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追蹤野生動物:15歲女孩紅外相機裡的城市秘影

2020-12-09 中國新聞網

  從彩雲之南到京西林場,從東非草原到亞馬遜熱帶雨林……今年15歲的陳雁之,已到訪過國內外許多地方探索野生動物。

  目前,她已觀賞過1500多種鳥類。她是 「北京雨燕保護計劃」的「雨燕大使」之一,曾為潘石屹在內的一眾企業家講述雨燕的遷徙路徑、分享雨燕保護的想法。

  如今,她發起了「我們身邊的動物」項目,希望能通過紅外相機,捕捉到潛藏於隱秘角落的神奇野生動物,影響更多的人去思考城市與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

  她亦總結了一些「拍獸心得」,「深山裡,野豬、狍子會很多,豹貓也有,但較少;野鴨湖、密雲水庫的豹貓較多;奧森的喜鵲特別多,拍到的80%的影像都是喜鵲,黃鼠狼、刺蝟也不少。」

  每一次收集相機數據的時候,陳雁之如同在拆玩偶「盲盒」,「你永遠都不知道打開的數據卡裡有哪些意料之外的神奇動物。」

陳雁之正在查看手機地圖,尋找紅外相機監測點。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在城區中尋找獸道並非易事

  每一次尋找獸道,陳雁之都會想像自己是一隻小獸。

  她可以是慢吞吞挪動的刺蝟、機敏活潑的蒙古兔,亦可以是一閃而過的小黃鼬,「在一些茂密的樹林裡,林下會有灌木。但動物們不愛穿灌木,走得也累,它們通常會選擇一些已經被其他動物踏過的小道走。」陳雁之稱這類小道為獸道。

  動物的腳印、糞便、活動痕跡,均有助於她定位獸道。有時候,放眼望去,叢林中幾乎全是密集的灌木,看不出有稀疏的可落腳之處。但陳雁之總能在灌木叢中用眼睛「開闢」出一條隱匿在樹葉下的狹窄獸道,「如果我是動物,我會覺得這是一條更好走的道,之後發現一些動物確實走了這條路。」

  陳雁之今年15歲,是北京的一名初三學生。今年4月底,她發起「我們身邊的動物」項目,通過籌款購買紅外相機,放置在北京城區、郊外的獸道周圍,綁在樹上,「來記錄觀察這些野生動物,借用這些影像,直觀地告訴人們:北京還是有許多野生動物的。」

  她期待更多的城市居民能將野生動物視為鄰居。

陳雁之(右)和關翔宇(左)、「小虎」(中)正在觀看紅外相機導出的圖像。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5月30日以來,陳雁之將14臺紅外相機分別架設在京西林場、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野鴨湖、鳳凰嶺四地,涵蓋林地、城市公園、平原、溼地、山地等自然景觀。截至目前,「我們身邊的動物」項目共拍攝到含刺蝟、西伯利亞袍、豹貓、野豬、黃鼬、雉雞在內的12種獸類和13種鳥類。

  對陳雁之來說,在城市裡搜尋獸道、拍攝獸類均非易事。較之郊區野外,城區的灌木叢相對稀疏,「以奧森公園為例,許多地方地上沒有植物、全是幹土,動物可以選擇很多路走,因此架設相機很大程度上是在碰運氣。有時候除了喜鵲,沒有拍到其他動物。」

  同時,作為城市公園,奧森每日人類的足跡遍布,掩蓋了動物的蹤跡,「獸道非常不明顯。」紅外相機亦經常受人為因素幹擾,「之前在杏林那邊放了一臺,結果沒怎麼拍到吃杏的動物,卻拍到900多張不同的摘杏的人。」看到成片時,陳雁之有些哭笑不得。

  被吹動的草木、突然射入的一束陽光、闖入的獸類、途經的遊客,都有可能觸發紅外相機拍攝。觸發頻率越高,電量消耗越快。未被觸發的時候,相機處於「待機」狀態。

  「正常情況下,一臺紅外相機可以續航至少2個月。」為陳雁之提供過紅外相機實地技術指導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城市生物多樣性恢復項目」的工作人員張棽介紹,紅外相機又稱紅外觸發相機,工作原理是接收熱紅外線的強度變化觸發開關,「因此像絕大部分體溫與環境溫度相似的蛇、蜥蜴等並不會觸發紅外相機。」

  陳雁之表示,紅外相機的拍攝模式可設為全照片、全視頻或照片加視頻。「像黃鼬這種移動較快的動物,照相模式經常捕捉不到它們的全貌。」她說,採集到的數據常常是一抹忽閃而過的長長光影。因此,要根據頻繁出沒動物的不同來設定、在每一次查看數據後,亦可做相應的調整。

  她說,項目目前還處在不斷「試錯」的過程。

陳雁之正在查看紅外相機。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在夜間,奧森是動物的主場

  於陳雁之而言,奧森公園的野生動物監測工作雖進行得不及郊外順利,但她還是不厭其煩地在這個佔地680公頃、綠化覆蓋率達95.61%的「魔法空間」穿梭遊走了無數次,走進奧森,仿佛便推開了一道隔在野生動物與人之間的大門。陳雁之無法抗拒。

  陳雁之說,人與動物的軌跡在奧森交織、擦肩。白天,這裡是人的主場,人們從這裡經過,在這裡拍攝荷花、觀賞風景。夜間,刺蝟、黃鼬、流浪貓狗,在此處穿梭,「三周內,常客黃鼬在這裡出現了8次。一些野生動物仍默默地生活在我們的城市,與我們的生存空間息息相關。」

  7月7日15時許,北京室外溫度達34攝氏度。戴著深藍色遮陽帽的陳雁之再一次踏入這方「魔法空間」,這是她第3次前來採集紅外相機的數據。

  這一次,她要收集奧森南園5臺紅外相機的數據。與她同行的還有項目志願者之一、同校的三年級學弟「小虎」同學,以及為該項目捐贈了3臺紅外相機的「鳥類達人」中國觀鳥會常務理事關翔宇。

  陳雁之一邊查看手機地圖上的標記紅點,一邊在前面引路,時而停下腳步東張西望,如林下的動物,在定奪走哪條道路,「這裡太大了,很容易迷路。」

紅外相機導出的圖像畫面。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具有10年的觀鳥齡關翔宇是奧森公園的常客,他常常來此觀鳥,但若不看地圖,他亦無法全部找到這5個定位點。行至某水岸邊,關翔宇忽然發聲,「看!有幾隻小 。」話音剛落,陳雁之趕忙抬起掛在脖子上的望遠鏡。

  關翔宇提到,北京目前記錄在案的鳥類有510多種,「新的鳥類發現在北京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主要是因為觀鳥的人比以前多太多了。跟環境的改善也有一定的關係。」

  「小徒弟」陳雁之亦自稱「鳥瘋子」,2017年1月,父母帶她前往非洲東部的坦尚尼亞觀賞動物,看膩了獅群、羚羊、長頸鹿等動物,團裡的一名觀鳥老師帶領他們看各種飛翔的生靈,「太陽鳥、蛇鷲、埃及雁……」陳雁之說,那一趟非洲之旅,改變了她接下來幾年、甚至一生的路。她對觀鳥近乎痴迷。

  2018年假期,陳雁之又飛赴南美洲的厄瓜多、亞馬遜熱帶雨林觀鳥。從北京周邊,到世界各地,陳雁之已見過1500多種鳥。「國內去過次數最多的地方,便是雲南了。」陳雁之說,擁有中國三分之二鳥種的彩雲之南,她有幸去過5次。

  2019年6月,陳雁之作為「北京雨燕保護計劃」的「雨燕大使」之一,在項目啟動儀式上,為潘石屹在內的一眾企業家講述雨燕的遷徙路徑、分享雨燕保護的想法。

  有一年夏天,執迷於在野外觀鳥的陳雁之被蚊子咬了100多個包,於是她給自己起了個綽號「小蚊子」,「當時想,它們看到我這個『同類』應該就不咬我了,結果還是被咬得很慘。」採訪當天(7月7日),陳雁之身著短褲,收集數據時神情異常投入。待查看完最後一個相機後,她才反應過來,腿上、胳膊上已被蚊子叮了10多個包。

  「野生動物當中,是最喜歡鳥類嗎?」記者問陳雁之。

  陳雁之想了想,咧著嘴笑道:「動物我都喜歡。」

陳雁之正在卸紅外相機上的螺絲釘,以打開前蓋,取出SD卡。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查看相機存儲卡如開「盲盒」

  終於抵達「荷花池」畔的相機點,陳雁之拎著她的「小叮噹口袋」,來到一棵樹下。「小叮噹口袋」中裝有鉗子、米尺、枝剪、鏟子、塑料管(收集標本用)、相機SD卡卡盒、一次性鉛封鎖、五號電池、鐵絲等紅外相機的「貼心伴侶」。

  一臺紅外相機被鐵絲固定在隱秘的角落。機身頂部貼著「科研設備,內有定位」的白紙黑字標籤。

  陳雁之拿出一把鉗子,乾脆利落地將鋼絲鉛封鎖夾斷,隨後又用螺絲刀擰開機身上下兩顆螺絲,取出SD存儲卡。關翔宇攜帶了筆記本電腦,幫忙將SD卡上的數據拷貝到電腦裡,「一般拷貝之後,就會把卡再插回去。」

  查看影像後發現,近兩周半的時間,野貓、刺蝟、黃鼠狼曾在夜間路過此臺相機前方的小徑。但陳雁之還是有一些失望,據她介紹,一般而言,近水的監測點都會「收穫頗豐」,「在野鴨湖拍到過斑羚、野豬、豹貓等動物,豹貓比較喜歡水,它們要抓魚吃。」

  讓陳雁之感到意外的是,兩周半的時間內,這幾臺相機的電量基本都未消耗。在「桃林」監測點,待陳雁之查看數據後,她決定移動紅外相機的位置,「拍到的影像顯示,動物經過前方那棵樹的頻率更高,那個位置拍攝的距離也會更近。」

  紅外相機的綁帶已被樹幹上的桃膠黏住,陳雁之夾斷鐵絲和一次性鋼絲鉛封鎖後,使勁拽了幾下,終於將相機撤下。

  她往前走了幾步,來到她選中的另外一棵樹,將相機半拴在樹枝上,調試了幾次角度後,用鐵絲將相機固定,確認SD卡已放回機身,再扣緊前蓋,穿上一條新的鉛封鎖。

陳雁之隨身攜帶的「叮噹小口袋」——紅外相機「伴侶」工具。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離開此監測點前,陳雁之將原有的「1張照片加10秒視頻」模式調整為「3張連拍加10秒視頻」。這意味著,一些行速較快動物就更容易被捕捉到了。此外,她將觸發時間段設置成晚上6點半到早上6點半,「除了喜鵲,大部分的動物還是偏愛在晚間和晨昏活動。與鳥類相似,獸類也喜歡在晨昏活動,晨昏的溫度對於動物而言比較適宜。」

  陳雁之解釋道,不同的動物活動的時間亦不盡相同,「豹貓偏愛日出前活動,凌晨2時至4時。狍子和野豬會晚一些,六七點。因此後續會根據出沒的不同動物調整觸發時間。」

  關翔宇說,就調查獸類而言,紅外相機是一個很重要的研究工具。

陳雁之在調試移動紅外相機後的角度。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人們應樂於與野生動物共存

  「我們身邊的動物」項目目前擁有的14臺紅外相機中,3臺來自籌款自購,9臺來自動物保護人士的捐贈、借用,2臺來自民間環保組織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支持。陳雁之是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志願者之一。

  「『山水』將放置在奧森公園南園的兩臺紅外相機交給雁之代管,我們為她提供技術支持,同時她也幫我們收集、整理數據。」據張棽介紹,2019年9月,由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牽頭,北京大學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承辦的北京市生物多樣性恢復示範及公眾教育項目——「自然北京」正式啟動。

  該項目致力於改善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並為北京城市生物多樣性恢復提供示範樣板。張棽稱,京西林場、奧森公園、野鴨湖皆是「自然北京」選取的示範點。其中,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將奧森公園南北園劃分為20個面積相等的「格子」,計劃在每個格子中放置2臺紅外相機,以監測野生動物的密度,「摸清北京本土的綠地中,人和野生動物的共存有沒有更大的可能性。」

  張棽表示,城市野生動物的紅外相機的監測數據可以為城市規劃、園林建設等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們期待看到,未來,人們不是忍受這些相鄰野生動物的存在,而是樂於共存。人類、野生動物都可以安全地在綠地上活動,不會發生衝突。動物不會攻擊人,人也不會傷害動物。是一種和諧共存的關係。」

  奧森公園:6月16日,21時16分,黃鼠狼;6月22日,23時許,刺蝟、流浪貓;7月4日,7時許,蒙古兔;京西林場:6月21日,18時54分,西伯利亞狍;6月27日,13時46分,斑羚;野鴨湖:6月29日,2時25分,三隻豹貓。

  以上數據僅僅是陳雁之團隊資料庫中的冰山一角。架設相機、回收數據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後期的整理數據更是一項消耗心血的「大工程」,但陳雁之說,看到野生動物畫面的諸多瞬間,欣喜的能量便將其他一切困難都衝淡了。

  這個15歲的短髮姑娘說,北京曾是各色獸類繁衍昌盛的「風水寶地」,從京西出發,燕山山脈連接太行山,能一直綿延到青藏高原。北京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薊運河五大水系。

  6月底,在野鴨湖拍到的豹貓令陳雁之驚嘆不已,「捕捉到的畫面特別好,是一個豹貓媽媽帶著倆寶寶。」

  陳雁之曾聽人提及,豹貓可能會對貓屎產生特別大的反應,於是陳雁之團隊就在相機前放了一坨貓屎,「後面拍到倆豹貓寶寶一直在貓屎上蹭來蹭去。之後豬獾也來了。有一次在動物喝水必經的一條道上拍到一個動物在那裡拱來拱去,像貉。後來詢問一個動物專家,才鑑定出是狗獾。」

  她說,在城市的快速發展中,欣慰眾多神奇的野生動物仍倖存於「隱秘的角落」。

  她說,更欣慰的是,自己可以成為記錄者之一。

  新京報記者 吳淋姝

相關焦點

  • 200臺紅外相機加入密雲冬季野生動物監測
    密雲區今冬野生動物資源監測工作日前啟動,通過布設紅外相機200臺,完善監測平臺,擴大監測範圍,為系統掌握全區生物多樣性現狀,更好地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工作奠定基礎。寒冬時節的雲蒙山自然保護區被白雪覆蓋,林子裡的積雪上不時可見各種野生動物的足跡。保護區工作人員背著裝有紅外相機的背包,帶著鹽磚,徒步走進幾乎無人涉足的深山裡,頂著寒風,穿越凋零的草木,選取適合安裝紅外相機的點位,用來捕捉野生動物的身影。
  • 和你一起生活在城市裡的野生動物,不想了解一下嗎?
    你可能聽慣了山水講高山上的雪豹,森林裡的大熊貓。但其實我們也一直關注著身邊的野生動物。對,沒錯,就在我們生活的城市裡。比如下面的對話,在山水辦公室並不稀奇:「黃鼠狼!叼著烏鶇!叼著烏鶇!竄到對面辦公室院子裡了。」
  • 雲南保山昌寧紅外相機拍到多種珍稀野生動物
    近日,雲南保山市昌寧瀾滄江縣級自然保護區江邊管護所工作人員進山收集紅外相機監測數據時,驚喜的發現相機拍攝到了麂子、豹貓、白鷳等多種野生動物的珍貴影像。視頻中出現的國際瀕危野生動物麂子正在津津有味的品嘗著新鮮的野生菌,它一邊進食一邊時不時抬頭機警地四處張望,另一段視頻中的麂子看起來就沒那麼幸運,還沒能吃到東西,正在專心致志地低頭覓食。而另一段視頻的主角——一個全身布滿漂亮花紋形似豹子的小生靈。它叫豹貓,是夜行動物,在昌寧瀾滄江縣級自然保護區內屬於首次拍攝發現。
  • 紅外相機拍攝到多種珍稀野生動物,雲龍又上央視!
    近日,雲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採集紅外相機視頻資料時,發現了黑熊、滇金絲猴、白腹錦雞等多種多家一級、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活動影像。 [新聞直播間]雲南 雲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紅外相機拍攝到多種珍稀野生動物 來源:央視網 雲龍生活 編輯整理
  • 我省一自然保護區320個紅外相機高密度監測 40餘種野生動物頻頻上鏡
    生活報4月23日訊 我省在中央站黑嘴松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高密度野外紅外監測,歷時兩年時間,至4月初,已監測到40餘種野生動物。工作人員表示,監測區內出現大量野生動物,包括頂級獵食者猞猁和狼,說明生態環境正在恢復,並為東北虎等食肉動物回歸提供了條件。
  • 雲南昌寧:紅外相機拍到多種珍稀野生動物
    近日,保山市昌寧瀾滄江縣級自然保護區江邊管護所工作人員進山收集紅外相機監測數據時,驚喜地發現相機拍攝到了麂子、豹貓、白鷳等多種野生動物的珍貴影像。近年來,昌寧縣採取強化宣傳教育、完善監測制度、加大執法力度等有效措施,切實做好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森林覆蓋率達67.01%,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目前,昌寧縣境內發現有陸生野生動物60科24屬181種,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42種;野生植物197科806屬1920種,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19種,珍稀瀕危物種21種。
  • 甘肅白水江:紅外相機捕捉到野生大熊貓母子活動畫面
    新華社蘭州8月18日電(記者馬莎)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近日在整理今年第一季度的紅外相機資料時,發現一對野生大熊貓母子活動的珍貴畫面。視頻顯示拍攝時間為3月26日,時長14秒。畫面中,大熊貓幼崽跟隨母親漫步在樹林中,跟在母親身後,步法稚嫩,憨態可掬。
  • 關帝山裡的珍禽異獸——龐泉溝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紅外相機調查紀實
    從2017年到2020年,沿關帝山的文峪河山谷,保護區科研人員連續規劃120個2×2公裡的正方形調查樣區,每個樣區中布設2臺紅外自動感應相機,開展野生動物調查,揭開這片森林的神秘面紗。一狍屬於大中型鹿類,體長可達1米有餘,體重25至45公斤。雄狍有角,這是它們格鬥和禦敵的重要武器。
  • 紅外監測兩年 黑嘴松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40餘種野生動物
    龍頭新聞訊(記者 王萌)我省在中央站黑嘴松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高密度野外紅外監測,歷時兩年時間,至4月初,已監測到40餘種野生動物。320個紅外相機集中布設在一個區域,拍到大量野生動物據黑龍江中央站黑嘴松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科長李顯達介紹,這次的監測活動最大的特點就是集中,依據《黑龍江中央站黑嘴松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16-2020)》和《黑龍江中央站黑嘴松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規劃(2016-2025)》,完成了監測樣地
  • 北京:陸生脊椎野生動物逾500種
    新華社北京7月22日電(記者魏夢佳)近年來,隨著北京城市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全市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正持續增加。根據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最新公布的數據,全市陸生脊椎野生動物的種類現已增加至500多種。兩隻狗獾在林間嬉戲打鬧,一頭野豬正使勁蹭著樹皮撓痒痒……在位於北京市延慶區的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記錄下了野生動物們在林間嬉戲的畫面。
  • 金雕、勺雞、斑羚……北京松山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
    這邊,一隻貉在潺潺山澗旁邊悠閒玩耍;那邊,兩隻狗獾「一言不合」便動起手來;回過頭來,一隻野豬忍不住身上的「刺撓」,正使勁蹭著樹皮……近日,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捕捉到了不少野生動物「佔山為王」的生動鏡頭,並上傳到網上發布。
  • 景谷縣首次用紅外相機拍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豚尾猴
    近日,雲南省普洱市景谷縣在威遠江省級自然保護區內首次用紅外相機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豚尾猴畫面。目前,當地森林公安局已對此自然保護區涉林違法案件易發點和發現豚尾猴地點周邊村寨進行重點巡護。今年3月份,威遠江省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保護區大蛇腰梁子安裝一臺紅外線相機,用於野生動物的監測。5月8日,在對紅外線相機進行回收抽檢的時候,保護區工作人員周亦發現紅外相機拍攝到了一隻猴子的視頻畫面。看到該猴子不同於普通獼猴,周亦立即和景谷縣森林公安局取得聯繫,經諮詢專家及上網圖譜比對,森林公安民警初步鑑定,這隻猴子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豚尾猴。
  • 北京:還野生動物一個綠色家園
    本報記者 李佳霖北京朝陽區將府公園裡,一群水鳥在水面嬉戲。「在松山,野生動物是真正的『主人』。」據保護區管理處主任胡巧立介紹,為了實地了解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的情況,每天都有30多名專業巡護隊員,沿著16條精心制定的保護路線巡查。每個月還會有一趟「轉大圈」,用一整天的時間走遍整個保護區。在巡查時,不光要檢查記錄生物多樣性情況,還要檢查安裝人工鳥巢、救助受傷的野生動物、安裝野外紅外相機等。
  • 野生動物在城市的冒險之旅
    刺蝟也是上海夜晚中常見的捕獵者,但它們的身形較小,以至於紅外相機也只能拍到它們活動時模糊的一個小影子。 在上海,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研究員王放的研究團隊和近100名市民志願者一起布設了80臺紅外觸發相機,日夜不停地記錄著城市裡的野生動物。 松江區一棟舊式辦公樓後有片綠地。今年冬季的一個夜晚,磚牆下通往地下室的一扇窗玻璃碎了。
  • 穿山甲女孩考察臺灣屏東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擬開展合作
    10月22日,穿山甲女孩Sophia繼續前往位於中國臺灣屏東縣的屏東科技大學,考察其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其下屬的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已經成立25年,目前共收容有1500多隻野生動物,比高雄市動物園的動物還要多,其中最常入鏡的紅毛猩猩,也是保育中心最資深的「房客」。保育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稱,近年來,由於烏龜走私出口猖獗,被送來保育中心的各種龜類眼下就有800多隻,包括食蛇龜、輻射龜蘇卡達等等,是保育中心現數量最多的野生動物。此外,目前保育中心還有紅毛猩猩16隻、臺灣獼猴300多隻。
  • 雪豹、巖羊、棕熊……新疆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的珍稀野生動物被...
    近日,新疆巴州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監測員通過紅外相機布設和無人機追蹤,拍攝到了大量珍稀野生動物在保護區內活動。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首先在紅外相機前亮相的是一隻雪豹,它正通過刨土來辨認自己的領地。作為「雪山之王」,它還要定期巡視自己的領地。
  • 四川茂縣片區的土地嶺大熊貓走廊帶紅外監測相機連續兩次「捕捉...
    新華社成都8月10日電(記者 餘裡)據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10日發布的信息,位於四川茂縣片區的土地嶺大熊貓走廊帶紅外監測相機連續兩次「捕捉」到野生大熊貓蹤跡。這是自2002年在全國建設大熊貓生態廊道以來,首次在廊道內拍攝到野生大熊貓。
  • 周至老縣城自然保護區裝了68臺紅外相機監測「國寶」
    4月21日,陝西周至老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易家坪保護站巡邏員陶清華在叢林中行走了七八個小時之後,終於到達了阮全溝海拔2081米的紅外監測點,這是他和兩個背工當日到達的第三個監測點。從當天起,周至老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兩個站(老縣城中心站)開始為期一周的紅外相機監測普查工作。
  • 留住野生動物就留住了大自然的活力
    工作人員正在收集紅外相機採集的影像數據,及時掌握野生動物的空間分布格局和活動模式、開展動物行為和野生動物通道監測。  協會工作人員在雪豹棲息地安裝紅外相機,來獲取野生動物圖像數據,用於調查野生動物的物種分布、種群數量、行為和生境利用等重要信息。
  • 猞猁雪中凝視遠方 紅外相機下初顯「王者風範」 (觀察員彥波)
    近日,大興安嶺松嶺林業局砍都河國家溼地公園的檢測員們在整理紅外相機影像資料時,發現了珍貴的畫面。 12月8號11點27分,砍都河國家溼地公園一處朝陽的石砬子下,一隻體型健碩的猞猁半臥在石砬子上享受著冬日裡的暖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