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咖啡在歐洲已經盛行已久,但真正傳入中國並普遍起來,也沒有太久遠的事情。小編有時候想,為什麼滿大街的咖啡廳,但身邊每一個開咖啡廳的老闆都說自己沒錢賺?
喝咖啡,對你來說是什麼?對我來說,那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的儀式。對,儀式感很重要。就像生活需要鮮花一樣。
所以,今天為你介紹一下充滿靈魂的手衝器具。
愛喝手衝咖啡的人,都應該感激一位德國家庭婦女。
她叫本茨·梅麗塔(Bentz Melitta),100年前,正是她發明了濾泡咖啡法,改寫了人們喝咖啡的方式。
而真正改寫歷史的,其實是梅麗塔發明的一隻咖啡濾杯,它看起來平淡無奇,但精彩處其實在底部,那裡平空多出一個孔,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濾泡式咖啡杯。可以說,這件器具改變了所有人的咖啡生活。
咖啡愛好者們從梅麗塔濾杯開始,不斷尋找器具和咖啡的關係。
日本著名作家安藤雅信設計的濾杯,已因長期使用而滲入了咖啡的顏色。
手衝壺的口徑和材質,直接影響濾泡咖啡時水的流速和水溫,而水流的快慢及溫度高低都影響咖啡萃取程度,從而影響咖啡口味;滴濾杯的孔洞多少及大小,控制著滴濾的快慢;滴濾杯的造型,還影響咖啡粉、水與空氣的對流,這一切都影響著咖啡口味;無數設計師開始鑽研手衝咖啡器具的設計,讓它們更具美學價值;無數廠商也打起了手衝咖啡器具牌,讓它們更加實用。
這股浪潮下,手衝咖啡因不同器具的參與變得感性。器具是具有情感的,我始終忘不掉《花樣年華》中,周慕雲(梁朝偉飾)和蘇麗珍(張曼玉飾)在餐廳喝咖啡那場景,液體看起來清清淡淡,但正因為盛在玉石色杯裡,它就成了一池春水,也像一片柔情。
充滿化學實驗感的手衝濾架,為手衝咖啡這件事增添無數情趣。
好咖啡也要好裝備
磨
(左)20世紀中期,手搖磨豆機盛極一時,其中以聯邦德國為最。隨著科技發展,德國手搖磨豆機品牌所剩不多,Zassenhaus算是一個。
(右)這款panama磨豆機比較小巧,便於攜帶,表面的拉絲非常好看。
(下)這是款美國生產的磨豆機。它外觀復古,一貫致力於讓咖啡更好喝。
衝
(上左)這是一款粉絲極多的手衝壺,日本品牌,黃銅壺身,木質把手,非常有質感。
(上右)這款宮廷銅質手衝壺被稱為「壺王」,是日本品牌Kalita的作品。
(下左)大家叫它「手雷壺」,不鏽鋼壺身,外觀簡潔好看。但用它控制水流需要費些力氣。
(下右)這款琺瑯瓷手衝壺,琺瑯和瓷的搭配具有良好的保溫性,鶴嘴的設計使水流收放自如,Kalita擁有大批粉絲。
濾
(上左)這款由設計師Ben Mendansky設計的上釉陶瓷滴濾杯,可以和保溫壺一起使用,古樸的外觀,很有收藏價值。
(上右)如果設計師剛好也是手衝咖啡愛好者,那麼他們也會設計些諸如上圖這種美麗滴濾杯。
(下左)這款手衝濾架是黃銅材質,很有手作感和復古情緒。
(下右)德國的Melitta女士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隻滴濾杯,它只有一個孔,滴濾速度較慢,但誰都可以用它做出香濃的手衝咖啡。
(上左)1941年,德國的Peter博士發明了濾杯和分享壺一體的Chemex滴濾杯,全玻璃外觀,中間採用羊皮系帶,頗具古典風格。
(上右)去戶外的時候,如果想來杯手衝,這款便攜摺疊濾杯是不錯的裝置。
(下左)Hario V60圓錐大孔杯,解決了濾孔被堵住的煩惱。圓錐形使咖啡粉可以堆得更高,注水畫圈也更容易。但大孔使水流速度過快,容易造成萃取不足。但這並不能阻止V60擁有大批鐵桿粉絲。
(下右)Sucabaruca是日本設計師Masanobu Ando設計的精緻咖啡滴濾杯,凹凸的杯壁,加強了濾泡時空氣的流通。
享
(左)設計師Veak的作品,富有民族色彩的花紋還體現在她的其他作品上,值得收藏。
(右)這款分享壺屬於日本品牌Hario,被稱作「雲朵」分享壺。它外形簡潔可愛,鐵粉極多。
今日好奇
你做過最有儀式感的事情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