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勾起廈門人記憶的美食是什麼,那麼一定是那份古早味,古早味,其實和早餐是沒有什麼關係的,這是閩南人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的一個詞語,也可以叫做古味,翻譯過來就是「懷念的味道」,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傳承的味道,從爺爺奶奶輩從爸爸媽媽輩傳承下來的美食味道, 廈門 做為閩南地區的中心城市、國家首批經濟特區,快速的城市發展帶來事物的新舊交替,但是那些古早味卻依然還是保留在最有味道的 廈門 街市中,那是 廈門 人心中最懷念的味道,這些店鋪大多匯聚在老廈門的大元路和八市的周邊。
賴厝埕扁食,厝和埕都是閩南語中關於房屋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房屋聚集的地方,這是閩南地區的特色文化,賴厝埕就是以前大元路這片區域的叫法,在上世紀四十年代這裡就是 廈門 最繁華的飲食商業街,然而賴厝埕扁食店在以前並不是叫這個名字,以前是叫扁食嫂,後來才改名為賴厝埕扁食店的。
扁食店現在的老闆叫做黃國寶,是扁食嫂的兒子,他傳承了母親的手藝,目前和妻子一起經營著這家店,他們家的食材是絕對沒有任何添加劑的,這是黃國寶一直堅守的原則,扁食所使用的調味料最早是由東山漁民挑到八市來賣的,但是現在在 廈門 地區已經買不到了,黃國寶每年都會親自前往東山,請當地的漁民準備這些調味料,採購足一年所需要使用的量。他們家扁食所用的調料和民國時期扁食嫂時期所有的調料是一樣的,所以這也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味道傳承,幾十年前吃到的扁食是什麼味道,現在吃到的扁食依然是什麼味道,這就是真正的古早味。
走進店內,牆壁上滿是獎狀,顯眼處是黃國寶和扁食嫂的照片,扁食嫂最早可以追溯到1946年,那個時候黃國寶的母親就開始挑著擔子用一隻湯匙和一個碗邊走邊敲,沿街叫賣扁食,街坊鄰居大家都知道扁食嫂,卻不知真名,後來也是為了紀念才改名為賴厝埕扁食的。做為 廈門 老字號,在這裡還發現了一個小秘密,牆上還有一張蔡瀾先生的照片,做為吃貨,大家應該都知道他是誰吧,果然這家扁食店的實力可見一斑。
扁食類似於餛飩,他們家的扁食都是純手工包的,扁食皮也是手工製作的,這個就是非常的費時,也是扁食好吃的奧秘所在。
他們家招牌的蝦仁扁食,純肉包裹著新鮮的蝦仁,一口下去,Q彈的口感,汁水也滲透了整個口腔,滑嫩之間充滿了鮮香,記得吃的時候再撒上一些胡椒粉。
在扁食店的隔壁是一個小廣場, 廈門 老劇場文化公園,是當地老年人聚集休閒的一個場所。公園的設計倒是非常的不錯,採用了很多的老舊元素,紅磚瓦片、石碾磨盤、老房梁、舊家具、白瓷碗盤、舊路牌等等,也是和公園的主題非常符合,這裡本就是隱藏在繁華都市中的老 廈門 ,新舊之間的對比是時代變遷的必要結果,然而人是生活在這裡的主題,不管環境怎麼變,這裡的生活還是依舊。
小廣場的另外一側就是聰輝 同安 封肉, 同安 原為縣,現在是 廈門 的一個區, 同安 封肉是 同安 家喻戶曉的一道菜而且是家家戶戶都會做的,是經典的 廈門 古早味。
福建 簡稱『閩』,俗稱閩國,為五代十國之一,由 河南 固始 籍人王審知所建。傳說, 同安 封肉就是為了紀念王審知被敕封為「閩王」而創製的一種食品。五代後梁 開平 四年(910年),王審知被後梁太祖朱溫升任中書令,授其方形大印,封為『閩王』。當時居住在 同安 的當地官員為慶祝他被敕封『閩王』,舉辦了一場盛宴,席間有一道佳餚,就是封肉的起源,將豬肉切成四四方方的大塊,配上佐料(香菇、蝦米、板慄等),用黃巾(即用白紗布浸煮北辰山所產黃梔子葉而成)包裹,形如大印,下鍋蒸煮,食用時肉香撲鼻。四方形的封肉恰似封王的大印,包裹的黃布猶如束印黃綾,布包為『封』,封者,「敕封」也,所以就叫「封肉」。後來封肉名氣飆升,成為了經典的閩菜系列,是家裡舉辦大事宴席時的必備菜品(就好比其他地方宴席上會出現大豬蹄子),也是僑胞回鄉探親時一定要吃到的一道家鄉風味菜。
上世紀八十年代李聰輝的父親將封肉引進 廈門 島內,在思明區中興路開了一家小店,主營封肉,父親將傳統的封肉改良,本來是兩斤多的,改良為半斤的小封肉,將偏鹹的口味不斷調整至鹹甜適中的口味,十多年來一直受到顧客的好評,李聰輝繼承父親的優良傳統,注重技巧秘密,用心製作美食,成為了大元路受歡迎的傳承古早味美食。在店裡我們見到了老闆李聰輝,非常的友善親切,臉上總是笑眯眯的。
初識 同安 封肉,這不就是燉肉嗎,醬香的顏色十分的誘人,肉質軟爛,嘗上一口,濃鬱的香氣,肥肉入口即化,絲毫不會感到油膩,一口接一口,一份封肉瞬間就被消滅,女生也完全不必擔心,在這裡可以放心的吃肉。
聰輝封肉的對面就是芋包王,大元路很短,卻有眾多的美食,這麼近的距離顯得有些『擁擠』,做為吃貨簡直太爽,吃完一家又一家,幸福感滿滿。
芋包應該是 廈門 古早味小吃中工序最為複雜的一道美食,採用的是 廈門 的檳榔芋,這種芋頭口感細膩綿軟,具有一定的健胃健脾的功效,新鮮的檳榔芋從田間收穫,來到廚房純手工碾磨成芋粉,再加入一些紅薯粉,祖傳配方比例,控制水分和溫度全憑經驗,這樣做出來的芋包皮才能Q彈更具風味,芋包的秘密在於餡料,這也是芋包的靈魂所在,豆乾、筍乾、肉丁,一起炒制,肉是祖傳配方自己滷的,這一整個步驟也是非常難的,綜合起來才能做出好吃的芋包。
現在芋包王的老闆是從他父親手中接過的這門手藝,最早是上世紀的四十年代,從他爺爺就開始做芋包賣芋包,是這些年傳承下來的味道,所做的芋包得到了街坊鄰居和廣大食客的認可,就這樣有了芋包王這個稱號,雖然後來也有很多做芋包的,但他們家始終是芋包王。
芋包王是製作好再蒸熟的,一個蒸籠一個,有點類似於 上海 的蟹黃包,淋上特製的醬料,用筷子夾,將外皮和餡料一同食用,表皮的口感有芋頭的香味,搭配豐富的餡料,真是非常的好吃。
前面的一家店鋪門口排起了長長的隊伍,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家餅鋪,怎麼會有如此高的人氣,究竟是有何秘密在其中,原來這也是我們此次鄰感旅程中的一站。
阿吉仔,這個名字就是非常的可愛,土味土味的生活氣息,最早是從阿吉仔的爺爺開始的,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便創辦了食品作坊,當時所做的馬蹄酥是遠近聞名,皮薄、酥脆、不粘牙、不油膩,後來經過多番的改革與發展,在九十年代的時候改名為阿吉仔食品有限公司,用料更講究,包裝也回歸質樸,大元路的這家門店是在2002年開始營業的,這些的餡餅都是新鮮烤制的,每天在店門口都是長長的隊伍。
除了手藝的傳承,他們家的原材料都是零添加的,所以才如此的受歡迎,這一點必須誇讚,我們吃了綠豆餡餅,表皮也是酥脆的,綠豆餡口感是綿軟的,味道卻是很淡,伴著清香,我非常的喜歡,減少了甜度的綠豆餡,不但在味覺上更添回味也是更加的健康,除了主打的綠豆餡餅,還有鳳梨酥、椰子餅、紅豆餅等等,都是 廈門 古早味的美食。排隊的時候你會發現在招牌的最前面,馬蹄酥沒有了,感覺也是蠻有趣,將招牌翻過來的事情,看來也是經常出現的,阿吉仔招牌的就是馬蹄酥,因為工序都是純手工的,所以每天都是供不應求,一般在早上就已經是賣完了的,想要吃的話,請起早來。
後來阿吉仔在大元路隔壁的開元路又開了另外一家店,叫做吉治百貨,店面更大有三四層樓,吉治百貨更加迎合現代人的時尚,裝修偏文藝復古範,可以直接看到師傅們的製作過程,還有咖啡書籍,可以坐下來慢慢的品嘗,這裡所出售的餡餅都是包裝版的,而且更加的低糖,更適合做為伴手禮帶回家,基本上不用排隊,但是我更喜歡傳統的阿吉仔,喜歡最新鮮出爐的傳統古早味。
大元路的古早味美食還有很多很多,如果你來廈門旅遊可千萬不要錯過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