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我們中國有過榮譽,也有過屈辱,在幾百年前,中國更是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好在1949年之後,中華人民萬眾一心,在中國政府的領導和無數人才的努力下,我們中國的各項實力和國際地位都得到顯著的提高,但直到如今,不少國家眼紅於我們國家的強大,處處詆毀,仍然對我們國家存在著惡意,韓國便是其中之一。在早期,韓國大多時候都是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存在,許多文化都受到中原的影響,但是韓國竟然將從中原流過去的文化佔為己有,甚至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實在令人不齒。
這些行為完全是源於韓國人對中國的傲慢與偏見,在他們的眼中,中國並不是一個強大富饒的國家,而是一個十分髒亂且貧窮的國家。尤其近年來,中韓的關係的激化,在韓國屢屢傳出一些不符合事實的捏造,例如端午節是韓國的節日,孔子是韓國人,光是聽起來就十分荒唐。並且大部分的韓國人認為中國大多數人在吃穿住行上都十分貧窮節儉,每天只能吃著粗茶淡飯,偶爾吃上一頓肉都是極其奢侈的,只有有錢人才能享有。
在穿著上呢,更是認為中國人買不起衣服,一件衣服往往要穿個三年五載,衣服破了就縫縫補補,全家輪流穿好著幾件衣服。那麼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這要從中國七八十年代電影流入韓國市場說起,當時在電影中,大多都是中國人都是每天騎著自行車,通信也極其簡陋的情節,韓國人看了以後,就主觀意識認為中國是一個十分貧窮的國家,手機什麼的對我們來說都是奢侈品。
而有一位叫金蘭都的韓國教授,在沒來中國之前也是這樣的想法,但經過真正的實地探訪之後,他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他所看到的中國顯然不是貧窮落後,眾人粗鄙沒有禮貌的的樣子,他發現真正的中國在最小的城市都建造著高樓大廈,人們穿著整齊的著裝彬彬有禮,手機輕輕一點就能完成支付,中國的年輕人更是有思想和創造力,他們的小米僅用一年的時間就搶佔了韓國三星在中國的地位,各類行業也迅速崛起,許多韓國的商品及旅遊行業也大多依賴於中國遊客,這與他腦海中想像的中國的天差地別。
起初韓國人都認為是中國在追趕韓國,當時在二戰結束後,由於美國的扶持,韓國在各方面實力都得到提升,經濟更是在亞洲名列前茅。所以韓國歷來信奉就是「三明治理論」—韓國介於中國和日本之間,把日本當作目標,將中國遠遠地甩在身後。當金蘭都把在中國所見所聞用影像記錄,並帶回國家,韓國群眾才清醒,中國早已不是在追趕韓國,所謂的三明治夾心也只是一廂情願罷了。綜上所述可以得知永遠不要小看任何一個國家,或者任何一個人,他們的潛力是無限的,一味地輕視他人最終只會作繭自縛。