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搭上「旅遊車」走上致富路

2020-12-23 閩南網

  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是福建的常態,村美人富奔小康正在成為福建的新常態。15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公示,擬確定21家旅遊景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莆田市湄洲島媽祖文化旅遊區榜上有名。這將是福建第10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也讓福建成為全國第二個「市市有5A」的高質量旅遊省。

  「十三五」期間,福建持續深化文旅融合,文旅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全省入庫重點文旅項目總投資規模超1.35萬億元。2019年,全省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53655萬人次,比2015年翻一番;累計實現旅遊總收入突破8000億元,比2015年增長158%,兩項指標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

  疫情常態化防控之下,八閩鄉村遊強勢復甦。今年上半年,全省鄉村旅遊接待人數7282.81萬人次,同比增長19.3%;實現鄉村旅遊收入536.77億元,同比增長23.7%。

  這憑藉的是「清新福建」生態優勢。

  2019年,全省12條主要河流Ⅰ~Ⅲ類水質比例為96.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7個百分點;九市一區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98.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6個百分點,PM2.5年平均濃度24微克/立方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2%;森林覆蓋率66.8%,連續41年保持全國首位,被稱為中國「最綠」省份。

  守著好生態,不能過窮日子。生態旅遊,帶來了綠色方案。

  肖紅良家是泰寧縣上青鄉崇際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全家的重擔都壓在他身上。到縣城打零工,卻掙不了幾個錢。肖紅良整天沒精打採。

  省委文明辦派駐崇際村第一書記張健知曉後,同上清溪景區對接,安排肖紅良參加排工技能培訓,介紹他到景區當兼職排工,還兼任倉庫管理員。

  去年,肖紅良撐了268趟竹排,每趟收入70元,倉管員每月工資1000元,加上年底村裡旅遊專業合作社入股分紅、政府各項支農惠農補貼等,一年總收入也有4萬多元。搭上旅遊快車,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縣委書記呂國健說,泰寧堅持縣、鄉(鎮)、村三級聯動,廣大鄉村立足資源優勢,摸索出「景區+農戶」「公司+農戶」「生態+文化」「合作社+農戶」「農莊+遊購」等鄉村旅遊扶貧創新路徑。2019年,全縣鄉村旅遊接待遊客113萬人次,超過80%的貧困勞動力通過參與旅遊業實現脫貧致富。

  眼下,福建永泰縣、武夷山市、武平縣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近期又增加了4個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全面完成鄉村旅遊「百鎮千村」工程,37個村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福建的生態旅遊路正越走越寬。(福建日報記者儲白珊 張輝)

原標題:福建:搭上「旅遊車」走上致富路

責任編輯:方迪

相關焦點

  • 搭上「旅遊車」走上致富路
    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是福建的常態,村美人富奔小康正在成為福建的新常態。15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公示,擬確定21家旅遊景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莆田市湄洲島媽祖文化旅遊區榜上有名。這將是福建第10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也讓福建成為全國第二個「市市有5A」的高質量旅遊省。
  • 伊寧市養殖戶靠鴕鳥走上致富路
    這幾年,鴕鳥養殖在伊寧市部分鄉鎮開始發展起來,克伯克於孜鄉園藝村養殖戶尹秋成就通過養殖鴕鳥走上了致富路。  這幾天,尹秋成正在通過抖音直播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他養殖的鴕鳥。尹秋成是2010年開始在霍爾果斯養殖鴕鳥的,當時他花了數萬元從深圳買回6隻種鳥,經過近兩年的摸索和鴕鳥品種改良,慢慢開啟了鴕鳥養殖致富的夢想。
  • 布爾津:村民吃上「旅遊飯」走上致富路
    也格孜託別鄉克孜勒託蓋村加拉恩阿什牧民定居點位於五彩灘景區旅遊沿線,該村依託旅遊業,鼓勵村民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和農牧家樂,走上致富路。也格孜託別鄉克孜勒託蓋村村民阿依努爾·朱馬爾自搬進定居點後,不僅住進了新房,而且開起了自己的牧家樂,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讓她的經濟收入有所突破。
  • 家福伴你走上致富路(組圖)
    且看,重慶家福是如何讓那些不懂火鍋的人們走上致富路的創業故事。  十年滄桑育「家福」  10年前,現任重慶家福火鍋董事長朱鍾因業務出現問題,虧損了近200萬元。在那個年頭,這筆債務足以將他壓垮。「這一輩子我還得清嗎?」他心裡很悲戚。  未來的路該怎樣走?朱鍾帶著失敗的滄桑來到嘉陵江畔的古城———北碚,漫無目的地徘徊在人群中。一切都從頭開始。
  • 荒山種植覆盆子走上致富路
    "關注荒山種植覆盆子走上致富路來到浙江嵊州甘霖鎮上路西村裘向東的覆盆子基地時,他正帶著遊客採摘成熟的覆盆子。2011年,他承包了上路西村20畝荒山,可在果樹選擇上,他卻犯了愁,於是詢問在上海工作的女兒,「女兒說現在大家都喜歡吃野果,能不能嘗試種植覆盆子?」查閱資料後,裘向東覺得覆盆子種植的人少,青果曬乾後可以作藥材賣,果子成熟了還可以組織採摘遊,市場前景應該不錯,當下就決定先種植10畝試試。
  • 長山鎮李屋村:走上扶貧致富路
    自幫扶工作開展以來,廣州蘿崗區政協、區檢察院緊緊圍繞「強機制、穩脫貧、見成效、出典型」的總體思路,堅持幫扶民生建設與發展生產相結合、落實幫扶措施與抓好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已累計投入各類幫扶資金1110萬元,積極拓寬村民發展致富路。
  • 修好「脫貧路」走上「致富路」——貴州省黔西南州興仁市屯上村...
    曾經,這裡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屯上屯上,屯腳的西藏」;如今,人們口中念叨的卻是「屯上屯上,屯腳的花園」。兩字之差,背後反映的是一段曲折的脫貧之路。實施道路硬化 打通「脫貧路」2016年7月,興仁市氣象局工程師餘遠程第一次來到屯上村。
  • 汝陽付店鎮:菊花種植走上致富路
    金秋十月,菊花盛開,汝陽縣伏牛山首屆高山菊花節引來了眾多遊客,當地群眾也因為種植菊花脫了貧,吃上了生態飯。記者在現場看到,綠水青山下,朵朵菊花紅勝火,粉似霞,黃如金,白如雪,菊花展有500多個品種。色彩絢麗的菊花展中,遊客還可走進田埂,近距離欣賞菊花的千姿百態。而菊花種植和賞花經濟也給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 福州長樂:幹部捐助20頭牛 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陳依燦靠養牛走上致富路。  福州新聞網12月10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徐文宇 文/攝)在長樂區航城街道五竹山中,70歲的村民陳依燦依靠航城街道和村幹部捐助的20頭牛,逐步走上致富路。  陳依燦家位於航城街道五竹村蟛蜞自然村,距離山外大路7公裡,位置偏僻。多年前,陳依燦一家六口擠在一間破舊的石頭房內,靠種地為生,是當地出了名的貧困戶。  山裡空氣清新,擁有大片天然草場。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資源,為發展養牛業創造了條件。為幫助陳依燦脫貧,2001年航城街道和村幹部共40多人,捐出一個月的工資,幫陳依燦買了20頭牛。
  • 阿拉善盟:駱駝產業讓農牧民走上致富路
    【只爭朝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阿拉善盟:駱駝產業讓農牧民走上致富路天未破曉,居住在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鎮巴音博日格嘎查的脫貧戶永紅一家就開始在駝圈內擠駝奶。在脫貧攻堅好政策扶持下,永紅貸款購買了48峰奶駝開始走上了發展駝產業脫貧致富之路。為了讓永紅掌握養駝技術,駐村工作隊又幫助其報名參加了農牧民創業培訓、新型農牧民技術培訓,讓他學習奶駝養殖、飼料配比、擠奶、馴化等好的經驗和做法。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駐村工作隊幫扶和自己精心養殖和辛勤勞動下,永紅家養的駱駝產奶量很穩定,當年僅賣駝奶的收入就達十幾萬元。
  • 米爾扎提自主創業走上致富路|米爾扎提·阿力木|艾丁湖鎮
    文/圖 吐魯番日報融媒中心實習記者 田吉斌【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米爾扎提自主創業走上致富路「您好,您的照片已經做好了,請您收下。」經過3年多的努力,米爾扎提終於用攢下來的錢創辦了現在的公司,走上了創業之路。「我得到了各級幹部的鼓勵和幫助,更加堅定了我創業的信心。」米爾扎提說。村黨支部副書記熱比古麗·阿布迪力木了解到米爾扎提的創業想法後,幫他協調解決了店鋪的問題,村委會還免去了店鋪的房租、水、電費用,支持他安心創業。公司正常營業後,第一個月就收入了3萬多元。
  • 新疆脫貧攻堅「金點子」讓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在南疆,不僅僅看到的是瓜果飄香,而且看到了一幅幅脫貧攻堅的生動畫面,貧困戶的「金點子」比比皆是,紛紛念起了「致富經」,奔上了小康大道。 「賒牛」讓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達吾提•買買提本是庫爾勒市英下鄉的貧困戶,正當他為如何甩掉貧困帽而發愁時,得到鄉裡的一個好消息:鄉裡無償送一頭牛給他們飼養,幫助他們脫貧。
  • 福建閩清:漫山橄欖樹「種出」山區致富路
    福建閩清:漫山橄欖樹「種出」山區致富路新華社福州10月9日電(鄧倩倩、葉磊、孟健)「現在我們這兒的橄欖產量已經跟不上銷路了,再過個把月又到橄欖的豐收季。」福建省閩清縣梅溪鎮黨委委員楊武亮站在山坡上,看著指頭大小的青橄欖,臉上掛滿了笑容。放眼望去,悠長的閩江從閩清縣划過,兩岸儘是綠油油的橄欖樹。
  • 山東梁山:一張報紙搭上致富橋
    近,位於梁山縣周邊的鄆城、嘉祥、汶上、東平等縣的許多鄉鎮的領導和農戶,拿著今年8月21日《山東科技報》、《濟寧晚報》等報刊上刊登的「宋培龍讓夢想變成現實」介紹大學生宋培龍創業辦養兔專業合作社帶富一方群眾的報導。
  • 霍城:薰衣草產業帶動「光棍村」走上致富路
    全村薰衣草種植面積從2010年的幾十畝,發展到2020年的12000畝,佔全村總耕地面積的95%以上,走出了一條具有該村特色的鄉村振興路,使當初的「石頭灘」變成了「聚寶盆」,四宮村也先後榮獲全國「美麗鄉村」創建示範村、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自治區生態文明村等榮譽稱號,徹底改變了土地石頭多、耕種條件差,光棍多、群眾增收致富難的局面。
  • 借力十裡水果長廊 三水區南山鎮天橋村走上致富路
    近年來,隨著南山鎮不斷擦亮十裡水果長廊品牌,不少天橋村村民乘著東風,發展起水果採摘旅遊業務,走上致富路。在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的推動下,村子越發乾淨整潔,村民住得越來越舒心,日子越過越紅火。隨著十裡水果長廊名氣越來越響亮,不少天橋村村民開始走上致富路,過上小康生活。不少村民開始種起了富硒水果,還在果園搞起水果採摘活動,吸引了廣州、肇慶、清遠等地遊客聞香而來。漫江社區居委會黨委副書記伍桂添說,在十裡水果長廊的影響下,村民人均年收入從10年前的1萬元,突破到如今的2萬元,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 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
    一家四口有三個殘疾人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楊英義和妻子在養雞場勞作。和妻子分工不同,楊英義騎上電動三輪車出門了,他要挨家挨戶地去給客戶送預定的雞蛋和土雞。晨曦微露,夫婦倆簡單忙碌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電動三輪車的轟鳴聲漸行漸遠,楊英義的身影也隨之消失在蜿蜒崎嶇的水泥路盡頭。
  • 博湖小夥養殖4萬羽鵪鶉走上致富路
    博湖小夥養殖4萬羽鵪鶉走上致富路  小小鵪鶉蛋成幫助村民一起致富的「金蛋蛋」「我從小就喜歡鵪鶉,一是它和其它家禽相比很可愛,造型呆萌;二是因為它能幫村民致富。」陳盼說,今年他打算擴大養殖規模到10萬羽,並組建鵪鶉養殖合作社,打響博湖縣鵪鶉品牌,幫助更多鄉親從事鵪鶉養殖。  鵪鶉帶來初步效益  1月14日,來到博湖縣塔溫覺肯鄉東大罕村博湖湖鴨養殖合作社,還未進入養殖場,便聽到「啾啾」的鵪鶉叫聲。
  • 深山修通致富路
    日前,在吉水縣文峰鎮東螺村,記者見到村民劉乃至,他正忙著將一棵棵杉木搬上貨車,雖然是體力活兒,但臉上滿是藏不住的笑意。2006年,東螺村響應林權制度改革分林到戶,劉乃至家陸續栽種了130餘畝杉樹。眼瞅著樹木長成一棵棵參天大樹,可由於地處偏遠,也沒有一條像樣的通村路,銷路卻成了問題。劉乃至說,過去運輸貨物出村,板車推、肩頭扛,要走上一天,甚至還要在路上睡一晚。
  • 黨旗引領珞巴族百姓走上致富路
    原標題:黨旗引領珞巴族百姓走上致富路 在林芝市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瓊林村,村黨支部書記達娃正在給遊客介紹珞巴族的傳統服飾:頭上戴的是熊皮製作的帶簷圓帽,帽後的獸皮用來抵擋射來的弓箭,上衣是由牛皮或者羊皮製作的。從珞巴族的傳統服飾上,還能清楚看到當年遊牧狩獵生活留下的痕跡。 在達娃所穿民族服飾的最顯眼處,懸掛著一顆鮮豔的黨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