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是珠三角面積最大的城市,
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與大西南地區接壤的城市,
森林覆蓋率超過70%,
有著大灣區天然「綠肺」的美譽,
更是大灣區重要的生態屏障。
△ 聶偉健 攝
近年來,肇慶市委、市政府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對轄區的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爛柯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封開黑石頂省級自然保護區等天然「綠肺」加強綠色資源保護,生態保護成效顯著,為肇慶實現「加快綠色崛起、爭當灣區新秀」提供優越的生態環境資源,構築起城市發展綠色生態屏障。
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新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
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於1956年,
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自然保護區,
1980年成為我國首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MAB)
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1998年被國務院確認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鼎湖山。梁亮 攝
眾所周知,
在北回歸線穿越的地區幾乎都是乾燥少雨的,
但受季風氣候影響,
僅有南亞地區分布有森林,
其中以鼎湖山保存的地帶性森林植被
類型歷史悠久、結構複雜,
展示了原始森林的外貌特徵。
△雲霧繚繞下的鼎湖山天池。韓希 攝
鼎湖山終年常綠,
該區域內的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
已經有400年以上的歷史,
被認為是我國南亞熱帶季風
常綠闊葉林(或稱亞熱帶雨林)的典型代表,
成為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
「北回歸線沙漠帶上的綠色明珠」。
△飛水潭。梁亮 攝
同時,
飛水潭的負離子為普通健康標準的150多倍,
為全國之最,有「天然氧吧」的美稱,
每年慕名前來的遊客不計其數。
鼎湖山總面積達1133公頃,
當前開發用於旅遊景區的部分不到總面積的20%。
△鼎湖山的白鷳。梁娟攝
區內主要的保護對象為
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及其生物多樣性。
鼎湖山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富集度高,
記錄有高等植物2291種、鳥類260種、
獸類41種、爬行類54種、昆蟲713種、大型真菌836種。
因此,保護區又素有
「活的自然博物館」和「物種寶庫」美譽。
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
歐陽學軍
過去20年間,保護區基本沒有新增建築物,一直保持著98%的森林覆蓋率。自建立保護區起,一直積極探索自然保護的規劃設計理念與有效管理措施,不斷開展植樹造林、封山育林,促進植被恢復和環境質量提升。
鼎湖山自然保護區按
「點控面設計」設立管護點,
並根據地形開闢林區防火線,
構建林火預防設施,
後改種升級為生物防火林帶,
實現全區植被覆蓋。
值得一提的是,保護區開創了「封山區或一般保護區」和「核心保護區」的分區管理模式,踐行功能區劃理念。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技術發展,近年鼎湖山自然保護區還建立起無線通信網和視頻監控系統,實現由人防向技防的轉變。
同時,保護區與周邊村鎮和區內社區建立聯防聯控機制,並結合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開展自然保護宣教活動,提高附近居民的環保意識,實現群防群治。經過多年探索,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形成了自然保護的有效管理機制,也確保了鼎湖山60多年未發生較大森林火災及偷盜砍等安全事故,使鼎湖山成為肇慶一張閃亮的生態名片。
保護區已成我國重要的科研基地據鼎湖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該保護區不僅是中國科學院唯一一個自然保護區,還成為我國一個重要的科研和科普基地,成為研究植物資源利用、森林植被恢復與演替、全球變化影響及其響應、自然規律與資源管理等規律的重要代表性區域。
△ 鼎湖山站已建設成為國際科研平臺。
據介紹,
以在鼎湖山採集的正模式標本命名的生物
累計達到202種(含亞種、變種)。
1978年在此建立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
長期開展水、土、氣、生等要素的定位監測和生態學研究。
每年接待來自國內外科研工作者多批。
目前,共利用鼎湖山發表學術論文近2000篇,
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多次。
封開黑石頂省級自然保護區
40年不懈努力護好綠色寶庫
封開黑石頂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79年8月,
是我省成立較早的自然保護區之一。
保護區總面積3264.54公頃,
森林覆蓋率達99.6%,
孕育著種類繁多的動植物,
是名副其實的「北回歸線綠洲」。
△別具特色的瀑布。韓希 攝
據介紹,
封開黑石頂自然保護區內生長著
維管束植物188科699屬2000多種。
其中,國家I級保護植物有鍾萼木、合柱金蓮木2種,
還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封開蒲葵、封開新月蕨等15個新種。
△左圖: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封開新月蕨。圖源 廣州日報;右圖:保護區內部分植物的圖片展示。韓希 攝
林海中棲息著231種野生動物,
其中國家I級保護野生動物有
蟒蛇、雲豹、穿山甲等,
具有十分重要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 保護區內珍稀野生動物標本。圖源 廣州日報
為做好黑石頂自然保護區的資源管護工作,
2008年5月,
《廣東封開黑石頂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經封開縣人民政府批准實行,
使該保護區成為全省率先
實現「一區一法」的自然保護區之一。
△ 圖源 廣州日報
此外,黑石頂自然保護區還通過
加強森林防火宣傳教育、逐級籤訂防火責任狀、
對重點區域實行重點巡查、
加強森林防火遠程視頻監控系統
和網格化巡護管理、社區共管等措施,
讓保護區的森林資源在過去40多年間得到有效保護,
並實現保護區自成立以來「零」山火的成效,
使這個天然動植物寶庫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發展。
爛柯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依靠科技不斷提高保護區管理水平
爛柯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北回歸線南緣,
於2004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
面積7961.59公頃。
△ 圖源 肇慶市旅遊局
該保護區的建設以
保護過渡地帶性的森林生態系統、
珍稀瀕危動植物資源及其生態環境為宗旨,
集保護管理、科學研究、科普教育、森林資源
和生態環境資源的生態持續利用等多功能於一體。
△ 圖源 肇慶市旅遊局
該保護區自然環境優越,
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
擁有野生動物239種,隸屬68科27目。
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物33種,
包括蟒蛇、黿、穿山甲等;省級保護動物22種。
區內有604種藥用植物、
136種觀賞植物、134種用材樹種等。
△ 以上2圖圖源 網友拍攝
該保護區一直把
森林、林木、林地、溼地、野生動物
和野生植物資源等作為保護重點對象,
不斷加大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力度。
通過依靠科學技術,
提高對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水平,
並通過保護區自身的林木培育,
增加生物種類與數量,
不斷改善、提高保護區的生態功能,
豐富生物的多樣性。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肇慶將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之路,
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肇慶,
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連接大西南樞紐門戶城市
夯實基礎、築牢保障!
資料來源 西江日報(記者 陳松蓮)南方+客戶端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