(簡稱ISIS),同樣都有歷史出處。無論是黎凡特還是沙姆,指代的地區都差不多,包括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等地。不同的是,黎凡特是古代西方人的叫法,在中古法語中意為「太陽升起之處」;而沙姆是阿拉伯語的叫法,意為「左邊」,因為古代阿拉伯人在麥加面朝東方朝覲時,該地區就在左手邊。雖然後來阿拉伯帝國席捲西亞北非,沙姆的稱謂還是被保留下來。
除了上述3個地理名詞外,在「基地」組織內部還有其他名詞,如「伊斯蘭馬格里布蓋達組織」,該組織是「基地」組織的北非分支,而馬格里布在阿拉伯語中意為「日落之地」,古時指代包括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突尼西亞在內的北非地區。
由此可見,使用歷史地理名詞命名的現象在極端組織中普遍存在。一方面,這些極端組織認為他們對伊斯蘭教法的解釋才是最權威的,並試圖將其教法施行於整個伊斯蘭世界;另一方面,對歷史地理名詞的懷念意味著他們對當今的國家概念並不認可,他們嚮往的是曾經繁盛一時的阿拉伯帝國,那是伊斯蘭文明最輝煌的時期。而要實現「大一統」的目標,就要趕走在阿拉伯世界中「橫行霸道」的西方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