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經典的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裡,曾經對大觀園進行了形象、著重的描寫,大觀園是小說裡主人公常住的地方之一。後來,根據書中的描寫,人們在北京的西南角建起了一座園林,取名為大觀園。如今該園林已經成為京城一個著名的景點,每天遊人如織。由於恭王府裡有著《紅樓夢》中所描繪的某些景物,因此有人據此推斷說,恭王府花園正是大觀園的原型。到底是不是呢?針對這個論斷,學界一直有著激烈的爭論。我國著名的紅學家周汝昌在其《恭王府是真正的大觀園》一文中說:「雍、乾之時,世人緘口不敢言,但尋訪紅樓遺址的文化活動並未停止,直到道、鹹年間,安徽的詩人進京,還不忘到內城去覓求埋香塚的故址。
他的記載,說那有故王公府一二處,左有激湍(響閘),右有清流(御河),後有佛寺—全北京只有今之恭王府所在地完完全全地符合那種地理地貌特點,一絲不差。」周汝昌認為,恭王府花園正是大觀園的原型。為此他還特著《芳園築向帝城西—恭王府與<紅樓夢>》一書,其間進行了大量的考證。支持恭王府花園是大觀園這一論斷的人認為:恭王府主要分為宅邸和花園兩部分,宅邸又分為中、西、東三路,在西路主要的院落是「天香庭院」,而「天香庭院」正是曹雪芹筆下大觀園中的「恰紅院」,在該院內還有兩層彩繪長樓,並有兩棵清代的西府海棠,這兩棵海棠是怡紅院中「恰紅快綠」的一蕉一棠。
賈璉在偷偷地娶回尤二姐後,把她安頓在大觀園後門不遠處的一條花枝巷裡面被叫作「9號」的地方,對此專門有人去做了調查,發現恭王府後邊有一個死胡同,該死胡同就只有9個門,所以據此推斷「9號」即恭王府後邊的死胡同至於恭王府花園是不是大觀園的原型呢?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見。這些反駁者認為恭王府的歷屆主人都是在曹雪芹以後出生的人物。尤其是恭王府花園形成今天這樣的規模,主要是在成為恭王府時規劃興建的。在第一任主人和珅居住時,只有府邸而沒有後邊的花園。如今,恭王府花園到底是不是大觀園的原型還處於爭議之中,成為一個謎。至於曹雪芹在創作大觀園的場景時,有沒有什麼借鑑物呢?很多人都持肯定的觀點,只是所提出的借鑑物不同。
有的認為借鑑的是乾隆年間江南文人袁枚家的「隨園」,這個「隨園」到底是什麼樣子,不得而知;有的認為借鑑的是曹家在南方江寧織造府的花園「棟亭」,關於「棟亭」,其狀貌也不得而知,但是,曹雪芹只是少年時期在江寧住過,後來在曹雪芹13歲的時候,他隨全家進了京。而《紅樓夢》則是在他的晚年創作的,有人據此否認「棟亭」是原型這個觀點。其實,最主流的觀點應該是大觀園是曹雪芹的原創。如果真要說他在創作的過程中借鑑了什麼景物的話,那就是參考了我國造園藝術的幾千年精華。因為明清時代,我國的造園藝術已經非常高超了。明代時,京郊就出現了一些名園如清華園、勺園等;清乾隆時期,我國古典園林的造園藝術已達到頂峰時期,皇家有暢春園、圓明園等。
王公大臣的名園有禮王府花園、索家花園等南方的蘇杭、南京等地更是名園遍布,如拙政園、寄暢園等。曹雪芹正是在創作的過程中,將皇家和私家園林的優勢、將北方和南方的特點結合到一起來創作的。所以說,大觀園乃是他的獨創。「三絕」和「一寶」是什麼?去過恭王府遊玩的遊客都會說,恭王府漂亮、高貴、好景觀眾多。在這眾多的好景觀中,最有名的莫過於「三絕」和「一寶,它們深受廣大遊客的歡迎和喜愛。具體是哪三絕、那一寶呢?其「三絕」中的第一絕便是西洋門。西洋門處於恭王府花園的中軸線上,是花園的正門,漢白玉雕刻而成,是國內最大的漢白玉整雕門,進入恭王府花園參觀,要先經過這道門。這道門並非清時和珅建園子時就有的,而是建造於恭王府改造時期。
整道門頗具西洋味道又不失中國特色,擁有中西合璧的風韻,據說,這種門當時在整個北京城僅有三個,如今只有這道門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也因為它的稀有,而成為恭王府的一處「絕妙之筆」。在西洋門的門額上外刻有「靜含太古」四個字,內刻「秀挹恆春」四字,意指享太古之幽靜,擁滿園之春色,體現了深邃渾厚的意境,蘊含著道家的思想理念,園中有亭臺樓閣、雕梁畫棟、荷塘水榭、奇花異草,美麗宛若人間仙境。經過垂花門過牡丹院,就到了恭王府的第二絕所在—大戲樓。大戲樓建於同治則年間,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全封閉式大戲樓。它位於邀月臺的東部,佔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可以容納200餘人,雖沒任何音響設備,卻能從各個角度上聽清臺上的聲音。這是為什麼呢?
據說,該戲樓是清朝南方的某位官員為討得恭親王的歡心,特請南方的能工巧匠精心建造的。整個大戲樓是純木結構,採用的是一種聚音的木料,屋頂是三卷勾連搭式,再加上內部結構獨特,使得聲音繞梁三日,不絕於耳。戲臺的棚頂高懸著二十盞大紅宮燈,地面則是二十張井然有序的八仙桌和太師椅。廳內南邊是高約一米的戲臺,戲臺上方高懸著「賞心樂事」的金字黑匾。令人感到非常詫異的是,大堂上方繪滿了倒垂的藤蘿。原來,當時這種大堂似的戲樓在北方還很少有,連慈禧太后那有名的大戲樓得坐在院子裡看戲。恭親王擔心逾制獲罪,便在屋頂畫滿藤蘿,意思是表明這是藤蘿架而非大堂,足見其對這座大戲樓的上心和重視。據說當年除了外請戲班子來演出外,王府的主人和僕人經常在這裡同臺演戲,自娛自樂,而且王府中的紅白喜事也都是在這裡舉辦月處頗多。
那麼第三絕呢?這個景點的名氣非常大,很多人都知道,它就是清康熙帝御筆親題的「天下第一福」福字碑。關於這個福字碑,前文已經做了專門的介紹。和珅住在恭王府的時候,就對這塊碑特別在意,經常藏著掖著,敬若神明。該碑本是紫禁城的鎮城之寶,康熙帝為慶祝祖母孝莊皇太后的六十大壽而創作的,上面還印有玉璽。另外「福」字也非常獨特,深藏含義。這座碑本來安置在紫禁城中,不知和珅耍了什麼手段將它弄到了自己的府中,既然是「偷來」的,他當然不敢放在明面上了,只能將其藏於邀月臺下的滴翠巖中,而且放置石碑的地方恰為整座宅院的中心。由此可以看出和珅對這塊碑的看重。
以上三個景致便是恭王府中的「三絕」,每天慕名前往欣賞的遊客眾多,既為祈福,也為緬懷。關於恭王府中的那一寶,說的便是那滿園「福」字。老北京人都愛說,整座恭王府那福氣就沒散過,除了因為那座赫赫有名的「福字碑」外,還是因為府內各處藏著多達一萬多個「福」字,可謂處處被「福籠罩。據說王府第一位主人和珅在設計這園子的時候,共設計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隻蝙蝠,取諧音「福」,藏於各個角落如蝠池、蝠廳、長廊雕版,還有以邀月臺為身子的整體蝠形建築造型。為什麼取「九千九百九十九」這個數呢?原來,和的本意是求一萬個「福」,而那第一萬個「福」便是前面提及的福字碑。看來,和珅對「福」真是情有獨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