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隨筆】「黎凡特」與「呼羅珊」

2020-12-24 網易新聞

美國總統歐巴馬9月23日宣布,美國已經聯手巴林、約旦、沙特、卡達和阿聯五國對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目標展開空襲。而在空襲中,美國的炸彈還投向了另一個恐怖組織—「呼羅珊」。美國認為這一組織的威脅不亞於「伊斯蘭國」。又一個以歷史地理名詞命名的極端組織的出現,或許意味著更多。

對於公眾來說,「呼羅珊」的出現有些突然,只是在進入9月以後,美國政府才頻繁提到這一組織。美國司法部長霍爾德23日表示,從對美國本土的威脅上看,「呼羅珊」組織的危險性不亞於「伊斯蘭國」。就在一個星期前,美國情報總監詹姆斯·克拉珀也說過類似的話。而美國之所以空襲「呼羅珊」,據說是收到了其計劃對美國本土發動恐怖襲擊的情報。

「呼羅珊」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組織?據美國媒體報導,「呼羅珊」是「基地」組織的一個分支,人數不超過100人。與「伊斯蘭國」不同,「呼羅珊」的主要目的是招募並訓練歐美公民,使其充當「人肉炸彈」,返回西方國家製造恐怖襲擊。美國情報顯示,「呼羅珊」與「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的炸彈專家伊巴西姆·阿爾·阿斯利聯繫密切,目前正在試驗一種隱形炸彈,該炸彈據說可以通過歐美國家的機場安檢。

據報導,「呼羅珊」組織的領導人法赫利曾經是賓·拉登的「近臣」。「基地」發動「9·11」恐怖襲擊時,拉登曾經諮詢過法赫利的意見。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後,法赫利逃到了伊朗,負責為「基地」組織招募人員、籌措資金。後來法赫利被「基地」組織現任首領扎瓦赫裡派往敘利亞,他聯合來自南亞、西亞的一些「基地」分子組建了「呼羅珊」組織。美國從2005年起就追蹤法赫利,並懸賞700萬美元通緝他。

據美國官員稱,「呼羅珊」目前是敘利亞「救國陣線」的分支,「救國陣線」則是「基地」組織在敘利亞的分支。去年3月,「伊拉克伊斯蘭國」宣布與「救國陣線」合併,成立「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但「救國陣線」拒絕加入。隨著「伊斯蘭國」聲勢壯大,「救國陣線」的實力也受到限制。有消息稱,法赫利或許就是「救國陣線」實質上的領導人,正是在法赫利的建議下,「基地」組織才決定與「伊斯蘭國」保持距離。

無論是「伊斯蘭國」還是「呼羅珊」,兩者的名稱都來自歷史地理名詞。「呼羅珊」源自波斯語,意為「太陽初升的地方」,大約出現于波斯薩珊王朝(公元224年~651年)時期,其範圍包括今伊朗、阿富汗、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部分地區。後來薩珊王朝遭到阿拉伯帝國入侵,其末代國王就死於呼羅珊。所以在一些伊斯蘭聖戰者看來,呼羅珊代表了對敵人的勝利。

而「伊斯蘭國」在更名之前有兩種叫法,一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簡稱ISIL),一為「伊拉克和沙姆伊斯蘭國」(簡稱ISIS),同樣都有歷史出處。無論是黎凡特還是沙姆,指代的地區都差不多,包括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等地。不同的是,黎凡特是古代西方人的叫法,在中古法語中意為「太陽升起之處」;而沙姆是阿拉伯語的叫法,意為「左邊」,因為古代阿拉伯人在麥加面朝東方朝覲時,該地區就在左手邊。雖然後來阿拉伯帝國席捲西亞北非,沙姆的稱謂還是被保留下來。

除了上述3個地理名詞外,在「基地」組織內部還有其他名詞,如「伊斯蘭馬格里布蓋達組織」,該組織是「基地」組織的北非分支,而馬格里布在阿拉伯語中意為「日落之地」,古時指代包括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突尼西亞在內的北非地區。

由此可見,使用歷史地理名詞命名的現象在極端組織中普遍存在。一方面,這些極端組織認為他們對伊斯蘭教法的解釋才是最權威的,並試圖將其教法施行於整個伊斯蘭世界;另一方面,對歷史地理名詞的懷念意味著他們對當今的國家概念並不認可,他們嚮往的是曾經繁盛一時的阿拉伯帝國,那是伊斯蘭文明最輝煌的時期。而要實現「大一統」的目標,就要趕走在阿拉伯世界中「橫行霸道」的西方國家。

本文來源:中工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那個「呼羅珊」頭目這次死定了
    原標題:那個「呼羅珊」頭目這次死定了  美國國防部21日宣布,「基地」組織在敘利亞的分支「呼羅珊」組織頭目穆赫辛·法德利在美軍空襲中身亡。   五角大樓發言人傑夫·戴維斯宣布,法德利之死將降低「基地」組織對美國及其盟友們的威脅,而「基地」活動也將因此受阻,日漸衰弱。   法德利此人分量到底如何?
  • 美國炸死「呼羅珊」頭目
    原標題:美國炸死「呼羅珊」頭目  新華社電 美國國防部21日宣布,「基地」組織在敘利亞的分支「呼羅珊」組織頭目穆赫辛·法德利在美軍空襲中身亡。   五角大樓發言人當天發表聲明說,法德利於8日在敘利亞塞爾邁達鎮附近的一次美軍空襲中身亡。
  • 從呼羅珊起義的社會動機來看,阿拔斯派運動的性質到底是什麼?
    阿布·穆斯林在呼羅珊發動的起義無疑標誌著阿拔斯派運動的頂峰,而阿拔斯王朝的建立正是呼羅珊起義之勝利的直接結果。因此,阿拔斯派運動的研究者大都著力探討呼羅珊起義的社會動因,以求確定阿拔斯派運動的性質。作為徵服者首先進入呼羅珊的阿拉伯人大都屬於塔米姆部落;繼塔米姆部落之後,來自阿茲德部落、阿ト杜勒·凱斯部落和巴克爾部落的阿拉伯人亦不斷移入呼羅珊。倭馬亞時代中期,大批阿拉伯部落民再度自伊拉克移入呼羅珊。至倭馬亞王朝末期,移入呼羅珊的阿拉伯部落民及其眷屬的總人數約為20萬人。
  • 3000多年前南黎凡特居民就開始製造假銀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海法大學和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科學家表示,南黎凡特的居民通過在銅中添加砷製造出一種閃亮的合金,從而製造出假銀。科學家對黎凡特的白銀進行了化學和同位素分析,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至前900年。當時尚未發明硬幣,但小塊白銀被用作支付工具,其價值由其重量決定。
  • 以色列黎凡特氣田開始採氣
    2016年5月3日,在以色列特拉維夫,人們在地中海上進行風箏衝浪(新華社/路透)新華社北京1月2日電 以色列黎凡特盆地近海天然氣2019年12月31日開始開採,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歡迎即將到來的更低電價,開發方歡呼這是提振以色列經濟的「歷史性時刻」。
  • 新聞連結: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
    新華網北京8月9日電(記者王雪梅)美軍8日向「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極端組織在伊拉克北部的目標發動了兩波空襲。令伊拉克政府和美國頭疼的「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究竟什麼來路?頭目何許人?幹了什麼?    「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是由「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發展而來。
  • 「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已做大 反恐形勢嚴峻
    敘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從反叛者與政府的矛盾轉化為敘利亞民眾與國內恐怖組織的矛盾,具體地說就是他們與「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EIIL)」和「支持陣線(Front al-Nosra)」的矛盾。而後兩個組織都聽命於「基地」組織,受它的領導。 大家都知道,「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和「支持陣線」的成員起先站在敘反叛者一邊與敘政府軍作戰。
  • 所謂「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意欲何為?
    人民網6月13日訊 據法新社報導,就不久前還名不見經傳的「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組織,在10日攻佔伊拉克第二大城摩蘇爾之後,11日拿下前總統薩達姆海珊的家鄉、戰略要城提克裡特,隨後又直逼南方150公裡的首都巴格達。這個所謂「聖戰」組織「引發世人關注。
  • 西亞(West Asia)地圖彙編:沙烏地阿拉伯、海灣、伊拉克、黎凡特等
    以色列和腓尼基地區(黎凡特地區)西亞是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方之一,大名鼎鼎的美索不達米文明位於今天的伊拉克。這裡出現了人類最早的城市、成文法律,也出現了影響至今的商業法則。而作為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的交通要道,黎凡特地區也同樣是人類文明的曙光之一。今天廣為流傳的拉丁字母就是源自於誕生在黎凡特的腓尼基字母。
  • 揭秘「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組織:最富最危險的恐怖集團
    德國國際政治學者梅斯奈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如果把9•11事件和本•拉登被擊斃作為第一代和第二代恐怖主義的標誌話,ISIS將成為「後拉登時代」恐怖主義的新標誌。戰後的伊拉克和敘利亞成為中東恐怖大本營和策源地。以伊拉克和敘利亞為中心,從兩河流域到阿拉伯半島,從西亞到北非,恐怖主義像癌細胞一樣在中東擴散,已處於中東歷史上最嚴重時期。
  • 為什麼是「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
    新聞熱點的「主角」是恐怖組織「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ad-Dawlat al-Islamiyya fil-Iraq wash-Sham」。 轉寫成英語即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al-Shams(ISIS),意為「伊拉克和閃姆伊斯蘭國」,不過,在英語的強勢下,卻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的名稱出現在中國的媒體上。
  • 河中、呼羅珊、七河、費爾幹納,你知道這些中亞地名分別在哪嗎?
    許多對中亞歷史略有了解的人,或許都聽說過河中地區、呼羅珊、巴克特裡亞、七河流域、費爾幹納盆地這些地理名詞,但是對於這些地方具體位於中亞的哪裡可能並不知曉。本文試通過結合《中亞通史》、《中亞文明史》等學術著作,對中亞的區域範圍與歷史脈絡做一個簡單的梳理。在討論中亞地區之前,我們先來討論中亞的人。
  • 以色列黎凡特氣田開始採氣 以總理稱電價會更低廉
    以色列黎凡特盆地近海天然氣2019年12月31日開始開採,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歡迎即將到來的更低電價,開發方歡呼這是提振以色列經濟的「歷史性時刻」。【出口國】黎凡特氣田開發方美國諾布爾能源公司、以色列德萊克鑽探公司和拉蒂奧石油勘探公司2019年12月31日發布聯合聲明說,隨著天然氣開採啟動,以色列國內電價預期將很快下調,以色列將著手出口天然氣,「這是歷史上首次,以色列成為一個重要天然氣出口國」。
  • 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組織揭秘 最富恐怖集團
    儘管伊拉克政府軍近兩天從恐怖組織手中奪回兩座小城,但這個名為「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的組織近一周來迅速攻城略地,令世界震驚:800名武裝分子竟讓受美國訓練過的伊拉克政府軍3萬人落荒而逃,一個嶄露頭角的恐怖組織半年間竟然佔領伊拉克北方大片國土,這些震驚夾雜著指責將美國歐巴馬當局有關「撤出後確保伊拉克安全」的承諾打得粉碎。
  • 珍貴彩照還原19世紀末黎凡特日常生活
    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13日報導,近日,一組記錄從1890年到1900年黎凡特(現為以色列、黎巴嫩、埃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等國所在地)日常景象的照片在網絡走紅。
  • 裸體小島黎凡特
    島上居民在打高爾夫球遠望大海的裸體者雕像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有一個名叫黎凡特的島嶼。這裡常年居住著200多名裸體主義者,其中許多人已經在島上度過了數十年,享受著返璞歸真的生活。這座小島也因此成為歐洲最大最著名的裸體人士聚居地。
  • 在家吃世界——來自宗教與戰爭衝突地區黎凡特的「手抓飯」
    「黎凡特」指的是跨越黎巴嫩、敘利亞、約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範圍的中東地區。這裡是聖地,是橄欖山( the Mount of olives)的所在地是淌著奶與蜜的地方,在這裡,陽光沿著雅各的天梯照耀崎嶇的群山,用穿破陰影的光束將之渲染成淡紫色和赭石色。令人難過的是,除了自然的奇觀,黎凡特這個地方並沒有多少好新聞:佔據頭版的總是那些地區戰爭和宗教衝突。
  • 大唐:大破阿拉伯吐蕃聯軍,還打到呼羅珊門口
    651年到705年這54年間,阿拉伯人屯兵五萬於呼羅珊,卻一直無法在河中地區打開局面,反倒是呼羅珊的阿拉伯人還內鬥起來,他們甚至會和河中的王公們勾結來爭權奪利。這種情況持續到名將屈底波走馬上任,他整頓了呼羅珊的亂局,鼓舞了阿拉伯軍隊的士氣,但更重要地是設法緩解了阿拉伯裔與伊朗裔的矛盾(令人驚奇的是,伊斯蘭教初期的封閉性高於其普世性,新穆斯林被視作麥瓦利加以歧視,帝國甚至會控制新皈依的教徒數量來收取更多吉茲亞稅)。
  • 走向世界的棉花:從黎凡特和奧曼斯帝國到義大利
    ▲印花織物黎凡特和威尼斯之間在1400年之前就有貿易往來,產品包括棉布、絲綢織物,特別是供義大利和歐洲其他地方高檔市場的優質貨品。至少從16世紀起,黎凡特的紡織品就不僅通過地中海和亞得裡亞海進入了歐洲,而且還經多瑙河進入了東歐和中歐。奧斯曼的統治自16世紀開始加強,到16世紀末,不少土耳其商人都活躍在匈牙利的遼闊平原上。棉製品和絲線是被買賣最多的商品。那時候的匈牙利人已能夠買到很多種做衣服的棉布和織物。這些紡織品要麼自印度和波斯進口,要麼出產於安納託利亞,如它生產的「雅姿瑪」(yazma)布料。
  • 佟文立:為什麼是「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
    新聞熱點的「主角」是一個被稱為恐怖主義組織的「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ad-Dawlat al-Islamiyya fil-Iraq wash-Sham」。 轉寫成英語即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the Sham(ISIS),意為「伊拉克和閃姆伊斯蘭國」,不過,在英語的強勢下,卻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的名稱出現在中國的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