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密雲區石城鎮梨樹溝村的新汙水處理站正式投入運行,這讓村書記張小明鬆了一大口氣。他不用在用水高峰期惦記著派專人盯守了,也不用再花錢請汙水處理車抽水了,最重要的是,新汙水處理站給密雲水庫增加了一道強有力的保護。
梨樹溝村的新汙水處理站
梨樹溝村是密雲區有名的民俗村,別看村裡的常住戶只有240多人,夏季客流高峰期遊客能達到上千人。民俗遊為村民帶來經濟效益當然是好事兒,可每到這個時候,村書記張小明最緊張。
密雲水庫有兩條入庫河流,一條叫白河,一條叫潮河。梨樹溝村位於白河沿線,屬於密雲水庫一級保護區範圍,家門口流淌著清澈的入庫河水,張小明和村民們都深知責任重大。
然而,村裡的兩座老舊汙水處理站早就不堪重負了。張小明告訴記者,早在2006年,村裡建起了第一座汙水處理站,日處理能力為30立方米,逢年過節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家,這座汙水處理站明顯感到「吃力」。2009年,村裡又建了一座小型汙水處理站,雖然日處理能力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15立方米,但遇上客流高峰仍然超負荷運轉。
「為了這兩座汙水處理站,我們村幹部輪流排班,只要看著來村裡玩兒的客流多起來,就派專人去處理站盯著。」張小明說,旅遊旺季村內汙水排放量增加,再加上設備老化嚴重,不能「消化」所有的汙水,村委會就得提前租用專門的汙水處理車,抽排汙水,並將汙水轉移到專業的汙水收納場所。張小明回憶,夏季尖峰時段至少需要租用汙水處理車20多趟。
今年,在區水務局的統籌下,梨樹溝村啟動了汙水處理設施提質改造工程,棄用了原來兩座老舊汙水處理站,在村東建起了一座全新的汙水處理站,日處理能力為80立方米,汙水處理技術採用新型汙水處理工藝,將生物接觸氧化處理技術與膜分離技術相結合,提升出水品質。
在啟用新技術的同時,汙水處理站還新添了一塊面積約500平方米的人工溼地,村中生活汙水進入汙水處理站進行再生處理之後,將通過泵站提升進入溼地,用於營造溼地水面,而溼地中的水生植物還能將再生水進行進一步的生物淨化,富餘的中水用於綠化,確保沒有一滴汙水流入密雲水庫。
張小明說,等明年開春,村委會還打算在溼地內栽種荷花,在周邊修建一些可通行的木棧道,讓這個人工溼地在兼具淨化水質的同時,能成為村裡的一處休閒景觀。
截至今年年底前,密雲區不老屯鎮、石城鎮、太師屯鎮、溪翁莊鎮、馮家峪鎮、高嶺鎮、穆家峪鎮等7個鎮的41個位於密雲水庫一級保護區的村莊將全部完成汙水處理站的提質升級,全面提升出水品質,實現汙水收集處理和中水回用,守護好密雲水庫這盆「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